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最新8篇)

众鼎号分享 139834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 篇二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三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 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四、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5、之

a、 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 的)

b、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代词,指客)

c、 孰视之 (代词,指徐公)

d、 暮寝而思之 (代词,指妻、妾、客都说"我"美这件事 )

e、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f、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齐国广纳谏言,修明政治这种情况 )

6、美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美丽)

b、 吾妻之美我者 (赞美,认为……美)

7、于

a、 欲有求于我也 (向)

b、 能谤讥于市朝 (在)

c、 皆朝于齐 (到)

d、 皆以美于徐公 (比)

8、间

a、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jiān夹缝、间隙、空隙)

b、时时而间进 (jiàn间隔、间断、偶尔)

9、以

a、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b、 以钳搏之 (用)

10、若

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b、 门庭若市 (如,好像)

五、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今: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身边的人 侍从 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今:讽刺)

5、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高——今:修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今:自私)

7、邹忌讽齐王纳涑(讽:委婉规劝——今:诽谤 )

8、窥镜而自视(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

9、暮寝而思之(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六、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七、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小结】

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一生活小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美邹忌,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是为突出主题作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相似之处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见解的方法,在写作方面可加以借鉴。

【结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方式:设喻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王纳谏

下令: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三赏 书谏 中赏 三变 数月 间进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四

1、 作品简介: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古为镜,知其兴衰;人是一面镜子,能看到得失。”历代帝王如果没有几个敢出谋献策的大臣,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忠言是否奏效,取决于皇帝是否明智,告诫是否注重建言的艺术,从而使“良药”“益口”、“益病”。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惠的大臣走吉。而以雄辩著称的谋士的讽刺和规劝方式更令人惊异。在这一天,我们欣赏的历史散文“邹骥讽刺性齐王谋略”选自“战国政策”。(写《邹忌讽谏齐王》)

2、解决问题

1、 摘要《走极讽谏齐王并受谏》巧妙地用并列句式指出了文章资料的两个方面:走极讽谏齐王,齐王受谏。

2、 【今译】齐国的谋士邹骥经历了桓公、魏王、宣王三个朝代,以敢言善辩而闻名。【今译】齐威初,谋士春雨·昆奈好色而不从政。春雨用耳语告诫他:“天下有大鸟。他们在王宫里停了下来,三年不飞不唱。国王知道这只鸟的什么事?”齐威王听了,恍然大悟:“如果这只鸟不飞,它就会展翅高飞;如果它不唱歌,那就太棒了。”从那以后,齐威王努力治理国家。

三世。战国战略与战国时期信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由于该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军事家们的意见和行动,故流传至西汉末年,经刘向校勘校勘,定名《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部佳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

(1)第一次读课文,读正确的发音。产品(y)李朝(z)服装冠(GU)相机(KU)

周期(Jī)从CH o霁西安

(2)再读一遍课文,把句子读清楚。

诉整体感知

1、 根据笔记,学生可以理解课文。

2、 讯问。(学生互相交流,直到他们解决问题,老师引导他们)

3、转到对段落的研究。(在这个环节,我们会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虚词和句型,先分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到课堂上展示。)

老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可以在节目结束后利用多媒体重新播放,提高自己的知识点):

(1)理解课文中单词的意思

邹骥讽刺齐王接受规劝(讽刺:委婉地暗示、劝告或指责)。规劝:大臣对君主的意见。

能够诽谤和嘲笑这座城市。公开揭发而不加贬损;嘲笑。注意区别:飞,在背后议论和嘀咕)那些能刺的过错少(指责)那些写信的规劝少(信,也指文件和文件一般)。在期间年(期间,第一周年称为期间年;整个月份称为周期月

(2)词性灵活运用:

1、 在法庭上,名词是状语;在法庭上,名词是动词

2、 如果我的妻子对我来说是美丽的,那么我的自我也是美丽的

3、能刺破少数人过错的人(face,名词作状语)

4、 听不见的人(嗅觉,动词)

(3)一词多义

1、维修

A.改造岳阳楼(施工、施工)

B.利用好孙权的外部资源,修复内部治理(整改)

C.雨村抢修(写)

D.邹继秀有超过八英尺(长,高)

2,超

《廉颇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传》中,每个朝代都称“相如”为“病”

燕、赵、韩、魏文志都对邹骥讽刺齐王的做法表示了敬意,并接受了建议

C.于是我到朝廷去看魏王的《战国策》,邹忌讽刺齐王,给他出谋献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古人劝谏,说话的艺术以及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古人劝谏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诵读 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战国策》得体例是什么?

明确: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

明确: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得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二、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三、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讽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个兼语结构,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讽

四、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五、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六、讽谏为线索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一)讽谏缘由。

(二)讽谏内容。

(三)讽谏结果。

本文特点:

1、第一段:讽谏缘由

先写邹忌容貌之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可谓玉树临风,仪表堂堂。“窥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得意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提问:在写到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时候作者实际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情节,这个小情节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称赞他比徐公漂亮,但是邹忌没有沉醉在赞美声中。但日,徐公来,首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其次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自己得结论和妻,妾,客的结论发生了矛盾,所以邹忌暮寝而思之,终于悟出其中的缘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至此,一个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邹忌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同时,妻,妾,客三人得形象也就从他们各自只有一句得回答中显露出来。

提问:三人的回答由于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语气上有什么样得差别?

明确:旗子对丈夫应该是由衷得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她的语气应该是由衷,热情的;妾的地位比较低下,她害怕言语不甚造成失宠,所以回答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拘谨,勉强的;客则是外人,他得语气最为平淡,同时也不无奉承之意。

齐声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导他们读出不同人物因为心境,身份不同造成的语气不同。

2、第二段:讽谏内容

邹忌不愧是高明的谋臣策士,他不打算内没有因为别人得奉承而受蒙蔽,进而从自身得经验悟出国君纳谏的重要性。于是作为宰相的他献身说法,向齐威王陈述政见,启发威王广开言路。

提问:邹忌进朝以后有没有直接说“威王您受蒙蔽已经很深了”?那邹忌是怎么向威王进谏的呢?

明确:没有!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运用了类比和联想的方法从而从家事扩展到国事。

邹忌入朝以后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从“闺房小语”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委婉进谏。我们说讽就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所以这一段也正是邹忌讽谏艺术的体现。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第三段:讽谏的结果

提问:邹忌的讽谏艺术是如此之高明,所以大家看齐威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明确:从王曰:“善”,可见威王欣然纳谏

提问:接受以后威王又怎么去做得呢?起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颁布了三赏;齐国在一年之内发生了三大变化

提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战胜于朝廷。也就是说国势日强,以至于用不着使用武力就使各国臣服于齐。

七、作业安排:

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2、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明确: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明确: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八、体会本文的说话艺术: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系列比较有名的外交辞令,象烛之武说服秦君的那一大段话,象文种去吴国求和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再对照本文看看邹忌为什么可以成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这些都是说话艺术的反映,所以在生活中当你想象家长他建议的时候,当你想和老师提意见的时候,当你觉得你的朋友在某件是上处理不当,你想劝他改正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忘记了说话的艺术 。这也许是你的意见能否被接受的关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说话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难道一定是这样吗?战国时期的`一位谋臣告诉我们“忠言”不一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乐于让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作品: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 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 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 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 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题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 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 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佚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明 确:(1)yigrave; zhāo guān kuī j chaacute;o jiagrave;n

2.分角色朗读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责。

⑨王之蔽甚矣 蔽: 受蒙蔽

4.翻 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 蒙蔽很深啦!

(四)参照课下注释,通译课文。

学生合作讨论后再对照注释翻译。

小组内再翻译全文。

(五)课堂练习

1.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①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孰视之

②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④a.朝服衣冠,窥镜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有知慧、善劝谏的邹忌和胸怀广、能纳谏的齐王。他们君臣一心,使齐国革除积弊,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使周边的国家臣服于自己。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成就自 己精彩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三段

2.掌握重点的注释和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习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习邹忌,我们除了学习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习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习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平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平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最新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