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 体悟课文的表达秘妙,感受演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尝试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悟表达秘妙,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仿说、仿写演说辞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疑定标,锁定演说秘妙
1.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略)
2. 听写词语:每次听写3个词,只读1遍,听完再写。请把它们工工整整地写入相应的空格,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听写内容:嗡嗡,潺潺,松脂;骏马,雄鹰,圣洁;善待,滋养,眷恋)
(出示:西雅图告诫人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每一声______的鸣叫,每一道______的流水,每一缕______的幽香,每一头奔跑的麋鹿,每一匹驰骋的______,每一只翱翔的______,都是______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______滋润我们心田的河水,照管好______我们生命的空气,照顾好动物兄弟,把对家园的______化为行动,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因为: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校对评讲。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创境听写,既巩固生字新词,回顾课文梗概,又强化积累运用,培养倾听能力与写字能力,一举多得。】
3. 激疑定标。作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本课最应该学什么?(如何运用语言打动听众,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学语文就该学最有价值的东西。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那动人心弦的演说中隐藏的表达秘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目标设定源于学生,直指语用,使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顺势引发探究期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
二、含英咀华,研习表达,探究演说秘妙
(一)循“神圣”,识反复,探究谋篇技巧。
1. 明确演说主旨。本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 了解反复手法。
(1)引导质疑。(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中3次出现这句话,分别强调要善待河水、空气和动物。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2)梳理问题。(反复出现有何好处?为何不多重复几次?每次强调的方式有何不同?)
(3)自主探究。默读第四至八自然段,思考有关问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条要求,仔细研读,把心得体会批注在旁边。
(4)汇报交流。预设点拨策略、小结思路:
①运用反复可以深化主题,强化情感,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
②如果你是西雅图,还会提些什么要求?这些要求西雅图一个也想不到吗?那他为何不多提几个?(运用反复手段要适度)
③运用反复时略加变化,效果会更好。(如:文中“善待河水”和“善待空气”为正面论述,“善待动物”乃反面警示。)
⑸指导朗读:西雅图的呼吁字字是泪句句是情!各位西雅图,用你们义正辞严、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诫那些贪婪成性、恃强凌弱的白人吧!齐读第四至八自然段。
3. 把握演说框架。
(1)思考:西雅图把该说的都说了,课文的其余部分是否多余?
(2)小结。本文属“总——分——总”结构,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我们撰写演说辞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设计意图:锁定文本表达秘妙点,凭借语言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内化“反复”手法,进而穿越“意”的丛林,探究“言”的秘妙,获得“法”的启迪,建构语文知识,提升言语智慧和语感品质。】
(二)循“圣洁”,品语言,发现表达秘妙。
1. 过渡导学。读演说辞,只关注总体框架是不够的,只有沉下心去触摸、品味语言,才能发现更多秘妙。仔细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画出最具表达特色的词句,细细品味,再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 互动研读。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教师巡导。
3. 汇报交流。
预设1:“圣洁的家园”(出示第二自然段)
A. 感受语言魅力。这段话有何表达特色?(排比、句式齐整、量词变化)演说时注意这些有何好处?男女生合作读。将全段按现代诗格式排列,配乐齐读(背景纯音乐:腾格尔《天堂》)。将“每一……”全都改为“所有的”,比较一下,有何发现。按照句式仿说几句。
B. 启发移情想象。(括号内为学生个答预设)是的,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铭记着我们的成长足迹;一草一木,都珍藏着我们的圣洁记忆;一鸟一虫,都诉说着我们的快乐体验!瞧,就在这片沙滩上,我们(一起凝视太阳,让热情奔放的太阳舞带我们快乐飞翔);但是从此我们(再也看不到金黄柔软的沙滩了);就在这块田地里,我们(一起举行冬节盛会,尽享丰收的喜悦),但是从此(再也享用不到这片田地上的粮食了);就在这座山中,我们(一起在丛林深处沉思冥想,完成了成年礼),但是从此(我们再也无法聆听到这幽静山谷中清脆的鸟鸣声了);……从此,这一切的快乐都将遥不可及,这一切的记忆都将失去凭借!印第安兄弟姐妹们,在永别家园的最后时刻,最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通过朗读传递出来(齐读全段)。
C. 创境引诵语段。(出示并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家园如此圣洁,土地如此神圣,印第安人对脚下的大地如此眷恋!然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优美而圣洁的文字吧!(配乐引诵全段,教师提示所有的“每一”)
预设2:“圣洁的情感”(出示第三自然段)
A. 理解内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B. 探究秘妙。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类与大地的关系?作者是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种息息相关的关系?(比喻、拟人)
C.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锁定“每一”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语感富矿”,通过摩挲语词、移情想象、创境引诵,还原生活画面,复活文字的感性生命。同时,聚焦语用,通过置换比较、拓展仿说,引导学生品读、领悟、积累、运用精妙语言范式,徜徉在语言之途,使之感受言语之美,体悟表达之巧,形成言语之能。】
三、聚焦语用,创境练笔,内化演说秘妙
1.创设情境。西雅图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白人。他们决心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之继续保持神圣。假如你是白人首领,你会向西雅图的族人作出怎样的承诺?(出示: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从现在起,我们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2.合作练笔。4人一组,每人从一个角度写几句话,然后再合并组成一篇运用“反复”手法的演说辞。(生练笔,师巡导)
3.反馈小结。
【设计意图:创设情、辞同构共生的练笔情境,构筑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在练笔实践中激活缄默的表达秘妙和言语范式知识,使新学的言语表达知识技能化,并及时融入到已有的语感图式中去,实现“得言、得意又得法”。 】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复现演说秘妙
1.总结全文。(播放西雅图风光视频,画面定格于西雅图酋长纪念碑)这就是演说中的那片土地。时隔150多年,她依旧那样神圣,那样迷人!她有一个圣洁的名字——(生:西雅图)它的神圣,归功于一个伟大的民族——(生:印第安)一个大写的人——(生:西雅图)一次成功的演说——(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的,西雅图的土地是神圣的。其实,我们面对脚下这片土地,也应该永远铭记这样一句忠告——(生: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因为——(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布置作业。
(1)在课堂小练笔的基础上,运用“反复”手法续写几句话,其中“请印第安兄弟们放心,既然我们继承了这片土地,就一定会铭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至少要出现3次,写完说给同桌听。
(2)课外阅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旨在深化学生对于演说辞这一体裁及相关秘妙的认识;续写练笔,既复现、巩固“反复”手法,将语用实践延伸至课外,又引导学生置换角色,将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认识诉诸文字,进而获得心灵的荡涤与澄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篇二
郑梅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篇著名演说。一看课文题目,我就心生疑问:为什么用“神圣”一词来形容土地?我们常用“肥沃、富饶、美丽、辽阔、贫瘠、荒凉”等词来形容土地,却很少用“神圣”这个词。打开词典,“神圣”的含义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词条解不开我的疑惑,倒是例句引起我的兴趣:“南海诸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难道“这片土地” 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课文。课文的开头写道:“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顺理成章,下文是对“神圣”的具体描述。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提问:这片土地的“神圣”体现在哪里?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在下文寻找答案:“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样的描述,凭我的教学经验,我相信学生更容易读出的是“美丽”二字,对“神圣”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如何让学生体会 “神圣”?当我潜心默读,“圣洁”这两个字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神圣而纯洁。是啊,西雅图极力描绘的美景,都是纯洁的,原始的,天然的,没有人工的痕迹,没有人为的破坏。而正是因为在印第安人的心中,土地是“神圣”的,所以他们敬畏自然,和大地上的万物和谐相处,视植物为“姐妹”,视动物为“兄弟”,以主人的身份去守卫自己的家园!在这里,西雅图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西雅图在文章第二部分要求白人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定要善待这片土地。文中反复出现“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一咏三叹,感情强烈。刚刚解开的问号又如影随形:既然在印第安人心中,土地是如此的“神圣”,那为什么要放弃,要转让?既然要放弃,要转让,又何必声声叮嘱?“我们”和“你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不禁痛恨起自己的无知来,还好,电脑近在咫尺。网络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这片土地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部落的领地。白人入侵,使印第安人逐步失去自己的领土。1851年,美国政府又以金钱购买为由,要印第安人放弃这片土地。身为酋长的西雅图已无力拒绝,只能再三叮嘱“你们”:土地是“神圣”的,善待土地上的万物。再读课文,我分明读出了西雅图被迫离开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时的无奈、酸楚和不舍。声声叮嘱,声声悲怆!
读到这里,也许有学生会问,西雅图为什么要轻易卖掉这片土地,为什么不带领印第安人为自己“神圣”的领土拼死一战?我想,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酋长想一想:拼死一战的结果会怎样?迎接他们的是白人的枪炮,等待他们的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土地的完整,他只有卖掉这片土地。虽然,卖掉土地是万般不舍,但至少暂时可以让土地免遭战乱之苦;再加上印第安人的强烈要求,白人还有善待土地的可能。此时,这片土地属于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善待她!事实证明,西雅图这样做是明智的。如今这片土地圣洁依旧,美国政府在这片土地上建起的城市,还以这位印弟安酋长的名字命名——西雅图。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心怀虔诚,所以他们才选择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此时的放弃更能折射出这片土地在印第安人心中的“神圣”地位。“神圣”一词在这里是如此意味深长!我不禁敬畏起这群大地真正的儿子。
可当我反复阅读三份不同译本的《西雅图宣言》时,再对照课本,我发现编者淡化了“红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仇恨,而几乎全部保留了宣言中描述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情以及要求“你们”善待土地的语句,还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作为全文的结束语。编者用意何在?我苦苦思索后,终于明白: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已不只停留在慨叹部落领地丧失的无奈,而上升为对大地母亲的深厚感情。他们呼吁,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
“神圣”的不应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
心存“神圣”的不应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
此时,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善待了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吗?我们应该怎样善待“神圣”的土地?我想,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感动了全人类,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西雅图的这篇演说才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扣人心弦的演说。而这也是编者改编宣言的真正意图。
嚼透了“神圣”这颗“千斤重的橄榄”后,我眼前豁然开朗:自己对“神圣”一词的叩问过程,不正是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解读文本的过程吗?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