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3篇】

众鼎号分享 136910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登岳阳楼》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登岳阳楼》教案 篇一

教学步骤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问题2: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⒋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

五、课外延展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时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课《登岳阳楼》教案 篇三

登岳阳楼

杜甫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唐诗重情的特点,促使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而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目的。

教学背景:

1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平时上课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不过

相对来说,女生的基础总体上比男生要好些。不过男生的思维要比女生活跃些。

2、教材分析:

这堂课要学的内容选自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而唐诗都有重情的特点,因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进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促使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2、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chè           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

2、置身诗境

3、体悟情感

4、成果展示

六、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炼字——景象——古人评价——情感

a、“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3、 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

4、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登岳阳楼》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数轴教案(优秀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