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赞美老师的古诗【精选3篇】

众鼎号分享 112671

众鼎号 分享

在描述老师的语言中,感觉最精辟的当属这一个称呼,绝无仅有的最高的荣誉给老师这个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3篇《赞美老师的古诗》,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 篇一

笔者参加了福建省建瓯市城区教研活动,听了青年教师王礼凤的《乡村四月》古诗教学,就有很深的感触。整堂课她自始至终总能以饱满的激情,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课堂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局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针对性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做到课伊始,趣亦生。那么,根据不同课文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是借班上课,王老师根据古诗的文本特征,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乡村的四季景色图,配以动听优美的旋律,引领学生感受江南新村的美丽与美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很自然就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呀,这么美的乡村景色,有谁会不喜欢呢?知道吗?这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正是来自美丽的江南,来自我们闽北的可爱家乡。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其实,咱们身边的美无处不在!”欣赏着怡人的乡村景色,听着教师触景生情的由衷赞美,不仅仅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不得不佩服王老师这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求职的欲望,而这正是这节课美的享受的开始。

二、过渡性导读语,焕发学生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能“粘”住学生的语言使成长中的学生得以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无尽的遐想。在王老师的课堂中,过渡性导读语比比皆是,很好地诠释了古诗教学的重点――多读。

“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以表达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

“多么令人如痴如醉的诗句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www.1126888.com〗。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28个文字中!读!”――(全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老师就是这样一遍一遍地用丝线串起一颗颗珍珠,在古诗的教学课堂演绎出书声琅琅,演绎出诗意浓浓,演绎出生机勃勃。正如乡村四月的田野水波潋滟,草木葱茏,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三、传感性体态语,引发学生思考

积极的体态语言,具有传感性,它能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递。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期待的目光、优雅得体的手势、会心赞许的微笑、认真凝神的倾听、充满爱意的抚摸、彼此真诚的靠近,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传递积极的语言信号,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身着一袭青花瓷旗袍,宛如一位江南女子款款漫步在课堂这块田地里,语速适中,声音柔美,在一咏三叹的导读中,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吟诵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加上舒缓的音乐,令人陶醉,让人叹服。而当学生习惯用三言两语回答问题时,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回答吗?”目光中的注视,手势中的期待,让学生在老师一遍遍提醒中,逐渐养成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就连老师的范读,王老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听着同学们这么美美的读,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老师主动蹲下身子,成了课堂最美的姿态,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体态语,浸染着学生蓬勃的心灵。

四、赏识性评价语,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

课堂中,有两处印象深刻:第一处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绿遍山原”时,问:“这是怎样的绿啊?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学生纷纷回答:“一碧千里、满目苍翠、翠滴……”“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啊!看来,大家平时都很善于积累。”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有的孩子还在老师的点拨下说出了一些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第二处是“雨如烟”的想象练习。“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绿水,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那细雨绵绵的,像什么? ”在农村,孩子们有这方面的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细雨绵绵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烟尘……”“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烟’。”“你们的想象力与诗人可有一比啊!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没有言过其实,没有言不由衷,而是恰如其分的赏识性积极评价语言,正中学生下怀,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 篇二

一、描绘诗歌的图画美

古代经典诗词,很多是融诗情画意于一体的。唐朝诗人王维,他的作品就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时,把画面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朗诵诗词的基础上,领悟诗词句,调动学生去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去细心体会环境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累积,找出诗词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学生在详细的描绘中,也会有着强烈的兴趣,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审美爱好与创造。

如在教学生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要求学生先找出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中描写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所领悟、想象的画面;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意境,置身入意境之中,加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来画一幅画。这一联是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只见黄河横贯其间。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学生可以据此画出意境一致的画面来。

二、感受诗词的叙事情节美

诗词美在意境,而美的意境要靠诗词的语言来创设,所以,诗词的语言一定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要求用极少的文字去表现极丰富的内容,用最恰当的诗词句反映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就一定要带领他们依照诗词句所蕴涵的情节展开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如在教杜甫的《石壕吏》时,学生在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后,部署学生在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的理论基础上,把诗歌改写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从而使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都能够依照诗歌的情节,对官差、老妇人、老翁、和作者进行心理、表情的想象和刻画,完整的故事叙写,表现了学生合理而入情的想象力。

三、品味诗歌音韵节奏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吟咏之际才可以深深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吟诵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语流的疾徐曲折,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进入“美读”的境界,这种“美读”就是对诗歌的吟诵涵咏。教师根据诗词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能把学生带入诗词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诗词带来的美感,激起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引发审美情感。

四、领悟诗词的情感美

我国古代的诗歌,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有的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赞颂之情;有的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疾苦,显示了作者关心民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高尚情怀。教学这些古诗文,教师可根据作品的题材特点和表现的需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真诚地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白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诗人彼时彼境思想感情,对学生也是心灵的洗礼。

赞美老师的古诗范文 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表明:2012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将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诗题。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简直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上事实表明诵读经典诗文何等重要。

我认为: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发展记忆的手段之一,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潜移默化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今天的学生要通过文字去了解古诗文作者融化在其间的情感和意思,自然要经历一个由识符号至还原以及转译的过程,因而,学习古诗文的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

二、诵读诗文的方法的举荐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的现状,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是一种回归传统的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通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抽查学生对诗文字音的掌握程度,教师可适机稍作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我很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的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求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

3.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表述出来,对提高学生的品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授《古风》的过程中,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农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结合诵读方式来体会古诗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4.展开想象,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悟意明理,再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他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了。

三、课外诵读诗文的有效途径

儿童诗文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欢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几个人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付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上,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引导作用,保证好习惯能够在长久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2.“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情,若起初儿童未进入状态,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也有了兴趣,甚至真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总体说来全家受益,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子活动。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的家长较易带动儿童的兴趣,让儿童觉得可亲的老师,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强化,开展“诵读争星”的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4.“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能让学生得到一种成就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赞美老师的古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小学老师教育随笔【优秀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