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3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关于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中数学教案高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能够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我们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
二、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又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我给大家发了导学稿,让大家做了预习,现在找同学对照下面的表格说说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差别。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减去前一项之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定义表达式 an-an-1=d (n≥2)
(q≠0)
通项公式证明过程及方法
an-an-1=d; an-1-an-2=d,
…a2-a1=d
an-an-1+ an-1-an-2+…+a2-a1=(n-1)d
an=a1+(n-1)__d
累加法 ; ……。
an=a1q n-1
累乘法
通项公式 an=a1+(n-1)__d an=a1q n-1
多媒体投影(总结规律)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 义 等比数列用“比”代替了等差数列中的“差”
定 义
表
达 式 an-an-1=d (n≥2)
通项公式证明
迭加法 迭乘法
通 项 公 式
加-乘
乘—乘方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
�6�1 等差数列中的 减法、加法、乘法,
等比数列中升级为 除法、乘法、乘方。
四、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1;等差数列的性质1;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性质证明。
练习1 在等差数列{an}中,a2= -2,d=2,求a4=_____.。(用一个公式计算) 解:a4= a2+(n-2)d=-2+(4-2)__2=2
等差数列的性质1: 在等差数列{an}中, a n=am+(n-m)d.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 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__qn-m
性质证明 右边= am__qn-m= a1qm-1qn-m= a1qn-1=an=左边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中,a2= -2 ,q=2,求a4=_____. 解:a4= a2q4-2=-2__22=-8
探究活动2: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2;等差数列的性质2;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性质证明。
练习2 在等差数列{an}中,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 。 解:a3+a4+a5+a6+a7=(a3+ a7)+(a4+ a6)+ a5= 2a5+2a5+a5=5 a5=450 a5=90 a2+a8=2×90=180
等差数列的性质2: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p+q,则am+an=ap+aq 特别的,当m=n时,2 an=ap+aq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 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__an=as__at 特别的,当m=n时,an2=ap__aq
性质证明 右边=am__an= a1qm-1 a1qn-1= a12qm+n-1= a12qs+t-1=a1qs-1 a1qt-1= as__at=左边 证明的方向:一般来说,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若an>0,a2a4+2a3a5+a4a6=36,则a3+a5=_____. 解:a2a4+2a3a5+a4a6= a32+2a3a5+a52=(a3+a5)2=36
由于an>0,a3+a5>0,a3+a5=6
探究活动3: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3;等差数列的性质3;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性质证明。
高一数学的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
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二、点:
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
定 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 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 形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性 质 焦点在x轴上 范 围: 对称性: 轴、 轴、原点. 顶点: , . 离心率:e 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 定义式: 范围: 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 (2)余弦定理: + -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 ) 三、基础训练: 1、椭圆 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是 ,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 的值是__3或5__;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 4、已知椭圆 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 的距离是7,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 ; 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顶点 ,顶点 在椭圆 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 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最大值是 8 .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 ,求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椭圆方程 . 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设方程为 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 、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 (精确到1km). 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 在 轴上, 则 =OA-O = A=6371+439=6810 解得 =7782.5, =972.5 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 例3、已知定圆 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 根据图形,用符号表示此结论: 上式可以变形为 ,又因为 ,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 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 设动圆圆心为 ,则 为半径 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 , 即 ,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 ,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 |和|(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 . 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 解:(1)由题设| |=2| |=4 ∴ , 2c=2, ∴b=∴椭圆的方程为 . (2)设∠ ,则∠ =60°-θ 由正弦定理得: 由等比定理得: 整理得: 故 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 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 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 ,求点M的轨迹) 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 所以有 所以点 (2)当M分 PP?@之比为 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 , 即所以点 例6、设向量 =(1, 0), =(x+m) +y =(x-m) +y +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 ?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I)∵ =(1, 0), =(0, 1), =6 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 ∴ PF1+PF2=6>F1F2 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 2a=6,∴a=3 又∵ 2c=2m,∴ c=m,b2=a2-c2=9-m2 ∴ 所求轨迹方程为 (x>0,0<m<3) ( II )设B(x1, y1),C(x2, y2), ∴∴ 而y1y2= (x1-2)? (x2-2) = [x1x2-2(x1+x2)+4] ∴ [x1x2-2(x1+x2)+4] = [10x1x2+7(x1+x2)+13] 若存在实数m,使得 成立 则由 [10x1x2+7(x1+x2)+13]= 可得10x1x2+7(x1+x2)+10=0 ① 再由 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 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 所以 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 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 ∴ 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 例7、已知C1: ,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 (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 (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 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 )或(1,- ). ∵点A在抛物线上,∴ 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 ,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 (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 由 (kx-k-m)2= ① 因为C2的焦点F( ,m)在y=k(x-1)上. 所以k2x2- (k2+2)x+ =0 ② 设A(x1,y1),B(x2,y2),则x1+x2= 由 (3+4k2)x2-8k2x+4k2-12=0 ③ 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 从而 = k2=6即k=± 又m=- ∴m= 或m=-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例8、已知椭圆C: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 . (Ⅰ)证明:(Ⅱ)若 ,△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 (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 ,0),B(0,a). 由 得 这里∴M = ,a) 即 解得 (Ⅱ)当 时, ∴a=2c 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 ∴a=2,c=1,b2=a2-c2=3 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 (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 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 PF1= =得: =e ∴e2= 于是 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 【模拟】 一、选择题 1、动点M到定点 和 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 ( ) A、椭圆 B、线段 C、无图形 D、两条射线 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 A、 C、2- -1 3、(20xx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 的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 ) A、2个 B、4个 C、无数个 D、不确定 4、椭圆 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 ( ) A、32 B、16 C、8 D、4 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C、 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 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 等于( ) A、 C、 二、填空题 7、椭圆 的顶点坐标为 和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8、设F是椭圆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 ),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 . 9、设 ,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 ,则得 . 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和椭圆 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 (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 和 ,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12、已知 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 上的动点,求AQ中点M的轨迹方程 13、椭圆 的焦点为 =(3, -1)共线.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 ∈R),证明 为定值. 【试题答案】 1、B 2、D 3、A 4、B 5、D(法一:设 ,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 .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6、C 7、( ;(0, );6;10;8; ; . 8、 ∪ 9、 10、m< 且m≠0. 11、(1)设椭圆方程 . 解得 , 所求椭圆方程为(2)由 . 所求椭圆方程为 的坐标为 因为点 为椭圆 上的动点 所以有 所以中点 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 为钝角.当且仅当 . 14、(1)解:设椭圆方程 ,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 ,化简得: x1x2= 由 =(x1+x2,y1+y2), 共线,得:3(y1+y2)+(x1+x2)=0, 又y1=x1-c,y2=x2-c ∴ 3(x1+x2-2c)+(x1+x2)=0,∴ x1+x2= 即 = ,∴ a2=3b2 ∴ 高中地理 ,故离心率e= . (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 可化为x2+3y2=3b2 设 = (x2,y2),∴ , ∵M∴ ( )2+3( )2=3b2 即: )+ (由(1)知x1+x2= ,a2= 2,b2= c2. x1x2= = 2 x1x2+3y1y2=x1x2+3(x1-c)(x2-c) =4x1x2-3(x1+x2)c+3c2= 2- 2+3c2=0 又 =3b2代入①得 为定值,定值为1.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 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或a A)(举例) 6.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 五、 板书设计(略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关于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