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用6篇)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选拔“英才”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因此中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下面是众鼎号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本上的插图变多了,文字内容相对少了许多,所以不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到无从下手。对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形成知识体系,以便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我们都知道,每一堂课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因此,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对于新授课,教师要采用讲授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的特点,有时要求学生用细铁丝制作立体几何模型,以便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长短和位置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但不能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全部写出来,也可以只写部分。在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满堂灌。
教师应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有效性,形式要多样,注意学习的覆盖面,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反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定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找准起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二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古语曰:“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主见,对各方面的认知也不断成熟,而且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偏见或者敌对情绪,他可能会表现出不喜欢听这位老师所上的课,或者与老师作对。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学会和学生交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需要,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学生,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在亦师亦友的环境中就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更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双基”、重“操练”,教学大多是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链上展开,从形式化数学的知识传授到形式化数学的技能训练。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数学不应该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到陌生,而是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活动经验不断的“数学化”,从而构建起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情境认知”理论也认为知识是通过活动和知识得以发展的环境进行编码的,知识与环境密切联系,因此情境学习有利于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大大增强后继任务完成的效率。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落后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促进自主和合作探究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知识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只有在新的学习材料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知识对学生来说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将知识能够自己纳入到头脑中的知识建构体系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探究的方法和手段,进入自己特有的学习通道。学生能够把已有的若干单一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自觉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整体结构体系。像这样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它不但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旧知识产生新感受与新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主探究,对知识再梳理再建构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令学生受益终身。这样显然就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原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非智力因素,所以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争取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智商较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对这一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练习拓展性强的习题,促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智商稍低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好基础,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习题。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优生的培养,而且更应该关心中差生,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赞美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五、提供开放题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重“双基”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的大多是具有完备条件和固定答案的“封闭性”习题。问题空间的封闭,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提供的信息不多也不少,无法给予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机会。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只有把“双基”与其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智者。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人的整体发展和数学素质的全面培养,就应该把重双基的封闭题与重能力的开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者只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构成完整的数学训练系统,才能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和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只是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感受,只供同行参考。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三
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始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是摆在无数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座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感到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利用动手操作辅助教学,能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景之中,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去学习。课堂上问题并不在多,而在于质量。何谓高质量的提问?高质量的提问自何而来?我认为,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差异性和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饱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而高质量的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刻苦钻研,对教材的研究,发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水平及学习新知识时可能有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困难等;对以往教学的研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的主线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应在突出实效性,追求高效性上下工夫。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四
课堂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师生互动水平,促进师生感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出发,提出挑战性、明确性、思考性和开放性问题来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精心设计与众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入情入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令无趣、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效。
但在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新教师往往只顾多提问,而不顾提问的策略,对什么是有效提问,如何有效提问等不太注意,常常提问过于笼统、简单和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二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三是推动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促进师生感情,提高师生互动水平。
有研究者归纳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思维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数学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二是学习数学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小学生若不能将数学语言与生活经验进行联系,就容易产生一些思维问题。
因此根据有效提问的作用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趣、好奇、有挑战性的问题都容易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强烈的挑战心理,强化探索的动机,使学生跃跃欲试。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你们能创造一个简便写法吗?”如此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有学生出现了“2+2dengdeng”“2+2+2+2许多”“2+2+…+2(9)”等一连串的创造,教师在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创造后,又问:“还能来个更简便的吗?”低年级的学生哪能经得起如此进一步的挑战,于是又有了“2+2(9)”“2×9”……
在挑战性数学问题中,学生是多么富有创意啊!
二、提明确性问题,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问就要明确,不然,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
教师应该常常有针对性地提出明确性问题,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性,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三、提思考性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推动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就要有思考性,将学生带入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愤悱”心理境界。
教师应该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他们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教师设计一道“摘星星”的练习情境:每道加法算式和的十位都用星星遮住,让生猜一猜是几,猜对才能摘走星星。
教师没有一次性地全部出示题目,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25,34+8,先请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然后独立口算。
在学生口算后,问:“分别比较算式中加数十位上的数和得数十位上的数,你发现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就发现:4+25得数十位上的数与加数25十位上的数一样还是2,而34+8得数十位上的数却是4比加数34的十位多1。
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本课的难点,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有的算式得数十位比加数十位多1而有的算式得数十位却和加数十位一样呢?”
一环紧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原来这和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一,相加不满十就不要进一有关,要想知道得数有没满十只要看个位上两数相加是否满十就可以很快算出得数了。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而发现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
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很顺利,正确率很高。
四、提开放性问题,发展发散性思维,促进师生感情
师生课堂上要良好互动,或者师生在课堂上要能营造民主、轻松的'、和谐的氛围,开放性提问就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封闭式或简单的提问,一方面学生在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学生的思考量不多,在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考成就会因为答案的公布而降低;另一方面学生难以在封闭式问题中感受到自由和激情,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从而降低了学生上课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利师生感情培养。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释放学生的发散性情感,引导时不妨更加民主。
教师把问题放大了,学生们经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发展了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开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关系,融洽了师生感情。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五
一、问题富有趣味性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例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问题具有思考性
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例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的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六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三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三种类型提问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
三、问题应有探索性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过程和答案都表现出来,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给学生留有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教师的提问更应体现出挑战性。
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你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这样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问题具有创新性
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五、问题具有时空性
教学中,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如果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两秒就开始点名,这样脱口而出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具有较强的价值性。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至少让学生思考2~5秒钟,再请学生回答。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就留给学生更长的时间,以便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六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手段;是燃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是促进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 精心设计,彰显提问的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具体应做到:首先,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要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要做到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二、 创设情境,彰显提问的趣味性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提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彰显提问的趣味性。具体做到:一是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把数学的学习当做自我需要。二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借助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愉悦地思考、大胆地猜想,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控制难易度,彰显提问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体做到:一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认识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的提问不能问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否则就显得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而是要问在最近发展区,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有挑战的问题才能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而问题难度过大,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以度,保证问题的有效性。二是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让学生感动反感,无从答起,滋生学生的懒惰性,过少又影响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三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清晰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四、 尊重差异,彰显提问的开放性
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力。加之,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实际、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一是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一样的问题。对于学困生,要重点照顾,提问简单的问题,重点在于鼓励他们的参与;对于中等生,提问稍微难的问题,激励他们不断的进步;对于高材生,就要提问有挑战性的问题了,鼓励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用于创新。总之,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培养更层面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回答。数学是一门严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候一个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能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后,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对给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回答,应该给予赞扬;对于没完全答对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