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优秀4篇】
师: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众鼎号为您带来了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二、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
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
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
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五、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六、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
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七、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八、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二、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
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
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三、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四、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
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www.shubaoc.com 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本单元几篇课文表现并赞美了父爱、母爱、师爱、亲邻间的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他们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生读题)提起5.12,相信大家马上会想起那场巨大的灾难——四川地震。相信大家现在还记忆犹新,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放课件)。生再读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不动笔墨不读书)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写上批注。
1.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1)生汇报,师课件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请学生读第一句话,感悟句子,指导朗读。
(2)在36小时挖掘过程中,曾经有很多人来阻挡父亲,那么在课文中到底有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呢?
(3)请一位同学读第二句。这句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自己小声再读这一句,你们能想象得出父亲在这38小时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
2、小结,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8个小时,突然听到…(出示课件)(师生对读)。
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
(1)你找到了那些语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2)小结,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把你们想对父母说的话,或是你还知道的哪些有关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都可以写在日记本上。
五、作业设计:
收集相关防震知识。
六、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爱 信任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以新课标为前提,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成效较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篇三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请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句话不是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
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营造关心孩子、勇于担当责任的育人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篇四
导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读写“洛杉矶、混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感受伟大的父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导学过程:
一、入题解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盯着课题,结合你对内容的初步了解,本课是重在记事呢?还是重在写人?(人)主要写的是一对父与子,文章通过一件事,写两个人。再读课题。(可引导学生回顾写人的文章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重点抓住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方法,知道怎样通过具体事件来写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感受伟大的父爱。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了不起。)
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出示学习提示: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读书写体会后汇报。
重点指导: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1、紧扣重点,读出形。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重在写父亲的——动作;第二句写的是父亲的外貌。(板书:动作、外貌)
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练习设计: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反复读读第二句,你会怎样读来凸现挖掘时间的漫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里的“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掰、抱、拣)从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含,也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其他家长、消防队长、警察)为什么阻挡他?(没希望、危险)怎么又没人再来阻拦了呢?(失常了)在这些人看来,已经没有希望了,又很危险,怎么能还在那里挖呢?他失常了,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吗?他一心想的是救儿,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他没有失常呀,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抓住写父亲动作和外貌的词语,比用语,展开合理的想像,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2、前后联系,读出意。
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里写到了父亲的语言。板:语言。不论……总……)
你对这句的体会是——
我们可以想到,在平时,阿曼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挖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所以当别的父母选择离开时,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所以,当
有些人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父亲却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当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父亲却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当警察说:“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父亲却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才促使他苦苦挖掘38个小时而没有放弃,他要用行动去证明对儿子的爱承诺,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结合板书,小结:所以,正是这一语千金的爱的诺言,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辛,挖了两天一夜,38个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位年轻的父亲真了不起!伟大的父爱真了不起!
这里我们重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理解父亲的了不起的,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
四、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鼓励同学、“让”同学先走。)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
一边父亲在艰难地、坚持不懈地挖着,另一边,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困在瓦砾堆底下,与外界隔绝,可以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处境?
当父亲在上面不停地挖掘时,儿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墙角,面临着饥饿与恐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起什么?设身处地想像儿子的语言、动作,并推测他当时的心理。
想象,说话: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角落里,饥饿与恐怖笼罩着孩子们。阿曼达……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我们抓住儿子的语言并想像他等待时的处境,读出了儿子的自信和勇敢,读懂了儿子了不起。
五、总结延伸“爱”。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 ),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是多么的坚韧、坚强;儿子因为父亲的爱诺言,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汇报写话。
推荐文章:
父爱是人间美丽的亲情。不是吗?有诗为证: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其实,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