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6篇《《角的分类》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一
《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
1、直角、平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本课以学生主体探究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平角与周角的学习,为沟通角的联系埋下伏笔。
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平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识),渗透无限微分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在小组合作旋转操作中,探究“我们还发现了新的角”。学生很快的发现了平角与周角,并能准确的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在这个活动顺利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思维有些拘束,没能发现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优角),如果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可能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平角、周角是两类新学的角,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对它们的特殊性应该强调说明,可以着眼比较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帮助学生对新角的理解与认识。
本课教学中可供学生操作的学具有限,老师仅给同学们准备的活动角。如果能准备一些模型角、手工纸,课堂中学生进行摆、折等动手操作活动,则能体验更多角相关的经验,发现更多角的知识。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5 篇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设计练习有技巧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习,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习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三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
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
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5 篇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并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学生比较好掌握。但如何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角之间的关系则是这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在“大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开放以及知识的系统化三方面有所突破。整节课围绕“昨天大家都进行了预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和“你能在坐标图上分别找出其它各个角的位置吗?”两个“大问题”展开,使学生在回顾、思考、交流、讨论、汇报等开放性的学习形式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同时通过在坐标图中找相应角的位置完成对知识的系统化。
上课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第二天上课,我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了本课的学习:一是“昨天大家进行了预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二是“你能从坐标图中找到各个相应角的位置吗?”先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主要突破平角和周角的认识。接着围绕从图中找到各个相应角的位置这个问题,在坐标图上使学生系统理解掌握各个角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第一个“大问题”的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可是第二个“大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商榷了。这个问题第一次设计的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可是,这样的提问范围太大,学生的思考没有针对性,所以交流时学生说什么的都有。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把问题改成了“你能在这幅坐标图中找到这些角相应的位置吗?”可是,问题又出来了:学生因为对这幅坐标图不熟悉或者不明白,理解成了在“图”中找到相应的角。有的孩子说这幅图上有四个直角,有两个平角。本来设计的理解各个角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在图上找角。所以,第三次设计时把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各个相应角的位置吗?”放在了引领学生找到锐角在坐标图中的位置之后。这样对学生理解题意就有了一个切实的指导,学生明白了是在坐标图上找各种角的范围,省掉了一些多余的旁枝末节,直接切中了对问题本质的研究,也便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反思本节课对于设计“大问题”的尝试,我逐渐明确:设计“大问题”时,一要尽量指向性强,有针对性,使学生知道思考的大方向;二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对一些不好理解或是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的问题进行切实的指导,避免使学生偏离对问题本质的思考。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5 篇五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平角)和看似平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平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平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平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六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3、不足之处
无论是旧知回顾环节复习锐角、钝角和直角,还是探究新知环节学习习近平角和周角,都用直角三角板进行验证,虽然学生对各种角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各类角,但是占用了两个练习的时间,使教学结构不够完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