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精选10篇

众鼎号分享 134054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篇一

着力语言,突出重点──《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谈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王世美

教学一篇课文,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不分巨细,面面俱到。而要想使学生有本质上的进步,有实质性的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着力语言,突出重点。因为前者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后者突出了阅读教学的关键。基于此,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着力进行语言训练,力图突出以下重点:

加强概括训练。教学课文第二节时,我主要进行了概括训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层次大意。首先进行逐句概括。明确:第一句讲森林非常美好。第二句写蔷薇丛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第三句说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干什么。第四句写老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第五句讲萨沙一家在大雨中为保护弱小者而递让雨衣。其次进行整节概括:第二节记叙了萨沙一家在森林中游玩时,突然遇上大雨,他们挨个儿递让雨衣的事情。

理解重点语句。大家知道,三四两节是写第一次对话。在指名学生朗读之后,我先引导学生划出关键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然后引导学生将此句默读三遍,仔细揣摩它的含义:所有人都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自觉保护弱小者。最后要求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大雨来临时,萨沙的父亲、母亲和姐姐是怎么做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弱小者,我们又是怎样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样,不仅让学生准确理解了这个重点句子,而且还让学生受到了应有的教育。

比较句子语气。不难看出,第二次对话是在五六两节。教学时,我专门设置了一个练习,重点比较了以下两个句子。一是萨沙的反问:“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二是妈妈的答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我先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比较:一是将前者与“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进行比较。二是将后者与“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进行比较。三是将前者与后者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反问句语气强烈,具有独特的强调作用。

体会萨沙言行。教学第三次对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朝着”“掀起”和“盖在”,体会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蔷薇花花瓣被冲,花儿低垂,是最最娇嫩纤弱的;萨沙的动作是有意识的行为,意在表明他也在保护弱小者。然后要求学生体会萨沙的语言:“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三点:一是要体会出语言的反问语气。二是要体会出语言的含义: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应该不是最弱小的了。三是要体会出萨沙天真、聪明和可爱的性格。

利用插图想象。在总结课文时,我重点进行了想象训练。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指出插图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正在干什么,主要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进行恰当想象:当萨沙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时,他的爸爸会说些什么,他的妈妈会说些什么,他的姐姐又会说些什么。当萨沙听到爸爸说之后他会说什么,听到妈妈说之后他会说什么,听到姐姐说之后他又会说什么。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虽不敢说我的教学设计有多高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着力语言、突出重点的思路肯定是正确的。因为这种思路可以加强语言训练,突出教学重点,增强语言基本功,强化语言表达,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篇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

教学本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我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萨沙的做法,将活动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所有的生活积淀在此倾吐,将所有的生活体会予以表达,本课知识与自身发展在这里得到紧密结合,人性的色彩在这里得到充分张扬。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维度,虽然我们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酿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潭死水”,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与生活的链接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本课教学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健全的人格熏陶,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学生活化永远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铃兰丛中一蔷薇

经过半年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们越来越喜欢阅读课。课堂上孩子们灵动的思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愉悦,感受到了与孩子交流的快乐。阅读课真的成了我和孩子们每天的享受。

截取《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上的几个镜头,与各位朋友共享——

镜头一:上课开始,请孩子们伸出小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指导孩子识记书写“弱”,孩子们据题质疑,有的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有的问:“什么是‘弱小’?”坐在最前排的机灵鬼刘正宇站起来:“老师,我知道。‘弱小’就是,比方说他考了一百分,我不如他,我就比他弱小。”说完,得意地看着大家,等着我的表扬。我摇摇头:“不对。不过,一会儿你们用心读书,就会自己知道它的意思。”刘正宇有些垂头丧气地坐下,听了我后面的话,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小家伙一起捧起书本读起来。

镜头二: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多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请学生自己读读:“孩子们读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家伙们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起来,不一会,小手就纷纷举起来了。

“我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嗯,好香啊!”一个小家伙站起来,说着说着,把鼻子一抽,闭上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再看其他小家伙,也抽动着小鼻子,使劲地嗅着。

“我仿佛看到了一丛野蔷薇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

我顺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丛野蔷薇,一朵粉红色的花朵开放其中:“如果这是那丛野蔷薇,铃兰花开在哪里?”刘正宇跑了上来,捏着一只白色粉笔,踮起脚尖,伸直了胳膊在蔷薇花丛周围画了一个圆圈,边画边解释:“铃兰花就开在蔷薇花周围。”初读课文后,刘正宇曾经问‘簇拥’是什么意思,我就拦住正要往下跑的他:“现在你理解‘簇拥’了吗?”刘正宇点点头:“明白了,铃兰花在野蔷薇的周围,就是它簇拥着野蔷薇。”我笑着摸摸他的头,问下面的孩子:“是这样吗?”“是——”孩子们异口同声。我走下讲台:“下课了,同学们都喜欢围在我的身边,谁能用‘簇拥’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话音刚落,举起的小手如林,平时学习语文比较困难的张明飞胸脯挺得高高的,黑黑的笑脸憋得通红,使劲晃着小手,期待地看着我,我示意他来回答。他立刻站起来,好香怕别人在、抢去一样,急急地说:“下课了,同学们簇拥在郭老师的身边。”“说的真好,孩子们,掌声鼓励张明飞。”在小伙伴们的掌声中,张明飞坐下来,这个平时男子汉味十足的小家伙,这是忸怩地像个小姑娘,脸更红了。

洁白的铃兰花簇拥着一朵粉红的野蔷薇,蔷薇更艳丽,铃兰更纯洁。和纯真、欢乐的孩子们在一起,我的每天都像回到了无忧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在一起,是最容易被快乐感染和包围的。只要你俯下身子,平视孩子的眼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教会学生一篇课文的内容,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课标和三年级年段目标都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初步提出疑问。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选择合适的课文让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还可以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学生的疑惑、争论是求学质疑的最大原动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真正不懂的知识点、空白处,以便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指导。

本课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作者的语言浅显,学生不难看懂。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并不是直白的、显露的,而是隐藏在人物纯真质朴的言语和行动之中,需要学生去细细品味和体会。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着课文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往前走,用不停地提问,来获取学生的回答,而是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划出大雨中一家人在做什么的句子,在熟读句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进行质疑,再读文和通过小组讨论,从文中寻找答案。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曾犹豫过。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我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把力气花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是有一定的质疑的能力的,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不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学生基本都能提出。当然,也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不那么切题的问题。我认为这就需要老师的归纳和引导,学生的质疑要有质量,就需要平时多练多问。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不足与困惑:

虽然,让学生在这一板块中自主学习,但有时,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牵”的痕迹,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去进行。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仍需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及对教材更深入地钻研和更全面的把握。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很大的发展。

另外,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教材中一些很值得争议的问题,只是瞬间思考后就抛开了。现在静下心来写反思,却忽然又想起来了!课文中作者提到了一对夫妇和两个孩子,而笔墨却重在描写年龄最小的萨莎,根本忽视了另一个孩子的存在。那么这里作者的用意就是什么?或许对于这已被广大学校接受的课文,我的考虑是多余的,但是我不能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课文写到下雨的时候,爸爸把唯一的雨衣给了妈妈,而妈妈给了萨莎,萨莎给了在风雨摇曳的蔷薇花。为什么妈妈不给另一个孩子呢?是不是妈妈不爱另一个孩子呢?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一系列的想法,作为老师怎样去给予完美的答案呢?课文有句关键的句子,是妈妈说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那么妈妈不是最弱小的,为什么爸爸却又给了妈妈不直接给孩子呢?而妈妈为什么不让两个孩子一起用一件雨衣却只给萨莎呢?孩子们的心里无法理解,是不是爸爸只爱妈妈不爱孩子,而妈妈只爱萨莎不爱另一个孩子?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如何去解决。课文只是要传达保护弱小的精神,可课文情节的安排不能不让人误会。竟然关注的是萨莎又何必要提及另一个孩子,并且只是在文中的第一段出现交代有这么一个人。幸亏班中没有孩子提出上述问题,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呈现出来希望有兴趣的也能来谈谈这个问题。究竟是教材的疏忽还是教材要求我们有更深的挖掘?

小学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篇三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读、边读边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问题探讨:妈妈说的是人,而萨沙保护的是花。这算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吗?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接着很快,宋天同学举手发言了。他说花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保护,我能保护它,它就是比我弱小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孩子的同意。

最后,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谈谈自己保护弱小的事情,然后选一个最精彩的在班级交流。很多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动,原来他们早就有了保护弱小的意识。陈成说他曾经把掉下树来的小麻雀送回了家;李博伟说他给小树苗穿过棉衣;陈金说她照顾过妹妹,还给她煮面条……看来,学习了这篇课文,孩子们很同意萨沙的做法,很有同感。我问孩子们,一个人的人生怎样才算完整,孩子们说,要快乐,要坚强,要自信,要懂得帮助别人……小家伙们正在慢慢长大,懂的道理越来越多了。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篇四

案例题旨: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三篇课文,编者根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改写。课文的课题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的一句话,也是作者鼓励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的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即是文眼,又是整篇课文的落脚点: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物。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如何实现预习与课堂的有效对接?

2、朗读欣赏中如何进行迁移发散思维的训练?

3、改进限时作业的一点尝试。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品味充满爱的诗文时联系实际想一想怎样献出爱心,要求引导学生不仅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时,还要留心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结合本课我把学习目标则定为:1、会认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主,特别强调了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里的语言环境包括还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文章,目的是便于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的阶段,从而培养阅读能力。据此,本案例设计以识字为出发点,感情朗读贯穿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

案例实录:

本课遵照“三环节”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提纲:

1、按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记下列词语。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3、用你喜欢的识字方法记住下面的字。

弱  末  萨  托  铃  簇  随  芬  芳  聊  倾  递  娇  掀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写了萨沙一家在森林中玩的时候,遇到了暴雨,妈妈把雨衣递给了(     ),(     )把雨衣递给了(     ),(    )却把雨衣遮住了(     ),让我们感受到(      )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点评:通过填空这种常见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为课堂熟悉课文进行了铺垫。

5、细读课文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6 、读一读第3——8自然段,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说萨沙——“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从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点评:这两项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文中优美的景色,和引领他们对好词佳句的积累增强语言感受力。

片段一

谈话导入后板题,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引领学生质疑,前面有了预习的过程接下来就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检查预习了。

1、指生读生字展示识字成果。

2、出示生词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

萨沙  托利亚  铃兰花  野蔷薇  簇拥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聊天  倾盆大雨  递给  垂着头  显得  娇嫩  掀起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3、开火车接读课文,集体纠错正音。

点评:本课中的好词佳句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也强化了识记,特别是课堂上通过展示预习成果使学生感受到预习了的价值,尤为重要。

师:把你从预习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展示给大家。

生:课文写了萨沙一家在森林中玩的时候,遇到了暴雨,妈妈把雨衣递给了(托利亚),(托利亚)把雨衣递给了(萨沙),(萨沙)却把雨衣遮住了(蔷薇花),让我们感受到了(萨沙)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师:细读课文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生:课文写的景色很美,蔷薇花在铃兰花中非常美。

师:读一读第3——8自然段,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说萨沙——“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从文中划出有关语句。

生:萨沙把雨衣盖在了比她弱小的蔷薇花上了。

分析:通过这种形式的预习成果展示,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熟悉课文的程度,同时,也可以找出教师在预习指导中的偏差,另一方面为课堂中的教学改进,教案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做了一些准备。

片段二

师: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呢?

生:景色很美丽,(学生积极尝试读)。

师: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突然,萨沙发现了一丛――野蔷薇。

出示句子:“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师: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积极朗读,或是和同学合伙读)。仿佛看到了铃兰花和那一丛野蔷薇花,真漂亮,闻到了花香。

师:正当野蔷薇美美地开着时,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了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哥哥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可是5岁的萨沙对妈妈和哥哥的这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于是萨沙和妈妈之间就进行了一场对话。请大家读读3——9自然段,看看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生:(自由读4-9段)一共说了三句话。

师:出示,

“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1、自由练习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重点指导第三句问话:

萨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读读7、8段,标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

学生自由读画。

师:假如你就是萨沙,现在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我不是弱小的,我能保护花了;长大了也要保护你;谢谢妈妈的夸奖······

师:你用自己的雨衣保护弱小的蔷薇花,多勇敢的孩子啊!那你能不能坚定地说,你不是最弱小的?这时你的心情什么样?

生:能!(做出自豪的动作)心情很高兴也很自豪。

师:萨沙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她的第三次问话里,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谁再来读读第三次问话?

(学生踊跃积极的读)

师: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如何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事。

学生讲述了生活中照看小孩子的经历。

分析:让每一个学生练习朗读,可以选择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或是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边读边引领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另外通过文本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迁移与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你怎样理解“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和“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以及萨沙的三次问话,学生在思考表达的过程中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促进了思维。

片段三

限时作业:

1、听写。

森林   景色   露珠   清新   盛开

应该   保护   弱小   雷声大作

2、比一比组词。

分(    )令(    )北(    )京(    )

芬(    )铃(    )背(    )景(    )

3、连一连。

随风    扑鼻     雷声    美好

芬芳    清新     倾盆    大作

空气    舞动     景色    大雨

点评与反思:

限时作业以字词为主,突显了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的理念,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如,听写生字和比较组词等。朗读贯穿始终,据此,本案例设计以朗读为着眼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朗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文本意义,感受体验爱的无形丝带,通过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明白了“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点道理引导学生用心读,并通过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原文 篇五

假日里,天气闷热,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篇六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案例描述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所要叙述的故事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应仅拘泥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还应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

激趣导入,畅谈“弱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整个课堂进程的兴奋剂,所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影响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学起来最感兴趣,因而只有将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生相互问好之后,我在全班38双眼睛的注视下在黑板上写上了“弱小”两个字,并提出了我的问题:“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学,你们觉得我们班哪些同学最弱小?”问题一提出,平静的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大家都睁着大大的眼睛,在教室里认真搜寻着他们认为最符合“弱小”的人选。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胖呼呼的吴尚站了起来说:“我认为刘志凌最弱小,因为他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最差的。”“我认为万铨最弱小,因为她的年龄最小而且长得又瘦又小。”“我认为……”“我认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这时我再悄悄观察那些被认为“弱小”的同学,他们每个人都涨红了小脸努力同周围的人争辩着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看来每个人心里对弱小的含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见争论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明确的答案,这时刘洋疑惑地问:“老师,‘弱小’到底是指什么?”看着大家满腔的热情和眼中透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我知道教授新课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我迅速地在黑板上将课题补充完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在课文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朗读感悟,体味“弱小”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反对教师整堂课的串问串讲死扣字词讲解,提倡让学生多读课文,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的目的,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情体验。“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感人至伸的文章,“爱”的教育贯穿其中,我想在朗读时应当将重点放在“感”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的心弦有所触动,心志受到启迪。“请同学们打开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读了起来。我走下讲台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学生们有的脸上挂着笑意读着文中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有的皱着眉头大声朗读天气突然变化的句子;有的带着困惑的神情读着萨沙的话……看来学生们似乎都已进入了自己营造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了。“小朋友,请你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等一下请你来评评老师读得好不好。”我配合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整篇课文,我的声音刚停,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学生们又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雅荃说:“老师读得很好,我都被她美妙的声音吸引了。”邓颖莹说:“我听了老师读第一段、第二段落,仿佛真的看到了森林里的美景。”“谁有信心向老师挑战,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大家做做小听众听听谁读得好。”我用鼓舞的语气对他们说。最后大家一致推选班上的朗读小能手邓颖莹试一试。邓颖莹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全情投入地读着课文,时而微笑,时而皱眉。读完了,邓颖莹在大家的掌声中坐了下去,乔勇的手就举了起来,“我觉得,妈妈说的:‘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邓颖莹读的时候感情不够,这句话应该是整篇课文的关键,也是告诉我们弱小的含义。”“如果她能把第八段中对蔷薇花的描写读得再有感情些,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蔷薇花的较弱,它是多么的需要我们的关心、保护。”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受。下面我又通过分组、分角色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感情,深刻体会“弱小”的含义。

说说写写,理解“弱小”

课文学完了,我想这时每个学生对“弱小”一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说:“我们知道了,如果你谁也帮助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我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感想写出来。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弱小

在这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弱小的生命,比如:大自然中盛开的鲜花、碧绿的小草、活泼可爱的小鸟、小白兔、小松鼠等等,在浩瀚的海洋里小鱼、小虾、小乌龟、小螃蟹整天欢快地游着。

这些小生命对人们来说是那么的弱小,但是它们却用弱小的生命装扮着我们这个阳光灿烂的世界,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这些比我们弱小的生命,让它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成长。

教学随感

开学前刚拿到教材,我就将整本教材从头到尾的仔细阅读了一遍。第二单元的四篇小文,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纯的爱意,我想我应该和学生一起去品位这些充满爱的诗文,然后想想我们该如何献出我们的爱心。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对“弱小”的理解也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统一答案,那就抑制了孩子发展想像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都能在学得开心快乐的同时,得到知识并深化情感体验。

第七课的教学反思:《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得与失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写的一篇教育故事。我们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栓在了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着、爱护着。

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时,我看到教学参考书上有一个“对比阅读”的教学建议,即去掉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后,让孩子们说说原文和去掉部分句子的不同感受,我对这部分的教学建议认识不是很深,第二天到办公室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同年级的老师基本上都采用的这个教学步骤,她们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是认识不到这部分文字的重要性的,即使是采用也只能是直接告诉孩子们,因为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没有采用这个教学建议。

但课后心里一直放不下,到底孩子们能不能感悟出来呢?我还设计了关于这个“对比阅读”的教学设计:

1、先读原文,读完后让孩子们谈谈感想(自由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就鼓励)

2、去掉具体描写蔷薇花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把这些句子从原文中找出来,先读读第一、二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读后的感受;在读读描写大雨中蔷薇花的句子,说话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孩子们讨论,感悟课文描写蔷薇花的作用:蔷薇花虽然被铃兰花簇拥着,非常美丽,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对蔷薇花的保护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的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

坚定地相信孩子们,这次知难而退地放弃了这个难点,其实是放弃了一次锻炼孩子们的机会,现在想起来有些可惜,但也为下次坚定地不放弃做好的准备。

其实我教学中的大部分“得”都是课堂生成,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是按照惯例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弱小的”,孩子兴趣很高,有的说:“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是比我们弱小的”,有的说:“花花草草,小猫小狗都是弱小的。”还有的说:“亲戚家的小表弟,小表妹”甚至有的孩子说要保护米熊······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拓展思路,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我们弱小,我对孩子们说:“弱小不一定是指比我们小的,有时候很多人和事物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与我们相比他们也能称之为弱小。”孩子们一听,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有的说老爷爷老奶奶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和保护,有的说没有什么生命的东西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应该保护,甚至有的还谈到了保护教室,听到孩子们能很透彻地认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篇七

一、读通课文,感知故事。

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通读情况。

2、小组交流各自预习的收获,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推派代表在全班作初读收获的交流。

此为阅读的第一层面:学生借助现有知识、能力基础自读课文,通过交流有所促进,其认知基本停留在字词的理解,故事内容的了解,人品的初知层面。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对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带着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此为阅读的第二层面:学生根据个体喜好稍作努力品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诵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解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林中旷地景色的美好,雨中蔷薇花

评价:你编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从鸟儿那里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你学到了勇敢、顽强的技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三、精读感悟,体会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2、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芳香扑鼻、闷热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

护弱小者。

教学重点:

理解课后习题4两个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萨沙所说的反问句的含义。

教学媒体: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板书设计: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相让雨衣

爸爸妈妈萨莎蔷薇

保护弱小者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揭示课题。

师:假日里,一家人来到森林里游玩,在林中旷地上发

生了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听录音《我不是最弱小的》(出示课题)。

检查:听了故事,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

质疑:当你只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头脑中产生了哪些迫切想弄明白的问题?(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区分前、后鼻音。

前鼻音:闷纤

后鼻音:旷滂

(2)读谁下列多音字:假日()

(3)朗读下列词语:

聊天滂沱旁边芳香扑鼻聚精会神旷地

附近蔷薇闷热大雨如注娇嫩纤弱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好下列句子:

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注意停顿)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读出反问语气)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读出反问语气)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3、三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一找:哪些生字不容易写好?说说书写时什么地方

应该注意?

2、教师范写下列生字:

蔷、薇:草字头占整个字的四分之一。

聊:左高右低,左偏旁约占整个字宽的三分之一。

四、作业。

1、见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旷()

蔷()

娇()

滂()

扩()

墙()

骄()

傍()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萨莎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

教学重点:

理解课后习题4两个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点示课题)我指的是谁?

2、出示,朗读。

闷热雷声大作滂沱大雨

蔷薇芳香扑鼻娇嫩纤弱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根据以上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1)同桌说说,后指名说说,用上刚才的词语。师生评议。

2)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那句话最有道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齐读。

3、过渡: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萨莎又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天气地点人物

2、联系课题,你还知道什么?

(萨莎是一家人中最弱小的)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中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森林里的美好景象;下起了大雨,一家人相让雨衣。)

2、森林里非常美好?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1)出示句子: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2)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一下,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美?该怎么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

(3)想欣赏林中的美景吗?媒体演示画面: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叫。

理解一丛丛。芳香扑鼻是什么意思?

(4)指名学生口头造句。

芳香扑鼻指的是花草的香味很浓郁。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上一句话吗?

3、森林是这样美好,一家人坐在草地上,有的聊天,有的看书,心情多么舒畅啊!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萨莎的家人是怎样做的呢?

(1)出示句子: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莎。

(2)自由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他们只有一件雨衣;他们都想到的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最后雨衣让给了最小的萨莎。)

(3)指导朗读。该怎么读好这句话呢?

4、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过渡:萨莎的家人在大雨中挨个儿相让雨衣,这是为什么?萨沙也不明白,我们来看课文。

(三)细读第3—8自然段

1、同桌练习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话用笔画出来。

2、读后交流。

1)相机出示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联系上文说说萨莎的父母是怎样做的?

相机再次出示: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莎。

从他们的行动中你明白了什么?

(他们每个人都在自觉地保护弱小者)

指导朗读。

2)相机出示句子: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吗?

(1)这句话什么意思?

(2)朗读体会,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读出来吗?

3)相机出示句子: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这句话什么意思?

媒体出示句子:现在我就不是最弱小的了,妈妈!朗读对比

(1)萨莎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前面妈妈说过要是,现在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

(2)你觉得萨莎说这话时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语气呢?指导朗读。

(3)那么谁是最弱小的?

媒体演示画面:滂沱大雨中,蔷薇花毫无抵抗能力的画面。

指名说说画面意思。

现在我们来读读书上的句子。

(4)媒体出示:第7自然段,女生读第3句话。还记得下雨前这些花儿是怎样的吗?齐读有关句子。现在萨沙看到滂沱大雨(引读),是怎样做的?

自读第7自然段,用——标出描写萨莎动作的词,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联系上下文,练习用上因为,所以,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来说说。

A妈妈是怎么说的?

B花儿怎么样了?前后两段进行对比。

C萨莎不想当最弱小的?

结合理解滂沱大雨。课文中还有哪个词与它的意思相近?

你还知道哪些词也是形容雨下得很大的?

结合理解:娇嫩纤弱

D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练习分角色朗读萨莎与妈妈的对话。

同桌分角色练习,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课文

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再一次朗读课文,感受萨沙全家保护弱小者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老师相信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定会做到的。

四、指导造句

闷热

1、师述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闷热的天气中,人们有什么感受?(气都喘不过来,身体发热、易出汗等)

你还知道小动物有什么反应吗?

(蜻蜓低飞、鱼儿浮出水面透气、蚂蚁要搬家等)

闷热的天通常会发生怎样的天气变化?

2、学生练习说话,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

1、造句。

2、课后将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弟弟、小妹妹听。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篇九

一、说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省,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

围绕训练重点,依据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自觉保护弱小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从而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要自觉保护弱小者。

二、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2、启发引导法: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行为、言语、心理和情感,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借助读、议、说、写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享受到美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借助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前蔷薇花的美丽和雨中花儿的娇嫩脆弱,从而理解萨沙保护弱小的的行为是可贵的,并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学法:让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把读,议、说,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说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弱小”的含义,因为“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因此,我采取设疑导入的方法,让学生读了课题后质疑:“我”是谁?“弱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质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课文的标题告诉我们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他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不仅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理清课文脉络。】

(三)、品词析句,体会思想

1、出示课件,显示大森林中野蔷薇美丽的画面,同时,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假日里,天气闷热,一个名叫萨沙的四年级学生和他父亲、母亲、托利亚一起到大森林中去游玩,森林里的旷地上开满了一丛丛美丽的蔷薇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让学生看完画面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再播放大雨倾盆时蔷薇花在风雨中摇摆的画面,说感想。

3、在文中找出写野蔷薇的句子并画一画、读一读。

【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生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谈谈体会。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一丛丛、粉红粉红、芳香扑鼻”这几个词语来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颜色鲜艳,惹人喜爱。)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抓住“滂沱大雨、低垂”等词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无助,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两个不同的画面。(个人读,比赛读)

5、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微的旁边,你想说点做点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萨沙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吧!找出有关语句。

6、出示句子: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萨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动人情景。再读句子,找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谈谈体会。

7、想象被萨沙保护过的蔷薇花怎么样了?它们在风中摇晃着小脑袋,仿佛在说些什么?萨沙看着这一切,会怎么想?

过渡:一个孩子,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他哪来的雨衣呢?

【课堂上学生找出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通过各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着,与作者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大家体会到雨前野蔷薇的美丽,雨中花儿的娇弱,通过比较自然勾起了学生的恻隐之心,使阅读教学走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四)、抓重点句,深悟情思

1、在文中找出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画出来读读。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小组讨论: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理解妈妈的话: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朗读中体验到父母对萨沙的影响是多么深刻,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在学生理解了妈妈的话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没有,在雨衣的传递过程中跳过了一个人,那就是:托利亚,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的品质。

理解萨沙的话: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萨沙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自强与自信。

6、萨沙不愿做一个弱小者,并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是弱小的”,你们也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你们愿意做一个弱小者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经历或自己知道的有关事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之中,通过反复阅读,通过精细讨论,体悟出萨沙三次说话的不同心境。从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

(五)、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1、在滂沱大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又把雨衣盖在了纤弱的野蔷薇上,他们一家保护弱小的品质真令人感动,更值得赞赏的是萨沙小小年龄就具有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你想对萨沙说什么?对他们一家人说什么?先说说,再用笔写下来。

2、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同学们像文中的萨沙一样,自觉保护弱小者,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他人快乐和幸福,还可以使自己更加懂得爱的真谛,我们的世界也将因为关爱而更加美好!让我们带着自信、坚强,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引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融审美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感知于理解之中,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熏陶性,浸染性。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通过说感受,写体会等形式,使写成为读的延续和发展,让感悟升华,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文章思想的理解,一方面使情感目标落实到位,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把握重点,表明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衣:爸爸→ 妈妈  → 萨沙

↘   ↓     ↙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蔷薇花

小学四年级《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检查读书(2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各小组读书5分钟准备赛读。

师:各小组准备5分钟,看谁能像老师那样读书。等会各小组要进行读书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展示:小组之间比赛读书,力争人人正确、流利(一般让5、6号读)

4、认识字词:拿出学案,读学案上的字词。小组比赛读词语。

闷热 旷地 附近 纤弱 雷声大作 大雨如注

5、再读书。

师:这次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自己读。小组之间比赛读。互相挑战。学生要互相评价。

三、写字

1、仔细观察红字

2、教师范写2——3个。

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要分析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

痛:要注意病字框的写法。

除了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孙、挑、该、统”要注意左窄右宽,左边的偏旁不能超过字的三分之一宽度。

学生描红。注意要描的像,描完再在田字格里临写。

3、再临写两遍

4、教师检测

5、学生互改:1号改2、3、6号

2号改4、1、5号

老师给写错的纠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讲讲这个故事。

2、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3、写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1、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三、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想对萨沙说些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写一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中彩那天》教案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