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胡同文化教案(10篇)

众鼎号分享 116507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胡同文化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设疑讨论】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层探究】: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一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三

教学理念: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胡同文化教案参考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2.引导学生从建筑的风格思考其体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识。

3.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以略读精读仿写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2.音画欣赏式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

六.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

2、分组研究某一种建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导入(2分)

有人说,建筑是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课前,已经请大家上网或看书去了解胡同,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自读课文,概括胡同特点及胡同文化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1、朗读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点。

(找关键句。分析:首先排除举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讲的是整个北京的特点,目的在于引出胡同这个话题。第二句讲的是本段的主要内容,但从全篇看,他只写出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揭示文体的实质。最后一句才适合。要点: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择取关键词。)

2、师问:本段最后一句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即文化。)

3、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xx找出各段关键句子,提取要点:建筑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2)北京人讲究处街坊,合礼教,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鸟友有些来往之外,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北京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教师指导整理:胡同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胡同文化:封闭。表现出的心理是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的胡同就有这样的市民文化呢?请结合文章,谈谈胡同建筑和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因果关系。方正的建筑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中规中矩,安分守己。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养成了封闭、自私的心态。)

6、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思维训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分组讨论)

(1)作者对于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种态度?

(留恋,伤感,无奈,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当然也认识到它必将衰败、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对于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怀着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识。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也有消极的意义。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也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胡同再见吧。)

xx插入一系列胡同图片及《送别》的背景乐。

(2)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种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传统文化一定会灭亡吗?

(胡同文化的衰亡还有其自身原因,封闭、保守、自私、易满足、忍耐等特点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的储备之后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后的风俗、封建迷信意识等。

但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国画、武术、戏剧、民间工艺。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传统和现代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不会灭亡。)

五、迁移练习:

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你喜欢的一类民俗建筑,并谈谈这类建筑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六、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一、二。

二、仿照《胡同文化》,以民俗建筑为话题写一篇800的作文。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胡同文化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媒体设计]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推荐]》。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WWW.CHAYI5.COM〉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

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

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速读,并抢答)

明确: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

第4段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

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

(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

第6段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

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

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

(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胡同文化》教案 篇八

[知识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胡同文化教案 篇九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幻灯片打出)

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来的是伤感、怀旧、留恋的复杂感情。

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胡同文化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北京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两句皮篁,三餐佳馔,四季衣裳的调侃中,过着平稳而讲究,宠辱不惊,乐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没了胡同,就没有了北京,没了京味儿,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经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

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幻灯片打出作者简介及课下作业

作者简介:汪曾祺

作业:课下阅读语文读本194页的《金岳霖先生》,体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胡同文化》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1-4段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 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学习第13-15段

1、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 (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 (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胡同文化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