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反思 >

浅谈反思性教学【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60741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浅谈反思性教学》,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浅谈反思性教学 篇一

1.能力:

所谓能力,就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从事任何专门的活动,都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一般能力,或叫做认识能力、智力。一般能力(认识能力或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另一种是特殊能力,它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专业才能,如音乐家对音量、音色、音质的辨别能力与节奏感等。

2.思维:

简单地说,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认识,是对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的认识。研究思维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

(1)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任何思维都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推理又分为归纳推理(由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

(2)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具体化,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思维活动中,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过程。

(3)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是评价思维能力的指标。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思维的广阔性。第二,思维的深刻性。第三,思维的灵活性。第四,思维的批判性。第五,思维的逻辑性。第六,思维的创造性。

(3)历史思维:

我们目前还不能给历史思维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关系的描述中,从它的具体内容中来了解。

我们把思维分为一般思维和个别思维。一般思维即逻辑思维,其主要形式和过程在“思维”条中已作了介绍,所谓个别思维则是指专门的思维,例如数学思维和历史思维等。

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的一部分,历史思维是结合一般思维统一形成的。

一般思维和历史思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丰富的关系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初中学生一般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出发,从他们现有的'历史思维基础出发,我们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的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通过从社会到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和不断进步的观念,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浅谈反思性教学 篇二

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提出源自20世纪80年西方发达国家,他是一种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提倡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总结、思考和评价,并通过积极的、有意识的反思来梳理总结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反思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中,由于教师在专业水平上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导致教师具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再加上“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育思想在学生与教师的脑海里都根深蒂固,尤其是英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专业素质差距,限制了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理论和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的是在年终考试考核中,学生在成绩方面的表现,在平时,教师缺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理论化的总结环节,很少有教师主动对学生的日常评价进行搜集,很少提出针对性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的想法,而反思性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要求教师在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基础上,讲求主观能动性的介入与反思,引入了学生的反馈,更好地激发出教师的发展潜能。

(一)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在立足书本教学的同时,又要跳出书本,在教学中更多的融入教学大纲中没有涉及的人文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关联性知识,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反思性教学讲求的是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在每次课后,教师都要对上课内容和学生反馈进行有效总结,分析教学得失,并提出改进的具体举措,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针对性改良;

(三)反思性教学讲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互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是表象的,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话题方面的讨论,还是对客观事物观点上的争辩,这些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外在的交流。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内在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细微变化,以学生反馈来自我评价授课的效果,同时通过让学生写上课体会、对教师上课方式方法提意见、建议等形式,来获取深层次的教学反馈信息,为下一步的总结与改进打好实践基础。

二、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每一节课的结束都是一次教学过程的完结,由于教材变化的细微性,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案习惯于处于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状态。而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彻底告别了“备一次课教好几年”的“吃老本”做法。每一次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个循环中,教师始终是主角,始终处于主动状态,这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教师要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不仅是课堂内容的丰富,讲解的不仅是课本上的重点,同时要围绕知识点开展“天马行空”般的联想与联系,在为学生解答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更多地涉及相关联的背景与内容,为学生呈现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在反思性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开展针对性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答疑释惑、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丰富思维经络。在这种讨论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所谓组织者,就是教师是讨论话题的设计者与讨论氛围的营造着,发动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参与者要求教师率先参与讨论。率先抛出观点引导学生参与。不过,在讨论准备阶段,教师要事先尽更可能多地掌握与了解相关知识,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为讨论提供知识支撑。

(二)教师要更懂得察言观色。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应成为教学的有心人,除了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外,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授课内容的兴趣程度、对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与反应来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点。

(三)教师要成为因材施教的专家。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何“喂饱”拔尖的学生、如何照顾落后的学生、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的优劣。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个性化的提升与帮扶方案,力争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优化而受益,只有这样,反思性教学才具有广泛性的实践与推广意义。 "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反思性教学的亮点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种制约因素的交织作用,目前,反思性教学更多的是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很好的运用。之所以没有被大范围的采用,主观方面:

(一)教师思想上普遍存在上进惰性。反思性教学繁琐的程序,额外增加的总结、改进等教学任务使很多教师弃之不用;

(二)学生配合度不到位。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的不配合,尤其是学生参与的总结和互动环节,学生往往应付了之,影响了反思效果。客观上,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目前,反思性教学并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鼓励推广反思性教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还处于自发状态,难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没有组建反思性教学研究小组,单靠个体教师的自我总结,探索成果难以快速形成和推广。

四、我的反思性教学实践

英语教学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处于一种教师应付、学生痛苦的状态。社会上对学英语是否有用的争论、学英语主要是应付考试的观点甚嚣尘上。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影响,因此反思性教学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更显得重要与迫切。

课前,在备课阶段,我会提前全面了解这一课的重要知识点,并把知识点逐一分列,针对每个知识点开始相关性联想,开始搜集与知识点有关的材料,力求使知识点丰满、丰富、具有可读性,以便在讲课过程中随时引入相关内容,以内容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记忆事半功倍。另外,每节课课后,我都会布置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为开展针对性讨论做准备。

课中,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是检验教学成效最直接的场所。每一课,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及时抛出关键性问题,就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把课本的知识点与难点融在讨论中,通过讨论来解疑答惑,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会这样,这样会怎么样”的原理。在讨论过程中,我还会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反应,并针对学生反映的每个问题,做好课堂笔记。尤其是,问题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学生解决问题的踊跃程度、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等都是需要关注与总结的关键点。在即将下课时,我都会让学生用简短的语句写下当天上课的感受,希望老师改进的做法等等,为接下来的反思和总结提供依据。

课后,我都会及时对课堂上的观察笔记进行反思和总结,结合自身搜集的材料,就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课堂讨论是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等方面进行详细归结,在每个问题的后面写上教学感受、学生体会和改进思路,并制定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五、反思性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性教学毕竟起源于西方,由于价值观、教育观和社会观的差异,在初始阶段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难免有冲突之处,应该视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贸然激进,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效果大打折扣。

反思性教学会无形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应该视自身情况适当采用,保证反思性教学的质量,不可为反思而反思。

反思性教学也不是没有缺陷,要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反思性教学讲究的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要把好度的问题,做到恰到好处,既不损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结语

把反思性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就是要着眼于科研与教学,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为科研提供了最肥沃的实验土壤,反过来,科研又能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反思性教学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受益、学生喜爱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浅谈反思性教学 篇三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效应,并结合实践心得阐述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多种途径学会学习效应发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后反思——提炼思想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周记的内容包括: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现状;总结学习经验、方法和教训;有推广价值内容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等。也可以通过召开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快乐的享受、与困难做斗争的艰辛及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如初中数学“有理数”探究性活动课内容:自编小品《零的魅力》、童话《数轴的自述》、论文《负数的希望》、小组汇编计算竞赛、带有“巧”的好题和“疑难问题”探究。就是学生课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学生轻松地对所学的有理数概念和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从而认真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使学生懂得事事、时时反思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反思性教学 篇四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反思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人有意识的考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它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的开展行动。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思维、结果等进行反思,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重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笔者就当前的反思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部分数学教师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以知识为位,存在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范例研讨、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而缺乏“质疑反思”环节,忽视了学生的反思、咀嚼和总结。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行为缺乏引导,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片面,对定理、公式不能掌握。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反思活动。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杜威认为,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

二是专心致志,

三种态度确保人们的反思行为。数学现象具有抽象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部分学生自制力差,缺乏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容易动摇信念。对发现的错误也不善于寻找原因,不能及时纠正,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数学反思性学生的几个阶段

1、反省判断。学生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作出判断。如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解题方案是否最佳。

2、察觉问题。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内心充满怀疑、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确定对策。学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假设、探究,找出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4、实践验证。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策略方法,如果能够解决当前的困惑,说明检验成功,问题得以解决。如不能,则重新进入反思环节。

5、总结提高。包括经验总结、方法提炼、优化探索,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反思性学习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反思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创设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通过想象、质疑、猜测、讨论、验证、表达,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学生在反思的引导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掌握用正确的方法找出答案。

2、强化引导,培养反思习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转化为是引导者,他的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体验到反思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既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毫无目的去反思,又不可“包办”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3、反复实践,掌握反思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反思解题过程。通过反思,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索、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的能力。解题后,学生需反思下列内容:题意理解是否正确?计算、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有没有其它解法?

(2)反思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在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靠教师提示,还需学生去顿悟、理解和运用。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要反思: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前用过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找到什么样的规律?

浅谈反思性教学 篇五

上世纪末,世界课程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反思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迫切的需要、内在的召唤。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我们的下乡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不重视教学反思,有的老师不会反思,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这里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策略谈谈我的体会。

教学反思可分为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形式。其中个人反思可采用自省自学、自省自问、自省自诊来进行。集体反思可采用个案研讨、观摩分析、合作交流等形式。

自省自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的,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反思也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就需要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培训、听讲座、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自已学习。

自省自问:自省自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等。

自省自诊:自省自诊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诊断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找出适合本节课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个案研讨:在课堂教学个案例研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个案,然后对个案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合作交流:通过教师间充分的交流进行集体反思,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铁轨、斑马线、双杠等。在合作交流时有的教师提出,平行线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而学生在记忆时往往忽略这一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结合教室内的边线举出一些异面但不相交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同一平面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我这里仅举几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5篇《浅谈反思性教学》,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