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精选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小学数学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一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课改以来的主流趋势。教育城域网,是指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一种传输网络,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提供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缩小了农村小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发表,发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投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课改以来的主流趋势。教育城域网,是指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一种传输网络,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提供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缩小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支持。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信息技术赋予数学知识的新内涵,进行有效的科学整合,改变教学模式,从“要学生学”向学生“要自己学”转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有效教学的实践。
一、整合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填鸭式的硬塞硬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学生分析问题缺乏灵活性,更不要说思维创新。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整合数学资源,从教育城域网中的数学资源入手,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加工,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索新知,提升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空间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搜集并加工丰富的课程资料,通过多种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善于运用教育城域网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搜索并下载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将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教学时,笔者选取了各种规格和型号的自行车轮胎、电动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等生活素材,通过城域网数据库中丰富的教育共享资源,并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将这些生活元素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看到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显出数学的意义,为下一步主动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形式,关注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其中不乏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引导,学习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一旦教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城域网这一平台,将有效的信息资源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通过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将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整合在一个课件中,上传到学习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分享交流。在互动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集体探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如何找到五星红旗的对称轴?雪花是轴对称图形吗?大自然中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如何找到对称轴?这样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怎么画出对称轴?学生根据讨论和探究,不但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而且深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意义:每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学生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最大不同就在于,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可以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从而深入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整合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教育城域网的接入让数学资源变得极为丰富,农村小学和城镇小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而且能够与全国的窗口学校建立有效的链接,通过资源分享互通有无。教学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法,巧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如何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笔者参阅了很多资源库中名师的教学方法,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设计了猜想—验证—动手—推理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高还是底边乘邻边,然后运用数方格图的方法进行验证,由此获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高这一推论。接下来,笔者又出示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可以这样求呢?至此,学生有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心理需求,在深入探究中逐步形成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二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2。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3。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4。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5。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 篇三
一、直观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入学的学生识字量不大,直观教学和游戏的加入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
根据小学生都喜欢图画的特点,教师可根据电子课件以动漫的形式和学生乐于助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组成几或分解成几和几,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他们无组织又散乱的思维集中起来,这样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又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举一反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学习知识是积累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倡多元化,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鱼缸里有2条红金鱼,6条黄金鱼,黄金鱼是红金鱼的几倍?”要求学生改变题里的问题,使它变成另一道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和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算法时,就有了设置多种问题和计算方法的思路。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自如,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既回顾了旧知识,又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之一。
培养小学生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的思维入手。
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方法,反应快慢都体现思维的敏捷程度。
因此,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练说,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几棵?”全班比赛看谁能很快列出算式并说出理由?同桌之间互相商量,让他们在争辩中取长补短,加强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要想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就要求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心研究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孩子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在概念、法则和应用题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2、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数学知识具有严密性,一字之差,意义全非,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才能区别相似知识概念之间的不同点。因此,教学可多采用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位与位数、偶数与合数、奇数和质数、质数与互质数及质因数、方程和方程解及解方程等概念都有是极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学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对比,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又如:整数、小数加减法计算,都规定数位对齐,但整数计算时是末位对齐,到学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就容易产生错误,可通过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来消除误解,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判断推理法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及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形式,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例如:让学生判断:质数一定是奇数吗?偶数都是合数吗?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吗?并说明肯定及否定理由,对加深理解数学概念起着重要作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先把三角形转化为等高、等底的平等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通过判断推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重视探究过程,突出学生主体
数学教学不适宜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法激发探究兴趣,进而阻碍逻辑推理思维的训练。逻辑推理思维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对知识点有兴趣,才能进一步研究,然后逐步归纳出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探究,对知识的探究主要从问题设置及动手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
5.1设置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简单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的效果,难的问题又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重点地设置问题,逐渐加大难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的问题要涉及所学知识,尤其是和重难点相联系,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存在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首先引入分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整数已经非常了解,那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整数与分数的不同。随后,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出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分析错误案例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逐步掌握分数的所有特征。在接下来的分数四则运算中,也可用同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这一过程中的归纳推理也是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过程。
5.2动手实践。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探究外,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知识点也是一种探究方式,这种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图形时,学生可以制作不同的图形模型,来探究每一种图形的轴对称情况以及对称轴的条数、总结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等。通过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探究总结知识要比直接传授更容易理解与识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指导他们的进一步探究。
6、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相分离,然而,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推理思维。实践教学一般包括情景教学和实操教学两种方式。
6.1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很受欢迎,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设置生动有趣的情景,将知识分解,采用竞赛、展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将知识点层层剖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价值,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6.2实操教学。实操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参与,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理论传授,还要附加一些教学工具和教学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更加清楚地理解知识,进而归纳总结知识,锻炼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应用一些图形模型向学生演示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各种图形的轴对称情况,展示的过程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在提高学习兴趣,而之后的思考过程更是在锻炼思维能力。
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哪些逻辑思维方法对学习某个内容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五
一、学科性质
(一)学科地位
数学教育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门专业学科,而小学数学教育学则是数学教育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教育者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关注颇多,更有甚者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内容非常相似,这种想法是非常主观且不科学的。实际上小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不要求学生推理证明;小学生的思维和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不同的阶段。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智力的不断完善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必须起到启蒙作用,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很大。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小学生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教育课程
鉴于小学数学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并且了解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基本规范。小学数学教育学能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明确有效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高深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教学中的错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学理应成为高校培育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门专业。
(三)理论应用学科
小学数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以研究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学和重视实践的教学法不同,它不仅能够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能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简言之,小学数学教育学是集应用和实践于一身的理论应用学科。
二、课程构建原则
(一)科学的原则小学数学教育学若想成为科学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具备科学性。根据哲学思想的阐述,一门理论是否科学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设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
(二)实用性原则小学数学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但其宗旨是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争取让学生在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探究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几乎是讲与练的结合,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当他们毕业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就会不自觉地沿用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改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方式迫在眉睫,把被动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学生的教材也要做改变,增添实际案例等相关材料,设计学习方案;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问题,改善授课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育学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问题。但是教学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应该就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所以,这两大问题也可改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是当代学者对数学的深入认识和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了解的结果,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学科内容
根据上文的阐述的分析,学科内容的建构基本形成。首先,对小学数学教育学具有科学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熟悉与数学相关的一些知识。先要了解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人类刻意的创造,而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与现实和自然科学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研究对象很广泛;其次,是熟悉数学的发展史,正确的树立数学观,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了解数学自身特有的特征、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的发展演变等问题。再次,是阅读研究同小学生心理有关的书籍,这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学应将书籍中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相符合的内容收入小学数学教材。在实践方面,可以安排教学设计原理和儿童学习数学活动等内容,把教学案例分析插入到理论教学中,并安排学生参加相应的教学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四、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又有区别。数学教育学理论重在理解,其内容远不如数学题目那样难解。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自学,把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或者是全班进行讨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适时提出学生忽略却又应该被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讨论做出总结和评价。针对实践部分的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实施这一教学法的重点是提供足够优秀的案例。因此如何收集和撰写相关案例是编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已有的、足够好的案例很是匮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材编写组必须要加强案例来源,必要时可以组织人员到小学实践,注意挑选其中典型事例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挑选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学要按照新课改的建设要求,以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思想境界为指导,全面加强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锻炼。另外,相关教育人员应当将提升教学水平视为教学重点,争取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在注重薄弱环节的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教学水平,努力建造成具有一流质量的课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小学数学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