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 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 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 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 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 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平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习惯上叫西北。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
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关键: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导学策略: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具准备: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学具准备: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众鼎号★www.1126888.com√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回教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 “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4) 师演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 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 师: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师: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 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 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 P45第4题
(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 CAI出现两个点,师: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你能画几条线段?
(2) 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 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2) 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统计与可能性;九、混合运算;十、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三、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小朋友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经常上课开小差,作业不认真完成。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对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四、教学措施
1、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2、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3、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4、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3、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