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格式(5篇)

众鼎号分享 167951

众鼎号 分享

为大家介绍的是教学设计基本格式和要求,欢迎阅读参考。众鼎号为您带来了5篇《教学设计格式》,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一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

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

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

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www.1126888.com☆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

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古诗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

提问: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诗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

3、托物言志

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标准 篇二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欣赏古诗,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小池》的感想。

活动准备

古典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性谈话:小朋友,谁会背古诗呀?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新古诗《小池》。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理解古诗的意境。

(1)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池塘)

小小的池塘边有什么?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诗人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小池边,泉水在悄悄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面上,

一只飞来的蜻蜓站立在嫩嫩的荷叶上。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小池》。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1)教师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是共有几句?

小结:很久以前古代诗人写的诗就叫古诗。古诗的诗句简练,朗诵起来也非常上口。

(2)讲解诗意,学说诗句。

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

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小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3)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诗写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欣赏录音,学习朗诵。

提问:刚才录音中是怎样朗诵古诗的?你能试着像古人那样朗诵古诗吗?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朗诵。

4、配上古典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读完这首诗,你会想怎么画诗中的景色呢?回家之后把它画下来好吗?

古诗: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标准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四

1.了解课文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细读第一段。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板书:

远(1)

特点

大(2)

热(3)

太阳

动植物(4)

关系

天气变化(5-6)

(4-8)

防治疾病(7)

总结全段(8)

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1.默读第段,边读边填写表格。(表格见《教参》65页)

2.讨论填表的情况,然后齐读表格的内容。

3.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a.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却大得很。

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

d.中心温度估计(

)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1.抄写课后习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

2.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第二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沦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

密切(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

(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强调)

(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1)作业本第1题。

(2)背诵第8自然段。

总结全文,明确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一、默读课文,填写课后习题2的表格。

二、讨沦检查填表情况。

三、看表格完整地回答:课文作者按太阳的哪几个方面写的?每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四、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传说)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作业本第3、4、5题。

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篇五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教学设计格式》,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