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9篇《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师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4课。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总结:
"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
板书课题:中国结
二、 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
1、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2、思考: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
三、 细读课文,交流品读。
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默读二、三段,
思考: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
过渡: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四、 总结:
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 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你喜欢的中国结,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板书课文标题]
播放课文录音。
二、重新认识全文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
3、小组研究:
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
三、总结全文
1. 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 纵观全文,说一说:
中国结代表了什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学习生词
A、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B、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叹为观止
憧憬
2学习写本课生字。
A、出示生字宠 饰 颈 侨 憧 憬 乞。
B、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C、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
D、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后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吗?他们的遭遇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寒冷、饥饿、死亡威胁着他们。《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悲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受?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我发现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乞求了,不是一般的“请求”而是“乞求”。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
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
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话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珊迪看见“我”就难过地说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的话。
6、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7、我答应照顾小利比时,珊迪怎样看着我?从“目不转睛”的目光告诉我们,小珊迪心理想什么?如果他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8、练习分角色朗读。
五、讲读第三段。
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篇四
一、新课导入
师板书:脚
同学们,还记得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从文中我们知道了,小鸡的脚像竹叶,小鸭的脚像枫叶,小狗的脚像梅花,小马的脚像月牙,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脚,最近老师发现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长脚,而且它还有一个动物性的名字,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教学生字“虎”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课文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相信也解决了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课文写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内容(叶、脚)那那几段是写叶,哪几段是写脚的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三、精度课文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请你从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相关信息。
2、精读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长在茎上"也就是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所长的位置(板书:位置),那”茎“又是什么呢?看着这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把它指出来吗?原来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茎啊。
(2)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嫩红“一词告诉我们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这颜色课真美啊!你能再把这句子美美得度一遍吗?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说得是爬山虎的样子、它的形状(板书:形状),“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柄”字,它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吧这个字写漂亮(师范写),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刚才同学们一眼就把“茎”找出来了,你现在能不能找出叶柄呢?原来叶子与茎相交的地方。“反面伸出?细丝”,同学们看到“细丝”了吗?“就像蜗牛的触角”这爬山虎的脚可真是太有趣了!竟然有六七只脚,而且像蜗牛的触角,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既有趣又稀奇的事儿吗?(指名读)我看大家都对着感到很有趣,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吧1
四、小结
短短的几句话,同学们就从中读出了这么多关于爬山虎脚的信息,同学们课真会读书,那爬山虎这细丝般的脚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墙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地去瞧瞧,这节课就到这。
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提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树,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
今天啊我们要来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
1、说一说实读课文应该注意些什么?
标出自然段。
划出不认识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它们分别后,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三、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意境美
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课文中很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请你找一找,读一读相关句子。注意体会。
2、这么多地方出现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读书,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真正体会到它们是好朋友?请默读,把让你感动的地方划下来。再放声反复读几遍。
(生读)
3、请生读:(生读3—5自然段)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依依不舍的。,树希望小鸟回来给它唱歌,小鸟也愿意回来给它唱歌。)
师:请你也找一位好朋友读一读它们的对话,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分角色)
4、我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都还想让对方走)
师:是啊,它们难舍难分,你也找个好朋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再倒班男女生合作读这部分,把刚才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它们难舍难分,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第一自然段)
“天天给树唱歌”说明它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你感觉怎样?(很幸福)
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6、从小鸟与树朝夕相处,难舍难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
7、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珍贵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鸟儿找树找了很多地方)
为了找到好朋友,小鸟可是历尽千辛万苦,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一说?
小鸟( )地找 (千辛万苦、不顾一切、千里迢迢、心急如焚)
小鸟这样( )地找只因为什么啊?
(它们是好朋友,小鸟为了实现还要唱歌给树听的这句诺言。)
8、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许多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一下小鸟当时的情感。
请生读鸟儿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女孩的话。
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话语一次比一次急切,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小鸟心情的变化。
9、我看到许多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语速也快了,我体会到了大家心中的急切。对话里的其他角色,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分工练读。
请四位同学扮演。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要发表的,你觉得谁读得较好,或者说哪个角色你能读得比他更好。
引导:树根是树的一部分,语气应该伤心。大门呢?它对这种事见得多了,一点都不同情树。而小姑娘应该带些稚气,声音应该稚嫩一些。
小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那份焦急、担心、急切、就是奉献给大树最深厚的友情。齐读这部分。
四、情感升华
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
这里有两个一样的动词,却写出了小鸟对灯火的不同感受,你能找出来吗?(看)
第一个“看”,小鸟仿佛的对灯火说什么?
第二个“看”,小鸟仿佛又对灯火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信守诺言,珍爱友情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小鸟说,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即兴表达后写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设计 篇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理解成长的道理;
2.激发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3.通过阅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
1.故事的背景介绍;
2.故事的主要情节;
3.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谈论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故事(20分钟)
教师向孩子们讲述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3.讲解故事(10分钟)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启示。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进行讨论,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总结(10分钟)
教师对孩子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启示,鼓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
通过导入,引导孩子们进入故事的主题和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法
通过阅读,让孩子们自己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3.讲解法
通过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增强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通过阅读故事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孩子们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评价孩子们的成长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故事在孩子们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启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勇气和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故事的运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篇九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板书课题:
1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雕厘甚至蹲概异侵衅驻具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雕着厘米甚至大概形态各异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挑衅驻守具有建筑
五、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