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最新10篇)

众鼎号分享 167490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七、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二

整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 )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abc; (2)b2; (3)-5ab2; (4)y; (5)-xy2; (6)-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在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πr2; ④-a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π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布置:

课本p59:1,2。

2.1第2课时整式

教学内容

1、 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

2、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及关键: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练习:下列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师:提出问题:对于多项式 是几次几项式呢?多项式的项数,各单项式的次数以及各项字母的指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应都能准确回答)

师归纳:各项字母的指数,发现多项式的排列是按照字母b的升幂来排列。指出多项式的表达必须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来排列的。

则 还可以表示为 ,还有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表:

2、填空:

(1) 是___次___项式; 是___次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

3、将下列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降幂来排列。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四、应用拓展

1、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2、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3、 是_____次____项式, 是____次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4、 是_____次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5、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6、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议 篇三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公开课活动。几位数学老师精心准备并展示的优质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老师们的课堂授课水平之高,对教材内容挖掘之深,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之精彩,让我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初中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参加这次展示课的老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老师们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入手,有的以温故知新等活动导入新课。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老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勇敢”“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板书已经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挈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优质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工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一笔清秀的板书跃然而上,为课堂增色添彩。

6、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上一节好课不容易,做一名好老师更不容易。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整式的除法包括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根式、函数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之一。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根据乘、除的互逆关系总结的,它是幂运算性质的继续,也是学好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的关键。两个单项式相除,分三个步骤:即系数相除,同底数的`幂相除和只在被除式里字母的处理。

学情分析

1、教学情况来看本班学生能认真上好数学课,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2、本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在整式的除法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整一节课以“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

3、我班学生比较弱的地方是有些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有些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本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运算。

2、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积累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

2、提倡多样化的算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幻灯片出示

1、叙述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

2、计算:

(1)a10÷a3

(2)y7÷y6

(3)105÷105

(4)y3÷y31、学生集体回答

2、开火车形式回答回顾旧知识,为本节课铺垫

二学生动手得到法则

1、组织学生思考与探究P161问题与思考

2、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对遇到困难的同学及时予以启发和帮助。

3、板书法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约分或逆运算)解决。学生不一定说得完整,可多人回答补充完善运算法则。

三例题讲解

1、出示P161例2,补充

(3)(2x3y2)3·(-6x2y3)÷4x5y2

(4)15(3b-c)4÷5(3b-c)2

2、组织学生议一议怎样单÷单(结果为整式)的运算。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商的系数,字母,指数是怎样决定的。

3、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学生说明运算理由后回答教师提问。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3、(3)(4)问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不完善,教师补充。1、此时正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用语的准确性的好时机。板书的好处在于系数,字母,指数逐一解决,由停顿便于学生思考与理解。

2、把(3b-c)“看成是”一个“单项式”,体现一种转化的思想。

四 随堂练习

1、课本P162练习1、2.

2、做游戏:你来说,我来做,你检查。(今天学的内容)

1、抽四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同桌之间,让一个同学来出题,另一个同学来做,看谁做得好。

1、本节课内容深化。

2、游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

五小结与作业小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结合。回顾探索过程,着重理解法制并熟练运算。

板书设计

§15.3.2. 1 整式的除法 例2: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1) 28x4y2÷7x3y (2) -5a5b3c÷15a4b

(1)系数相除,作为商的系数 =(28÷7)·x4-3·y2-1 =(-5÷15)a5-4b3-1c

(2)同底数幂相除, =4xy. = -ab2c.

(3)对于只在被除数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学生动的多,教师讲的少。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还算可以。主要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基本符合新课改精神。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提示基本到位,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完成教学后,我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找到了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上课的内容和老师的研讨,我萌发了一些思考:整式的除法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我深深感到,要把它上好,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整一节课以“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内容在课堂内是完成了。但是还感觉有所欠缺,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存在的问题有:内容整合后,虽然比较有系统性,但时间紧,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太少,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只学了一点表皮的东西,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散,不利于后续学习。这一节课应尽量让学生板演,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系数、字母、指数逐一解决,有停顿,便于发现学生问题,也便于学生思考。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会用圆规按指定的要求画圆。

4、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及半径与直径和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学具:大小不同的圆片各2个,直尺、圆规。

教具:圆形纸片,圆规,实物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启发,自选学标(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并提问:

1、找出你认为最与众不同的图形,为什么?你最想学哪种图形?

2、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3、揭示学标:你最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二、预习思考,实践操作(感觉是学习的入门,知识来源于生活)。

对比思考:我们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它和我们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不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体验圆的形成: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你会画圆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画出来吧!

1、学生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任意一个圆(不限定用圆规)。

(学生画出的可能有些不是圆)

教师设疑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画出的是圆,而有些同学画出的不是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不好?

2、圆规画圆。

教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认真观察一下圆规的样子,并用它尝试画一个标准的圆。(学生初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3、讨论:画圆的步骤是分哪几步?

教师在黑板是演示怎用圆规正确地画一个圆,作教学使用。

4、小结:(1)画圆的步骤是:一是定好两脚的距离;二是固定一点;三是旋转一周。

设悬:学会了画圆,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圆?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圆的位置跟什么有关?(为下面学习圆的特征做铺垫。)

三、问题讨论,认识圆心(感知是学习的基础)。

1、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2、动手操作:(1)你手中的圆片是怎样得来的?

(2)对折打开,连续3次。还可以折下去吗?

3、观察讨论: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把圆中心的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画圆时,圆心在哪里,圆就画在哪里,所以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验证内化:在你手中的圆片上标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四、教材分析、探索特征(感悟是学习的升华)。

过渡导入:学习了圆心,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学其它有关圆的(知识?(小组合作自学)

1、认识圆的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现在大家拿出直尺画出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并量一下它们的距离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多少条出来?(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画不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的?(因为围成圆的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无数条,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齐读: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2、认识圆的直径。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校学生讨论后回答(直径)

教师:请学生同学们动手画一画直径。画得越多越好。画时要注意什么? (过圆心,两端在圆上) 齐读: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2)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直径,找出直径的特征。

(3)直径的特征。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数一数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直径能不能画完?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动手验证。或直尺量,或用圆纸片对折)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师生讨论:

(1)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老师与同学们?

(2)圆内有多少条半径、直径,所有的半径有什么关系?所有的直径有什么关系?d=2r, r= 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3)学习了这些特征,你知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了吗?(前后呼应)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4、操作内化: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在圆片上表示出来。

五、课堂练习,学以致用(感恩是学习的境界,知识又服务于生活)

多媒体展示:

1、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

(2)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3)直径和半径都是直线。 ( )

(4)用两脚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的圆规画出的圆,它半径是2厘米。( )

2、选择正确的半径、直径: b ad

3、讨论操作: c e

(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六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00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 分类:数学 2014-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

(A) 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八

课题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1内容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1.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a+b)2=a2+2ab+b2的几何背景。

2.2技能目标:经历由一般的多项式乘法向乘法公式过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给公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3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准确应用。

4教学难点掌握公式中字母表达式的意义及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5.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的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5.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6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6.1提出问题:[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你会计算下列各题吗?

(x+3)2=,(x-3)2=,

这些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规律?再做几个试一试:

(2m+3n)2=,(2m-3n)2=

6.2分析问题

6.2.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多项式的结构特点

(1)原式的特点。两数和的平方。

(2)结果的项数特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6.2.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6.2.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6.3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6.3.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 (m-n)2=,

(-m+n)2=, (-m-n)2=,

6.3.2小试牛刀

①(x+y)2=;②(-y-x)2=;

③(2x+3)2=;④(3a-2)2=;

6.4学生小结: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6.5[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7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春天背景图一张,1个春姑娘,2朵花,3只小鸟,4只小白兔,1―4的数卡,三只礼品盒(内有二个娃娃,三本图书,四只乒乓球);幼儿人手一份1―4的点卡。

活动过程

1、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来了(出示背景图),我们来看一看有几个春姑娘(1个),一个春姑娘的好朋友是数字1(师出示数字1)。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朵),2朵花的好朋友是数字2,(师出示数字2),小鸟也飞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3只),3只小鸟的好朋友是数字3。(师出示数字3),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4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4只),4只小白兔的好朋友是数字4。(师出示数字4)

2、摸一摸

师出示三只礼品盒:“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三只礼品盒,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盒子里是什么?”。“来;自。屈;老师;教。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3、动一动

游戏:听音找点卡。

师:老师为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份点子卡片,请小朋友竖起耳朵听仔细,老师拍了几下铃鼓,你们就找出几的点子卡片。

4、结束活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师:当听到‘天黑了’,请小朋友看清老师手里的数字,就找几个好朋友变成石头,这样老狼就不会抓到了。

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教室内、家中4以内的物品,巩固按物数数的方法,并说出总数。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结合生活经验,感知4以内的数量,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和按数量匹配相应的实物。

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十

【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 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和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同学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同学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防止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防止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同学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只要让同学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 .注重对同学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同学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发明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同学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同学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考虑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莫高窟》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