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14我的空中楼阁(优秀7篇)

众鼎号分享 126455

众鼎号 分享

高中语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作品,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14我的空中楼阁》,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空中楼阁 篇一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www.1126888.com(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 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可让学生集体背诵)。今天我们来欣赏中国台湾现代作家李乐薇的一篇散文,也写的是自己的居室,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理想生活和追求的。

二、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 诵读: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是统一的,而诵读是鉴赏这种美的重要手段,可指定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创造审美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

2. 引导学生找出“文脉”,弄清全文的基本内容。

3.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思考问题: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诗化的语言和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例如:

写小屋若隐若现的语句:“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似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写小屋带给自己美好感受的语句:“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的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作空中走廊。”

描绘小屋迷人夜景的语句:“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夜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②异彩纷呈的比喻。本文的比喻有两个特点:一是喻体新颖奇特、形象传神。二是比喻形式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基本形式,又有博喻、倒喻等特殊形式,极大的增强了美的感染力。可让学生依次指出文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的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层山后退了一些。”

三、分析领会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1.作者对小屋外在景观与内在精神的描写,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因为小屋处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自由的、幸福的。热爱小屋,就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讨论课后练习一:本文标题 有几层含义?

明确:第13段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指我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心爱的小屋犹如虚无缥缈的梦境那般美好,暗示这梦一般的境界,正是作者理想中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王国。所以在文章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四、比较《陋室铭》和本文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写作者的居室 (2)都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同点:(1)体裁不同

(2)表现的精神追求不同

(3)《陋室铭》以写室内生活为主,本文以写四周环境为主

(4)《陋室铭》批判官场的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含而不露。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我的空中楼阁 篇二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 篇三

6 我的空中楼阁从容说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表现,从而体现了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其次组织学生鉴赏文章的美。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匀称,整散交错,回环复沓,具有音韵美;多用比喻,具有一种修辞美;化用古诗句,具有浓郁的诗意。引导学生细读、细品,背诵积累,仿写迁移,增强语言感悟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鉴赏本文的画面美,激发学生想象,再现优美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情趣美,引导学生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最后,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课堂教学可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家的独特情怀,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能力目标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2.比较鉴赏法。可把本文的比喻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句进行比较,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3.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疱。可组织学生讨论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对“空中楼阁”中寄寓的“志”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请同学背诵原文)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间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二、解题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中国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三、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1.多媒体播放风光图片,选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或长笛名曲《云河》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3.指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学生听读,作初步评价。教师作朗读指导: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4.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明确:文章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5.学生初步交流阅读的感受。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有整句,有散句,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生2:文章有一种绘画美,全文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生3:文章运用的比喻,很独特,与《荷塘月色》相比,很别致。生4:文章似乎是用诗的笔法写散文,全文笼罩着一种浓浓的诗意。生5:文章很含蓄,耐人寻味。……6.教师归纳总结,选择鉴赏点: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四、品味文章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出示投影: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出示投影:“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态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教师提示: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3.品味语言的修辞美。(1)请同学们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来,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吟诵,交流。生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句写得好。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生2:“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这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作者连用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喻体,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的壮美景色。生3:“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句话运用比喻新奇独特,优美传神。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巧妙地把它们“联”在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生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句写得好。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实新颖独特。这样写,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生5:“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一句写得太好了。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表现出了小屋的形态特征,而且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教师总结: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善于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灵动,以活力。比喻的形式也讲究变化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学生涵泳品味之中的比喻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己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教师不得强加给学生固定的认识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对的。如有学生认为“《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像力”,教师宜积极肯定,并做正确引导。鉴赏应鼓励创见,不必循规蹈矩,墨守成说。五、赏析课文的画面美(绘画美)教师提示: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请交流较好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提示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学生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幅画面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思,“小屋”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充满了“生气”和“情调”,寂寞的山上增添了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一幅近景的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挨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小屋在绿树怀抱中,显得别致小巧。然后定格在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是一幅远景特写镜头。小屋如鸟似蝶,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如在自由翱翔一般。“有形的围墙围住了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我们叫它云或霞。”这是一幅庭院风光图。有形的院落花团锦簇,无形的院落晚霞缤纷,天上人间,有一个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生活在其中。“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是一幅多么柔静、宁谧的画面,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霭中,是多么恬适、惬意,引人遐思迩想。“花蕊”这一奇特的比喻,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青山、绿树隐入夜幕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仙境中一般。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迷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了“雾失楼台”的仙境。教师总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六、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生各自出声美读课文。七、布置作业1.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           ,            。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a.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b.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c.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d.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序不当”语病的一句是………………………(    )a.你给我评评理,我的车他随便骑,他的车我一次也不让骑。b.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c.在办公室里教师昨天同他诚恳地交换了意见。d.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会受到损失。1.     根据下面画横线的文字,仿写出句子,以“妈妈”为话题,喻体仍是“一棵树”。    有一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教师是一棵树,一棵青于的树,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饱满的种子;妈妈                                                                                                         。参考答案:1.a   2.d3.(参考)“妈妈是棵树,一棵绿绿的树,她在我们柔弱的生命中撑起了凉爽的绿阴。”

我的空中楼阁 篇四

执教者:湖北洪湖二中 陈斌

一:教学目标  本文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追求超脱尘世,追求宁静自由独立的志向。

二:重点和难点:1、景物描写和志向的抒发

2、清丽脱俗的文笔,优美动人的语言

三:课时:1

四:教程

1、导入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浸透刘禹锡德馨的陋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是融入归有光悲喜的阁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欣赏她的空中楼阁的美丽,品析作者融入其中的志趣。

2、李乐薇,祖籍江苏南京,中国台湾散文作家。她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山上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现在我先将课文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找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用“小屋和——”的短语,给作者描绘的每一幅小屋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朗读提问

4、作家好象一个画家,挥动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一起分析第一幅画面------小屋与山。

a、作者是从哪个视角描绘小屋与山的?(远观,全景)

b、小屋与山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富有生气和情调)

5、小屋与树,作者的描写视角是什么?景物有何特点,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7,近视、局部;8,仰望、远观。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有绿的背景,有活力、精神,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又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

6、小屋点缀了小山,树点缀了小屋,小屋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构成和谐的统一。作者反复描写山、树与小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自由的热爱)

7、作者对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接下来,作者侧重描绘了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作者站在小屋,欣赏自己的领土和领空,她看到了什么?(领土有限,领空无限;花园袖珍,院子开放,有形的围墙围住的是一些花,无形的围墙展示着大自然,显示了小屋的开放性)

8、小屋是开放的,小屋的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充满了柔静与宁谧,呼吸的是香,光线富有科学的时间性和浪漫的文学性。小屋是如此美丽,宁静,自然,那么小屋与外界的交通方便吗?为什么作者对这座小屋情有独钟呢,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山路与山坡,便于我行走,这是我幸福的阶梯,我的空中走廊)

9、作者通过直抒胸臆,抒发了她快乐和幸福的情感,但作者仍意犹未尽,用诗一般的语言,用画家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小屋夜景图,接着描写小屋白天清晰,夜晚朦胧,迷于雾失楼台之中,成为作者的空中楼阁,它没有室内的装饰,却有室外的鸟语,门外的巨画,小屋与周围的尘世比较起来,有超脱尘世、宁静、自由的美丽,使作者有回归自然的快乐。通过对全文的学习,你知道“我的空中楼阁”的寓意是什么吗?(自然的山上小屋,又指幻景中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超脱尘世的生活环境,追求独立的人格)你对作者的这种志趣有何评价?

10、李乐薇的散文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现在一起朗读第15段。这一段文字既像一支优美的小夜曲,又如一幅形象生动的油画,充满诗情画意,请同学们讨论2分钟,谈一谈作者怎样使它具有音乐美、诗意美、图画美?你能在全文中再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这些语句或语段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11、结束语:人人都有自己的梦,人人都有自己的志趣追求。李乐薇借山上的小屋,寄托了她超尘脱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志趣。那么你们呢?但愿你们独守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己的梦想。

12、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1]

我的空中楼阁 篇五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第 1 2 页

我的空中楼阁 篇六

教学目标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

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

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脉。

2、美读文章,品味清新淡雅的优美语言。

一、导语 设计

学生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借“陋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旨在表达陋室不陋,在于室主的道德高尚,含有对自己激励和对权贵愤懑的意味。

二、解题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中国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听录音。

2、指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提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诵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

明确:文章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品味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

“山上有了小屋, ……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

(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5)学生各自出声美读课文。

2、课堂练习。

(1)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2)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2~3段你认为最有文采的文字。

2、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参考答案:①“让我们荡起双浆……”“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常回家看看……”,歌声从毕业典礼的会场上飞出,同学们的歌声,有的低缓,有的高亢,有的婉转……。

②考试前夕该放松一下了,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哼起了信天游的小调:“我抬头,望晴空……”歌声似长了翅膀,飞向山洼,飘向山脊。歌声代表我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认识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

2、把握文章的“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

2、提问:文章从内容上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换点,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描述小屋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前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之美,后半部分侧重写小屋中的生活情况。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本部分文字。

(2)提问:作者是立足于何处,从哪些观察角度来描写小屋之美的?

(3)提问:小屋在山和不同树的映衬下,显出哪些不同特征?

明确:在山的映衬下,“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无花树衬出小屋的“静”“小巧”“别致出色”;后面高过屋顶的大树显出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前的树显出小屋的“轻灵而自由”。

(4)让学生结合小屋的特点在想象中勾画出小屋的形象。

2、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小屋里的生活情状?

明确:有如下几方面:无限大的“领空”;天上的云或霞;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独立、安静的环境;像是空中走廊的山坡;夜晚朦胧的空中楼阁(小屋)。

(3)让学生在想象中勾画出一幅或几幅画面来。

3、引导学生探讨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

(1)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一段,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并谈谈感受。

明确:这座“空中楼阁”如宁静安逸,远离俗世人间,纤尘不染的世外桃园。

(2)学生讨论: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反复写山、树、小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小屋所在精美世界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3)学生讨论:第二部分中的下列各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香。

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轻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④表达作者一种陶醉于大自然的心情。⑤自然界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足见小屋主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4)提问并讨论:标题有几层含义?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可以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5)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思想主旨的感受。

4、解读品味重要语句。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品味是对文章思想艺术的延续或回味,品读时,可让学生至少读两遍,真正有所领悟。

四、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五、课文总结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我的空中楼阁 篇七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教师提示: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点染勾画。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把田园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农田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王维”。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生4:我觉得他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5:我觉得他是当代“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生6:我觉得他是当代“朱自清”。朱处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教师总结:大家对作者的形象设计都很好,都体现了一点: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多媒体显示:

学生涵咏品味,讨论、交流。

明确:(1)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2)“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3)“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4)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5)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教师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三、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四、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教师应结合文中的情与景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受,读出情感,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

选七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第一位同学读1~3段,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远景图,应以轻松舒缓的语调进入。对“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时要逐渐加强语气,节奏要明快,为全文定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第二位同学读4~8段,这一部分描绘了树对小屋的烘托景象。这一节朗读中要有轻重缓急,要有波澜。第4段语调从上段的舒缓变得急促,变高,变重,读出一种新奇的感觉。第5段写树,语调要稳中加重,读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段要在舒缓中饱含亲切之情。第8段,语调要转为轻快。

第三位同学读9~11段,应在欢快中读出满足感、激动感。

第四位同学读12~13段,这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画面,朗读时,语速要舒缓,情绪要轻松平和,读出陶醉之情。

第五位同学读14段,这是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的快乐、幸福感,语调要轻快,整句要读出节奏感。

第六位同学读15段,注意整散变化,要读出深情。

第七位同学读16~18段,应充满惊喜之情,读出充沛而炽热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主要鉴赏了本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既感受到了形式的外在的美,更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一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雪   梅   竹   松树

绿草  大江  高山  太阳

2.下面是一首题为《荣誉》的小诗,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出空位的内容。

因为年轻,才那样渴望拥有;

因为成熟,                              ;

拥有的东西,不再是我憧憬的;我所憧憬的,                               。

奖牌是一阵风,金杯是一阵雨,跋涉才是太阳,永恒地照耀心灵的土地。

3.请用一句话概话下面一段话的内容。

瑟瑟秋风从高挑的枝头剥落我(秋叶),为祖国而死,这也是最美的命运;落叶归根,落叶归土,我会面向土地而飘荡自己的灵魂。我的面孔枯黄憔悴了,甚至我的颈项也开始霉烂,但我终身不悔,也不哀伤,因为我的青春己化为同伴的光泽,即使我在寒风中离开枝头,也决不离开大树生长的土地。(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2.(1)又把拥有的遗弃     (2)是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是还尚未拥有的东西)

3.生命的奉献中永恒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品读文中下面这段主。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谈谈你对文中作者的“快乐”“幸福”的理解。

2.写一段话描述作者一天的生活情形。

3.如何认识、评价作者的幸福观?请谈谈你的看法。

4.请谈谈你的“幸福观”,好吗?(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我的幸福观”为题的演讲活动)

提示:对第1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下面几种认识供参考。①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做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②可以认为作者把一间交通不便的山脊陋室描绘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正是为了表现崇尚自然的纯净朴实,追求超然物外的独立安静的生活,在文末的“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暗示了他对尘世间追名逐利的浑浊和渲嚣的厌恶,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和乐趣,作者只有独处于自然美景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③可以认为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求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二、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桐花与柿树

我怀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中,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是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待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

(2)文中穿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

(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必有联系

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嫣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花和柿树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花留给我的只有伤心罢了,而柿对,完全与它相反。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2.趣味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说说它的寓意。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己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生命的力量,成了一只真正的鹰。

参考答案:

1.(1)桐花与“我”的苦难经历有联系,有象征意义并贴紧主题。

(2)①为了说明柿饼的作用,突出其奉献精神。

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3)桐花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奉献相联系。它们象征着:人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

(4)bc(a不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d桐花留给“我”更多的是启示;e不是直抒胸臆。)

2.人对生命的力量,往往不能认识。只有在大责任、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中,才能显示出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14我的空中楼阁》,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精选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