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师的故事【优秀10篇】

众鼎号分享 111290

众鼎号 分享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教师的故事》,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一

关键词:幼儿英语;故事教学;运用;策略

因幼儿年龄较小,在英语学习中常会遇到各种阻碍。为了提升幼儿英语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教学。根据长期间教学积累的经验看,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幼儿学习成绩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新方法。

一、引进故事教学法的作用

“故事教学法”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题材及相关类容,经过整合处理后以故事形式在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能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故事教学法不仅减小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也加快了儿童对英语知识的吸收。

1、引导学习。教师通过讲故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如:“mei lin and her new pet”这一故事中,在讲到:“oh. it’s a snake. how long it is!”时,可让孩子们伸长手臂做“long”,让孩子们对“long”单词的学习更加熟悉。

2、理解词义。单词是英语的基本元素,掌握了单词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根据故事讲解单词可提高学生们的理解水平[1]。如:pep book two unit three中,可通过讲解“the big turnip”这一故事,根据故事中的“come on, my friends. please help me.”“one, two, three, pull.”等句子,理解 “pull”的含义就容易多了。

3、增强能力。若教师讲授的内容超出幼儿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故事教学法不仅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也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故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幼儿英语教学引进新的方法之后,教师要根据新方法使用的有关条件制定科学的教学步骤,让故事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

1、前期准备。课前准备工作能为后面的故事教学法运用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可选择某一个与知识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解,从而让故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2]。

2、描述故事。当即将引用故事时,教师最好先向孩子们介绍故事的名字,让孩子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及期待心理。在介绍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如:讲“the big bad tiger”故事时,我则提出:“what do you know about pigs?”等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即兴表演。幼儿对于新事物都有足够的好奇心。“即兴表演”是英语课堂互动的有效方法,教师可结合故事中涉及到的词汇要求学生表演,如:讲到“cry,laugh,pain”等表情词语时,我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表情展现出来。

三、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教师必须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

学生开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被带动起来。

1、注意停顿。讲故事时注意停顿可以及时调整节奏,留给孩子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自主思考学习英语单词的含义。如:在“the big turnip”中讲到“i can’t pull it up.”时停顿,同时做一个拔的动作。孩子们根据动作明白了“i can’t pull it up.”意思,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注意交流。“眼神交流”是英语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其不仅能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暗示,也能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3]。如:“the big bad tiger”时,当讲到有人敲门时,我则将声音放沉、语速放慢、争大眼睛,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孩子们,然后问:“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从而带领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3、注意运用。幼儿英语故事教学法中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为了让孩子们的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运用英语知识。例:在“meilin and her new pet.”故事中出现了“what’s in it?”、“how long it is!”等句子。我则借此机会列举其它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英语。

结论

总之,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是幼儿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只有引进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孩子们接触到最专业的英语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为孩子们呈现更好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晨晨。幼儿英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j].英语教育研究,2009,30(4):39-41.

[2]张近东。故事教学法在英语学科教育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10,16(12):40-43.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二

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来源:文章屋网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三

一、叙说自己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独特的质的研究形式,它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关注个人,“通过搜集故事来建构田野文本数据,报告个人生活经历,并探讨这些经历之于此一特定个人的意义。”[2]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要描述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生活,搜集和叙说作为个人的研究参与者的生活故事,撰写基于研究参与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叙事故事。当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同为一个个体时,研究者则首先要叙说自己的故事。

刘剑华是一位小学教师,曾针对班上有学生说脏话骂人的现象,给学生编了个佛祖释迦牟尼建议退还礼物的故事,之后同学们都把骂人现象戏称为“送礼”,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说脏话骂人的现象。后经刘剑华整理和提炼的故事《送礼》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上获得了发表。于是,他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收集并记录下来,同时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理解和感悟也书写出来,整理成包括“有一种爱叫触动”、“教育要让学生享受幸福”、“一次有效的生成”等一组教育故事,并形成了“教师应让学生在触动中享受真正的人文关怀”、“当我们的教育使学生享受到幸福时我们的教师才是幸福的”、“有效的生成可以促进有效的学习”等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3]。

舒晓杨是一位电视大学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中有相当的困惑,包括“对于开放教育这种以面授课为辅,网上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殊的教学形式,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知识传递者和者的角色?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甚至是伙伴?教师和学生到底应该如何去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于是,她“以本人为原型”,通过上课、访谈、聊天、写教学日志以及看学生的网上留言等手段,记录和描述自己在教学中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故事,然后分析自己是如何逐渐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的,以启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4]。

研究者叙说自己故事的过程中,一般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如,刘剑华叙说自己几则教育故事的导语分别是:“一天中午,我刚进教室,小旭就跑过来说……”;“课上,为了给小旭一次锻炼的机会,我叫他站起来读一段话……”;“看着一张张因陶醉而微笑的脸,或是因争辩而发红的脸,我不禁暗暗为自己的教学预设及生成的精彩而得意……”;“教学《卢沟桥的烽火》第一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咽喉’理解、体会卢沟桥的战略位置……”[3]。舒晓杨在教学日记中主要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教育事件,如“问:以前是怎么上课的呢?答:更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虽然表面上这些“问”与“答”都没有主语,其实省略的都是“我”。

二、采写别人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与建立在客观主义基础上的寻求普适性结论的研究不同,它主要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或者是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做出解释[5]。因此,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经常不是同一个个体,这样,叙事就更多地来源于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生活或教育故事的采写。采写被研究者的故事,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

2001年底,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读硕士研究生的徐丽玲,准备参加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案研究”时,接触到了广西某小学一位28岁的优秀女教师刘敏,这时她眼前一亮,“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对优秀教师个案的研究,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跟别的教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特点跟他们的成功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她便选择了“一位优秀女教师特质的叙事研究”作为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她通过对刘敏的访谈、现场观察和实物资料的收集,梳理出了刘敏的职业生涯故事和生活故事,从中分析得出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等有关结论[6]。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主要包括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师生观和自我效能感等。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的变化与教育行为的改善,所以,探究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但是个人教育观念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特征,对它进行研究必须回顾当事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独特的生存境遇,并对它们加以细致描述与深入剖析。为此,笔者曾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探讨过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当时以张某、于某和费某等为研究对象,在对他们进行必要访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7]。

研究者采写的被研究者的故事,可以用研究者的口吻进行叙事,如“刘敏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始终给予她无私的爱和大力的支持。刘敏的奶奶是一位古文老师,所以她很小就在奶奶的指导下背唐诗宋词、诗词,奠定了很好的古文基础……由于从小跟着奶奶在教工宿舍中长大,刘敏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一种本能的兴趣……当老师是她从小到大比较稳定的理想。”[6]也可以用被研究者的口吻进行叙事,如“我工作的第四年,很幸运和一位资深教师搭班,她的教学能力有口皆碑。我观摩了这位搭班师傅一年内的各种教学活动,这种经历对专业提升是巨大的,边观摩边讨教,我在一年内的成长超越了过去迷茫的三年。”[7]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研究者不属于公众人物,或某些故事不便公开当事人的身份,应该遵循研究的伦理,隐去有关人员的真实姓名。像上文中的刘敏就是一个化名,张某、于某和费某的身份也没有完全公开。

三、裁剪文献中的故事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而质的研究资料可以包括现场记录、访谈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备忘录、照片、图表、录音带、录相带等。所以,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除了叙说自己的故事和采写别人的故事以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形成文本的别人自己叙说的故事,也就是别人的自述或自传材料。而且对文献中的故事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裁剪,但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与原意相违背。裁剪文献中的故事,同样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

李吉林老师是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语文教师,因为情境教育的开创性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李吉林老师1956年中师毕业,坚守小学教育岗位50余年,这位“我的大学在小学”、“小学成了我的大学”的小学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长为“从教师中走出的教育专家和儿童教育家”,更是“小学教师中走出的教育家”。虽然李吉林老师的专业境界是许多教师难以达到的,但她的成功经历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诸多的有益启示。于是,有研究者在研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透析出了李吉林老师专业发展的足迹,即“专业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活境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关键事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飞跃契机,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8]

对于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人认为是“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给教师专业成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为了消除广大教师对专业成长过程的神秘化理解,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有效的教师培养措施,有研究者以2009年《小学语文教学・人物》全年刊载的12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为例,对他们有关“成长之路”自述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因。结果表明,影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动因,其中“重要他人”、“关键事件”、“制度文化”、“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动力;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作用的力度不同,越是专业成长早期外部条件越重要,越到后期个人自我实现理想的作用越大[9]。

以文献为对象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称作内容分析法。而上述的两项研究都是以文献中的教育故事为研究对象,所以也可以称为教育叙事研究。如,为了说明“关键事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飞跃契机”,研究者从文献中选择了发生在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研究初期对坚定情境教学的探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三则故事作佐证[8];再如在以2009年《小学语文教学・人物》为例探讨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动因的过程中,研究者选择了十二位优秀教师的十六段自述作为有关结论的佐证[9]。同样是研究“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曾有研究者以《人民教育》杂志2003-2005年《名师人生》栏目中三十六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为样本,从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背景因素、影响优秀教师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功的因素、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进行了定量的描述与分析[10]。该研究过程对优秀教师的自述进行了定量化处理,整个分析没有引用任何一个具体的故事,所以该项研究仅属于内容分析法,而不能称为教育叙事研究。另外,在呈现裁剪过的文献中的故事时,同样既可以用研究者的口吻叙事,也可以用被研究者的口吻叙事,不过一般以保留文献中的叙事角度为宜。

参考文献

[1] 冯晨昱,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4(7).

[2] 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2).

[3] 刘剑华.我的教育故事.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4] 舒晓杨.对一位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追索――一项质的个案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07(1).

[5] 王景。教育叙事研究的“冷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10(9).

[6] 徐丽玲.一位优秀女教师特质的叙事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3(8).

[7] 彭云.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个案叙事研究.幼儿教育,2009(27).

[8] 梅云霞.李吉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2010(9).

教师的故事 篇四

一、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故事教学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语言丰富,感染力强,借助故事教学能有序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在听完故事之后使幼儿能够用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在课后的生活教育,均可采用故事形式。正如幼儿丛书《小小故事会》中的《三顾茅庐》《发明家爱迪生》《达・芬奇学画》等,这些故事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见闻精编而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选进天文地理篇《小问号大知识》里提到的“为什么城市的雨量比郊区多”“为什么有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太阳为什么会在早晨升起来”等这一系列的精编故事和科普知识。久而久之,教师讲得多了,孩子们听得也就多了,有些幼儿也就自然学会了自编故事,而且编得有条有理,生动有趣。

幼儿语言的获得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够理解日常用语,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喜欢听的故事和喜爱看的图书。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兴趣、需要,来确定语言学习的内容,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一切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2.故事教学能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场景,才能引发孩子们的情意冲动,激发孩子的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把有关的图片资料以予整理、剪辑和张贴。图片中《灾区男孩》《我要读书》《断臂小英雄》《芭蕾梦》等生动地展现了灾区小朋友不怕艰难困苦、珍惜生命和人民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通过音乐烘托、语言渲染、图片展示等手段,创设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撞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催人泪下,催人奋进!孩子们的情绪也同时受到灾区小朋友的感染,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灾区小朋友的同情和关爱,并把爱立即付诸行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向灾区的小朋友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娃娃”,以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

3.故事教学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创造思维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幼儿的创造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我们能及时鼓励和引导,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会向前发展。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所以他们的创造思维往往是由创造性想象引发的,同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到兴趣的影响。兴趣可以提高幼儿的智力,激发其创造性。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有的幼儿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则擅长美工创作,如果这些幼儿的创造才能得到尽早的发现并加以培养,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故事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教师要注意故事书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故事书时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教师要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有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比如《大脚丫跳芭蕾》《我不知道我是谁》《有个性的羊》《嚓嘭》;有的可以帮助孩子接纳别人,比如《女巫温妮》《一根羽毛也不能动》《石头汤》;有的可以帮助孩子爱护环境,如《小北极熊系列》《鼹鼠与小鸟》;有的可以帮助孩子欣赏生命,如《我永远爱你》等。此外,教师要向孩子推介课外阅读材料,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并与孩子共同讨论;督促孩子做好语言的积累;观察和发现孩子语文学习的短板和长处,帮助他(她)扬长避短,培养孩子把读书和观察生活、思考现象结合起来的习惯,用自己的文化品位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2.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

学前班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一个比较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孩子学语文前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帮助孩子认真观察生活,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在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平时要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背唐诗宋词是其中的一种训练方式,大量的背诵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毕竟厚积才能薄发。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熟读精思,读得多,不思考就会困惑,要学会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孩子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语文的核心能力就提高了。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关键是要进行科学的历练。反复历练即多读、多写、多听、多说,要达到一定的量,还要有一定的“质”的保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既要练,又要练得适时、适量、适度、得法,当然也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最后还要持之以恒。

总之,故事教学法是幼师语文教育中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尽力掌握好其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幼儿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爱玲。结合语言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时代(教师),2011-03-01.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五

[论文摘要]文章从法理角度剖析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基础、原则等问题,并结合具体的体育伤害事故案例来认定责任,从而使大学体育伤害事件能有法可依,从根本上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并依法执教,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期为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与完善提供参考。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陕西省高校学生因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有发生。但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于这种伤害事故问题的处理,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实施以前,没有一都专门的法律予以调整。相关的司法解释仅有《民法通则若干意见》中第160条有所涉及,且调整对象仅限定为无民事责任能力人。导致通过谁过错、谁负责的办法来认定责任,在处理过程时,往往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方很难提供无过错的证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对此亦未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只是笼统地提出:“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民法通则》作为基本法律,不可能针对校园伤害事故提出专门意见,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只是处理治安案件的依据,也不具有针对性。2001年9月1日,上海市颁布、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这为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校园秩序提供了相关的法律支持,但这仅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对其他各省在校生没有约束力,陕西省无法适用。基于以上事实,一旦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司法就难以执行。因此,从法律角度分析探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处理及其依据等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在13常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妥善处理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提高陕西省体育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稳定学校体育教学秩序,依法治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基础

目前,司法界和学术界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两种观点:监护说和教育说。学校对学生的监护说是没有法律根据的,《民法通则》规定:法定监护关系是以亲权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法律关系。此种亲权、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基于亲权、血缘关系的人承担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依法应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但学校对学生而言,在没有法律规定和未接受委托的情况下,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所讲的那种监护人资格,即不承担监护责任。这是对管理照看、保护职责和法定监护职责的严重混淆。对于教育说,是基于教育法律的规定产生的被教育与教育的关系,学校对学生履行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这种观点在法律上有据可依。所以,我们对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主张教育说观点。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为主。《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有过错,必须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基本原则。如前文所述,由于设备器械老化,并未及时维修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学校须承担民事责任。

2.公平责任原则为辅。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和受害人均无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分担责任,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一条重要辅助原则。如某同学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被场上飞行的篮球击伤,造成伤残。学校则不需承担法律责任,不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受伤学生一定补偿。

3.体现同情弱者的原则。“同情弱者”是一种传统习俗和美德,同情之心,人皆有之。对那些软弱无能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精神、物质、法律的帮助,本无可厚非。但是同情弱者的前提,必须是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弱者”之弱,不是对法律的无知和违背,更不是对法律的戏弄和藐视。而在于弱者必须守住知法、守法的“底线”。“同情”只是道义上的帮助,情感上的流露,而不是法律上的“徇私”。对于体育伤害事故,要明确弱者的一方,要给予帮助,这是社会的责任,也应当成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重要原则。

三、不同类型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1.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案例:2007年,陕西省某高校游泳培训班中,一名小男孩溺水死亡,死因是学生跳水后头触地撞击死亡,学校和老师及游泳池管理制度都要求严禁跳水,事后以协议赔偿方式处理,校方赔付人民币15万元,任课教师赔付人民币5万元,保险公司赔付人民币6万元,总计26万元。事后,没让该教师带2008年游泳课,给该任课教师予以处分。以上案例促使教育者考虑如何为体育老师解决后顾之忧。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体育课部分项目危险f生与大学生较差的素质状况而放弃有益教学手段的教师占到总数的80%左右。不保持这样的上课状态,出现了伤害事故,责任教师该如何面对学校的追偿,教师有何保障?这种心理负担不仅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师的生活,同时也影响到受害人的日常生活。承担巨大精神压力的教育工作者无疑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l条也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工作特点有关的待遇。”随着我国的体育保险市场逐步完善,依据法规,学校应当为体育教师购买相应保险,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进而确保体育教学课的质量,也可确保“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政策的落实。此外,造成教师压力过大、学校体育课伤害事故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与相关部门没有考虑体育的特殊性。目前,教育部规定体育课上课人数为每班30人,这样规定是否太笼统值得商榷,学校假如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健康状况与人身安全,就应该在排课方面更讲科学性。有关调查问卷显示: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不同危险系数安排体育课,对于不同体育项目危险系数的测定,需要保险业专业人士参与。因此,体育保险不仅能解决赔偿纠纷的问题,也能降低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应当进一步完善推广。

2.运动竞赛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案例:2006年下半年,陕西省某高校运动会上,某学生在跳远中,由于动作变形造成大腿骨折,学校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并代付了住院费八千多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花费了四万元左右。事发后,家长与村干部来校向学校索赔医药费,学校拒绝赔付医药费,理由是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第三十五条11款的规定,但学校鉴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何况学生是为了班级集体参加运动会造成的,学校发动全体师生捐款,解决了医药费问题,处理得比较妥当。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六

[论文关键词]故事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 心理健康课

一、故事教学——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的创新手段

(一)“故事教学”的内涵界定

故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或干脆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等目标。这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称为“故事教学法”。

(二)故事教学的适应性分析

心理健康课要达成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宣泄等,最终达成“助人自助”。它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处理之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渗透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己或同龄人的生活中发现一些不客观、不全面、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并学会调整或改变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完善人格的目的。

心理健康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故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心理短剧等等。而笔者认为,故事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中的有效运用,不失为一种极具效率的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普遍对故事很有兴趣;二是故事素材多,能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各个主题服务,准备方便;三是课堂展现故事方便,教师、学生均可参与。

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220名中职生进行了有关故事教学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喜欢在心理健康课上与大家一起欣赏故事吗?”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这显然与他们所具的心理特点相吻合。

中职生在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异性交往、亲子关系、实习就业等方面,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困惑。对这些困惑,一方面他们常常不愿意向亲人或老师倾诉;另一方面,同龄人的解答常常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许多学生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尤其喜欢关注跟他们有类似经历的同龄人的真实事例。他们希望从各类故事中寻找到引起自己困惑的原因、排解困惑的方法,或者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获得心理平衡或产生心理共鸣。

在上述问卷调查中,对“你认为在心理健康课上所欣赏的故事对你有帮助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是:71.8%的学生选择了“有点帮助,偶尔会用故事调整自己的心理”,14.5%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帮助,很多时候会用故事调整自己的心理’,。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故事教学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二、故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与案例解析

要让故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尤其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对故事进行合理选择和编排。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实践,谈谈故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运用故事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一节课开始就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集中精力并积极期待交流新课,那么学生常常会更好地跟上教师预设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节奏。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对一节课的导入都会做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导课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其方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段等要素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比较适用于以故事呈现的方法引入新课,即故事导课。

案例1  nba vs心理故事

上课铃响过足足有两分钟了,某职业学校网络专业的某个班级还是闹声一片。男生们还沉浸在课间观看的nba球赛中。

虽然上课时间一到,学生就该马上进入上课状态,但此时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确很难平静下来,跟他们再缠下去也没有意义,这个时候扯着嗓子发火似乎显得太不理解学生的心情,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对接下来的课不理不睬。

这时,老师打开电脑和投影,故意把一个word文档的字号设得很大,然后自顾自静静地欣赏一个心理故事。学生们随之很自然地由关注nba转移到关注心理故事了。

故事看了大半,老师把电脑最小化,笑眯眯地问学生:“大家刚刚欣赏的这个故事中的谜语,谜底我们早就知道了。”“是‘人’。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可是,大家猜猜:俄狄浦斯最后有没有娶自己的妈妈做妻子呢?你听说过‘恋母情结’并知道它的来历吗?人认识自己真的就那么难吗?大家还要不要继续看故事?”“老师,快点讲呀。”显然学生这会是被故事给吊足胃口了……于是,在欣赏完故事后,全班同学很专注地跟着老师一起交淤‘自我认识’这个话题。

在案例1中,学生因课前观看nba球赛,不能及时转移注意力,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以一种简单压制的方法,硬性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甚至容易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一种对立情绪。这时,教师以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故事无声地、渐渐地转移了学生注意的兴奋点,自然地导入课题。教师的做法传递给学生几个信号:①教师对他们的激动和兴奋予以适当的理解;②这节课还是要上的,不可能用于看电视;③跟老师一起关注故事中引出的某个话题。这个故事不仅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排除了第一个障碍(即学生不愿听课),还为下面的课堂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即引出课的主题)。很显然,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是明显的。

实际上,运用故事导入,并不一定需要教师事先预设,有时可能是临时生成的,但同样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案例2

在相处了半个学期后,许多班级的学生都尽经习惯了在心理健康课上享受听故事的乐趣了,每次上心理健康课时,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听故事。

“真想听故事吗?”

“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问题!不过麻烦各位先帮我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关注了什么话题?”

“这跟讲故事有什么关系?”“老师你快点啊,别转移话题。”“哦,想起来了,就是有关注意力的内容。”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接着老师开始请同学讲一个关于注意力的故事。

在案例2中,教师一开始并未预设故事,当学生满怀期待听故事时,教师适当满足了学生的意愿。尽管不是预设的,只要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当这种临时生成的故事能进入教学设计,能为课堂的教学服务,也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故事串联:衔接课堂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选择一种开放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感受。然而,这种教学特点也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环节因教师无法控制课堂而出现脱节的尴尬局面。鉴于此,在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笔者尝试在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游戏与讨论之间、学生讨论与教师的启发提升之间等等,恰当地插入一个故事,通过学生对故事的充分讨论,将课堂教学环节有机地进行衔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案例3

在交流《亲子关系》这节课时,师生一起探讨、列举“你认为父母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有哪些表现会使孩子对父母缺乏耐心或反感”的话题,学生情绪激动,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不满。

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学生对父母的不理解、不尊敬或不孝顺,而只是为大家播放了一组有关父母为孩子无私付出的幻灯片。在看片的过程中,学生的表情越来越凝重,一改刚才“声讨父母千万个不是”的劲儿。直到故事结束,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这时,老师布置了下一个讨论话题:“请大家思考并在纸上写下:父母令孩子反感或缺乏耐心的表现及原因。”学生们没有多说什么,埋头在纸上书写。

在案例3中,教师预设了两个让学生交流的话题,但这两个话题如果让学生一个接一个交流,也许学生心理上难以从上一个话题很快转移到下一个话题,有可能他们的情绪还是停留在对父母的“不满”中,体会不到父母的许多表现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致使达不到对第二个问题客观、全面的思考。在这个时候,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承上启下的故事,常常能让课堂两个话题的过渡显得自然有效。

(三)巧妙设计故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上,多数学生由于以往学习习惯较差,没有很好的课堂纪律观念,课堂活动的组织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更具有挑战性。为了使学生能更有兴趣关注教师预设的话题,师生互动得以更好地开展,巧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故事,帮助维持纪律或活跃课堂气氛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在案例1中,故事的安排起到了很好的维持纪律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中,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课堂学习氛围,预先准备一两个故事,必要时可以起到活跃气氛、控制某些不良气氛或转移某种气氛的作用。

(四)巧用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跌宕起伏中感悟人生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中,给学生欣赏故事,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娱乐,更多时候,是借故事来引出或说明某一个话题,帮助学生认知明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感悟人生,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辨析。笔者在“亲子关系’一课中,就充分运用了玄机重重的故事情节。

案例4

老师讲了三个故事: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容白哲,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了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请问,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一场经济危机,他破产了。请问,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a.她一定会b.她一定不会c.她可能会

对前两个故事学生的选择结果为:第一题有10%选a.10%选b>80%选c。第二题,30%选a,30%选b}40%选co

“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时,你们潜意识里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老师问。“是啊。”同学们回答得很整齐。“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明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老师停顿了一下,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这一次同学们都100%选了ao

老师由此导入“亲子关系”的话题。

关于“亲子关系“这样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已经听得太多,道理谁都明白,但真正要理解却并非易事,甚至从一开始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是利用传统的方法,则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精心设计了跌宕的故事,并随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让学生连续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层层深入,不断深化主题,并最终通过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一个沉闷的话题由此也得以顺利进行,并很好地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五)运用故事结尾:升华课堂教学主题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那么,精妙的结尾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上,以故事作为结尾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一个故事既是对前面整节课堂活动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可以作为下节课要关注话题的铺垫。笔者在教学‘情绪”这个系列专题中,通过第一节课“情绪对学习、生活和健康的影响”的教学,在大家已经意识到“消极情绪会对学习、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垢,临近下课时,教师给大家欣赏了一个名叫((生气》的故事。

案例5

老人爱地巴每次跟人吵架后,都会急急忙忙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田地跑三圈,直到老年还是如此。大家一直不解其中的秘密,直到一次爱地巴对孙子说出了其中的原委—年轻时吵完架生气时绕自家房地跑三圈,是提醒自己房地还少,不该有闲工夫生气,要勤奋;年老时房地已经是当地最多了,吵完架生气时还要走三圈,是告诉自己已经最富有了,没必要跟别人计较了。

在学生欣赏了故事后,教师这样启发:不良情绪的产生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事情,既然不良清绪对人的不利影响很大,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调控是很重要的。我们下节课一起关注“如何合理调控情绪”。这样结尾,收中寓展,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三、故事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都是因人而异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故事进行教学,对教师而言,课前备故事,课中如何演绎,课后对整个教学的思考等等,同样都是需要用心的。

(一)故事内容必须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

中职生,既具有同龄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带有明显的职业学校的烙印,他们的社会化程度相对同龄的普高学生而言要高,而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则要远远低于普高学生,缺乏钻研精神,看待问题也常常比较偏激和固执,他们对将来的职业既充满向往又模糊不清。在不同的阶段,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上运用故事教学,选择的故事既要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年龄,又要照顾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样的故事才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在心理健康课上欣赏哪一类故事”中,结果显示有52.7%的学生选择了“同龄同学真实的故事”。

这一结果表明:在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上,讲述学生自己的或同龄人的类似经历,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教师准备故事要有所选择,要既能为课的主题服务,又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用。有些简单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听过后自己去感悟;有些故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解读并给予点拨,才能更好地悟出故事的意境。

在实践中还可以发现:相同的故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专业和班级,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备故事,还要考虑到学生,以使故事更有针对性。

(二)故事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

一个故事在心理课堂上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由教师讲述,可以由学生讲述,也可以大家一起阅读,或者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还可以让学生走进故事,即根据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

当然,所有方式都是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领略故事的魅力,学会感悟、体验人生。除此之外,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影响优势:教师的精彩讲述和合理组织,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学生明理、感悟;学生的讲述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一起阅读电子版本的故事,可以更直观、生动,增加课堂注意力,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续写故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角色扮演,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趣味性,培养多方面能力,更深刻体会故事中的意义。教师在任教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氛围,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故事,以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三)故事的讲述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课堂劳动对象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所以教师的劳动应该是富有激情的,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并感染学生的情感,甚至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精彩地讲述一个故事,是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讲究故事讲述技巧的。课前对故事采取有序地整理,并针对不同班级的氛围进行适当的编排,课堂上投入自身的情感,可以将故事中的人或物活生生地带到学生面前,甚至可以把学生带进故事。

除了要求教师讲述故事要精彩,如果是学生讲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树立“锻炼自己、为大家服务、与大家分享快乐”的意识,尽可能以最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与大家共享故事。

(四)教师要储备丰富的故事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七

关键词: 故事教学法;现状;问题

所谓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从可查的文献显示,把故事当做一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受到一些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的,对故事教学法做了一些有意的研究和探索,使故事教学法研究获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对故事教学法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故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一)故事教学法的价值研究

关于故事教学法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学者关注故事教学法的价值也不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2002年卡洛琳从故事角色角度提出故事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个人角色和感受生活机会的一种方法。米查勒·戴文德森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用解释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本科生的妇女健康课堂进行了研究,发现故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参与性学习、安全的群体信任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贝丝·凯西等人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通过故事文本分析及实验研究,证明了故事教学法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有效媒介,尤其在故事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女童的几何技能。史晓华、王妙芝等人在研究儿童英语学习后,认为运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促进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成熟。蒋雪红在研究学生听说英语后,认为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发展师生的创造性。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纪玉华等人从语言学习中的语言重复行为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语言重复与语言记忆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认为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支柱,充分调动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联想活动,使英语课堂学习由难变易,由死变活,由苦变乐。除了英语课堂教学,故事教学法对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李永会在对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中认为,故事教学法能够激活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文学性;能够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于丽岿、周琳等一线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表明故事教学法在绘画、拼音等教学课堂中,增强了绘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拼音的乐趣。陈亚夫研究思想品德课中的故事教学法时,提出运用故事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念,解放人性,创建快乐课堂。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国内学者对此探讨得相对比较少,而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建立。米查勒·戴温德森认为故事教学法有助于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玛丽·弗兰西丝·拉索等人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根据对7名儿童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认为运用沙盘游戏+讲故事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指导者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使指导者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谢莉尔等人认为,讲戏剧化的故事能使幼儿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利于教师洞察幼儿的心灵,使师幼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

(二)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最早探讨故事教学法策略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纪玉华、许其潮等人根据语言重复的六种类型,从故事选择的角度,认为选择有意识有意义有乐趣类型的故事,可以比较好地促进英语学习的长时记忆。王妙芝进一步在对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实施故事教学策略,认为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时要满足以下条件:(1)英语故事教学首先应成为教师的一种教育理念;(2)尊重学生,故事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3)故事教学要涵盖或者要包括重点学习的内容;(4)教学过程的情境化;(5)故事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吴宁生则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角度更为具体地总结了实施故事教学法的策略:一是课前自述或表演;二是课中创编并朗读;三是课后互相交流与欣赏。蒋雪红根据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实施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一是讲故事前介绍学习生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二是鼓励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让学生用某种行为来表示理解和参与的活动;三是讲故事后表示理解并复述故事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领域中,马萨·霍瑞以个案研究,发现故事教学法可以作为幼儿写作的一种方式,教师用自然、真诚、微笑等回应策略鼓励幼儿讲述他们的故事,成为教学的中心。随后,谢莉尔等人进一步发现开放式的激励、持续的激励、引导回答等策略有助于指导幼儿戏剧化地讲故事。国内学者王林锋和靳玉乐则将“故事中心课程”迁移到幼儿园教学领域,尝试探索课程与教学的二元互联,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策略,包括四种教学策略:探寻共生故事策略、情境体验故事策略、言语传递故事策略、角色表演故事策略。于丽岿则从自身教学实践的角度根据总结了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策略:(1)根据绘画内容编故事的语言和情节;(2)边讲故事边绘画相应的部分;(3)鼓励幼儿想象或创编故事来绘画。李蓉讨论了故事教学法与幼儿教育有效融合,提出故事教学法运用的技巧:(1)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声音;(2)通过情节的润色来丰富故事内容;(3)让幼儿参与故事中角色进行互动;(4)在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提问。

综上所述,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但它对学生和教学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故事教学法对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要求,对其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故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故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且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方向。现将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如下。

(一)在整体研究水平方面

在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论文共78篇,其中学术论文75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在阅读这些文献资料之后,发现经验性的论文占67%,具有学术性的论文仅占33%。在发表期刊类型方面,发表在普通期刊的论文多于发表在权威的核心期刊的论文。在研究主体方面,主要来自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或自我反思的。因此,国内关于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的学术研究比较贫乏,还需要后续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使故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得到有效的融合。

(二)在研究内容方面

根据整理和分析故事教学法的文献资料,故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教学法的价值和各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教学策略两大方面。其中价值研究体现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是实施策略、教学原则等。显而易见,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教学法本身及其理性层面进行了研究,而教师在特定的情景中如何运用故事教学法,以及使用故事教学法时的所思所想等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缺乏一定的研究。为此,这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新问题,研究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情况和真实的感受。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国内学者对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采用的是教育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这两种方法也主要是从研究者主观的角度总结和分析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国外学者大多数是采用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量的研究,用大量的研究数据为研究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相对来说,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比较少,即对故事教学法的微观层面缺少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着重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故事教学法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因此,质性研究是继续研究故事教学法的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KOENING J.M,ZORN C R. Using storytelling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diverse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2,41:393-399.

[2]史晓华。幼儿园英语故事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纪玉华,许其潮,蔡寒松。从重复和记忆的关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学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99-104.

[4]MICHELE R,DAVIDSON.A Phenomenological Evaluation:Using Storytelling as a Primary Teaching Method[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04,4:184-189.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八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育人的价值所在。

一、分享难忘故事,润泽美好心灵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学生们沐浴德育的金矿,而用故事的形式来滋养德育又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充满了人文性,情节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都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这些故事的分享过程则要求老师精心安排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并根据学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影响他们,从而让故事来润泽他们美好的心灵。

1.适时随机演说故事,夯实文明基石

文明行为是道德的基石,榜样的故事是点亮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一盏明灯。一个有思想的德育人会适时随机地用多样化的故事来滋养孩子,升华孩子的道德情感,规范孩子的文明准则。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主阵地以及各时段、各学科,组织学生轮流演说故事,这无疑顺应了学生想听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阵地中升华。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在集体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灵的空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个个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为主题的德育故事,有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有关注人文为主题的德育故事等。如在准备以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英雄来感染学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评选出来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崇高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过演讲,学生们从内容、声音、服饰、情感等多方面营造了感染学生性情的氛围,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德育成为于无痕中达到有痕的教育。

(2)随机时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随机时段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和生活行为上有很多毛病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德育故事,而且是他们同龄人的故事,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思想上向榜样看齐,行为上向榜样学习。如有学生在学习上有拖拉的现象,就让学生找有关勤奋好学的榜样故事,像《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内容,用海伦·凯勒、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等人的事迹来感化他们;有的学生行为上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严于律己的榜样故事,用《竺可桢》《》等故事来教育他们;有的学生在生活中显得很无助,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德育故事,如《张海迪》《一个无手农民的自立自强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同龄人班级中、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温情故事。

(3)多学科中渗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直接性,融学科教学、品德传授、榜样示范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多重身份的老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让学生分享新鲜的精神食粮,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课前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所谓“大教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它还包括与各门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中一些“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的资料,可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一起分享故事精华。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华故事,老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相关联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故事,如选择长征故事,让学生接受坚强意志的历练。学生们在这样的立志故事里树立崇高的理想,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灵魂得到了熏陶。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德育手段,同时也是对教育无痕的理念做出的深刻诠释。

时时处处事事中,我们力争让学生在故事里感动,在故事里立志,不断地规范着孩子的行为,陶冶着孩子的情操,夯实着孩子文明道德行为的基石。

2.感悟体验反思行为,升华道德情操

阅读了大量的德育故事,再进行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才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根准绳,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根准绳之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处世方式。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消化、吸收德育故事中的精华,提炼成为自己所用可用能用的行为方式。如学生阅读了孝敬的美德故事后,写出了自己曾经不懂事而惹家长生气的事例,告诫自己要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去认识和改正。在后续的一些日记中,有学生写出了自己孝敬家长的故事,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这又是一个监督大家行为的跟进过程。这样的过程浸染着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得以纠正,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同一起跑线上的精灵。

二、书写难忘故事,积淀教育智慧

当老师把学生领进教育时空的那一刻,就与学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里有老师关注的目光,教育引导式的帮助也就开始了,每一个片段里都有老师智慧的播撒,爱心的流淌,教育艺术的展示,与学生共经历共体验共反思,从而演绎着各种不同的动人故事。同样,学生与老师牵手的一刹那,就注定会留下很多故事,那里有学生调皮捣蛋的一幕幕,有学生袒露真诚与纯洁的一幕幕……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心灵的财富,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思想阶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笔教育的财富,为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更是提升老师教育艺术的见证。

1.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老师反思的原始材料

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人,老师时刻都想着把最好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属于师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或提炼成功的经验,或反思失败的教训,并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取长补短,也为同行留下经验教训,也成为老师自己反思教育过程的一种原始材料,使教师成为一个由“经验型”走向“反思型”的老师。一种最真实材料的呈现往往可以让自己和同行、更为那些教育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以一个平凡老师的视角书写对孩子们别样的爱,用心记录教育轨迹,记录一些教育的缺憾与缺失,记录一些教育的灵动与亮点,为自己走上研究型教师的金光大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

学生在校的时间与老师相处最久,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多。彼此之间的教育故事也时时在发生,老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生写的日记去了解。为了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作为一个德育人,应注重细批学生的心理日记,对学生记录的一个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故事给予高度关注,或采用个别交流与课堂展示讨论等办法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的瞬间。学生在关注学生之间的故事时,学会了分析事物,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其实,学生写的校园故事是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师生之间的,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当他们遭遇某些困惑或不公平的事件时,虽然叙述的语言有明显的偏向,但老师的评语给了他们正确的导向,他们都会很快乐地接受,当然也有观点碰撞的时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文字里体验了接纳别人意见的习惯,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世习惯,说明他们的思想正在成熟。一个个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回头再读这些小故事时,又是一些德育的好材料,它来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之源。

教师的故事 篇九

从教18余载,凭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坚守农村教育,尽心尽力、不敢有一丝懈怠。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再到学校管理者,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农村教育需要我们,农村孩子更需要我们。

“德高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身边不凡有许许多多感人的师德故事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临近退休年龄却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学校各项工作任劳任怨的老教师令人敬佩;刚参加工作积极上进、乐学好问的年轻教师令人欣慰;离开自己孩子、无法照顾老人,一头扎进农村教育,一周回家一次,但工作从来都是勤勤恳恳,给学生的永远是一张笑脸的所有教师令人感动。这也许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但就在这简简单单的坚守中、平凡中看到的是老师的伟大。

曾经有同事,因病离世已经六七年,他的故事令我终身难忘。当时患病时学校主动请假让他去看病,结果他抓了点药后继续到校上课,因右脚脚底肿到不能正常行走,他便借助自行车用好的一只脚单脚滑行来往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坚持给学生上课。一直到彻底无法行走才去做手术,临走时,他对校长说:“等我手术回来能不能安排我们班这6位学生在我家上课(因为家离学校较近),我坐在炕上照样能讲,要不然把娃娃耽搁了。”谁成想,这一走却再也没有回到他深深热爱的三尺讲台。手术期间被诊断为滑膜软骨骨瘤,在医院接受化疗治疗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边化疗边看书,我们去兰州肿瘤医院探视时他正在病床上让老婆听写生字。后来被家人抬进考场参加了当年的代课教师转正考试,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对教育执着的精神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临终前,他告诉校长:“医生说过完年我就可以回学校上班,我真的很想和你们一起工作。”但他没有等到过完年开学便离开了他的同事们、离开了他永远热爱的学生们、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着的教育事业。

每每回想起这些场景,我便会问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我们凭什么说累。当有一天你无法走进课堂时,你会多羡慕别人站在讲台上,你会多羡慕在学校多待一天。同志们,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何不微笑面对每一天。

关于教师的故事 篇十

【关键词】大班 语言 故事教学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孩子最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大班幼儿正处于与小班幼儿衔接的关键阶段,许多故事都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大班语言故事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把握大班幼儿的关键经验,选择适宜故事

《纲要》中明确指出大班语言领域故事与童话方面的关键经验是:接触多种题材和形式的优秀故事、童话,乐于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感受和体会情节的曲折起伏、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作者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作品所具有的浪漫色彩。幼儿乐于复述、讲述和表演故事与童话。另外,从故事长度来看,用于课堂教学的故事不宜太长,因为幼儿在听故事时正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有限,大班幼儿也不过只有15分钟左右,太长的故事会使幼儿疲倦,失去听的兴奋。只有情节突出的故事孩子才会喜欢,正如英国教育学家安德普・莱特所说,大段的描述是运用故事教学所忌讳的,于故事教学的故事尤其如此。

因此,针对大班幼儿的关键经验,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选择主题鲜明;情节曲折、起伏;能刻画一定心理活动的故事,特别要侧重感悟人物心理和角色性格特征。如故事《等明天》《白雪公主》《老狼整容》《猜猜我有多爱你》《金鸡冠的公鸡》《胖嫂》《小熊请》等。

二、认真分析故事,做好经验准备

教师在选择好故事以后,应全面分析故事,找出影响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词和句,并对幼儿进行前期经验的丰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名词、动词已经不再难以理解,难点则是对形容词的把握和体会,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黑黝黝、高耸耸、急腾腾,幼儿初次接触,不易理解,活动前,则可借助高山、河流的图片帮助幼儿熟悉、理解这些形容词,为幼儿顺利倾听、理解故事做好铺垫;再如,故事《等明天》中有一句话“难道今天不就是你昨天说的明天吗?”孩子很难理解这句话,因此,在活动前,我向幼儿介绍“昨天”“今天”“明天”是三个好朋友,并与幼儿玩游戏“猜猜这是谁?”在游戏中幼儿很好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关系,在倾听故事时,也能轻松理解这句话。

三、围绕核心价值,设计故事教学

活动的设计是故事教学的关键,语言教学环境下的“听故事”不同于作为娱乐消遣的“听故事”,后者主要是用于“听”或“乐”,除了这些别无其他的目的;而前者主要是“寓教于乐”“教”才是目的,围绕故事所展开的各项活动是达成“教”这一目的的途径。

首先应明确故事教学的核心价值:倾听―理解―表达。教师应把握好核心价值来组织设计故事教学。

1.倾听

倾听是幼儿接触、熟悉故事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幼儿有效注意力的时间,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幼儿的倾听欲望。一棵大树、一座房子,几件简单的道具就能营造出森林等与故事有关的情境,便可将幼儿带入故事中。在倾听故事前,教师还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倾听,提高倾听的目的性。如在执教故事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我用小兔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听故事的欲望,并且提问:“小兔要上床睡觉了,它问了兔爸爸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由问题顺利过渡到第一遍倾听,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听故事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另外,幼儿在倾听故事时,教师要正确、恰当的使用教具。第一遍倾听,教师可借助故事中主要形象,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小兔子、《老狼整容》中的老狼,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在第二遍倾听时,教师则可利用反映故事的大背景图及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图片,让幼儿整体感受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在第三遍倾听时,教师变换可操作的拉线教具、插入式教具。每一次倾听,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材料,给幼儿不同的视觉感受,让幼儿每一遍倾听都有新鲜感,情绪高涨。

此外,幼儿在第一遍倾听故事时,教师最好采取自己讲述的方式,利用语调、表情感染幼儿;在讲述时,教师还可以做相应的动作,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

2.理解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得到相关经验的提升,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应明确每个问题的提问目的,做到问题要有针对性、递进性、个体差异性。第一遍倾听后,教师可根据故事的名称、人物角色进行提问;在第二遍倾听后,教师可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并且注意追问,提升问题的递进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提问简单、直接的问题,帮助幼儿梳理信心;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原有经验,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提炼。活动前词汇的丰富、适当故事中难以理解的词汇都可为幼儿理解故事扫除障碍。

3.表达

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为幼儿设计表达活动。对于大班语言故事教学,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社会性目标,因此教师可让幼儿结合自身感受和经验,谈一谈“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做?”、“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等。若以熟悉故事中角色的对话作为目标,教师则可为幼儿准备头饰,创设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复述语句。教师还可以用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表演区进行故事表演,从而理解、表现故事中角色的性格,复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如《小熊请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教师的故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整理(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