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方法 >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4篇】

众鼎号分享 35064

众鼎号 分享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进三同心得体会 篇一

20xx年11月3日,我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也拉开了“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序幕。此次活动围绕“走进农家知民情,磨练意志靓青春”的主题而展开,以丰富的“四个一”活动为内涵:让我们对白市驿镇高田坎村的村民进行一次便访;为他们建立一个信息涵盖全面的民情信息库;为一个农户或者一个社、乃至一个村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脱贫致富计划;撰写一篇真挚情感的心得体会。

活动伊始,我们便对高田坎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所有的村官2人为一个小组,对一个社进行逐户走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除去未在家的人户外,每家每户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绝大多数的群众对我们的活动都非常支持,尽管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此行目的何在。在各社社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对高田坎村村民情况的摸底调查。同志们在白天辛苦走访过后,晚上还得加班把这些信息录入电脑,但没有一个同志喊苦、叫累。因为大家都觉得很值!

活动进行到一半,我们便在村里领导和社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集体劳动——挖红薯。尽管大多数同志对农活并不熟悉,但都学着社长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的挖起来。由于我们在种地方面都是外行,所以可怜了社长家的红薯地,被大家挖得有点凌乱不堪。可是大家却在最朴实的劳动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活动到结束阶段,没有一个泄气的;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将任务完成得有声有色。看着一份份写得满满的《民情信息表》,一个个脱贫致富计划,我们不得不感叹同志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此次活动不仅更进一将科学发展带到基层,更是将“三项制度”在我们农村落地生根;不仅拉近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更增进了群众和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仅让我们听到了基层群众的呼声,更在磨练意志的同时增强了我们的党性。

进三同心得体会 篇二

“三进三同”活动是重庆市委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群众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为了响应重庆市委的号召,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也于20xx年1月7日参与了本次活动,我也有幸成为本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中的一员。

近年来,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本次活动便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我们数十名志愿者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走访了三名留守儿童的家。我与其他两名志愿者来到了吴云的家中,吴云家是在陈家桥镇双佛村的一个院落里,顺着低矮的屋檐和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我们走了好一会儿才来到他的家中。是普通的稍显破旧的两层小楼,吴云家是租住的二楼的两间小屋,没有什么多余的家具,只是普通的一张木床,一个木柜。看着我们到来,吴云的妈妈搬来凳子,甚至都凑不齐三张一样的凳子,而吴云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桌,蹲在床边写着作业。我们和吴云一起坐下来,向他了解了生活和学习等等的一系列情况,并对他的功课进行了辅导。吃饭时,大家围在一张房间外的桌子旁,站着吃饭,期间,我们了解到,吴云的父母都是云南过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爸爸暂时还没有工作,而生活的重担就单靠妈妈在纺织厂工作,日子过得十分艰巨。在吴云家为吴云辅导功课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沙坪坝区第二福利院,去看望那里的空巢老人们。福利院正准备着吃团年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打扫,我们也加入进去扫地擦桌子,随后又来到老人的房间里,和老人聊天谈心。从交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的孤单,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但是非常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的小孙子,我们这次的前往,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份温暖,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我们临走时,老人还将我们送到了门口,看着我们离开的身影挥手告别。

在这个社会中,就是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着我们不曾体会得到孤独,他们或许得到过些微的。关注,但是他们最想得到的还是家人的关心和问候。我们不仅要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他们这个群体,也要呼吁这个群体的家人们,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

进三同心得体会 篇三

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活动结束了,这一周的时间让我体会到了许多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无法体会到的东西。

这一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吃住在农户家、走访困难群众、看望穷亲戚。提到农村,也许不少人会马上想到无污染、空气清新、绿色蔬菜、土鸡土鸭土鸡蛋等好处,时下更有不少在城市里生活、居住的人利用周末假期等闲瑕时光到农家乐度假。然而,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却常年背井离乡拼命涌进拥挤而陌生的城市,留下的多是老人、儿童、妇女。是他们不懂得像城里人那样享受生活?还是农村远不如城里人想象的那般好?4月16日,是我们下村的第一天,对于在办公室里坐得太久的我来说能够坐坐车、下下村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那天阳光明媚,洋槐树被牛奶般白的槐花挂得满满的,淡淡的清香洒满了整条小道,这种久违的清香一点也没变,我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候:摘下槐花,吮吸根部的甜味心情真的很好,原来下村这么幸福。

到达的第一站是我们小组其中一个人的三进三同户。这家是两层楼的砖房,外墙是砖红色,里墙是泥灰色,地面也是泥灰色。楼房旁边有一间灰白与泥黄相间的用作厨房的土瓦房。堂屋里摆了张没有刷漆的木制饭桌,几张条凳,一张旧的老式凉沙发,沙发对面是一副遮得好好的棺材。村领导把我们的目的介绍清楚后,那家人很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其中一个人这一周晚上都要住在他家里),然后又是泡茶又是拿自家种的橘子,还硬要我们留下吃饭。这户一共有四口人:男户主、妻子、女儿、老母亲。44岁的妻子有腰椎病不能劳动还要买药吃,70多岁的老母亲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家务,女儿在一中读书今年参加高考,全家的收入来源全靠男主人承包的三亩鱼塘。

傍晚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北组最偏远的一户人家,也是当天访问的最后一站。

远远的就看到了一座土墙房子,屋顶炊烟袅袅。我们刚走到房子前面的田埂,一条白色土狗就叫着跑到我们面前摇起了尾巴。有人还在开玩笑似地说:“这狗还真是贤惠哦!”(暂叫它小白吧)小白太瘦了,再加上摇尾巴的时候用力太大,整个身子都随着尾巴一晃一晃的。

刚进坝子,一位70来岁的婆婆就出来了。社里的人跟她讲了我们的来意。婆婆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里坐。屋里冷冷清清,橘黄色的灯光下,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正在写做业,脸跟花猫似的。婆婆说:她今年72岁了,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女儿嫁到合江去了,儿子儿媳在福建打工。留下她和老伴在家里带孙子。儿子儿媳每个月寄几百块钱的生活费回来,老两口自己还种点粮食。我们快走的时候,老大爷才挑着粪桶回来。

走出来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几眼这家人。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所以留守儿童的心情我懂:哪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哪个孩子不希望被妈妈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哪个孩子不希望在被别的孩子欺负后可以向爸爸妈妈“告状”,哪个孩子不希望家长会父母不再缺席。看着老两口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辛苦,心里酸酸的。

接下来的访问情况大同小异,贫困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却类似:疾病、上学、五零六零人员找不到工作而庄稼又卖不起钱、年迈无劳动力子女或无力赡养或不愿赡养的老人。

第二天下起了小雨,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些户住得比较偏散,但又是走访的重点对象,所以我们只好踏着泥泞小路硬着走过去。路上杂草丛生,不知道是路窄了,还是草把路摭挡了,走的时候得盯着,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个大跟头。这样的路况,他们要出来办点事该不容易吧。

最后一天上午,在走访的时候社里的梁主任听说上坝发生了一起纠纷,要社里出面去调解。经过一翻颠簸和步行后,我们终于到了上坝。这一湾只有三座陈旧的土墙瓦房,其中两户都关着门,这个时候大概在干农活吧。最左边那家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我们刚到路口的时候有个60多岁的婆婆情绪激动地走向我们嘴里吧叽吧叽反复地念着:她不该打他,要打把他打死算了屋旁一个年纪稍轻一点的婆婆打着光脚挑着粪正准备出门,见我们来了,她放下桶,进屋给我们端凳子。屋里断断续续传来一阵哭声。

劝了很久,里面那个哭声才出来。原来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我们都穿得单薄,他却穿了一件秋衣两件外套。

梁主任让老大爷跟我们说说情况,老大爷像听不见似的仍然伤心地哭着;让挑粪那个婆婆说的时候,另外他和情绪激动那个婆婆却开始说了;老大爷终于开口说话了,但说的尽是陈谷子烂芝麻的事。

最后,我们终于了解了情况:挑粪那位婆婆种的玉米秧不见了,她怀疑是那位大爷给拔了,于是就骂谁偷了她的玉米秧。而老大爷以为她在骂自己也开始骂起来,不但骂了那婆婆,连她女儿也一并骂了。婆婆气不过,端起手里的粪给大爷泼过去,大爷也不甘示弱,扭扯起来。最后大爷跑到她家水缸上坐着,把她的衣服收来穿起,一直坐到我们过来。

情绪激动那个婆婆和爷爷曾经是夫妻,已离婚多年,她说他自私,谁也吃不到他的东西,他们就分开过了。她一边让她(挑粪婆婆)打死他算了,一边骂他不要哭,一边又去帮他擦眼泪、穿衣服。看得出来,她还是关心大爷的。有一点小小的感动。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再加上我们不熟悉村里的情况,显得有点束手无策。梁主任却很淡然,一边记录一边有条不紊地调解着。出来的时候,他们的邻居说老大爷是五保户,跟情绪激动那个婆婆都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配合起简直是天下无双。遇到这样的事,又好气又好笑。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真是让人敬佩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啊。

农村的清新空气、生态食物固然值得羡慕,可农村的落后、贫穷、艰辛又有多少人了解。通过这次走访,我有一个体会:这十年来,城镇发展快速,很难再想到十年前城镇是什么模样,而农村的发展却不明显。十年前我生活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看起来并无多少差异。

我能为群众做的事真的很少,但从现在起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做,尽量让他们少跑几趟路。

进三同心得体会 篇四

今年寒假,我回到我的家乡,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大学生“三进三同”活动,这也是我大学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随行的还有西华师范大学的几名同学。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也切身体会到了何为“三进三同”。

虽然这次活动的时间很短,但是却使我感悟许多。首先,让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在“三进三同”期间,住在农户家里,和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吃着农村家庭自家种的青菜、芋头、土豆、花椒、自制的腊肉等农家菜,尽管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是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次期间,我们还一起慰问了当地的孤寡老人,他们是需要大家关心和帮助。但还有那些在背后默默工作的人更值得我们敬佩。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学会奉献。短短七天,却可以影响我的一生。其次,我也了解到现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之迅速。在党近来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下,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鼓励支持下,现在的新农村与以前我们大多数印象中的农村不一样了。现在的新农村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农民住的是洋房,家里用的是自来水,也有必要的生活电器,村里的公路路面硬化程度也很高,各个村的公路相通,农民们的出入方便了很多,也能享受低保、医保等惠民政策。

随行的村里干部也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我认识到,“三进三同”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的“推进剂”、“润滑剂”。通过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与群众“零距离”的交流沟通,去深刻感受群众的淳朴与善良,深切体会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与厚望,就能进一步推动干部群众心与心的交流和融合,唤醒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强化了党性修养。通过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在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增强干部们与他们的感情,了解了他们的期望,体察了民心民情,进一步增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实践证明,“三进三同”不但是历练党员干部的良好平台,更是党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推动农村文明进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通过与群众之间亲切攀谈,群众自然而然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把干部当成自己人,让干部们深刻感受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谛,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要保持与群众血脉相通、心气相连,密切联系群众,多渠道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党群干群关系才能避免“油”、“水”分离,实现“鱼”、“水”情深,党的事业和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

再者,三进三同”活动是党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的“传家宝”。通过开展“三进三同”活动,使党员对基层村社干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我们与村支部书记的交谈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苦,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既是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真心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语言,才能不断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保持与群众进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才能找准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到真正取信于民。

在“三进三同”的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得到了不少启发,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将让我受用终生。“三进三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们的影响却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常怀着一颗真诚、感恩的心,努力深造自己,将来为国家服务。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三进三同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学习经验交流会策划书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