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人生要敢于理解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集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1、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二、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三、悟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四、品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五、拓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六、结
这句话不好理解;这句话却很受用,这句话很贵重,它给人以启发。我想你们已经收下这个珍贵的礼物了。大家齐读该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你的朋友,送给需要的人,好吗?
板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二、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用图示的方法感受到交集部分。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外婆、妈妈、女儿)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3,你猜这队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解释一下吗?(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解释)
【生板书画画】
同学聪明活泼、思维活跃,非常喜欢发言,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成为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堂数学活动课—-数学广角。
(二)温故知新
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1)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说说。
参加篮球赛的有几种动物?参加足球赛的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参加篮球赛和参加足球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3)谁能解决这个问题:17人、16人、15人、14人。
2.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答案,那么到底参加篮球赛和参加足球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一个画图大赛,先画出你喜欢的图案,将表格中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动物写在画好的图案里。注意:怎样写才能使大家在你设计的图中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参加篮球赛、哪些是足球赛的,哪些是既参加篮球赛又足球赛的呢?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既简单又科学。
(1)小组合作,设计出多种图案。
(2)学生上台展示设计作品,其余同学当小评委。
(3)把展示的作品放在一起,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老师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们也帮老师评一评好吗?【课件】
(1)课件出示:篮球赛足球赛
(2)对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吗?
(3)老师根据你们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课件演示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4.观察图,看图抢答:图中告诉你什么信息?【课件】
(1)参加篮球赛的有8种。
(2)参加足球赛的有9种。
(3)3种动物是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
(4)只参加篮球赛的有5种。
(5)只参加足球赛的有6种。
(6)参加篮球赛的和参加足球赛的有14种。列式表示:8+9-3=14(种)
①追问:为什么减去3?
(因为这3种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是重复的,因此要去掉。)
②还可以怎样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5+3+6=14(种)
(只参加篮球赛的5人和只参加足球赛的6人与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3人,解决的是问题。)
9-3+8=14(种)
(9-3表示只参加足球赛,再加上参加篮球赛的8人,也可以得到问题。)
教师介绍:这个图是一个叫韦恩的人创造的。
5.集合图与表格比较,有什么好处?
从图中能很清楚地看出重复的部分和其它信息。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1)春天到了,阳光明媚,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
(2)学生说说动物名称。
课件出示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3)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4)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
(5)汇报: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学生边说边动画演示。
点到天鹅、海鸥时,说说它们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这说明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动画演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动画6【P110——2】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1)课件出示:文具店。
课件演示: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2)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
昨天进的货有:(略),今天进的货有(略)
(3)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学生列式:5+5-3=75×2-3=75-3+5=7
(4)结合动画验证算式。
3.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26人,带水果的有23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线段图学生列式:
26-10+2323-10+2626+23-10
(3)说说怎样想的?
4.动画11(集合图)
(1)看图说图意
(2)根据动画提供的素材学生列式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好的利用了集合圈或者线段图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机动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活动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1)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教材p110——第1、2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集合》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调查本班学生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情况。
(2)游戏: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当有同学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作文小组时怎么站?
引出问题,学生想办法解决。
(3)说说呼啦圈里各部分学生所表示的意思。
2.自主绘图,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
三(1)班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情况表
数学
小明丁旭小小小强小兵小东张伟赵军
作文
小平刘红小东于丽小史陶伟小小卢强小光
(1)提问: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学生说说理由)
师:能不能设计一幅图,把学生的姓名写在合适的位置,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数学的、参加作文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呢?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读图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图中的各种信息。
5.观察图表,算法探究。
师: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列式。
6.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既……又……
8+9-2=15(人)8-2+9=15(人)
9-2+8=15(人)6+7+2=15(人)
《集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捐款
黄娜
董泽
李彤
张阳
任一
捐物
孟涛
李彤
任一
吴越
张恒
张旭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李彤
任一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捐款
李彤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集合》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示表示。上面的三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6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使学生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难点:
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悦耳的背书声,吸引海底的小鱼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它们啊!出了几个题目让你们做!
小鱼说:你会吗? 2*5= 4*4= 3*1= 5*4= 1*2= 5*3= 4*2= 4*3= 2*2= 1*3= 2*4= 2*2=
师:同学们,你们1—5的乘法口诀学得真认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编口诀,你们敢挑战吗?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师:老师很喜欢鱼,可是又老是养不好鱼,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摆金鱼可以吗?(课件先出示一条金鱼)
师:摆一条金鱼用了几个三角形? 摆2条呢?那么摆3条、4条、5条、6条呢? 学生讨论,然后完成下表。
(教材61页主题图下面的表格) 鱼(条) 1 2 3 4 5 6 三角形(个) 6 12
提问:
1、6是有几个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那12呢?18、24、30、36呢?
2、你能根据1*6=6,1*6=6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 板书:一六得六)
师:你能编出6的其它5句口诀吗? 请你把教材61页的口诀补充完整 (板书: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 在生汇报时师板书,并让生说一说口诀所表示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诀编出来了。齐读!
师:认真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
这些发现都可以帮助我们记住6的乘法口诀。
师:你认为哪句容易记,哪句难记?你有好办法很快记住吗? 如果我忘记了“四六”是多少怎么办?
口答:5个6比4个6多几,比6个6少几?
师:现在自由记忆口诀看谁记得最快? 1)齐背 2)分组背 3)对口令 4)开火车背 5)指名背 6)同桌比赛,谁背得熟练 三、趣味练习,应用新知 1、用口诀读下面的乘法算式 2*6= 3*6= 4*6= 6*2= 6*3= 6*4= 6*5= 4*5= 6*6= 1*6= 2、钓鱼小高手2*6= 4*6= 6*4= 1*6= 6*5= 6*6= 3*6= 6*2= 6*3= 5*6= 3、谜语: 有时挂在天上,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师:这首诗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字?谁能最快的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根据图形说口诀和乘法算式
四、情感沟通,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还 可以加上教材分析、作业布置、教后反思。
小班数学集合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找颜色或形状相同的物体,初步感知集合。
2、观察、理解图示,学习将相同特性物品圈在一起的方式表示集合。
活动准备:
1、红、蓝色色小筐各一个。
2、红、蓝小玩具每幼儿各一个(大小、形状不相同)、红、蓝颜色的积塑每人一颗(大小、形状不相同)。
活动过程:
一、将花按颜色进行分类。
1、教师出示红、蓝色的玩具;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
2、请幼儿每人拿一个玩具,要求幼儿大声说:我拿了一个红(绿)玩具,然后回位子上。
3、出示红、蓝两种颜色的筐子:这是玩具的“家”,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 “想一想哪个是红玩具的家?哪个是蓝玩具的家?”(红筐是红玩具的家、蓝筐是蓝玩具的家)“小朋友看看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玩具,想想把它送到哪个家里去?边送边大声说:红(蓝)玩具,我送你回家。
二、将积塑按形状分类。
1、出示积塑;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蓝颜色的积塑) 请幼儿每人拿一颗积塑,并大声说:红、蓝积塑,我和你做好朋友。
2、出示红、绿两种形状的筐子。
积塑要回家了,请小朋友看看自己手上的'积塑的形状,想想应该把它送到哪个家。要求幼儿边送边说:红、蓝积塑我送你回家。
三、比较两个筐里的物体。
出示红、蓝两个筐:这是什么形状的筐?住着谁?为什么它们能住在一起?(因为形状相同。)
四、幼儿做练习册,教师个别指导。东营区实验幼儿园李真
高一数学第www.1126888.com一章《集合》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渗透集合知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小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1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在教学例1时,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集合的理解。
(2)有关计算。
(3)拓展延伸。基于以上的安排,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弟1、2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同学们能够借助直观图,初步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五、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演示与引导学习相结合。情景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补救法,在授课中有意将学生导入误区,最后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并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计算,一定得减去重复的个数。
六、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等 七、教学流程: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10篇《小学数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