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通用3篇)
读书是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是用眼睛观看,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3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一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此时,掌握新知便成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篇二
最近上二年级数学课,我发现班上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听见有说话声,但是还发现不了是谁在讲话。还有部分学生是心不在焉的、坐着发呆;或是手中拿着一个东西不停地摆弄。一堂课下来,我要组织教学很多次,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不好,会的总是那少部分人。我觉得上低年级的课真是受折磨,感觉好累。当然,闹哄哄的课堂里是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要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最高的收益。为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以下两种训练:
1、两听。认真听老师讲,认真听同学发言。
训练目标:表扬带动法。二年级的孩子虽然幼稚,但是他们都想听到表扬,你只要及时表扬,自然地就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就能认真听我说话。当然我决不能忽视对他们说表扬或鼓励的话,虽然这些话的主题都是表扬,但是表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那么课堂纪律会保持最好的效果。
2、两看。看着老师,看着黑板。
训练方法:提示法。二年级孩子学习行为随意性强。在课堂上现象有:学生坐不住,一有风吹草动就走神了。我要求学生学会看老师表情来提高听课效率。如:老是不高兴了,要生气了,你惹老是不高兴了等。
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你要认真看,是否等我写完时你也认完了来或时读懂了。这样可以减少学生们扰乱课堂纪律的机会。那么纪律好了,教学效果就达到最佳状态了。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针对一个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齐答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集体做出回答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经常被应用。
齐答让我想起了“滥竽充数”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来刚工作时的情景。刚从学生变成教师,那时满腔热情,上课学生齐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天天乐滋滋的。想现在孩子真聪明,当教师多轻松,快乐。后来,时间久了,发现许多学生在我带领下,知识、能力等都没长进。我才知道齐答问题时许多学生随声附和。我给学生“创造”太多当“东郭先生”的机会。
一,齐答不利于培养潜能生理解与思考能力。齐答、抢答问题,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条理清晰地深入思考,他们还没思考好,结果就被一些优秀生说出来了。久而久之,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一部分学生即便有了新想法,无机会表达而被众声掩盖,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很难把握住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脉搏。
二,不利于学生完整性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齐答、抢答时,学生仓促思考、追求速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答案。有时,这种表达是以牺牲其具体、形象、准确和完善美为代价的。而这恰恰对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形成致命的破坏。
三,不利于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体学生思考速度快慢不一,但在老师的追问和自身攀比心理作用下,学生就要抢答,学生为“强”而“答”,不是为“答”而“强”。速度会成为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因素。这时,学习差一点的同学几乎争不到回答的机会,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兴趣与信心。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滋养懒惰的温床。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个人素质无从提高,成绩出现两极分化。
四,不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课堂反馈信息,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齐答、抢答,表面现象往往会让老师只看到课堂最理想的一面,从而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效果,认为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学懂的少,糊涂的多。就像我当时一样,还认为自己的设计多适合学生。
但齐答反馈面广,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1)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适应性差,师生的情感还未得到充分沟通,齐答可以消除答问的紧张、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为逐步过渡到独立回答问题做铺垫,如果要他们面对全体同学独立回答问题,从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畏惧感。教师提问采用齐答的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消除畏惧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齐答是一种集体行为,每个学生都置身于“大流”之中,他们大都力求表现自己不甘落后、自尊、自强的心理愿望。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的认识或行为在集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创造学习气氛和教育情境,产生学习共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容易接受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由于齐答是集体行为,有互促作用和很强的感染力,加之齐答的问题一般较易,所以就便于使学生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齐答可以是全班、小组或几个人的集体行为,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学习竞争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风尚。如果教师再辅以适当的激励,他们就更能强化“不能在老师、同学面前显露自己的无能,不能因为我一人给集体丢脸”的心理。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齐答面广,但学生情况不一,在齐答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并且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状态,控制和把握好齐答的时机和内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