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育学论文(精选10篇)

众鼎号分享 91455

众鼎号 分享

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教育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教育学论文 篇一

[摘要]

社会的发展对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关注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并把其运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冬梅护理”品牌从成立以来,就对鄂州地区的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首先对“冬梅护理”的内涵进行了介绍,接着分析了冬梅护理对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渗透与影响,最后针对如何更好地推广“冬梅护理”品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冬梅护理;护理教育;卫生事业;渗透;推广

近几年来,很多护理研究工作者对护理专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本质就是关怀教育,也就是说人文关怀这一特征在护理工作中日益重要。“冬梅护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在护理过程中体现的更多是关怀服务,并对鄂州地区的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冬梅护理”品牌的内涵,丰富护理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社会中。

一、冬梅护理的相关概述

“冬梅护理”品牌是在鄂州市中心医院成立的,并以原护理部主任苏东梅的名字来命名,于20xx年10月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了注册。“冬梅护理”品牌关注病人身心各个方面,主动为病人提供一条龙服务,能够让病人从入院开始就享受到优质、便捷和亲情式的服务,充满人文关怀。从注册到现在,“冬梅护理”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该品牌不断创新和补充,其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从20xx年至2017年,“冬梅护理”先后开展了人文服务、亲情服务、感动服务、心灵沟通以及温馨细节服务五大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成为“冬梅护理”的核心竞争力。人文服务就是要求工作人员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爱护照顾病人,理解病人,维护患者的尊严,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来为患者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亲情服务就是让护理工作人员运用自身的技能,向病人奉献爱心,并根据病情定制差异化的“亲情服务路径”;感动服务要求工作人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暖心服务,让患者和家属产生惊叹的感觉,并为之感动,例如消化科的“电话告知提醒服务”等;心灵沟通即要做好与患者的心灵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将有关病情知识、护理等内容告诉患者,并积极解答患者的问题,做好服务,适应角色转换,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温馨细节服务,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护理人员从细节出发,观察入微,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周到的贴心服务,从小事做起,不忽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1]。经过多年的实践,“冬梅护理”品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断渗透影响着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湖北省卫生厅还将其作为业内典范,并面向全省推广学习,其真实的护理场景受到的高度赞扬,并要求全国护理战线学习“冬梅护理”精神。

二、冬梅护理在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及卫生事业中的渗透与影响

(一)冬梅护理在护理教育方面的渗透

1、学生态度的培养

冬梅护理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影响与渗透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的培养上。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培养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载体或者切入口,学生也难以真正体会这种人文关怀情感态度的内涵,培养效果也不理想,一直以来这都是困扰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难点,甚至很多教育专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我们在态度培养方面有过一定的成效,但是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毕竟涉及态度问题,就必然会存有差异,在态度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难把握学生理解的方向是否发生偏差,也很难把握学生理解的深度,因此只能从大体上感知学生的领悟情况。“冬梅护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服务品牌,它囊括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一系列的服务,例如人文服务、亲情服务、感动服务、心灵沟通以及温馨细节服务等,这些服务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通过这些服务,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掌握态度培养中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丰富其自身的体会,将态度培养的抽象问题转换为实际感悟问题。

[2]同时,我们相信学生在顺利达到态度培养的要求后,就能具备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冬梅护理”服务,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解,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冬梅护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护理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护理态度,但其护理态度存在承载实体,即服务内容,因此“冬梅护理”的引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既解决了无素材的尴尬,又降低了个体态度的差异,提升了态度培养的教学效果。

2、重点专业的建设

“冬梅护理”品牌建设是我校骨干建设重点专业———护理专业的特色,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明白当前学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结合社会需求给予护理学生一定的锻炼平台。既然护理是我校的重点专业,那么护理教育者必然会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个人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而如果将“冬梅护理”的理念引进教学课堂,将“冬梅护理”的精神贯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训练中,从而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成为新型的二十一世纪复合型人才,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这为国家重点建设护理专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专业提升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具体来说,“冬梅护理”的引入会对人才质量产生如下影响:首先,“冬梅护理”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不是仅仅强调护理技术,其人文服务和感动服务充满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以及专业素质,注重全方位的培养与发展。其次,“冬梅护理”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心灵沟通方面。“冬梅护理”的心灵沟通是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有声方式或者无声方式来帮助病人答疑,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及时适应各种角色的转变,做到病人满意、社会满意[3]。同时,“冬梅护理”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护理实践工作,结合“冬梅护理”的理念来感受不同类型的病人对不同事物的需求情况,从而总结出一般规律,实现从个性到共性的升华,并做好分类,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原有护理服务的不足,不断创新方法。

(二)冬梅护理在卫生事业方面的渗透

“冬梅护理”是由鄂州市市中心医院创立,鄂州人深有感触:那是一种心贴心的呵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见,该护理品牌已经成为鄂州地区护理事业的光辉里程碑。另外,将“冬梅护理”引入护理教育课堂,在实现该品牌与专业院校融合的基础上,其成立了“冬梅护理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和“冬梅护理技术服务中心”,为全市的健康卫生服务,提供健康咨询、急救知识教育、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等服务。这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居民的卫生意识,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染率,从而为居民的健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从长远来看,我们还可以打造一套合适的健康服务机制,涵盖疾病防范、自我保健等多项内容,从全方面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使其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及时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选择不同的服务项目,从而更好、更彻底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三、冬梅护理在鄂州地区护理教育和卫生事业中的推广策略

(一)创办校园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性

每年的5月12号是护士节,这一天对所有的护理人员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为了推广“冬梅护理”品牌,我们可以通过创办节日活动来增加社会的认识和认可,在潜移默化中推广“冬梅护理”服务,尤其是对高校来说,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节日活动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致辞宣誓,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神圣感,明确自身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全面介绍“冬梅护理”的理念和内涵,让学生从宏观方面对其有一个较好的理解,详细分析其要求和技能;第三部分学生现场护理实践,使学生临场感受“冬梅护理”,增强个人体会,为后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居民前来参加,这样可以使广大居民对“冬梅护理”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居民健康服务机制和“冬梅护理”服务相融合的一个表现,这样居民就不仅仅是服务机制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服务理念的感受者,一方面可以解决居民在应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宣传,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增加受惠群众。同时,为了做好“冬梅护理”的推广工作,学校还可以定期向居民调查服务情况,邀请居民指出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这些回复进行整理,统筹解决,要做到在推广的时候兼顾服务质量。

(二)举办主题班会,增强学生的互动性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主题班会,内容多样,形式亦是如此,其宗旨就是要让学生爱岗敬业,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精神。我们可以将“冬梅护理”和主题班会结合起来,开展以“冬梅护理”理念为中心的班会,并要从大一就开始举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牢固的护理服务理念

[4]。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将原有的“冬梅护理”相关视频进行整合和剪辑,将其精华部分展现给学生,使其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2)组织学生参与“冬梅护理”服务的流程,在实践中感受其服务理念和内涵,从而使该品牌意识深入人心,并从中考查优秀的学生,为日后的专门训练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去养老院照顾老人,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从而培养他们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做好冬梅护理的各项服务。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式,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参与交流,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或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经过学生的交流,相信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从而促进主题班会的顺利开展,将班会意义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提高其价值。

四、结语

“冬梅护理”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国家注册护理品牌,对鄂州地区护理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我们不仅要明确其影响是什么,还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来推广“冬梅护理”服务,积极创办校园活动,举行主题班会,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的参与性,以便深入调查此护理品牌在地区的影响,掌握其规律,为进一步建设此品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小芹,李红萍,熊娟,等。“冬梅护理”融入优质服务的实践与成效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2):174-175.

[2]范志红,赵辉,严芳琴,等。“冬梅护理”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180-182.

[3]赵辉,胡来娣,高丽华。“冬梅护理”心灵沟通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25):2341-2342.

[4]赵丽芹。“冬梅护理,亲情服务路径”在感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3(2):30-31.

教育学论文 篇二

摘要:项目管理通常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管理,近几年其也逐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加以运用,其效果得到高校的高度认可,因为高校教学管理是整个高校得以正常有序运转的重要基础。而当下的教学管理中,高校负责人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和强调,导致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强烈,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因此,本文将站在项目管理的视角下简要概述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教育发展前景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益的建议和完善之举,以期让各大高校重视教学管理,意识到其重要性,更好地展现高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从我对我国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调查来看,通过查看一些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最终我认为我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演变过程和实施因素以及它最后的呈现结果,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不适应。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鞋子与脚的关系,脚大了或者鞋子大了都不合适,学校在实施这一教学管理模式时,学生并不会感到很舒适,教师也无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最终质量。这对于高校这一座人才培养基地来说,是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例如,从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一方面来讲,很多大学生都无法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依然还处在教师监督的意识模式。又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校的教师多是“上课——下课——回家”的模式,对于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造成问题的滞留。由此看来,教学管理制度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这两种方面彼此相适应,身在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才能有所收益,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项目管理视阀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负责人对教学管理控制意识不足

从管理意识上来看,高校负责人在教学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盈利目的高于教育目的的学院。很多高校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强调学生的技能获得和知识提升,以就业为最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并没有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教学设计、任务以及管理系统管理上缺乏意识,同时没有明确地规定教师的教学义务、学校的管理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学生和教师。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方法较为传统

从当下大多数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来看,模式较为传统和老旧,没有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因为目前的教学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进行设计,比如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都是根据教师的工作现状来制定的,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加以调整。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化设施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情况以及师生之间的看法和交流。

(三)学生自我管理力度不够

学生自身的包括德,智,体,劳在内的各项素质都不同,而高校要用管理精英的模式来管理大众教育,但显然,这样的方法是很不合理的,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观念转变上,从而影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针对当前问题,如何有效地加以完善

(一)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意识,做好管理前提

如今,我们显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同于父辈们的时代,考上大学并不等于以往的“鲤鱼跃龙门”,也就是说,进入名校不能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优越的生活环境,如今的大学也不能向学生保证以后,但如果学生们所念的大学能有一个良好的、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掌握知识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需要管理者意识到高度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保证企业或者高校正常运转和长效发展的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教师之间的团队建设,教学任务人员分配的问题以及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质量的平稳上升。

(二)以项目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慢慢地吹拂过教育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网络化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先前那种单纯的封闭的,以面向教学和班级授课为主要格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个别化和自主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同时,科技革命带来网络技术的革新,让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网络学习,开展跨校选课,跨校乃至跨国进行深造,完成学业,这些都在科技的推动下成为现实,而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显然符合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新的需要。

(三)以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这也牵扯到了一个制度变迁理论,我们也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建设与之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学校高层,让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被学校充分接受,也能使学校决策充分反应民意。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监管,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项目管理的视角下来分析和探讨了当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根据其存有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完善措施,以此促进高校整个的教学管理,使得学生在更加合情合理的环境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通过教育机关,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缺陷和不足会越来越少,从而将其成为促进学校管理制度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刘惠玲。项目管理思维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探索与研究[J]。科技视界,20xx,(04):136-137.

[2]朱珍珍。运用项目管理思维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J]。中国集体经济,20xx,(07):62-63.

教育学论文 篇三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浙江新一轮中职课改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宁波外事学校基于人文素养的内涵、课改实施的背景以及学校特色优势,通过多维度人文课程选择机制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改队伍的打造等途径,探索了一条选择性课改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关键词:人文素养;选择性;课改

将更多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价值观。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支撑。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了学生发展三大方面的六大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这其中,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作为浙江省34所中职课改试点学校,宁波外事学校思考在新一轮课改中实施以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选择性课改。

一、人文素养及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般而言,首先应指的是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则应该包括能力和精神两个要素。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对人的命运、价值、尊严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理想主义、终极关怀等要义。[1]根据肖川教授的解读,我们认为,人文素养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它通过后天教育、环境等途径,于个体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于外表现为人的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所拥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文境界和人文情怀。人文素养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应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对世间万物存有敬畏之心和善良之意。简而言之,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保持人的淳朴本性。

二、实施背景

(一)现实因素:职业教育轻视人文素养教育

自2005年开始的以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上一轮中职课改,过度强调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过度强调中职学校一次就业的重要性,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挤占了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

1、学校:重职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提升。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把进中职学校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无奈前提下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底线诉求。因此,专业加基础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了重技能、轻人文的价值趋向。挂满中职校园墙壁的,不是一些名人名言或象征传统文化符号标语,而是“没有技能就没有未来”“没有市场就没有学校”的激进式墙语。由此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中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判断力,缺乏高中段学生应有的的人文底蕴,导致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低,人际关系处理差,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缺弱等现象。

2、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提升的内驱力。

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学校没有配套教育,学生对人文课程学习的内驱力明显不足,人文素养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化知识匮乏,素养较低,审美情趣偏位,甚至个别学生人文素养匮乏,价值取向混乱,导致违法犯罪的概率增大,根本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工作的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认为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并设置了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作为人文素养核心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要素赫然在列。因此,无论是从中职学生未来生涯发展还是匹配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来看,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重点。

(二)学校优势:多语种、艺术和德育品牌

多语种教育一直是宁波外事学校的传统优势。学校自1985年开设英语专业,1993年开设日语专业,2001年起先后开设德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到目前已具备8个语种的教学能力。强大的外语教学能力和教师团队,为学生第二外语的开设创设了条件。艺术专业从2001年开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和戏曲表演为一体的艺术专业群,拥有了一大批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先后独自承担了宁波市庆祝教师节30周年文艺演出、宁波市庆祝建党90周年等重要的文艺演出,学校的“艺术教育已代表了浙江省艺术教育的水平,是浙江省的骄傲”(时任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语)。同时,学校德育以成长为目标,以心向善、志高远为校训,强化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让善文化浸润校园,让学生发生点滴改变,实现可以实现的目标。为此,学校通过德育大课程的构建,用崭新的目光去审视活动、比赛、仪式,并赋予鲜活的德育内容,形成崭新的外事系列大课程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团结、合作、责任和承担,学会感恩和行善。

三、基于人文素养选择性课改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维度人文课程选择机制

选择学习课程:打破固有的课程设置,重新系统设计安排,引入课程选择机制,赋予学生多次选择课程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课程模块和课程系统。其中,在选修课程模块中,丰富专业拓展、素养提升、兴趣培养、职业指导等类型的限选和自选课程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选择学习形式: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融课堂学习、企业实习、校园活动、远程学习等多形式的学习渠道,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形式的机会。选择授课教师:在必修模块,安排多名教师开设同一课程,学生可按照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选择授课教师;在选修模块,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开设多样化、个性化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选择发展方向:提供就业、升学、出国多种去向选择,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目前,学校共拥有5+2国外留学、国内升学与就业等后续发展选择,同时配套出台弹性学制,采用学分认定的方式,全面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

(二)打造基于人文素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1、更新课程观,实现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化。

突破传统课程的知识与经验本位、预定性、封闭性,突出课程的体验性、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强化中职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梳理并形成以“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学习经验”为核心的课程观。以此为基础,实现课程外延由传统教材、训练向资源、环境、活动等领域拓展,实现课程形式由课堂学习和企业实习向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社会体验、国际交往、信息终端学习等方向延伸。学校将外事嘉年华、学生各类社团、外事假期社会实践课、校园华尔兹等均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分为社团类课程、德育类课程、社会实践类三大类课程,全纳入课程体系,并赋予相应学分。每大类2个学分,共6个学分。

2、打造二外、艺术、国际合作等人文课程。提供二外课程。

第二外语的开设,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在该国文化介绍的基础上,设置情境,并在情境中加入简单的交流对话,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基于学校多语种优势,学校提供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6种外语供学生选择,把二外作为课改中的限定选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同时推出俄罗斯风情、走进西班牙、东京文化、德国风俗等文化视野拓展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设艺术必修课。提升中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学校课改的核心目标。学校整合艺术优质课程资源,着力打造艺术体验、形体塑造等特色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陆续开发华尔兹、韵律操、健美操、踢踏舞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提升素养。开设国际交往课程。学校已经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22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姊妹关系,每年与国外合作院校的互访批次不少于10次。基于强大的国际合作资源,开设国际交往课程,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了解涉外交往礼仪,让学生在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推出人文社科选修课。开设艺术、伦理、哲学等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艺术、哲学等领域,如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当学生沿着知识、方法和人生观由浅入深地进入到对人的哲学探究时,人生的目的意义、行为准则、终极关怀、价值尺度、善恶标准等等便进入学生的思考之中,并通过哲学体味人生,通过思考无限反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样的思考可以使人胸怀宽广,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本学期,学校共开设选修课39门,其中类似“美学欣赏”“人生修养”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达21门,占所有选修课比例的53%。学校已开发诸如“来杯咖啡聊宁波”“与宁波童谣一起成长”“校园化妆”“篆刻:方寸之间的艺术”等人文类校本教材10本。

3、针对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开设订单式实习课程。

根据实习生在企业实习经历以及企业对学生工作技能的现实需求,开发菜单式课程。学校向14级国商、14级金融专业学生发放“实习生返校学习需求问卷调查”,发现:TAFE专业的学生对社交礼仪课程的需求特别突出,占55.3%,其次是沟通交际课程、兴趣爱好课程;国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课程最高,为35.7%,外语提高课程、沟通交际课程次之。同时学生因实习工作较为忙碌,更希望学校提供网络学习资源。根据以上情况,学校已摄制“小小单价看穿它”和“座次安排礼仪———西餐宴会礼仪”两堂微课并上传校园网,供实习学生学习。

(三)打造具有人文教育能力的课改队伍

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随着二外、艺术选修课等专业课程教师开设艺术人文课程的比例加大,在招聘时除确保高技能的专业要求外,也关注视野宽、底蕴后的新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短期培训,培训课程突出社科、人文等内容,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定期来校开设人文类专题讲座,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让外教队伍成为推进学校课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鑫。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87-188.

教育学论文 篇四

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摘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深,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堂了解、实践探究与小组合作来发现并解决问题,逐渐增强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取相应知识,还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技能与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研究能力

一、引言

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充分把握,也重在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将研究性学习贯彻到学生的思维模式中,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在知识、方法以及学习态度上都能有所转变,获取思想以及情感上的最佳体验,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创新以往教学模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好地接触社会的同时感悟人生,拥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求学经历,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力、综合能力等角度展开任务,逐渐将研究能力融于其中。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研究能力在高中教学中理应逐渐有所体现,为学生更好地过渡到大学生活以及社会做准备,而在地理教学中的研究能力无非是要求学生自行从课本中学习相关理论,再通过社会实践寻找共同点。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一些实践性问题由学生在课下自行商讨,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作出结论,像一些当地的环境污染、资源受限以及工业设置等问题均值得深化探究,鼓励学生对所在地的地理问题产生兴趣,仔细观察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将所学变为所用。观察能力的形成是研究能力培养的前提。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直接将思维观念强加于学生。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国家地理常识,让学生从课件中寻找兴趣点,经过自身的整合分析理解图片以及视频所蕴含的知识,观察教材中的大量文字数据与图表信息,将间接形象与直观图表进行展示,在一定时间后提出细节性问题,比如在观察铁路地形之后让学生回答铁路的位置选择原理以及沿线的河流、工业场地,借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训练除了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作业之外,还要发挥出教师的引导功能,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协助学生完成各种地理实践,类似于这样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扩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范围,补充课堂中没有了解到的知识点,对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益处。另外,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潜意识下增强了科研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团结合作与互帮互助,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风景区观察不同地势产生的不同现象,发现事物最原始的样貌,透过现象看本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地理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意外,在尽量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课外实践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体质问题。教师在实践开始前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整体概括,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自身任务,无论从前期准备、课题设计还是成果展示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从中感受学习带来的改变,手脑并用去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教师要根据现场工具的配置来安排相应的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彻底转变枯燥单一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详细了解。例如在学习“土壤”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土壤的不同种类,继而选取有所差别的土壤进行实验剖析,必要时可以联合化学课程一起探究土地中的肥料情况,然后做好实验记录,方便后期做实验报告时查询数据,最终形成地理实践成果。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之余可以根据社会现状来进行综合评价,结合上课所学的地理知识来与同学相互交流,从中发现不一致的观点而引发独立探索。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不断督促学生观察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在事情的发现解决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查找资料还是询问老师同学的意见,最终还是要综合分析问题的原因才能最终决断,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从其他平台寻找依据,通过多种途径的选择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有帮助,加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生针对地理问题作出讨论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所研究的项目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向与主题相关的轨道前进,让每名学生都有自主发挥的欲望与空间,当然,一些地理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打击,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给予一定的信心与勇气,加强学生综合分析的耐力。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

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已经不同于以往,单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大量的研究工作,学生阶段也是如此,因此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想法,加快地理研究项目的完善。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开始横向延伸,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管理,但是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相互联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技能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增强学科间联系的同时考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妥善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完成科研项目,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倾听别人的建议。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展开社会调查以及资料文献的查阅,能够于无形中发现自己未被激发的潜能,继而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一个很好的平台。

六、结语

总之,高中阶段的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从不同角度着手,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对课本教材深入挖掘的同时延伸知识面,主动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突破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的地理探索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学周刊,2016,(26):160-161.

[2]晏煽.高中地理教学依托下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李亮奇.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27.

[4]刘海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22):71.

教育学的论文 篇五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新课标下数学教育学教学策略

摘要:近些年来,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小学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数学教育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在新课标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了相关教学人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新课标环境下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提高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等一系列综合知识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结果,更要教会学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遇见的难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培养一种全面的数学思维。

1小学数学教育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很少从本质上挖掘学生潜在的数学才能,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养的教学人才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坚力量,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应该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中体现出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对数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落后,在教学理念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在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经常抓不住重点,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偏低。

1.2数学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观点和理念与日后的教学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可见对数学教育体系的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十分必要。但是从目前高校的数学教育体系来看,其课程的安排与规划存在着突出的课程比例失调、课时安排不足等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几何解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近世代数、高等几何等。这些课程通常在大学的一至三年纪完成,可见数学理论课程占据了总教学时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内,学生只能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也没有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师。通常会在大四进行数学教育理论以及实习的相关课程,而教育心理学、数学思想方法等课程的开设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学生对教学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会走很多弯路,降低教学效率。同时,分类过少、含糊不清的选修课程也是影响学生从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2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员的工作素质,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目标,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想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心理,听从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积极的表达自身的相反,这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此外,这种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与与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相互一致,当学生迈入工作岗位,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以同样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学生,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起一种既善于思考又能够实际应用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其次,数学教育人才的合理培养和需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加入数学探究、数学文化、数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充分明确数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使其真正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所应该承受的责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增加数学教育心理等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对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无论多么丰富完善,如果没有实践行动的检验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应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中,归纳并总结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梳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找到新课标教学体系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数学教育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曹春艳,叶蓓蓓。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17(05):55-59.

[2]李兴东,张睿。关于数学教育学核心概念的认识与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12(02):118-122.

[3]蒋桂银。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的建议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2):33.

[4]刘小辉。实践-意义取向的数学教育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6(06):209-212.

[5]朱华伟,徐章韬。教育数学:缘起、旨趣、现状和意蕴[J]。数学教育学报,2015,13(04):30-32.

教育学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无论是职业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在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性特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专业实际,从学生的现状出发,考虑到未来学生就业的趋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授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探究了职业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希望能对教育学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学;教学改革;有效性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育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固定性,并且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基本固定,或者就业的倾向性非常明确。在职业院校很多课程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展开的,教育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面向师范生,为此在开展课程教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敢于创新教学模式,自觉响应国家教育理念和号召。针对职业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来说,还存在若干问题,一线的教师必须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教育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期末考试中考取理想的成绩,这样的话课程就算过关了。其实,在一线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师范学生未来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教学实践,把理论的教育学知识转化为一线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地掌握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对他们的教学动手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格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讲透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师德师风

在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学课程授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现状,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生队伍参差不齐,所以在开展授课的时候要整合学情、教情和教学内容。教育学很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那么教师必须讲透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转化和简化知识点,让学生听得懂和理解相关的知识。既然学生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学授课,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走班教学等等。在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学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授必要的教育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突出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提升学生的师德师风水平。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针对师范生来说,他们很多人未来都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个行业中最为基本的职业操守就是具备相应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就要学高为师,行为示范。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榜样,一定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学高为师,给学生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职业院校的学生会看在眼里,习在身上。作为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用爱去温暖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具有仁爱之心。其次,教师要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那份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第三,教师在生活中要乐观开朗,亲近周围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宽容、理解和尊重,并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这样的人。实践证明,学生看在心里,就会模仿老师,也会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提升自身的修为和品德。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谈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进步。课程教学改革是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的,也是为提教学质量服务的。新形势下,教育学课程教师一定要有效地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微课教学、翻转课堂、体验式课堂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采取教学实践、设疑教学、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学生敢于探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育学论文 篇七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

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

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

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

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

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

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

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

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

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

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

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细谦。新中国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5(2)。

[2]许登云。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弊端及改革趋势[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3(2)。

教育学论文 篇八

摘 要: 本文利用了混沌对初值敏感依赖的思想,研究了此思想对教育学的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数学正反两方面案例,得出了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乃至其他科目教学质量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 周期点 回复点 拓扑传递 对初值敏感依赖 混沌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学习使人改变命运,在学校学习是大众主流,故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研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到哪些正面或反面的作用。

二、基本理论

定义5:混沌:混沌的研究始于混沌现象的发现,所谓混沌现象就是指动力系统中出现的貌似不规则运动,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Poincare关于天体力学的研究工作。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人明确地指出什么叫混沌,直到1975年,美籍华人李天岩与其导师Yorke在一篇题为“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的论文中才第一次用严格的数学语言给“混沌”下了定义。此后,仅对映射系统而言就有许多对混沌的不同描述出现在学术期刊或专著中。我们仅看以下两种受到普遍关注的定义。

iii)f对初值敏感依赖,

则称f在Devaney意义下是混沌的。

注意:(1)Devaney混沌是重要的混沌定义,i表示系统是不可分解的;ii说明没有周期点的系统都不是Devaney混沌的;iii说明系统是不可预测的。但i和ii蕴含iii,即拓扑传递性加上周期点的稠密性,蕴涵对初值敏感依赖,因此i和ii就是修改的Devaney混沌。

(2)Devaney混沌蕴含李-约克混沌,但是反向蕴含不成立。

三、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混沌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启迪思想、教书育人的巨大作用,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句夸赞可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一句批评可能让学生放弃学业,这充分体现了混沌对初值敏感依赖的思想,即初值的微小改变可能导致迭代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误差。

四、案例

一知名画家在讲述自己成长之路时曾说他的小学教师的一句话坚定了作画的信心。一天,教师没有准时来到课堂上,于是他和一些同学在黑板上乱涂。教师进来后,其他同学都逃回座位,而他由于太认真没有注意到教师已经来了,等他发现,他以为教师会狠骂他,可是老师却很欣赏他的作品并鼓励他好好努力。就是这么一句话让他一直努力作画,取得了今日的成就。仅仅只是一句鼓励,却培养了一个杰出人才,试想,如果教师真的狠批评他了,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杰出画家。

人是有自尊的,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是感情丰富的,即使他是学生,年龄还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有的教师却会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自尊,严重地说,可能会耽误学生的一生。在一节数学课上,有一个学生很淘气,和旁边的同学肆意说话,教师用眼神示意了很多次,可他仍是不改,最终教师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了他很长时间,他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顶了几句嘴,最终这个学生再也不想听这个教师的课,以致成绩不佳,高考暗淡收场。教师因为一时冲动,将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方向,试想,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幽默一些批评他的错误,或课下单独和他谈谈,结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五、结语

混沌对初值敏感依赖在教育学中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做法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做法改变一点就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一生。学生是敏感的、心智不成熟的,容易被影响,所以教师要学会包容,谨言慎行,家长要关爱引导,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学生要自立自强,这样,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营造和谐的氛围。

教育学论文 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愈加关注,从学前教育的内容上看,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均依赖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进一步以理论教学为指导、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成效,是现阶段相关教育人士的关注热点[1-2]。

一、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概述

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指通过提供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感性经验,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幼教工作的技能技巧,以及培养学生日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能力的目的。从本质上看,学前教育的实践课程是属于教育中的综合课程,是教育专业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从内容上看,实践课程可主要可包括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以及综合实践等课程项目。

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低龄化、身体素质差、认知思维结构发展不完全、生活自理能力低等特征,因此,从事学前教育的幼教不仅应具备合格的教育技能,同时也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积累育儿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而学前教育的实践课程属于教育专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课程,从教师教育的发展方面来看,实践课程有助于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实践课程内容上看,其涵盖了实践性课程、实践技能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职前向职后教师,由新手向专业化教师的过渡发展,从而为实际教育技能操作奠定基础。

三、优化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见习的广度与深度并进

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基础阶段,是该专业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教育理论后,在学校的计划与组织下,以一定的学习目的为导向到托幼机构、幼儿园等进行实地参观的重要教学项目。通过见习的跟班观摩学习获得感官上的幼儿特点信息,从亲身实践中初步感受幼教工作,为其进一步将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联系奠定基础。为了促进见习的有效发展,常态化是现阶段见习制度的发展方向,对此,笔者认为,学校可通过分散见习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将教育见习安排于每一学期的理论教学末端,见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参考;对每次见习进行具体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根据其层次可首先使学生了解以及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并参与协助幼教的班级管理活动,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活动等,使其从具体内容中获得初步实践经验。

(二)丰富实习的规模与内容

传统的学前教育在实践课程中通常以一次性实习为主,该模式不仅规模小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教育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获取的客观性发展,具有较高的偏差度。为了避免一次性实习的缺陷,应对实习制度的规模以及内容进行丰富,例如,将实习模式分为三个环节,包括教育实习(小实习)、毕业实习以及研究性学习。首先,教育小实习属于毕业实习的初始阶段,应重在发展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基础技能,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加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其积累具体的实践经验。其次,毕业实习作为实际岗位实习的一种,可安排在毕业前夕,应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工作;一般来说,毕业实习可囊括的教育实践活动应包括保育、教育、班级管理、家长与社区等工作,为学生参与幼教工作后独立从事幼教活动提供经验发展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可实施“双导师制”,即由学院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程指导,以保障学生实践课程能得到及时反馈。

(三)注重专业技能综合实践

要真正培养起现代化学前教育领域的合格教育人才,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取得落实。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以教学基本功,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班级的管理,偶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容为主。对此,教师可采取微格教学、模拟教学以及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另外,学校可组织包括高校专家讲座,幼儿园名师做客,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观摩,网络资源共享等在内的综合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实践综合活动。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课外自主练习和课堂演练相结合,以观摩典例、演练、师生研习、再次演练为参考程序循序渐进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符合社会人才培养要求,也符合学生技能发展规律;学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全程渗透式地开展实践教育,将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落在实处,从而达到提升了幼教人才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粟华。浅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方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04):87~88.

[2]柳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新思路[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2):161~163.

教育学论文 篇十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距,剖析,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二)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

(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迫切要求全社会人的关注。现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没有微机室,而有微机室的,也设备已经陈旧却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更需要大额资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的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现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较为明显,脱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的质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数为之前所学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四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难以引进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学任然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育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上任然以教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农村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的到培训和训练。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我市从20xx年起就没有正式分配一名师范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从05年的达标统计情况看,我市小学教师学历专科率为55%,居我市倒数第一位。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

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我市农村小学中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半多,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有的还从事着农业种植,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六是教师分布不平衡。我市有小学教师3000余人,满足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分布不均衡,造成离市区较远的东部南部边缘乡镇小学缺编,而离城较近的小学却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状况。据调查,有的学校只有80名学生,却有11位教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干的干,更让那些在高年级任课的骨干教师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师身份不公平。现在,我市教育行业有两类人,一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是教师子女、社会招工的后来师范院校全部进修合格的。工作中,个别师范生不服从管理,倚老卖老;其实真正在一线干工作的、出成绩的还是后面这类教师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评优评先上老是提身份(干部和工人),严重影响这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当今农村学校管理普遍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权力行为,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民主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另外,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税费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国家应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财政标准的市乡,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此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现在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行动力度,有5%的学生已经受益。

(三)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结硕果

制订校本研训方案,提出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地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实施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学校教导处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然后召开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内容,再由各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科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领导参加每个科组举行的活动,教研组长是科组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科组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研活动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有考勤和活动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实践和推广,必须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渠道,通过举办专题研究课,课堂会诊、案例评析、成果展示、问题探讨、共同切磋、经验交流、集思广益等形式予以落实。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思考,让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科组集体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时,每位教师每学期要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上好一节专题研究课,提供一份有关研究课的说课材料,写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学案例,制作一个课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实施“六个一”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必须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办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

(五)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把考试、考核作为教师竞聘上岗的依据,确实让教师紧张起来了,但紧张过后是风平浪静,能胜任教学者埋头苦干,上不了讲台的依然优哉游哉,工资分文不少,谁也不了岗,这极大的挫伤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革要彻底,要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要让教师合理流动,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的激情。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外部看,学校师资可相互流通,对教师优化起到外部供给的压力作用。建立教师行业资格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吸收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从内部看,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建构。作为政府,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如果这样,我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我国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中国的腾飞也必世界瞩目。

【参考文献】

(1)关锐捷《“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必须警钟长鸣》中国农村研究网。20xx年

(2)周满生《中国迈向终身学习时代》中国农村研究网。20xx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教育学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优秀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