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6篇《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篇一
三年级最近已经开始接触二声部教学了。如何让孩子们不会感到二声部演唱很困难,心里产生畏惧感;如何高质量地开好这个头为今后高年级进一步学习二声部歌曲做好铺垫,我一直思索着。
能不能将故事情境教学也有效应用于声部教学,或者说故事情境教学能否在声部教学中也发挥它的独特魅力?经过两周的实验验证,回答是肯定的。故事情境将枯燥专业的声部形象化、具体化,利用孩子们的主动投入去参与。
教授第五册第四单元歌曲《钟声叮叮当》时,全曲歌词只有“叮当”两个字。仅仅干唱,相当无趣、单调,一定要想办法创造意境,使学生参与其中才行。为此我先叙述故事做情境导入的描述,接着上节课《船歌》的故事:小PETER和苏珊娜坐船游到了湖边,忽听树林间传来悠扬的钟声,若隐若现。大家仔细听听这钟声来自一处(是单音吗)?接着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边放录音边用钢琴伴奏,同时唱出二声部来。
大家一下子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很容易分辨出老师和录音唱得不同。也就是钟声不是单一的,很自然地给大家分享了和声这个概念。孩子们欢喜地称高声部旋律为小钟发出的声音,低声部旋律为大钟发出的声音。正是这大小钟齐鸣给了音乐不一样的和声色彩和效果。在这里专业抽象的和声概念被形象化,孩子自然乐于理解和接受。
接下来就是分别演唱大小钟的旋律了。教师的指挥在这里也可以十分地形象化。比如:一开始我先把重点放在音高的提示和引导上。指挥的手势的高低根据旋律的走向而变化。指挥大钟的手势甚至更具体地模拟成敲钟的动作——握成拳头,随音高变化敲高或敲低。我用一只手代表一个声部,两个声部的学生只需要注意看老师给每个声部的手位变化就可以轻松地唱准音高。这里,我没有给出专业的指挥图示,指挥手势甚至不符合学术专业标准,但是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我认为就是实用的。
待学生基本建立起音准概念后,我又进一步依靠指挥手势进行坐在游船上起伏飘动的情绪引导。学生随我手臂摆动的方向做身体律动,不仅展示着三拍子节奏的起伏律动感,而且很自然地进入舒缓流畅的演唱状态。
由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大钟和小钟带着摇船的韵律互相聆听、互相碰撞,逐步和谐着。不强调枯燥的声部概念,不追求规范的和声理论,不就拘泥于模仿标准技巧化的指挥手势,一切都融入了角色表现的情境之中。孩子们流露出了多么自然的表情,生成了多么真实的情感。这正是印证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这句话。课堂上,调动启发学生投入真实的情感应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就是这种情感的传递者。从这个角度考虑,什么“双基”内容都远不如引导孩子如何表达真实、自然的情感来得重要。因此,我们备课时,正是应该将情感传递放在第一位去设计安排教学。我想,这样做了,一切“双基、知识技能、重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忽然想起上次参加省级歌唱教学研讨的专家刘德昌老师为我们带来“以情传情”的专业指导。作为美育先锋的音乐教师首要关注的是“是否能够调动和传递情感”。而我们很长时间都只是注重如何在技能技巧和专业知识上武装自己,却没有发现和最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渐行渐远。专家的点拨加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使我豁然开朗。今后教学中继续跟进,使自己在美育的传递中获得幸福。
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篇二
这是一节课以“钟声”为题材的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培养音乐兴趣——聆听享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浅谈个人的几点思路。
一在一课时内涉及四首曲目的教学内容,稍感内容太多。
二由于我重于对本课内容的整合,因此对以“钟声”为主题的四首音乐作品(乐曲和歌曲)的各自内涵能揭示和表现过程还显不足。
三注重模仿、积累音乐体验。
模仿、逐步积累音乐体验,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和有效途径之一。该课在“和声音程”的教学中,我弹奏电子琴分别以低音钟琴,持续音色演奏《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中用思维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音响。
针对这节课我深惑,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进反思,改进。不断完善自我。
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篇三
《钟声叮叮当》是一首曲调短小精悍,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6/8拍,大调式。歌词“叮叮当”模拟了的钟声,仿佛使人聆听到美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全曲只有二个乐句,基本节奏型相同,在旋律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移三度的模进,每乐句中都有一个四度的音程跳进,在平稳中呈现出起伏,仿佛动听的钟声在不断地敲着。歌曲的合唱声部,只运用了同音的“1”、“5”作为衬托,丰满了悦耳的钟声效果,犹如交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在人们耳边久久回响。这也是一首以钟声为主的二声部歌曲,是三年级第一次接触的演唱形式,所以难度是很大的,所以教学环节的准备都是为这解决两声部难点而设计的。
第一环节,聆听《灵隐钟声》创设情景。
课的开始,通过“济公”的导课引导学生的兴趣,在聆听《灵隐钟声》的同时为歌曲教学解决了低声部大钟的“当”音的难点。也了解了一种钟声的氛围。
第二环节,形体动作介入,学唱歌曲。
学唱歌曲时,通过各种形象的形体动作帮助学生逐步解决音高及6/8拍子的节奏特点。如:随音乐屈膝缓上、双手模仿钟摆随音乐摆动、随音乐节奏轻摆身体等
第三环节,低声部教学。
学生在学唱中加上敲钟的动作,对解决低声部有很大的帮助。用敲钟的形式,来巩固节奏,来提示音高。在进行二声部教学时由简到繁,一步一步深入。听音乐轻摆身体-----随节奏加入撞钟动作-------轻声加入“当”的。声音--------随音乐齐唱二声部------二声部合唱。这一环节,我充分地创造让学生听音乐的机会。这一环节共完整聆听了4次音乐,所以高声部的学习就相对简单,学生也能比较好的演唱。
反思后的不足:
一、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关于“钟”的知识。
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种类的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三、课前加强二部教学声乐练习,提前为本课打下基础。
本课是以钟声为主的二声部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歌曲,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提高对二部合唱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以钟声为线索,以“审美”为核心,有序整合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首先,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模仿钟声,积累感性经验。我在设计本环节时,合理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先启发学生用“叮”“当”这两个象声词模仿钟声练唱,再用口风琴吹奏1—i的自然音阶和4、7、i的音准,同时渗透歌曲低音声部的初步练习,为歌曲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创设浓郁的情境和多中感受体验音乐的形式通道,把低声部形容成“大钟”、高声部形容成“顽皮的小钟”,形象而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歌曲的吹奏和学唱,使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合唱这种合作的演唱形式时避免枯燥、机械的练习。
再次,我设计了图形谱,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还启发学生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唱、奏结合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轻松,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本节课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
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篇五
表现钟声回味钟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直由多媒体出示的小和尚引领了整一堂课,让学生们完全融入在情境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涨,学习也非常积极!特别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4与7的音高和《钟声叮叮当》的演唱顺序时,不用老师有多的讲述,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这就是信息技术在这堂课中运用的效果!
由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①信息技术运用的得当,有机地整合,能使学生学习的更有兴趣,学习的更快乐。
②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使想像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易学。
③信息技术运用的合理,使教师和学生这两者的关系更紧密了。
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篇六
这是一节课以“钟声”为题材的`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培养音乐兴趣——聆听享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浅谈个人的几点思路。
一在一课时内涉及四首曲目的教学内容,稍感内容太多。
二由于我重于对本课内容的整合,因此对以“钟声”为主题的四首音乐作品(乐曲和歌曲)的各自内涵能揭示和表现过程还显不足。
三注重模仿、积累音乐体验。
模仿、逐步积累音乐体验,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和有效途径之一。该课在“和声音程”的教学中,我弹奏电子琴分别以低音钟琴,持续音色演奏《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中用思维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音响。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