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关于传道书的讲章大全最新3篇

众鼎号分享 72464

众鼎号 分享

圣经中的传道书是一本智慧书,那么关于传道书的讲章 你知道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3篇《关于传道书的讲章大全》,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于传道书的讲章 篇一

《传道书》自1章12节到2章23节,我们之前分享了4次传道者的经验:人间智慧的虚空、人生享受的虚空、在衡量智慧和愚昧的价值之后,感到也是虚空、劳碌堆积的虚空。在我们之前的分享中,看到传道者思想的都是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每一次感悟到的都是虚空。之前的经文告诉我们,在日光之下就算是样样都充足,但仍然是每一样都是虚空、是捕风;智慧、知识的增多,看似是好事,今天的人们都在追求,但这里告诉我们随着智慧、知识的增多,愁烦、忧伤也在增加;喜乐、嬉笑也是人们所寻求的,但其结局也是悲伤。智慧的确胜过愚昧,智慧人比愚昧人看似为人所欣赏,但是人生旅途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家产丰富本来是好事,但最终还是要留给后人,甚至是不劳而获的人,并且这人是智慧还是愚昧都不清楚,还有因劳碌累心而使得自己忧虑、愁烦和不安。因此,会产生悲伤、气恼和绝望。24-26节是这一大段结束的话语,是所罗门的一些积极的体会,并对读者进行劝勉。这是所罗门正确的人生观,讲到了上帝美好的心意。

一、人生享乐为上帝所赐

在最后的结语中,所罗门从日光之下转而日光之上,从人的工作转为上帝的工作。人只有看到上帝和上帝的工作,看到祂的手在做工,看到上帝的施恩以及祂和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才能了解什么是虚空和不虚空,才能够知道人在世上究竟应该如何生活,怎样奔波劳碌。因为上帝的称谓是“充满万有者。”(弗1:23)祂是生命之源,是万福之源。《新约》中所讲到的主耶稣基督:“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西1:15-17)万有都是靠祂而造、靠祂而立。我们若认识到基督是如此的丰富,并认识到祂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生问题就可以圆满地解决了。我们虚空、悲痛的人生就可转变为充实丰满、喜乐的人生。

我们要注意到,所罗门在《传道书》1章14节到2章23节,没有提到上帝,只是他自己在日光之下的活动,努力追求知识,拼命抓取日光之下的事物。虽然抓了很多,在世人的眼中来看,他很成功,样样都不缺,可是他的内心却是空空如也。他对自己所爱的、所要的、拼命积蓄的,都觉得是虚空、是捕风;而他所不喜欢的,从来不想收聚的:愁烦、忧伤、恨恶、气恼、绝望、失眠等却一直伴随着他。关键的问题是他没有上帝,离弃了上帝。人离开了这位创造我们,赐给我们生命气息并管理我们生活、动作、存留的上帝,一定会感到虚空,不满足。

“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传2:24)

当传道者以新的观点来看,第一个体认便是:上帝的手愿意人在劳碌中享福,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可以享受的,而不是自我禁戒苦修。《传道书》中有四句谚语采用“莫强如”的形式,传道者以“莫强如……”来劝勉人,文法上采取的是未完成式动词,意欲引出一个普遍的真理,也就是对人生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他在《传道书》3:12,3:22,8:15重复同一的教导:“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传3:12);“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传3:22);“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因为他在日光之下,上帝赐他一生的年日,要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传8:15)这四节经文,每一句都是强烈的肯定句,强调最幸福的生活莫强如认定上帝为人所预备最完善的目的。《传道书》的经文表面上给人一种极度悲观主义的感觉,但事实上,传道者已积极地肯定现世福乐的正面价值,吃喝是人的基本权利,乃是上帝所赐予的,人要以劳碌工作来换取生命的福乐,来成就上帝的旨意。传道者并不赞成吃喝享乐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和目标,却清楚地表明现世的福乐乃是上帝所赐予的。

传道者在《传道书》9章7-9节,11章9-10节以不同的方式说明了他的人生态度:“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份。”(传9:7-9)“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传11:9-10)

1、祂能够使人吃喝

《传道书》2章24节的经文中,“吃喝”应理解为享受生活所需的饮食,享受出于自己诚实劳碌所得的成果。在上帝的供应之下,人莫强如吃喝:吃喝表示满足,意指能吃能喝乃是人生最大的福气。我们劳碌得来的食物,配合我们的胃口、消化能力、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自身健康精神状态都是仰赖上帝的恩赐。目前,有的人有饭却不能吃,有的人能吃却没有饭可吃,这都是不尽人意的。如果人有饭又能吃就是福。人能够吃喝就是应该欢喜快乐的事情,也是在日光之下享福的事情,因此,《圣经》将吃喝快乐连在一起。例如:“当耶和华你神赐福与你的时候,耶和华你神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地方,若离你太远,那路也太长,使你不能把这物带到那里去,你就可以换成银子,将银子包起来拿在手中,往耶和华你神所要选择的地方去。你用这银子,随心所欲,或买牛羊,或买清酒、浓酒,凡你心所想的都可以买。你和你的家属,在耶和华你神的面前吃喝快乐。”(申14:24-26) 在所罗门王执政时期:“犹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边的沙那样多,都吃喝快乐。”(王上4:20)《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中,当在外漂泊的浪子回归到父面前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吩咐:“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路15:23)

这里讲论的“吃喝”,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燕窝鱼翅、大鱼大肉等,乃是指日常劳动人民所吃的饮食。劳动人民身体健壮、食欲旺盛、胃口也好、吃的饱足、睡的香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的饱,睡得着”。传道者说“劳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丰满,却不容他睡觉。”(传5:12)所罗门反复地讲,“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传5:18-19)

人能够在日光之下劳碌吃喝享受,所罗门说:“我看这是出于神的手,”他的这个看见非常宝贵。所罗门在此提到上帝的手:就是祂工作的手,施恩的手。《诗篇》记述:“凡跌倒的,耶和华将他们扶持;凡被压下的,将他们扶起。万民都举目仰望你,你随时给他们食物。你张手,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诗145:14-16)上帝用手扶持跌倒的人,也用手扶起被压的人,上帝张开的手还随时给万民供应食物,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人能够吃喝表示上帝的心意是要给予我们各人的供应和满足,我们要享受上帝美好的供应。这种在劳碌中的享福,是出于厚赐百物的上帝之手。

2、祂能够让人享福

在《传道书》2章22节说人在劳碌中伴随着忧虑、愁烦和不安。这种生活就是又累又苦。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那种情况:“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8:22)今天的我们要感谢上帝,从《圣经》的话语中让我们知道:只有上帝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祂能够使人在劳碌中享福。这是我们众多信徒实在的经历。在劳碌中,仍然会是欢喜快乐的,这是因为主与我们同在的缘故。尤其是为上帝工作,更是感觉不同,这不是人能够做到的,乃是上帝施恩的手在人心中作的。我们教会的义工很多,弟兄姊妹在教会服侍之后,内心非常高兴,那种喜乐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在劳碌中享受主赐给的喜乐。

能做工又能享受做工的成果,这是好得无比的;能工作,并能吃能喝就是福。上帝安排给我们人生定旨是在劳碌中享福:当然这个劳碌包括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恩赐不同,工种不同,但同样都是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人生不是为了追逐名利地位、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享受在主里的平安和喜乐。

二、人生一切离不开上帝

当我们读到《传道书》2章25节的时候,按照和合本的翻译,好像与上下文不大吻合,上下文都是谈论人生与上帝有关的事情,这里却冷不防插入一句:“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传2:25)传道者站在“所罗门王”的位分上,自称个人的享受胜过他人。这除了有些自我吹嘘、自命不凡、夸耀自己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意思呢?其实,“谁能胜过我呢?”本句按原文宜译作:“离开祂,谁能有呢?”意指在上帝以外,人没有真实的吃喝享福。《新普及译本圣经》的翻译较符合原意:“离开祂,谁能吃喝享受呢?”这就使此节经文与上下文协调一致了,的确如此,论到能吃喝、能享受,谁能没有上帝呢?没有上帝,就没有天地万物;没有阳光、空气、地土;没有风雪雨露、五谷百果;没有动物植物等。试问,人能吃什么?喝什么呢?人都不能生活,何谈喜乐享受呢?进而言之,人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我们每日的生命、气息、四肢百体都是祂恩赐的。《圣经》明确告诉我们:“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徒17:24-28)试想,人能够离开上帝吗?上帝是惟一供养我们生命所需的源头,离了上帝,就什么都不存在。没有上帝,生命就没有快乐。

所罗门在此不是劝我们要尽情作乐,毋须为生命负责,而是他在鼓励我们,要为目前所做的而快乐,享受人生,因为这都是出于上帝的手。只有遵循上帝给世人所定的生活原则,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没有上帝,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真正知道如何享受人生的人,会把每一天看为上帝所赐的礼物,为此而感谢祂、事奉祂。不信上帝的人,无法从人生的劳苦中得到欣慰,甚至对于如何克服所面对的困扰也是茫然无绪。

三、上帝赐福予人的原则

传道者肯定了吃喝福乐乃上帝所赐,并进一步说明上帝的主权和自由。“神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惟有罪人,神使他劳苦,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神所喜悦的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2:26)在这里讲到了上帝赐恩典给人的普遍原则,也是正常的分赐原则,正如《圣经》记述的:“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耶17:10)就是说:惟独上帝能够知道人内心的真实状况,作出最公义的判断。这节经文说到了世人有两种:一种是上帝所喜悦的人,另外一种人是罪人。

1、上帝喜悦的人有智慧知识和喜乐

“神喜悦谁,就给谁……”,意思是:上帝有自由,对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赏赐,只是人无法知道或不能完全理解上帝的旨意。换言之,人世间的福乐享受不是人所能完全把握和控制的,这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在《出埃及记》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33:19)这句话就是上帝为祂自己所宣告的名:祂有绝对的权柄,要作祂所喜欢作的事。造物主要怎样处置祂所造的,是受造者无权过问或干预的。但我们一定要晓得在上帝那里会有绝对的公平。

“神所喜悦的人”指在上帝的旨意中,遵照祂的心意和吩咐而行事的人,虽然,会为每日的需用而劳苦工作,上帝将智慧、知识和喜乐赐给他。智慧和知识指行事的本领;喜乐指行事的成果。所罗门在回忆自己努力求知、努力寻求快乐的时候,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知识,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喜乐,现在他却说:“上帝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这是因为所罗门之前是单单靠人力去追求,去抓取,而远离了上帝,他所做的为上帝所憎恶,不蒙上帝喜悦;当他彻底悔悟之后才明白,若要获得智慧、知识和喜乐,必须要作上帝所喜悦的人,必须要照上帝的心意和吩咐而行。现在他不再是孤独的任意而行,乃是与上帝同行,并靠上帝而行,他的这个看见、思想以及转变是宝贵的,也是正确的。

人最要紧的是行在上帝的旨意中,凡事讨祂喜悦,这样,上帝就赏赐给具有属灵价值的智慧、知识和喜乐,藉以获致满足而有意义的人生。其实,人生的真正享福,乃是藉着信靠顺服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信心,舍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主。当我们这样舍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会更多,我们会得着内在的安息,我们会得享属天的喜乐,我们会得享更丰盛的生命。

2、罪人劳苦所得归给上帝喜悦的人

“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劳苦。”罪的异体字“辠”,上面是自己的自,下面是辛苦的辛,犯了罪的人是自己辛苦。罪人指偏离目标,偏离了上帝旨意的人;劳苦指在工作中身体和精神所受的痛苦。罪人一生劳苦所得最后都要归给他人,真是徒劳无功。

“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上帝所喜悦的人。”在这里讲到“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在希伯来文中并没有指明是财富;传道者所指的是所有东西,但最终的拥有权只会落入义人的手中,这点并不容易看见,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明:例如,在《出埃及记》12章35至36节的事件:“以色列人照着摩西的话行,向埃及人要金器银器和衣裳。耶和华叫百姓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以致埃及人给他们所要的,他们就把埃及人的财物夺去了。”埃及人辛苦收聚的金银衣裳自己没有享受,反而归给了上帝所拣选的以色列人。另外,《旧约》记述的迦南人堆积建筑的各城最后也是落入到以色列人手中。在此,让我们看见“善人给子孙遗留产业,罪人为义人积存资财。”(箴13:22)古人认为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然而在为与不为之间,我们要有原则。先知耶利米指出,凡用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他们最终必然会招致愚蠢和贫困的恶果。《耶利米书》记述:“那不按正道得财的,好像鹧鸪抱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财都必离开他,他终久成为愚顽人。”(耶17:11)

罪人是上帝所憎恶的人,上帝便让他劳苦、收聚、堆积;却不舍得吃喝享受。到离开世界的时候,全部留下,所收聚、堆积的留给子孙或外人。我们为了要得到心中所想,就要为之付出代价。如果人内心的私欲战胜了自己的理智,也许得到的远远不如舍弃的,如果舍弃最宝贵道德与尊严,而得到的名利,那只是暂时的,并且这些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罪证,并且不该拿的拥有的越多,罪刑被判的越大。正如《耶利米书》所说的:“那不按正道得财的,终久成为愚顽人。”传道者察觉到生命中一个普通原则,就是上帝赏赐义人,惩罚罪人。

最后一句话: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是所罗门经验的结语。吃喝和其他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满足,虽由上帝所赐,而且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并不是人人皆可享受同等的福乐。上帝把罪人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上帝所喜悦的人。可怜罪人一生白白劳苦,没有吃喝享用都给了别人,这使所罗门产生了恻隐、悲叹的心,因而说他的心不满足,他认为这其中还不够完美,另外,即使在地上能够吃喝享用,但也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这就是在此所说虚空、捕风的真实意义。

请大家回去数一下第2章中“我”有多少?“虚空”有多少。“我”多了自然就有虚空。在基督里舍己爱人则一切都不会虚空。

结语:

回顾我们之前的分享:上帝美好的旨意,人生享乐都是上帝所赐予的;祂能够使人吃喝,祂能够让人享福。人生一切离不开上帝。上帝赐福予人的原则:上帝喜悦的人有智慧知识和喜乐,罪人劳苦、堆积、收聚所得归给上帝喜悦的人,这些都是上帝的旨意。愿我们都作上帝所喜悦的人,把自己交给上帝,相信上帝为我们所预备的,让我们所得到的必然会超乎我们的所求、所想。愿上帝美好的旨意成就在我们的身上。阿们!

关于传道书的讲章 篇二

所罗门在《传道书》的引言中就已经将所要谈论的主题说明:“人生的虚空”。之后,他便以各种事实来讲述或论证他这一主题的正确性,使人明白日光之下人生的虚空,不要专心追求日光之下的一切,希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段经文是所罗门寻求探讨的回忆,作为一个步入黄昏的智者,他透过自己的经历,指出人生的虚妄,他想用哲学的态度来明白人生的意义,专心用智慧去查究、求知,得出结论:人间智慧的虚空。通过刚才所读的经文,我们分享的题目:传道者的经验(之一)——人间智慧的虚空。

一、传道者双重身份的见证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传1:12),在这节经文中记述了所罗门的两种身份:

1、所罗门自称是传道者。他的确也真是一位传道者,他把人间的道理传讲给他人听,带给人启发。所罗门乃是上帝所呼召做传道者的。

2、所罗门是以色列的王。作为君王,他拥有高高在上的身份,这样的身份能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学问,也有学习智慧的机会,尤其是政治和人文。所罗门社交人脉广,有一定的阅历,知识丰厚。他以君王身份自居,藉此阐释他个人经验的可靠性。他从人生经验入手,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过……王”,是用完成式表达的,传道者藉以往的王者身份,回顾王者的经历,查究人生的意义。他没有说,我传道者是君王,而是说我作过王,意思是:现在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提起这事似乎像过去的事。在他将走完人生路程时,回顾自己一生所做的,竟发现大多是虚空的,因为世上的尊荣不过是短暂的。他毕生尝试了一切的追求,并取得极大的成就,但在他写书的时候,发现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令他感到真正快乐。所罗门希望我们这些读者不要作同样无意义的追求,我们世上所有人如果不在上帝里面,只想凭自己追求人生的意义,就永远得不到满足,所追求的反而会令自己厌倦。

在这节经文中,我们注意到,所罗门把传道者的身份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以色列的王放在了第二位,在此充分看出他心灵中所看重的是什么。这也是他年老悔悟之后有了日光之上的看法而讲的。他看作为传道者的身份比君王更高、更尊贵,价值和意义也更大。

二、传道者用智慧查究万事

智慧是传道者寻求明白天下事的工具。所罗门说:“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1:13)

1、求知的方法:专心用智慧查究。所罗门是求知欲很强的人,他羡慕智慧和知识,向上帝所求的也是智慧。在此我们看到他是如何求知的呢?他说,我专心寻求查究,意思是专心致志地,尽心竭力地从深处探索,寻找事情的根源;也从广处去观摩考察,多方面调查。这种求知精神也是一切有成就、有创新、有发明、能够建立丰功伟绩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我们作任何事,如果都是专心去做,都可以在自己所在领域成为佼佼者。

2、求知的范围:天下所作的一切事。所罗门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的是什么呢?乃是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他希望自己明了探讨的对象是广阔的。正如《圣经》中所记载的:“上帝赐给所罗门极大的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他作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他讲论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树直到墙上长的牛膝草;又讲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天下列王听见所罗门的智慧,就都差人来听他的智慧话。”(王上4:29,32-34)所罗门的智慧举世闻名,然而在本书他所寻求探究的多是有关人生意义的事。

3、求知的观感:极重的劳苦。上帝最初的创造本是好的,由于始祖的犯罪,始祖和他的后裔都失去了伊甸园的幸福、美好生活。始祖犯罪之后,罪就从一人入了世界,因一人的悖逆,众人都成为了罪人,从而落入到罪恶死亡和败坏的生活中,同时也连累着一切受造之物落在叹息劳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世人不仅具有亚当的秉性,也具有他的生活方式,终身吃苦,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人们为了求得生活温饱,有衣有食,为建立家室,生儿育女,或务工、务农、经商,或走仕途等,每一样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极重的劳苦。更进一步,人们也必有与他一样的人生归宿——死亡。出于土的也要归于土,这是更大的虚空,都是极重的愁苦。

所罗门继续谈他的观感:“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1:14)传道者引用“捕风”来加强“虚空”的意义,表明日光之下的万事,毫无所得的情形。所谓“捕风”就是扑空,捕风捉影,徒劳无功。纵然我们用尽我们平生的工夫和力量去捕捉,终究还是一无所得。因此,凭藉自己的智慧方法在世事上劳碌的人,必有一天要看明白自己一切的劳碌,都是捕风。《圣经》明确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提前6:7)我们出生时乃是空手而来,并没有携带任何身外之物。我们离开世界时也是空手而去,也不能随身携带任何物品。这正是被上帝称为完全正直的约伯的经历,约伯在受试炼的时候,一日之间所有的儿女财产都没有了,但是他却还是能够俯伏在地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何西阿书》讲“虚空、捕风”很多:《何西阿书》8章7节讲到:“他们所种的是风,所收的是暴风;所种的不成禾稼,就是发苗,也不结实;即便结实,外邦人必吞吃。” 12章1节:“以法莲吃风,且追赶东风,时常增添虚谎和强暴”此处出现:吃风、追风。中国人也有这样的说法,大人在责备自己的孩子时会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不会有好工作,那你将来喝西北风吗?”那吃风是空的、不是真实的,而且在那里有所付出地追求,到最后都是空的。追那些不应该追的东西,这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就是我们始终要被提醒:在《圣经》《创世记》《诗篇》104篇,上帝所造的丰满和丰富,《新约》《以弗所书》在基督里的丰富、丰满;历世历代所有上帝的儿女生命里面的丰富。我们都看到在上帝里面、在主里面的丰富,而且还有满足的喜乐、永远的福乐。我们要清楚:耶和华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祂是我的牧者,我必不缺乏;在主里面就没有一件事是空虚的。

4、求知的结果:缺陷不能弥补。“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传1:15)这句话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格言。在此,总结和强调12-14节的含意:人生有些境况是不能更改的。《传道书》告诉我们说,智慧有价值,但人的智慧并没有办法解决人生命本质问题。

“弯曲的不能变直”我们常认为有些恶人走上的是弯曲道路,是因为他们的心思弯曲、邪僻、悖逆,因此而偏行己路。但是今天许多人都走过弯路,自己以为是正直、有益的路,经过之后才知道是弯路,是与自己有害的路,以至于多年之后回味过来还是会感到遗憾和痛悔。因为许多人心思意念弯曲,所以他们所行之路,所做的事业都弯曲。因而这时代在《圣经》中被称为“弯曲的世代”(参徒2:40);“弯曲悖谬的世代”(参腓2:15)。因此,世人就会做出弯曲、不正、不直、不公、不义的事情。所罗门的感想是这些弯曲的事,用人的智慧、人力都无法使他们变直。我们不要悲观:只有上帝能够使弯曲的变直。如经上所记:“我要引瞎子行不认识的道,领他们走不知道的路;在他们面前使黑暗变为光明,使弯曲变为平直。这些事我都要行,并不离弃他们。”(赛42:16)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所记的话,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凡有血气的,都要见上帝的救恩。’”(路3:4-6)

缺少的不能足数,缺少的,指不存在的;不能足数的原文是不可胜数,不能数算,亦即人永远无法数得清楚他的缺乏。所罗门用心去查究天下人所作之事时,发现在这个世界有许多缺少的。例如:有人生来是残疾的,自然是本身缺少视觉、听觉、不能讲话、不会正常走路等,另外,在生活上也会有所缺欠;有些生来就是健康人,却又在意自己的身高、外貌等,认为自己还是有缺欠;有些人缺衣少食,有些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却经常患病,没有胃口吃东西,也是感到缺乏;有些人家业很多很大,但是缺少后嗣继承,这也是一种缺欠,有些人缺少文化知识,缺少友谊欢乐等。所罗门应该都不缺少以上所讲的这些,他妻妾成群,可能有些人会羡慕,但是他却深有体会地说:“妻子的争吵如雨连连滴漏。”(箴19:13)“宁可住在旷野,不与争吵使气的妇人同住。”(箴21:19)这些妻妾,嫉妒纷争,勾心斗角,让他感到心烦意乱。纵观日光之下的人生,十全十美的可谓寥若晨星,多数人过着缺少而不完满的生活。

其实,人真正缺乏的是属灵方面的,不能够用物质来填满,因此人再怎样努力的去赚取,也是枉然,也是虚空。世事往往是人控制不来,而且没有能力改变的。这就是所罗门在此所讲到的:他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他只有这些观感和认识,但是自己却无力再前进一步来解决这些问题。人所行一切弯曲的事,凭人为的努力不能使之变直;人所缺少的一切,凭人为的力量不能使之足数。

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反常的现象很难变为正常。例如:人的心灵弯曲、作威作福、人善被人欺等,有时候我们只能说: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可以祷告,将这些事交给上帝。我们也确实体会到人的有限,内心的欲望很多,但又不能得到,问题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很多的挫折,使人的心灵更加痛苦。有些人一生很努力拼搏,却一直生活在缺乏之中,靠着人的智慧断然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但是当一个人有了主,他的人生就不再缺乏。《约翰福音》6章35节主耶稣说:“我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诗篇》记述:“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当敬畏他,因敬畏他的一无所缺。少壮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诗34:9-10)主耶稣能够让身体有疾病的得到医治,瞎眼的得看见,饥饿的可以得到饱足:例如五饼二鱼的神迹等。

三、传道者内心发出的感触

16-18节的经文是内心发出的感触。

传道者在自我反省下,与自己的心交谈,内心产生很大的挣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传1:16)在这里的“众人”并不是普通平民百姓,实指所有耶路撒冷的统治者。所罗门王之前,仅有大卫曾作耶路撒冷的王。有些学者将麦基洗德及耶布斯王也包括在内;有人则认为该节泛指君王,《历代志上》29章25节:“耶和华使所罗门在以色列众人眼前甚为尊大,极其威严,胜过在他以前的以色列王。”

我们都知道智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从外界收集来的,从外界的见闻、接触累积而成的。智慧是能够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从人内心涌出来,凭直觉来判断是非、真伪和善恶的。智慧与知识有关,但不完全等同。用比喻来表示:智慧犹如活水的泉源,而知识类似蓄水池一样。众所周知,不少不识字的人却很有智慧。世界各地没有书写文字的原住民,就是靠他们的长者口传心授,把长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来的。现在人所讲:人的智商和学历不成正比:一个小学文化的弟兄使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无忧,但是有的学历很高,没有工作,自己都养不活。

知识只能告诉人真假,只有智慧能告诉人善恶对错。真正的智慧会引导人向善。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智),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仁智统一,才能使人拥有完美的人格。智慧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是能够付诸实践的正确行为的指导。对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来说,是非判断往往不是很难,难度在于按照正确的是非判断的结论来行动。

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他是《圣经》中拥有世上一切——包括智慧、权力、财富、尊荣、名誉及上帝之恩宠的人物。另外,所罗门还以贤明著称。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写过1000多首诗歌,相传《圣经》中所收《雅歌》和《箴言》也是为其所作。因此,他经历了智慧和知识。

传道者虽已得着大智慧,但仍不断专心追求知识,还从智慧的反面──狂妄和愚昧得到更多的智慧,得知智慧与愚昧的分界。“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传1:17)所罗门不仅有从上帝而来的智慧,也有从经验、阅历而来的智慧,他是大家公认的“智慧人”。他又专心察明,我们来看这个“明”:按古人造字,是将日、月合起来为“明”,日月是光的来源,意思就是说人一切聪明是本乎他所见的光。如此说来,“日光之下”的人所见的光,不过是日月之光,但不是属灵的亮光。他们的聪明智慧,也不过是属世的。属世的智慧在上帝的眼中是狂妄、愚昧的。“狂妄”指极端的自高自大。“愚昧”指道德与心灵的愚蠢、无知。

在本文中,受到批评的对象并不是上帝所赐关于救恩的智慧,乃是日光之下的属于世界的智慧。从《传道书》我们看到人间智慧的缺陷:属世的智慧往往从自私的目的出发,具有使人骄傲的属性。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耶9:23)一般人称赞他人的时候,不外乎智慧、权势、善良和财富这几个方面。但上帝所重视的却是一个人是否认识祂和在生活上是否彰显祂的公义。《新约》记述:“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1-2)《雅各书》3章15节所说:“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世上确实有许多看似智慧人在作愚昧的事情。例如:有位财主能治家,能务农,田产年年增多,在世人眼中就是有智慧,是位成功人士,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却看他是无知的人(参路12:13-21)《哥林多前书》1章19-20节,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所罗门王用智慧对历史的见证做考察,但是他失望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专心地考察,他要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但是他的结论也是捕风,虚空一场。最后他在18节中下了一个结论:“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1:18)18节也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周围的不完美与邪恶,看到许多的不合理,随之而来是自己力不从心,虽然知道事情的演变,但却爱莫能助;惟有与面对的事一起忧愁。一般人知识不是很多,有衣服穿,有饭吃就已经知足,此外并不多想什么。看似简单,但这样的人的幸福指数很高;愁苦、忧伤反倒较少。

在此所罗门并不是打击人的求知欲,乃是要人在世上不单单追求属世的知识,更应当追求属灵的、日光之上的智慧。传道者对追求智慧所下的结论:没有上帝的“智慧”只能带给人愁烦。没有上帝的“知识”只能带给人忧伤。《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祂赐人认识生命的真谛,使人能洞悉生活,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祂创造的。认识上帝,不单是知道有关祂的一些事,也要敬畏祂并与祂建立美好的关系。我们若想成为智慧人,就要多多地认识上帝,关于怎样才能得到智慧,《雅各书》1章5节“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真正的智慧来自上帝。真正的智慧引导人过积极、喜乐的人生。

总结我们今天所分享的经文:传道者的经验(之一)——人间智慧的虚空。首先是传道者双重身份的见证:传道者作过以色列的王,并且他看重的是传道者身份。传道者用智慧查究万事,求知的观感是上帝叫人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求知的结果是缺陷不能弥补。最后是传道者内心发出的感触:因他有大智慧,经历丰富,他继续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结论乃是捕风,他认识到人间属世的智慧越多,则愁烦越多,从而让我们领悟人要在上帝那里寻求真正的智慧,过积极、喜乐的人生。

愿上帝祝福祂自己的话语。阿们!

关于传道书的讲章 篇三

引言:

之前我们分享过传道者的经验之三——衡量智慧和愚昧的价值,得到的结论是虚空、是捕风。传道者继续以所罗门王的身份试验劳碌的功效。18-20节,他用的第一人称“我”,是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说明;21-23节是以第三人称“他”或“有人”,是观察他人而有的感想。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传道者的经验(之四)——劳碌堆积的虚空。

一、所罗门自身经历的反思

1、日光之下劳碌所得留给后人

“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传2:18)所罗门从恨恶生命转到恨恶劳碌,之前,他探索求知、追求享乐、建造宫殿、修造园囿、挖造水池,积蓄财宝,本想藉劳碌的成果得到内心的满足,但却发现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因此对劳碌感到厌烦。然而,他在这里说,恨恶一切的劳碌却是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意指劳碌所得对自己没有益处。令他感到极不公平的就是——自己不能享用聚积得来的财富,因为死亡不仅消除了智慧与愚昧的界线,还使劳碌的工作失去了价值,因为人不能永远拥有劳碌得来的财富。特别是,当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物质的财富不能带走,不能继续享用,也不能再回来享用。就好象约伯所说的那样:“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我的眼睛必不再见福乐。观看我的人,他的眼必不再见我;你的眼目要看我,我却不在了。云彩消散而过;照样,人下阴间也不再上来。他不再回自己的家,故土也不再认识他。”(伯7:7-10)

上帝赐给所罗门的大智慧,是过去任何人都不曾有过的。如果,所罗门能够善用上帝所赐给他的大智慧,让全国境内都充满上帝的话语,大家都按照上帝话语的教导来生活,以色列的未来也许会完全不同。但所罗门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用他的大智慧来增加自己和以色列国的物质财富。他在晚年时离弃上帝,没有遵守耶和华所吩咐的,结果就是:他劳碌得来的这些耀眼的财富,不仅自己在世上享用的有限,更为甚者,就是在不久以后留给了后来的埃及王和巴比伦王。

世人勤奋做工的动力就是指望从其中得到好处,人之所以劳碌是因为他们有所指望;如果没有了指望,做工的热情自然就会减少。因此所罗门恨恶一切的劳碌,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带给他持久的好处。如果我们的劳碌,能够帮助他人得着并享受上帝的救恩,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如果我们帮助他人堕落在虚空的享受里,使人有了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那就反而害了这人。我们千万不要作表面看似帮助人,实则有害于他人的事。财物的奉献与施舍,必须慎重其事,因为有的人会滥用轻易得来的钱财,会助长自己的懒惰。

2、日光之下智慧所得也是虚空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传2:19)传道者恨恶工作,因为劳碌的成果必要遗留给后人,留给将要兴起也将要过去的一代。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守着祖宗留下来的房产、财物等享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也在为后代子孙留下财富。财富如果能留给孝子贤孙是好的,但若留给败家的子孙便是不值得了。

所有的人,都不能完全知道自己劳碌的果实会留给谁,至少不知道得到这些资产财富的人是智慧还是愚昧;是能够加增资产财富的智慧人,还是会把这些资产财富败光的愚昧人。这是所罗门王的感受。他实在担心,后来者能否守住先祖留下的基业。或许所罗门有预感这事会发生在他自己的家中,预感到自己的儿子罗波安会因愚昧,把自己劳碌得来的全部挥霍净尽。历史告诉我们: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接续他作王。这罗波安的确行事愚昧,苦待百姓。他拒绝垂听年长顾问大臣的忠言,而是听取了少年人的谗言。中国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久之后,以色列国家便出现分裂。南国犹大由罗波安作王,由犹大和便雅悯二支派组成,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北国以色列由耶罗波安作王,由其余以色列十支派组成,以撒玛利亚为首都。再以后,北国以色列先于主前722年被亚述所灭,接下来南国犹大于主前586年被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和圣殿的财富都被掳掠一空,成了巴比伦王的财富。

关于身后之事——财物的继承,对我们这些蒙恩得救之人来说内心还是会有平安的,即使自己劳碌所得让他人享受,也不会有任何的抱怨,因为只有上帝才能选定继承人,我们都清楚,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寄居者,是上帝所托付物质财富的管家,当我们离世之前,如果看见在我们之后的人,比我们更有智慧或更加勤劳,我们会为他们而高兴。但是对于一个属世的、在世上一味追求自己乐趣的人来说,一想到离世之后要放弃这些心爱的财物,心里则会焦躁不安。

3、日光之下劳碌工作心便绝望

“故此,我转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传2:20)

“故此,我转想”,这是所罗门要转换思想的角度,来看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他从劳碌的成果转到劳碌的工作本身。之前是为工作而工作,但到头来,一切工作都令他感到绝望。人在工作劳碌堆积时都会喜乐,例如:权益、地位、房屋、财物等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成就感,可是一想到这些所堆积的,却不能长久为自己享用,最后必须要移交给他人,就是留给自己以后的人,则心中的快乐之感就会顿失,接着就是愁烦,甚至会痛苦。因着他的财产很多,相对于那些物质少的人的痛苦还会大些。人们会说:既然如此,那就留住财产,不移交给后人,可是,这又不是人的意志可以转移的,因为人生在世上的年数有限,离开世界时,物质的财产带不走的,不得不留下他生前所积蓄的一切。大卫曾作诗说:“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诗39:5-6)

当人回想:自己为了这些自己所喜爱的,付出那样的拼搏和勤劳之后,便产生了恼恨不满和绝望。心便绝望的结果是发现所有的工作都没有令人满意的回报,因此有些伤感。传道者想到自己终生的工作和财富,将来要留给一个不配得的继承人时,就感到灰心绝望,使他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的。所罗门王的烦恼不是没有原因的,事实证明,他的儿子罗波安就几乎完全毁坏了先祖的功业。

我们要注意到:在18-20这三节经文中出现了三次“日光之下”,可见,日光之下,任何一切系于今世的事,若是在上帝以外所劳碌的一切工作,以及只是由人的力量和努力来建造的工作,不论是多么宏伟的事,最终,必然会引人走向绝望。传道者描述他对劳碌的工作,本来寄予厚望,但后来,因认识清楚而希望幻灭,继而导致绝望。有人说他心中的这个绝望是好的,如果他真正知道爱世界和拼命抓世界上的物质是错的,便由此转变方向,重新设立目标,努力追求属天的、永存的,那自然是好事。

二、所罗门观察他人而有的感想(传2:21-23)

传道者对劳碌工作,采取消极的态度,劳碌使人绝望。21-23节,原文皆以“因为”开始,说明传道者对工作感到虚空的三个重要原因:工作成果留给未曾劳碌的人;劳碌累心而一无所得;劳碌令人日间忧虑烦恼,夜间辗转反侧,终夜不能入睡。

1、财富留给未曾劳碌的是虚空

“因为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份。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传2:21)社会上最大的邪恶和不公正现象,就是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者,他们辛劳所得的收获,竟让一些懒惰者坐享其成。“因为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智慧偏重于指对工作的全盘掌握;知识则偏重于指工作中的细节执行;灵巧又偏重于指工作上的手工技巧,这三样合起来就是应用在工作上所得到的成果。“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份”:意指成果却归给不曾工作的享受。

所罗门自己用大智慧劳碌所得的,留给了愚昧的儿子罗波安,后者未经劳碌就继承了父亲的财富。所罗门观察其他人,也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创立家业的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但是,享用花费的人也许却未曾劳碌,更有甚者,他以后也不会再劳碌。那继承财产者,因为,是不用劳碌或付出就得到这些财产,所以,不懂得珍惜,更因为手中有钱,可能会涉猎一些险恶的事情,甚至会涉猎毒品。成功者的继承人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仍会继续成功,有的资财落到善用之人的手里,也可能会发挥作用。但有的子孙有可能会毁坏先祖的功业,甚至会因此毁坏了他的一生,父辈爱他们反而害了他们,这正是可悲之处。这些都不能预料,因此他感叹:“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大患指很大的邪恶。

禁烟英雄林则徐曾给子孙写过这样一段话:“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话说得非常透彻超脱。确实,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他自己就可以有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则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不如我,那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因为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则会增加他的过失。透过媒体,我们观察到:通常祖辈留下来的钱财会引致家庭出现严重的嫉妒和不团结,而不是快乐与和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今天我们作父母该给子女留下些什么,才能使他们过得更好,这是所有身为父母者值得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有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间的父母用一辈子中最宝贵的光阴来积聚财富,然后留给他们的儿女,他们无私地认为这是他们的道德责任。然而,给子孙多留精神财富,少留物质财富,给他们营造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并教导孩童从小走正直的道路,就是到老他也不会偏离;教导子孙敬畏上帝,远离恶事;在社会生活中有明辨是非的智慧,能够自食其力,并在思想上积极进取,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劳碌累心而一无所得是虚空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传2:22)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劳碌指身体的劳累,累心指精神的劳累。世人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对所行之事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对人来说这简直是负担,令人疲劳不堪,在年迈的时候尤其是这样。查考历史,追根溯源,查考《圣经》,当拉麦生了挪亚之后就说:“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创5:29)我们就知道我们所行的事原是在咒诅之下,被称之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人的工作能力日益减弱,也因为上帝对人的宣判:“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参创3:19)因此,人一生在日光之下就要劳碌累心。

所罗门下结论,认为人在日光之下一切的劳碌累心都是没有价值的。他努力奋斗、埋头苦干,终日忧心如焚,到底为了什么?既然一切劳碌的事情都是虚空,那么,劳碌者将得到什么益处呢?整个想法使他感到痛苦:一个人藉着明智的投资、精明的生意决策和有技巧的行动积聚了一笔财富,却因死亡被迫把这些留给一个为此从没干过一点工作或付出一点忧虑的人。除了讽刺和大患之外,还有什么呢?我们也要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在一切的劳碌上得到了什么?

3、劳苦愁烦而日夜不安是虚空

“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2:23)因为日光之下的世界观所产生的不安,使人天天忧虑,并在夜间也流露出来。在此忧虑指与工作有关联的心灵和肉体的痛苦状态。白天有身体和精神双重的劳累,夜间躺卧下来,虽然身体的劳累得到了休息,但精神的劳累却得不着释放,所谓“睡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都知道:经常失眠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晚上休息不好导致白天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紧张易怒,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长期失眠则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时间长了,人还会抑郁、烦闷,严重的还会导致悲观厌世。

人在某些看似不好的环境中都会忧虑、愁烦、不安吗?不全是这样。在《新约》中,让我们看到,我们的主耶稣能够在有暴风的海面的船上中安然睡觉(参可4:38);祂的门徒彼得在监狱中被两条铁链锁着,也能够安然入睡(参徒12:6)。《圣经》告诉我们:“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参帖后3:10)我们活着一天,就需要为自己的生活付出劳苦的代价。_和世人同样要为生活而劳苦做工,但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基督_里能够安眠,因为我们在睡眠之前都会祷告,将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与慈爱的天父倾心吐意,也可以把心里的重担全然交托给主(参太11:28)。有人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加在一起却很不容易,但到主耶稣这里来的,生活就会很容易,并且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所罗门自己所思考以及他所观察到的他人之所以不止息的抓取世界的物质,是要藉这些东西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指数。因此,他们拼命地抓取,是愿意享受在其中,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行。他们既没有为他人服务的心,没有为他人谋取幸福的意念,只是为了自己,现今叫他把这些劳碌所得来的东西,留给后人,或者说是移交给他人,他当然就会产生愁烦、悲伤和痛苦了。这种人生观是自私狭隘的。

今天分享的劳碌堆积的虚空,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要劳碌了呢?英国神学家约翰•韦斯利牧师的经典名言:只有那些尽最大可能去赚钱,尽最大可能节省金钱,最大限度将钱捐献出去的人,上帝才会允许他赚最多的钱!我们要尽量赚钱:《圣经》告诉我们:“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10:4)我们_“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弗4:28)我们还要尽量省钱:俭以养德;更要尽量奉献:奉献给上帝、照顾亲属、赒济穷人。人在世上的日子劳碌,但若有为他人谋求幸福的心,就是现在把他劳碌所得来的留给后人或移交给有需要的人,他也会没有愁烦、悲伤和痛苦了。人若真正地脱离了世界事物的捆绑和缠绕,人在世上的日子劳碌,但若有为他人谋求幸福的心,就是现在把他劳碌所得来的留给后人或移交给有需要的人,他也会没有愁烦、悲伤和痛苦了。人若真正地脱离了世界事物的捆绑和缠绕,就能够像《圣经》上所讲到的才德的妇人:“她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箴31:20)也能像《新约圣经》记述的约帕女徒多加:“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徒9:36)更能够像那些知道自己拥有更美且长存家业的人的那样:“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来10:34)

结语:

回顾我们之前的分享:劳碌堆积的虚空。首先,所罗门针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他看到:日光之下劳碌所得留给后人;日光之下智慧所得也是虚空,日光之下劳碌工作心便绝望,之后便是所罗门观察他人而有的感想:财富留给未曾劳碌的是虚空,劳碌累心而一无所得是虚空,劳苦愁烦而日夜不安是虚空。但我们_要有日光之上的思想和看见: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那就是我们若在主里面劳苦,就不至于徒然,并且我们要立志为上帝而活,为永恒而活。愿上帝祝福祂自己的话语。阿们!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关于传道书的讲章大全》,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优秀家庭教育典型事迹材料【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