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0篇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参考阅读题及答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未来的鞋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设计了各种奇妙的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演员们穿上了我设计的音乐鞋,只要一踏上地面,鞋就会发出美妙的乐曲声。她们在舞台上唱呀,跳呀,歌声是那么悦耳,舞姿是那样优美。台下的观众一次又一次为她们喝彩。
观光旅游的人们穿上我设计的变速鞋,这种鞋上有个小型遥控器,可以控制行驶的速度。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按一下“徜徉”键,就可以尽情徜徉于柳堤湖畔、椰林海滨;按一下“急驰”键,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另一个景点。穿上它旅游观光,既方便又快捷,真是开心无比。
漆黑的夜里,出现了一些亮光,这些亮光有的去了医院,有的进了工厂。这是值夜班的叔叔、阿姨穿上了我设计的夜光鞋。这种鞋的鞋尖有个灯泡,夜里穿上它,灯泡就会发光,照亮要走的路。
大家穿上我设计的调温鞋,夏天比穿凉鞋还凉快,冬天比穿棉鞋还暖和……
“龙龙,起床了!”我睁开眼睛,那些奇妙的鞋顿时从眼前消失了。但我有信心将梦想变为现实,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妙——( )快捷——( )悦耳——( )
2.作者设计的奇妙的鞋有 鞋、鞋、鞋和 鞋。
3.我设计的 鞋可以 。
参考答案:
1.奇特 快速 动听(答案不唯一)
2.音乐 变速 夜光 调温
3.“略”
阅读题和答案 篇二
滴答滴答,淘气的小雨点不听妈妈的话,悄悄离开了小伙伴们,离开了家。
小雨点飘啊,飘啊,落在水沟里。“这里真好玩啊,天上哪有这么热闹呀!”小雨点快乐地说。顺着水沟,小雨点又流进了下水道里。这里太脏了,小雨点皱皱眉头对垃圾说:“别碰我,以免弄脏了我的衣服!”夜幕徐徐降临,下水道里(阴森森的 阴沉沉的)。老鼠、蟑螂、蝙蝠都来找小雨点玩,小雨点吓得哭喊起来:“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吧!我应该听您的话。”尽管它哭得那样伤心,但始终没有谁来救它。
不知过了多久,小雨点来到了小河里,太阳晒得身上暖洋洋的。不知不觉中,小雨点飘啊,飘啊,回到了自己的家。小雨点回到天空,向小伙伴们讲地面上的故事。伙伴们听了羡慕极了,都央求妈妈带它们去看看。妈妈终于允诺等到深秋时节,带它们到地面上去秋游。
秋天到了,在一个清晨,小雨点们在妈妈的(领导 带领)下来到了大街上。汽车一辆一辆有节奏地接着喇叭;自行车一串一串,铃铛响个不停;小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人们行色匆匆。小雨点们簇拥着、追逐着。接着,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人们的头发变白了,用手一摸,湿漉漉的!太阳公公就要睡醒了,妈妈催促小雨点们快点回家,它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地面。
这可真是一趟神奇的旅行!
1.为文中“( )”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人们的“行色匆匆”?在文中画出来。
3.小雨点的旅行都到了哪些地方?请你把空格填一填。
天上——( )————( )——( )——( )
4.“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人们的头发变白了,用手一摸,湿漉漉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阴森森的 带领
2.汽车一辆一辆有节奏地按着喇叭;自行车一串一串,铃铛响个不停;小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3.水沟——下水道——小河里——天上——大街上
4.因为小雨点变成了雾或霜,挂在了人们的头发上。
(意思对即可)
高一语文期末考阅读专项训练和答案 篇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拘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走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 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4.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6分)
答:
15.文未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6分)
答:
16.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答:【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永恒的坐标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象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载判和贵宾的席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土,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弧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5、作者写“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象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1)作者写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4分)(2)这段话用了什么手法?(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文中说:“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什么?(6分)
17、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对两种健康的追求。
B、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C、“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土,或仿效寒土”,作者在这里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这两方面的提倡。
D、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了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E、作者在文中写到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希腊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答:【 】【 】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甲)窗外有两株梧桐,三星期前,树上的叶子是还没有银元大的疏疏朗朗的几许红叶,如今已是密丛丛一树肥大的绿叶了。玻璃上也映出一层暗绿色来。假使在盛暑烈日如火的时候,我坐在这个位置真是清凉仙境呢!梧桐两旁各有一行冬青树,感谢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长得很高了。深绿色的叶子经了几番冷雨洗濯,更显出翡翠一般鲜艳的色彩来。梧桐的对面,沿着豆腐作场间的隔壁,有五六株南天竹,瘦弱的枝干负着瘦弱的绿叶,很伶仃地在颤动。天竹的旁边还有一棵枇杷树。这树却很壮丽的,叶肥枝硬,傲然站立在那边;虽然没有梧桐那样的高大,但颇有睥睨一切的气概。在这小小的院子里,除了树木,本还种着几株玫瑰,不过玫瑰花久已开过了,如今只剩得几个带着几丝憔悴的花须罢了。沿着院子中间的荷花缸的四周,倒还有几株杂草生着菜花一般的小黄花。雨止时,有二三小粉蝶时时在这几朵黄花上来回飞舞。麻雀也时时飞到花边来啄取什么似的跳来跳去,有时跳到冬青树下,隐藏住了身体,然后吱喳吱喳地叫。
荷花缸里除去铜钱大的浮萍外,新近长出了三张嫩绿的荷叶。叶上有两颗浑圆的光亮的雨珠在滚动,有如女孩的一双眼睛一般活泼。小雨点落到缸中的水面上打出无数的圆涡,雨止了,水面又平静了。
(选自徐蔚南《初夏的庭院》)
(乙)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选自梁衡《夏感与秋思》)
13.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夏天,但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试作说明。(6分)
14.甲、乙两文所描写的夏天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6分)
甲文:___________ (3分) 乙文: (3分)
15.甲文画线句子写了凋零的玫瑰和几朵菜花般的小黄花,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16.乙文画线处多属短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17.甲乙两文风格迥异,你更喜欢那种风格?结合原文具体谈谈。(4分)
阅读训练二: 文言文专项练习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
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中患。积岁征租不入,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械系之。及延英①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寘②于法。”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京兆,是使臣理畿甸③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不,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④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帝舅郑光主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它日延英,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帝入白太后曰:“是不可犯。”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
[注]延英:①宫殿名。②寘:同“置”。③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④贷法:免除法律惩处。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拟如何处置 拟:准备、打算
B、是使臣理畿甸积弊 理:治理
C、但郑光再三干朕 干:冒犯
D、可贷否 贷:宽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舅郑光手下的庄吏犯法被抓,皇帝亲自出面求情,要京兆尹韦澳放人,韦澳表示不敢奉诏,皇帝就先提出贷法,继而提出贷死,于是,韦澳不敢不奉诏。
B、韦澳虽不敢不奉诏,但还是采取了先施杖刑、征收欠租,然后才放人的办法,这种既给了皇帝面子,又维护了一点朝廷之法的做法,在当时来说亦可谓两全之策。
C、皇上之所以将担任户部侍郎之职的韦澳调任京兆尹,是因为京城内外积弊甚多,有严于执法的韦澳才有能力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
D、韦澳不敢奉诏的主要理由是,如果对干过许多坏事的郑光庄吏免去重刑,那么,朝廷的法律就是只对下而不对上;如此,又怎能服人呢?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新唐书》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京兆尹韦澳惩处郑光庄吏一事为例,说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思想。
B、文中提到皇帝向太后汇报的细节,说明皇帝为郑光庄吏求情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C、“后为输租,乃免”的结果说明,韦澳处理问题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
D、启示后世官吏,应当注意从郑光庄吏身上吸取教训,不可胡作非为。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9分) :
(1)卿禁郑光庄吏,何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2)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由是豪右敛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 --11题。(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兗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淹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1]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等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2]。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明帝即位,为车骑临海王长史。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3],淹称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见。
东昏末,淹以秘书监兼卫尉,固辞不获免,遂亲职。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4]。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临事图之,何忧之有?”顷之,又副领军王莹。及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高祖板为冠军将军,秘书监如故,寻兼司徒左长史。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四年卒,时年六十二。高祖为素服举哀。赙[5]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宪伯。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选自《梁书》,有删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①可谓当官而行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①高祖为素服举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江淹文思敏捷的一组是( )
① 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
② 淹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
③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
④ 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
⑤ 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
⑥ 及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徐州当从事的时候,江淹被人牵连关在监狱里,写了一封信给建平王,建平王就把他放了出来。
B.任御史中丞时,江淹没有辜负宰相对他的期望,作风严明,弹劾了一大批不称职和贪污的官员,使朝廷内外风气肃然。
C.在宋齐易代之际,江淹放弃自己的职守,隐藏了身份及时去投奔齐军,受到齐高祖的赏识和重用。
D.江淹年轻时凭借文章显名,晚年才思减退,诗文没有佳句。“江郎才尽”后常用来比喻才思枯竭。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5分)
译文:
②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见。(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4(语句理解)(4分)答案与下列其中一点相近可得4分:①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②因为它们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自己。③因为它们引起作者无限感概。答案与下列其中一点相近可得2分:①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②因为它们显得可怜。③因为它们值得同情。 15(语句理解)(4分)。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世界舞台的①无奈②失落(惆怅或痛苦)③不平④自嘲。能答对其中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 16(分析归纳)(6分)。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6分)。答对下列其中一点只能得3分:①作者思归(思亲)之情。②台湾不适宜自己久居的感叹。答对下列其中一点也只能得3分:①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3分)。②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3分)。 17(鉴赏评价)(4分)B C (A文中的对比不是为“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表达的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作品的感情基调“悲”而不“壮”。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4分。)
二、参考答案:
14、(1)这是全人类的体育圣地。(3分)(文中两次提到"圣地",这个圣地不仅是值得景仰,它的精神已为全世界所接受。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答"健康是他们的宗教",也可接受。(这一点是体育最直接的意义,即一般意义上的健康。)(2)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3分)答"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列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或答"他们有有关人的完整理想"。都可以接受。(这方面是作者特别强调的,它是奥林匹亚精神的核心,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健康。)
15、(1)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却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4分)(意思2分,作用2分)(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两点,一点1分,共2分)
16、古希腊文明把健康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关注人的整体,追求人的双重健康;而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回答要两方面比较)(一个方面3分,共6分,不倒扣。)
17、A D(B项中最早的竞技场不是仰望的直接原因,作者赞颂的是一种精神;C项中别的文明虽然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常常顾此失彼,这个排比句说的是顾此失彼的种种表现;E项中写看到的雕像是因为这些雕像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阐明对双重健康的追求。(一项2分,共4分,)
三、参考答案
13.答案:甲文着眼于初夏的一座庭院,侧重于对“绿”的描写;乙文着眼于盛夏的大地,侧重于对“金色”的渲染。(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甲文:清新、淡雅、宁静。乙文:紧张、热烈、急促。
15.答案:用来烘托“绿”,使人感到“绿”格外地浓郁,正所谓“绿肥红瘦”。
16.答案:短句给人以急促的感受,突出了农民夏收的紧张、忙碌。
17.提示:言之成理即可。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四、8.C(干,求情)9.C(原文说的是“使臣理畿甸积弊”,韦澳要治理的是京城周围地区,而非京城内外)10.A(从全文来看,韦澳还是能够灵活处理皇亲国戚的问题的,所以“执法必严”之说有点过头了)11.(1)你拘禁郑光的庄吏,他犯什么罪?(重点词语:“禁”、“何罪”)(2)因为郑光交税一案影响了乡里的工作,自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重点词语:“为……所”“行法”、“近”)(3)从此,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收敛自己的行为,不敢放纵了。(重点词语:“由是”、“豪右”、“敛”)
五、参考答案
8、C(都作“况且”讲;A①为介词,表凭借,②为连词,表修饰;B①为顺承连词,连接两个动词,②为转折连词,作“但是”讲;D①做介词,作“替”讲,②是动词,作“是”讲)9、B 10、 A(不是在南徐州,而是在南兗州) 11、(1) 你过去在尚书府中,不是公事不胡乱去做,处理事情宽大严厉能调和;现在担任南司的长官,足以使百官震动收敛。(关键词:昔、妄、折衷、震肃,各1分) (2) 崔慧景发动士兵包围了京城,有地位的人都到崔慧景那里投名片,只有江淹称病不去。等到事变平息后,大家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关键词:举兵、投、及、服,各1分)
阅读题和答案 篇四
蜜蜂和蚂蚁阅读答案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小儿嘴里也会哼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他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晚上回窝,我们也晚上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翁翁”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填空: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__________,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______________,蜜蜂的勤劳是_________,蚂蚁勤劳为的是__________。从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___________,第二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_________________”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
参考答案:
1、蚂蚁嫉妒蜜蜂的是:人们称赞蜜蜂,不称赞蚂蚁。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都是早出晚归而人们只赞美小蜜蜂。蜜蜂的勤劳是人们。蚂蚁勤劳为的是自己_。从中看出为他人服务比为自己服务更能受到他人的尊敬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内容的省略,第二个表示寓意的省略。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内容简介
膜翅目昆虫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昆虫,其中包括勤劳的小蜜蜂、凶悍的大黄蜂和行色匆匆的小蚂蚁。别看这些昆虫个头小,但是它们对生态平衡和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大人物”。
没有蜜蜂访花授粉,许多植物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没有蚂蚁地下筑巢,土壤将缺少养分,并且不透气。著名的昆虫学家、科学记者萨比娜·斯特格豪斯一考瓦克博士将带领我们走进这神奇的蜂蚁世界,探究这些小昆虫的秘密。她向我们介绍了大量依赖鲜花生存的“居民”,以及总是精诚协作的蚂蚁团队。在一起动手环节中,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主动帮助这些小动物,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阅读赏析习题及答案 篇五
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翻译: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
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
诗人吟罢诗句在栏杆外放目远望,
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提鱼,一路归来。
简析
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外出打渔的人们也相跟着回到村子,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
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人在归,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
阅读答案: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答:吟余小立闲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3)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3分)
答: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对每一句的解说正确给1分)
(4)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3分)
答:本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傍晚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鸦在飞,人在归,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分析静,得1分;分析不寂,得2分。)
英语专四阅读理解材料例题及答案 篇六
Nature’s Gigantic Snow Plough
On January 10, 1962, an enormous piece of glacier broke away and tumbled down the side of a mountain in Peru. A mere seven minutes later, when cascading ice finally came to a stop ten miles down the mountain, it had taken the lives of 4,000 people.
This disaster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examples of a very common event: an avalanche of snow or ice. Because it is extremely cold at very high altitudes, snow rarely melts. It just keeps piling up higher and higher. Glaciers are eventually created when the weight of the snow is so great that the lower layers are pressed into solid ice. But most avalanches occur long before this happens. As snow accumulates on a steep slope, it reaches a critical point at which the slightest vibration will send it sliding into the valley below.
Even an avalanche of light power can be dangerous, but the Peruvian catastrophe was particularly terrible because it was caused by a heavy layer of ice.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ice that broke off weighed three million tons. As it crashed down the steep mountainside like a gigantic snow plough, it swept up trees, boulders and tons of topsoil, and completely crushed and destroyed the six villages that lay in its path.
At present there is no way to predict or avoid such enormous avalanches, but, luckily, they are very rare. Scientists are constantly studying the smaller, more common avalanches, to try to understand what causes them. In the future, perhaps dangerous masses of snow and ice can be found and removed before they take human lives.
1. The first paragraph catches the reader’s attention with a _____
A. first hand report
B. dramatic description
C. tall tale
D. vivid world picture
2. In this passage “devastating” means ______.
A. violently ruinous
B. spectacularly interesting
C. stunning
D. unpleasant
3. The passage is mostly about ______.
A. avalanches
B. glaciers
C. Peru
D. mountains
1. A) 文章的第一段就像一个新闻报道,报道了在秘鲁发生的雪崩的灾难性后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 A) 根据语境线索可判断出词义为A。
3. A)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是讲述雪崩的形成。
1.英语专四阅读理解材料练习附答案
2.英语专四阅读训练及答案
3.勤阅读理解与答案
4.口技阅读理解及答案
5.绝唱阅读理解及答案
6.英语高级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7.英语四级阅读理解过关练习题及答案
8.英语中级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9.英语中级篇阅读理解答案
10.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题和答案 篇七
狼 原文翻译 阅读答案_日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狼 原文翻译 阅读答案_日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鲁教版文言文《狼》原文、翻译 练习题及答案【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 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鲁教版文言文《狼》原文、翻译 练习题及答案【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 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 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 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 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 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 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 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原文】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 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 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 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 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 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 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 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 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 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 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 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 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 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 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 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 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 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 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 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 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缀行( 苫蔽( 弛担( 尻尾( ) 大窘( ) 狡黠( ) ) 眈眈( ) 积薪( ) ) 目似瞑( ) 意暇甚( ) ) 假寐( )变诈( ) dān xīn chí mí ng xiá一。 zhuì jiǒng xiá shàn kāo mèi zhà二、填空。 l.本文作者 他的 集《 的意思。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课文选自 》。“聊斋”是作者 名,“志异”是1.蒲松龄 清 小说《聊斋志异》 书房 记述奇异的事 2.《狼》一文中发表评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节 3.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 惧狼 → ( )→ ( ) 3. 遇狼 御狼 杀狼 4.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4. .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三、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顾野有麦场( ) 2.止有剩骨( ) 3.屠自后断其股( ) 4.意暇甚( ) 5.盖以诱敌( ) 6.其一犬坐于前( ) 7.一狼洞其中( ) 8.意将隧入( )三。 l.看见2.只 3.大腿 狗一样 7.打洞 8.打算 4.神情,态度 5.原来 6.像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 对付狼的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4. 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 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 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惧” “投以骨”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 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4.丢掉幻想,准备抵抗。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6.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7.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5.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 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 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 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 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阅读例题及答案 篇八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伯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士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伯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爱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伯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伯桑在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伯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1、作者在这篇悼词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莫伯桑的?
2、第4段末一句“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3、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指的是什么让“我”“忧虑不安”?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⑵.结尾一句“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是什么意思?
阅读例题及答案 篇九
1、两方面:谦恭的为人和完美无缺的作品。
2、比喻,作者的意思是说莫伯桑的作品正派的、纯朴的、明晰的文学作品,是我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3、(1)是“我们时代”的文学现状让“我”“忧虑不安”。用对比的方法衬托莫伯桑作品是时代的杰作。(2)意思是莫伯桑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短小精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阅读赏析习题及答案 篇十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益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难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1、第一段中“埋头苦干”用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开头两个破折号改用_____号而用法相同。
3、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作用:
A、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B、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办法。()
4、“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的原因是()
A、人类不断地埋头苦干
B、人类能够创造财富
C、人类不断想办法提高效率
D、人类能够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参考答案:
1、强调
2、括号
3、A、“固然”表示不完全否定,“只”突出这种现象走向极端。B、“不断”说明动脑筋是人在劳动中持续行为,“渐渐”说明办法是逐步想出来的。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10篇《参考阅读题及答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