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P19—P21,整理与复习,练习三1、2、3、4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3、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可以看书回忆,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写数读数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
1、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生做P19第2题,再集体订正。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生做P19第4题。
5、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19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再集体评讲。
6、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19第5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生:先估计一个班的人数,再估计出一个年级的人数,最后估计出全校的学生人数。
(二)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数、读数,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二、课堂练习
1、写数。P20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内打“√”。(P20第2题)
3、比较快慢。(P21第3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4、P21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说出理由。
5、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
⑵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
⑶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
⑷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⑸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⑹306是一个两位数。()
⑺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同都是“1”。()
6、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www.1126888.com[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