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简述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论文【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94993

众鼎号 分享

哲学主体性批判论文 篇一

【提要】主体性观念是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思想,既导致了人类的进步,也导致了甚多恶果。主体性有其限度,人类不可滥用主体性,因为仅在人的有限的认识领域内,人才是主体,才是客体。人不可能是宇宙的主体,也不是或自身的主体。自然本身才是真正的主体,而人只是其一部分。人类如果不善待自然,自然也就不会善待人类。

【关 键 词】主体性/人类/宇宙

【 正 文 】

一、主体性的含义

主体和主体性的思想是文艺复兴以来才有的。在古希腊虽然已经具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主体性的思想,那时的人们所理解的人还不能说是一个主体,他们所理解的自然也还不是客体,古人所理解的人尚与自然处于和谐一体的状态。

尽管没有人系统地阐述过主体性思想,但近代中却到处充斥着人是主体的观念。主体性思想构成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和文化中关于人的和观念(诸如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基础,甚至成为人们行为的指针,近代以来人类的许多进步与灾难都与主体性思想有关。

所谓的主体性大致有这样一些含义:

人是中心。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类的一切活动也都应当以人为中心、为宗旨而展开。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目的。人的行为是为自己的,即是自为的。不能把人当作工具,社会活动应当以人为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一个人也不应当把他人当作工具,以之为自己谋利益。不把人作为目的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应当以人为本。

人是自然的主人,人是主体,而自然是客体。因为人是惟一能够从自然状态中将自身解脱出来并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生物。这就是说,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实践活动来掌握自然,从而控制自然。这样,自然就成为被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就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主体性就是主体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为人不仅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还能够创造客观世界,把世界改造成更符合人们要求的状态。

主体性就是自主性。人一方面是自然的主人,能够控制自然,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主人,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自由,作为主体的人,他是有自由意志的。

具有这样一些性质的动物,被称之为“主体”。作为个人,这样的主体就是“自我”。人之所以是这样一个主体,根本原因在于他具有意识:是意识使人与自然物体和动物区别开来,是意识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是意识使人能够做出决断,能够认识并控制一定的自然规律,是意识使人具有自主的能力,是意识使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人而非奴隶。

二、主体性的限度

主体性思想是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蔑视,或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中人的异化现象而提出来的。它在当时起了推动进步的作用。它打破了神学教条对人的束缚,极大地促进了人的;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尊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的个性得到尊重,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专制制度大势已去,政治制度越来越文明。

与此同时,它也导致了许多恶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动物和植物迅速减少、对自然开发过度;在社会方面,则导致了个人主义、整体主义(变态的个人主义)以及人的不可遏制的种种欲望,等等。个人的自觉性是提高了,但人类整体的自觉性还没有显著的提高;个人是有意识的,但人类整体还没有达到有意识的生存。所有这些都与主体性思想有关。人自认为是主体,是万物之灵,大自然的主人,于是就为所欲为,而不考虑行为后果;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体的享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已经变成了一种动物,不仅已经远离了自然,而且已经丧失了人的多样性。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似,一首歌、一种衣服差不多可以流行全世界,思维几乎成为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思维方式,民族的文化甚至民族正在逐渐消失,只有在苟延残喘的少数古老民族那里才有一点民族化的东西存在。

这一切说明,主体性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度地滥用。主体性只是在认识领域中存在,即人仅仅是认识的主体,而 认识又是相对的,所以人的主体性也是相对的。此外,人的这种主体性只是相对于人的认识的一种存在,即它仅仅是人的一种看法,如果换一种认识者,那么他大概就会认为他才是主体。比如蚂蚁,也许在它看来,它才是宇宙的主体,整个宇宙是为它而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人与蚂蚁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认为,人是世界上的最高存在物,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为他服务。这不过是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看法罢了,其他动物也同样可以说这样的话。人在行为上的主体性也是极其有限的,他只能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活动,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决定自己的行为。主体性的最后限度就是自然,人只能适应自然,而不可能改造自然。

人的主体性的限度还在于,他是道德上的主体,即在道德上,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人应当被看作是主体,互相把他人尊重为他自己的主人,从而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但这也仅仅是一种应当,在现实中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人往往把他人当作工具,而不是目的,也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此外,即使假定一切人都不把他人当作工具,而只当作目的,那么这目的也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现实中的许多生产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他人服务,而是为了赚钱,为他人服务只是表面上的手段,赚钱才是根本目的,如果不赚钱,他绝对不会去从事生产。因此,客观地说,人既是工具又是目的,这样的判断才是全面且符合实际的。

三、对主体性的批判

人不可能是宇宙的主体。宇宙是无限的,而人是一种极其渺小的存在物,他所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银河系由1000亿颗恒星组成,而我们的太阳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颗;我们所知的宇宙又是由1000亿个银河系那样的星系构成的,我们的银河系也只占据一个很小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广袤得无法想象的宇宙中,人类连一粒轻尘都不知。人类无论怎么发展,他所上下翻飞的空间,也只是在宇宙的蓬蒿之间,他怎么可能是宇宙的主体?

人也不可能是宇宙的目的。宇宙既然是无限的,就不可能存在着什么终极目的,它永恒存在着,又永恒毁灭着,此外看不出有什么目的。人仅仅是在它的无限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是它宏大的宇宙戏剧中的一个音符而已。之所以说人不是宇宙的目的,还因为人不是宇宙演化的最高或最后阶段,宇宙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演化到人类就停止了,在宇宙中的那些更古老的星系中,必定存在着更高文明程度的生物。如果那此比我们文明程度更高的生物对我们说,他们才是宇宙的主体,要求我们人类为他们服务,我们能够答应吗?显然不能。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文明程度比我们低的生物为我们服务呢?人仅仅是宇宙中一个较低级的进化阶段,因而不可能是宇宙的目的和主人。即便是那些高级生物也不可能成为宇宙的目的和主人。宇宙是无限的,任何有限的存在物都不能成为它的主人,只有它自己才是它的“主人”。

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不可能控制整个自然。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是大自然演化无数亿年的产物,自然现在的这种存在状态是由无数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而我们目前对自然的全部认识,仅仅限于一些有限的规律,这些规律只是自然界无数规律中的很少一部分。至于整个宇宙的规律,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掌握,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控制自然呢?我们的技术确实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这距离控制自然还很远。因为,我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只是认识到了它的结果,至于大自然为什么要这样构成它们,这种构成究竟有什么意义,它们在整体中的意义,作用于它们上面的因素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改造自然,人类很可能会犯毁灭性的错误。例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就是很危险的技术,因为基因是在无数亿年中形成的生物基本单位,其生成有着其必然如此的客观理由,我们对它们随意加以改变,究竟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很难预料,也许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但将来等结果显现出来恐怕就无法挽救了。转基因生物工程等基因工程,说不定会制造出什么怪物,基至可能会导致新的生物、细菌或疾病的产生。

在宏观上,我们随意改变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各种惩罚。塔克拉马干沙漠在古代是一片绿洲,当时那里有许多国家,也很繁荣。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它逐渐变成了沙漠。当今各种自然灾害的加剧,沙漠的扩大,无不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随意改造有关。在数亿年中形成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它的各个部分本来是相互适应的,而我们根据对于这个整体的各种及其相互之间的适应方式的不完全的认识,就要去改变它,那必然会造成生态失衡。我们的智慧无法与自然的智慧相比,假定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绝对不会设计得这样完美,我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智慧。随意更改“上帝的伊甸园”,给我们带来的恐怕不会是福音,而只能是末日审判。

自然不是我们的客体,只有我们所认识的那极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的客体。自然之产生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去征服她。她存在并不为了什么,只是存在着罢了。从自然与人的 关系来看,自然只是为人提供了一个可供栖息的场所而已。我们与她的关系,只是适应关系,我们只能适应她而不能改变她。

在主体性这种狂妄思想的指引下,人们片面地认为自然是盲目的,这是十分肤浅的看法。虽然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或者说她根本没有什么最终目的,但她的运动和的每一步都是有目的的。如果自然是盲目的,她怎么会有严格的规律呢?我们又怎么能够认识她呢?如果她是盲目的,那么整个宇宙就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井然有序。要产生出什么,所产生的东西有什么功用,如何存在和活动,这一切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怎么能说自然是盲目的呢?我们的身体就是自然目的性的最好例证:我们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功用、位置、结构、衰老的过程等等,都是预定好了的,长了嘴就是为了要吃东西用的,长了肺就是要呼吸用的,怎么会没有目的呢?

人们以为只有人才有目的,而其他一切存在物都没有目的,因为只有人是有意识的。这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看法。且不说那些高于我们的生物是有目的的,仅就人的目的而言,也是相对的,人的目的只是相对于他现有的认识水平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他的目的也是相对的,因为他的认识总是相对的。他的行为也远不是自学的、有意识的,事实上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盲目地、无意识地进行的,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欲求在行事罢了。至于为什么这样行动,他往往并没有考虑过。人的行为经常是受无意识支配的。还有,他存在的根本意义、终极目的,他全然不知。所以,从终极的意义上讲,人也是盲目地活着。

人也不可能是的主人。否则,社会就会按照人的意愿发展了,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社会的发展自有它独立的规律,人们对于社会的意愿并不能都付诸实施。的经验表明,对人类社会许多有意识的改造活动,往往还不如不改造好,这足以说明人不能完全主宰社会。

人也不是自己的主人。主体性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但弗洛伊德主张,人不是他自己的主人,无意识才是他自己的主人。虽然弗洛伊德的观点有些极端,但至少正确地指出了人的许多行为并不是有意识的。从弗洛伊德的以及我们实际的精神生活来看,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远不是统一的。一个人的内心中充满了种种相互冲突的看法、倾向,每一个倾向都向他的意识献媚,力图为它所选中,当几个倾向的竞争力相差无几时,他就会感到痛苦,拿不定主意究竟采取哪一种倾向好。这时,他的内心世界好像有许多个人在辩论,好像是一艘不能自主地漂浮在各种意见的波涛之上的小船。正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是不统一的,所以他会常常改变意见。因此,一个人出尔反尔并不值得惊奇。由此看来,自我也远远不是自己的主人。

从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来看,人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些强调主体性的人说,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说法包含着这样一个命题,即:人的命运完全是由意识决定的。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简单化了。人的命运,不可能是由一种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社会因素、人的先天条件等。这些因素远远不是意识能够控制的。反过来说,如果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人们就会如愿以偿了,相当总统的就成了总统,想当诗人的就成了诗人,想成为富翁的就成了富翁。可事实并非如此,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可见,人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从人类整体的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来看,人都远远不是一个主体,远远没有成为自觉。他既不能控制自己的整体行为,也不能控制自己的个体行为;既做出了种种有害自然的事情,又做出了种种伤害人类自己的事情。既然人类连自己的行为都不能控制,怎么能够控制自然呢?人类在处理整体事务的时候,不同的人之间意见纷纭,甚至截然相反;在处理个人事务之时,自己的意见也难以达到统一。如果说人能够控制自然,那么让自然听从哪一种意见呢?自然将会无所适从。

人只是一个相对的主体,远非绝对的主体。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谦虚一点为好;狂妄自大,到头来受到惩罚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人远远不是自然和宇宙的主体,只有自然和宇宙自身才是主体,我们仅仅是这个主体的一部分,是它的从属物,我们的主体性不可能超越这个永恒主体的规定。

以人为本,这相对于那些人为的异化制度来讲是可以的;但这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

人的确有比动物和植物高明的地方,但这决不能成为人类肆意践踏生态系统、杀害和毁灭动植物的借口。自然赋予人的这种优越性是不可滥用的,对它的使用有其限度,如果使用不当,这种高明就可能会变成愚蠢。从自然的角度看,人并不比动物更优越,在大自然的宴席上,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不能用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以它们对人类是有用还是有害来加以取舍。即使是那些存在物对人类的用处,我们也远远没有也不可能发现完毕,如太平洋紫杉,以前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但后来发现从中可以提炼出癌症的药物 ,可是这时太平洋紫杉已所剩无几了;这些存在物对于人类整体的用处,更是我们所不可能知道的。

因此,笔者主张,人类不仅应当有一种世界主义,还应当有一种宇宙主义。世界主义是以世界意识为基础的,一个人能够从世界的角度来考虑,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世界的观点还是一种人类的观点、地球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还是非常片面的。因此,它应当时一步发展为宇宙主义。人类考虑问题应当从宇宙的角度出发,应当建立在宇宙意识的基础之上,有一种宇宙般的博大胸怀。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狭隘的主体性思想,达到与天地一体的境界,人类才会有远大的前途。人类不仅对待自身应当是善的,对待动物和植物也应当是善的,对待大自然的一切存在也都应当是善的,换言之,对待宇宙应当采取善的态度。这种善是一种宇宙之善。如果我们以善来对待宇宙,那么,我们一定会得到来自宇宙的善的回报。

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 篇二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1]能动性首先表现为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表现为反映事物的抽象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能动性最主要的表现还是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包括选择目标方法途径等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2]创造一词辞海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创造性即非重复性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新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是相对的创造性成果并不都是指人类的伟大发明也可以相对自己来说是新颖的事物如以前未曾有过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小的灵感等自主性即主体具有主动自由的特点自主性表现为主体不但能控制自然改造社会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还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觉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必要与可能[3]人的哲学里进一步指出人的主体性还有全面和片面较高和较低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别人对自然社会自身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能动创造和自主那是全面的主体性反之则是片面的不同的人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三个方面表现程度有差异有高有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除此之外还有非本质和次要的属性即主体的受动性模仿性和适应性主体的本质属性是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这是目前理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

另外有学者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把主体性定义为精神性此观点认为在研究人性时从不同出发点不同学科出发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人的本能欲望情爱的角度看人性具有自然本性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便具有社会性但光有自然性社会性人性还不完满还须加上精神性并把主体性定义为精神性[4]认为主体性是一种精神表现主体性包括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此种观点突出人的精神是可取的但主体性不会只是一种精神存在更是一种现实存在这样主体性才是完满的真实的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主体性定义为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从心理角度看主体性是一种人格特性人格是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w.MIsoHEL 米谢尔1980[5]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主体性不是人格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主体性是描述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的形状质的即现实中有些人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在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相反有些人却具有较低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有些人则只有奴性。

同时主体性是发展的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一1.5岁 2 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一 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一 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一 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一 18岁 6 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其中第二第三阶段就讲到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在这两个阶段儿童会初步尝试去处理一些事情会主动地探索外面的世界教育者如果一味的禁止儿童自己去做过分的保护和弱爱儿童就会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相反如果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是鼓励和帮助儿童就会发展起自主感和主动感这可以说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萌芽阶段再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来看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历了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心理自我时期青少年有了一个内部世界会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主体性只有在心理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发展可以说青春发育期主体性的生理心理基础已经奠定是主体性迅速发展时期至于主体性成熟期就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青春期就有良好的主体性而有些人恐怕要用一辈子去发展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思想家早就有定论恩格斯一切动物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他们的意识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7]。

他们的论述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意识活动正是这种有意识活动将人与动物完全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条件人的本性之一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并不是一种现实性而是一种可能性要使主体性成为现实性要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特殊的教育主体性的教育因此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主体性一直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自然显得力量巨大人类只能群集而居共同抵抗自然力那时的人是自然的奴隶主体性发挥是很有限的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工具的利用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主体性得到了确认但由于生产关系的缘故人是不自由的即马克思讲的宗法社会以人的依附为特征人性受到压抑主体性仍然得不到发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崇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8],从而给人的自主平等自由独立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人性得到了张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哲学思想得到发展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托马斯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等但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即是谬论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到了极至人又成了物的奴隶金钱的奴隶人被异化了人在追求自身完善进程中把过程当目的了因此主体性弘扬又变成了理论的空想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的主体性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全面拓展的历史伴着物质生产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确证和提升的历史[9]。

同时人类要完全占有自己的主动性必须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人类对主体性的追求我们今天提出的主体性教育就是明证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那么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水平的主体性呢用黄崴先生的话讲是交互共生主体性即认知伦理审美融为一体的主体性[10]用檀传宝先生的话讲是主客体的统一和交融前提下的主体性[11]这也是主体性现实形态它是一种融通了主客体综合理性非理性实现了向外驰骛和向内观照统一的真实和具体形态综合和艺术是其追求的境界[12]檀先生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了传统教育认为传统教育是外烁型的主要特征是对主体的漠视近现代教育特别是从杜威开始是重视主体性的整个20世纪可以讲是一个教育变革实现的世纪也是一个教育主体性得到大张旗鼓鼓吹和实践的世纪[13]但这也只是主体性的中介形态由中介形态向现实形态转化还有一个历史过程而我们中国教育还处于中介形态的黎明时分即主体性刚刚被唤醒我赞成他们两个的观点主体性应是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发展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共同发展的主体性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追求这样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在教育内外环境中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以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行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建构为核心这个观点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有学者说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14]。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实的反思主体性教育思潮是九十年代末兴起的自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到八十年代末基础教育逐渐被演化成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人们从探寻应试教育的根源中发现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深层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是一种反主体的教育反主体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以社会政治要求为中心忽视教育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在教育目标上以学生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为主忽视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在教育结果上只重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轻视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反主体性教育最根本的特点还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教师学生教育行政干部缺乏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正是对今天教育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提出的

主体性教育 篇三

要: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关键词:现代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 篇四

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中学德育改革中,要通过变革德育观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关健词:德育;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推进中学德育改革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1、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力。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坚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素质发展,使学生主体的德性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以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的职能就是要开发学生个人主体所蕴藏的内在潜力,正是这种内在潜力的发掘,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得到弘扬,从而使学生“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全部才能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所以,现代学校德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备性,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性从受教走向自教、从教化转成自化、从他律变成自律,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生存,而且懂得发展自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驾驭自己,能动地改革社会,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人的自由发展中,个人自由的主体性是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人的德性发展。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他们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成为一代生气勃勃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2、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达成德育目标的关键

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学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智能、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学生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师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他们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会形成动机展开自觉的活动;他们对教师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地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德育活动的进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德育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们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是道德教育过程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也是达成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道德教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知与行的矛盾。如此诸多矛盾的解决,仅靠外在力量的驱使是不行的,这还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发展学生、完善学生的教育,是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的教育。而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仍然有赖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塑造,但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却起着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要培养的不是道德的执行者,而是自由的、有创造个性的道德主体。这就要求不只简单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方面,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的主体理性、主体智慧和主体能力。只有造就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才可能从根本上达成。正是在上述两个特点上,我们强调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二、在中学德育改革中学生主体性 m.baihuawen.cn 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变革德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态与缺陷,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经严重忽视学生的素质的发展,德育实效性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对传统德育观念进行变革已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德育的价值有外在的社会发展价值和内在的人的发展价值之分,传统德育强调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学生的发展价值。所以,现行学校德育首先要突出发展学生的内在价值,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此同时推进社会发展价值的实现。

其次,现行学校德育要以促进学生主体德育发展为根本。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与社会互为手段与目的。德育通过人的素质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而传统德育强调的是一种人的发展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性德育。所以,现行学校德育要由工具论走向目的论,达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再次,现行学校德育要体现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本体功能,把来自环境的作用转化为学生主体对环境反作用的能力和良好机制,也就是说,学校德育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相应地,德育的实践活动也要由教师主知、主情、主行转向引导学生知情、知意、知信、知行的协调发展。

2、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

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时、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动。其中道德认知的的发展也就是道德思维结构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含了十分复杂的因素和内部机制,其中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是由道德需要的发展所决定的。当学生个体内部产生了强烈的道德需要、动机与情感时,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

所以,学校道德教育要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能只凭一味单向地进行说教和灌输,或只注重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典型事例、英雄人物等来教育学生,因为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体验和感受,每个学生个体是唯一独特的,而且,学生并不会被动地机械地盲目地接受学校的道德指令,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形成自我体验来感受社会,理解生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经验,已形成的道德规范体系进行筛选、过滤、选择、强化,形成自身内部结构状况,这一内部状况促使着个体以个人特有的方式理解道德原则、规范、实践道德义务。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在探明学生个体内部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根据学生个体具体的自身内部道德状况,对个体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满足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的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道德需要,这个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也是个体主体性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所谓道德能力是指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道德活动的心理特征(认知、比较和判断、动作及反应速度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完成一定道德活动的本领,它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进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了很高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坚持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确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而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道德生活所需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放在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上。如加强学生的角色教育,让学生通过在学校中的角色扮演训练认识到特定社会角色的特定道德要求,设身处地地体验自己的未来角色,按照社会需要、个人专业、兴趣、爱好和才能理解角色规范,在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掌握和形成扮演角色所需要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

简述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就是培养主体性的人的教育要构建主体人格就要有教育的主体性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中忽视人的主体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因此要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社会政治经济中占取有利地位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是我们今天教育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在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界定的基础上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1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1]能动性首先表现为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表现为反映事物的抽象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能动性最主要的表现还是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包括选择目标方法途径等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2]创造一词辞海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创造性即非重复性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新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是相对的创造性成果并不都是指人类的伟大发明也可以相对自己来说是新颖的事物如以前未曾有过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小的灵感等自主性即主体具有主动自由的特点自主性表现为主体不但能控制自然改造社会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还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觉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必要与可能[3]人的哲学里进一步指出人的主体性还有全面和片面较高和较低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别人对自然社会自身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能动创造和自主那是全面的主体性反之则是片面的不同的人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三个方面表现程度有差异有高有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除此之外还有非本质和次要的属性即主体的受动性模仿性和适应性主体的本质属性是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这是目前理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

另外有学者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把主体性定义为精神性此观点认为在研究人性时从不同出发点不同学科出发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人的本能欲望情爱的角度看人性具有自然本性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便具有社会性但光有自然性社会性人性还不完满还须加上精神性并把主体性定义为精神性[4]认为主体性是一种精神表现主体性包括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此种观点突出人的精神是可取的但主体性不会只是一种精神存在更是一种现实存在这样主体性才是完满的真实的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主体性定义为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从心理角度看主体性是一种人格特性人格是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w.MIsoHEL 米谢尔1980[5]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主体性不是人格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主体性是描述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的形状质的即现实中有些人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在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相反有些人却具有较低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有些人则只有奴性。

同时主体性是发展的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一1.5岁 2 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一 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一 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一 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一 18岁 6 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其中第二第三阶段就讲到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在这两个阶段儿童会初步尝试去处理一些事情会主动地探索外面的世界教育者如果一味的禁止儿童自己去做过分的保护和弱爱儿童就会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相反如果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是鼓励和帮助儿童就会发展起自主感和主动感这可以说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萌芽阶段再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来看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历了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心理自我时期青少年有了一个内部世界会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主体性只有在心理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发展可以说青春发育期主体性的生理心理基础已经奠定是主体性迅速发展时期至于主体性成熟期就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青春期就有良好的主体性而有些人恐怕要用一辈子去发展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思想家早就有定论恩格斯一切动物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他们的意识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7]。

他们的论述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意识活动正是这种有意识活动将人与动物完全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条件人的本性之一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并不是一种现实性而是一种可能性要使主体性成为现实性要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特殊的教育主体性的教育因此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主体性一直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自然显得力量巨大人类只能群集而居共同抵抗自然力那时的人是自然的奴隶主体性发挥是很有限的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工具的利用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主体性得到了确认但由于生产关系的缘故人是不自由的即马克思讲的宗法社会以人的依附为特征人性受到压抑主体性仍然得不到发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崇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8],从而给人的自主平等自由独立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人性得到了张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哲学思想得到发展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托马斯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等但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即是谬论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到了极至人又成了物的奴隶金钱的奴隶人被异化了人在追求自身完善进程中把过程当目的了因此主体性弘扬又变成了理论的空想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的主体性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全面拓展的历史伴着物质生产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确证和提升的历史[9]。

同时人类要完全占有自己的主动性必须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人类对主体性的追求我们今天提出的主体性教育就是明证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那么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水平的主体性呢用黄崴先生的话讲是交互共生主体性即认知伦理审美融为一体的主体性[10]用檀传宝先生的话讲是主客体的统一和交融前提下的主体性[11]这也是主体性现实形态它是一种融通了主客体综合理性非理性实现了向外驰骛和向内观照统一的真实和具体形态综合和艺术是其追求的境界[12]檀先生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了传统教育认为传统教育是外烁型的主要特征是对主体的漠视近现代教育特别是从杜威开始是重视主体性的整个20世纪可以讲是一个教育变革实现的世纪也是一个教育主体性得到大张旗鼓鼓吹和实践的世纪[13]但这也只是主体性的中介形态由中介形态向现实形态转化还有一个历史过程而我们中国教育还处于中介形态的黎明时分即主体性刚刚被唤醒我赞成他们两个的观点主体性应是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发展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共同发展的主体性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追求这样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在教育内外环境中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以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行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建构为核心这个观点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有学者说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14]。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实的反思主体性教育思潮是九十年代末兴起的自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到八十年代末基础教育逐渐被演化成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人们从探寻应试教育的根源中发现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深层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是一种反主体的教育反主体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以社会政治要求为中心忽视教育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在教育目标上以学生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为主忽视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在教育结果上只重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轻视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反主体性教育最根本的特点还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教师学生教育行政干部缺乏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正是对今天教育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提出的2.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

首先表现在它反映了现实的需要今天的教育现实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的指导主体性教育有现实的迫切性其次主体教育的展开能解决教育现实中很多棘手的问题改变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背离使教育回归到它的本体地位有人称主体性教育是改变生命结构的基因工程有理论的先进性再次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人类主体精神在教育中的反映人们希望通过人类自身的教育塑造更完善的主体它的理论层次要高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改善教育局部的理论有理论的深刻性第四主体性教育更是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时代要求的理论今天正处于社会开放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科技的竞争异常剧烈经济科技的竞争实乃人才的竞争因此需要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主体性的形成正是人才的落脚点再从今天世界面临的难题来看环境污染能源缺乏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等的解决都需要有高创造性及高主体性的人才同时还要提高全体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主体性教育具有时代的迫切性第五主体性教育理论基础正在夯实人们纷纷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等角度开展对主体性教育的研讨北京天津河南湖北等省市都开展了主体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主体性教育有现实的可能性主体性教育的实现。

主体性教育的完全实现要到人获得全面解放的那一天但这丝毫不能也不应该阻止我们今天的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追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去构建今天的主体性教育

2.1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主体人格

主体人格即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主体人格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两个方面主体人格即人在意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主体性的人格特征主体的意识是指反思的意识民主的意识人道主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等主体的能力是指反省的能力民主作风尊重人理解人自我决断的能力等主体性与我们日常常用的如自信自尊自立自主自由自觉积极主动能动独立等词汇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给主体人格作一个非科学的描述具有主体人格的人在道德上表现为一种责任感在精神上表现为一种自信心在生活上表现为独立性在能力上表现为较强的才能在困难面前的一种刚强意志在困难问题面前的主见。

教育目的即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人的质量规格的描述已有很多如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等我们现在又加上主体人格那么主体人格与以上一些概念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关系它们突出的重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全面发展全面素质突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突出知情意行的和谐自我实现突出与人和谐相处主体人格突出主体以及精神性具体讲如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信坦率和真诚有独初和自立的需要和能力平等待人有创造性等内容都与我们的主体人格相合。

2.2主体性教育实现的客观条件

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主体性教育的实现也是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这里讲的是现有条件下实现主体性教育应该创造的客观条件。

第一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是首要的客观条件培养主体人格的教育要有教育主体性它要有自己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是由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别的社会存在物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一本质特点将教育与别的社会存在物区分开从而也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其次教育内部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如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规律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再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有其历史继承性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本身是一条不间断的链条教育中的任何改变都可以从内部找到原因和发现其发展的轨迹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切都说明教育是独立的没有必要将教育依附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是一种主体存在承认教育的主体存在才能进行主体性的教育才不会运用政治经济的运作手段来运作教育才会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而不会把学生看成政治人经济人。

第二要有让人自由发展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这里的宏观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学校环境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有了自由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由的环境是开放的民主的在这里没有对人性的压制没有权力赋予的专制和特权只有对人的尊重理解爱护只有在自愿基础上的管理秩序只有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只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条件有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统一。

第三教育内容的开放性进步性精神性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要从整体上去进行教育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去实现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有不同学说派别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内容可供学生选择象蔡元培先生办北大一样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进步性是指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是经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同时又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需要的东西精神性是指教育内容应具有发展人格精神的东西在学生学习真善美的知识技能的时候注意挖掘涵养学生人格的精神因素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第四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手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丰富多样的心理基础上的因此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再完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都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判断教育手段是否科学就看教育实践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否有利于主体人格的培养。

2.3主体性教育实现的过程

这里的主体是指具体的微观的过程主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主体性教育提出一个焦点问题是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还是双主体我以为是双主体主体是一个相对客观体而存在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活的因素是人就有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是可能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客体分别是自身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同时主体可用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来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是主体而且双方都要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交往活动任何一方不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交往交往活动就不能进行这种情况正符合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这个具体过程是

教育过程开始时教师主体性高学生主体性低教育过程结束时学生由低主体性向高主体性转化而且只有教师的高主体性才能完成学生由低主体性向高主体性的转化。

2.4主体性教育实现的可能途径

主体性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教学过程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即注意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1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也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也要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一般能力。

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教学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构成其中智育过程的最高目标是学会学习德育过程的最高目标是自我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专指品德教育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会自学懂得学习的方法能监控自己的学习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自我教育是指自己教育自己能自己选择教育目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修养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能使自己的品德不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不能总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一个会独立行走的人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体现主体人格培养的目标学生要学的知识有科学技术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政治知识等我们要挖掘出这些知识中隐含的精神因素如科学知识中的怀疑批判精神民主自由精神坚持真理精神道德知识中的信仰追求精神满足等因素艺术知识中的非功利感性情感创造的意识吃苦耐劳等精神因素用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性形成主体人格。

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还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支持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已有不少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认知过程经过同化顺应两个阶段这个理论特别强调主体原有的认知状况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德育观从道德角度强调主体主动活动建构道德的重要性另外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布卢纳的发现学习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以及我国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上海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主体性教育理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总之对主体性教育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勇于实践那么我们的教育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2][3]袁仁贵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 年版P153 P157 P161

[4][9]王坤庆人性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华中师大学报哲社1997年 7 期P115

[5][6][15]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年版P48 P50 P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P2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P104

[10]黄崴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历史走向评析比较教育研究1997 年5期

[11][12][13]檀传宝试论教育主体性形态及其实现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 2期

[14]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 年4 期P71

论文简述 篇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人文缺失

自我介绍,很荣幸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批评。

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相当严重的人文缺失问题。论文从关中平原东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入手,列举了该项工作实施过程中引发的人文缺失问题,并对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讨论。

论文第一部分分别从农村文化资源、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工作压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过程中凸现的人文缺失问题。第一方面论文通过关中平原东部农村一所非完全小学撤并工作未能成行的典型事例,阐释了大量撤并学校不但破坏了当地的文化生态平衡,对于学校外围优质发展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产生的最令人揪心的问题莫过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第二方面论文首先关注了当地布局调整后缺乏寄宿制条件的学生面临的新的求学困难以及相应的家长经济和心理负担的加重,然后列举了当地寄宿制学校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方面,论文简要分析了布局调整导致学校规模盲目扩大造成教师工作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引发职业倦怠的问题。

论文第二部分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反思和讨论。第一个问题,论文从产业经营的规模经济原理出发,分析了我国大规模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初衷,强调布局调整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二个问题,论文提出对优质教育资源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强调布局调整工作应注重优质校园文化资源的保留和延续。第三个问题,论文提出当前布局调整“重废难立”问题突出,认为加大投入,集中精力推进中心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做好布局调整工作的关键环节。

最后,论文认为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存在问题的不断修正,布局调整工作的稳步推进必然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发展。

论文存在诸多问题请老师批评指导。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 篇七

首先表现在它反映了现实的需要今天的教育现实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的指导主体性教育有现实的迫切性其次主体教育的展开能解决教育现实中很多棘手的问题改变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背离使教育回归到它的本体地位有人称主体性教育是改变生命结构的基因工程有理论的先进性再次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人类主体精神在教育中的反映人们希望通过人类自身的教育塑造更完善的主体它的理论层次要高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改善教育局部的理论有理论的深刻性第四主体性教育更是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时代要求的理论今天正处于社会开放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科技的竞争异常剧烈经济科技的竞争实乃人才的竞争因此需要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主体性的形成正是人才的落脚点再从今天世界面临的难题来看环境污染能源缺乏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等的解决都需要有高创造性及高主体性的人才同时还要提高全体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主体性教育具有时代的迫切性第五主体性教育理论基础正在夯实人们纷纷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等角度开展对主体性教育的研讨北京天津河南湖北等省市都开展了主体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主体性教育有现实的可能性主体性教育的实现。

主体性教育的完全实现要到人获得全面解放的那一天但这丝毫不能也不应该阻止我们今天的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追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去构建今天的主体性教育

2.1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主体人格

主体人格即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主体人格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两个方面主体人格即人在意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主体性的人格特征主体的意识是指反思的意识民主的意识人道主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等主体的能力是指反省的能力民主作风尊重人理解人自我决断的能力等主体性与我们日常常用的如自信自尊自立自主自由自觉积极主动能动独立等词汇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给主体人格作一个非科学的描述具有主体人格的人在道德上表现为一种责任感在精神上表现为一种自信心在生活上表现为独立性在能力上表现为较强的才能在困难面前的一种刚强意志在困难问题面前的主见。

教育目的即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人的质量规格的描述已有很多如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等我们现在又加上主体人格那么主体人格与以上一些概念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关系它们突出的重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全面发展全面素质突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突出知情意行的和谐自我实现突出与人和谐相处主体人格突出主体以及精神性具体讲如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信坦率和真诚有独初和自立的需要和能力平等待人有创造性等内容都与我们的主体人格相合。

2.2主体性教育实现的客观条件

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主体性教育的实现也是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这里讲的是现有条件下实现主体性教育应该创造的客观条件。

第一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是首要的客观条件培养主体人格的教育要有教育主体性它要有自己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是由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别的社会存在物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一本质特点将教育与别的社会存在物区分开从而也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其次教育内部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如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规律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再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有其历史继承性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本身是一条不间断的链条教育中的任何改变都可以从内部找到原因和发现其发展的轨迹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切都说明教育是独立的没有必要将教育依附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是一种主体存在承认教育的主体存在才能进行主体性的`教育才不会运用政治经济的运作手段来运作教育才会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而不会把学生看成政治人经济人。

第二要有让人自由发展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这里的宏观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学校环境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有了自由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由的环境是开放的民主的在这里没有对人性的压制没有权力赋予的专制和特权只有对人的尊重理解爱护只有在自愿基础上的管理秩序只有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只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条件有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统一。

第三教育内容的开放性进步性精神性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要从整体上去进行教育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去实现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有不同学说派别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内容可供学生选择象蔡元培先生办北大一样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进步性是指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是经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同时又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需要的东西精神性是指教育内容应具有发展人格精神的东西在学生学习真善美的知识技能的时候注意挖掘涵养学生人格的精神因素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第四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手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丰富多样的心理基础上的因此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再完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都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判断教育手段是否科学就看教育实践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否有利于主体人格的培养。

2.3主体性教育实现的过程

这里的主体是指具体的微观的过程主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主体性教育提出一个焦点问题是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还是双主体我以为是双主体主体是一个相对客观体而存在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活的因素是人就有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是可能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客体分别是自身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同时主体可用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来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是主体而且双方都要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交往活动任何一方不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交往交往活动就不能进行这种情况正符合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这个具体过程是

教育过程开始时教师主体性高学生主体性低教育过程结束时学生由低主体性向高主体性转化而且只有教师的高主体性才能完成学生由低主体性向高主体性的转化。

2.4主体性教育实现的可能途径

主体性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教学过程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即注意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1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也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也要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一般能力。

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教学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构成其中智育过程的最高目标是学会学习德育过程的最高目标是自我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专指品德教育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会自学懂得学习的方法能监控自己的学习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自我教育是指自己教育自己能自己选择教育目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修养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能使自己的品德不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不能总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一个会独立行走的人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体现主体人格培养的目标学生要学的知识有科学技术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政治知识等我们要挖掘出这些知识中隐含的精神因素如科学知识中的怀疑批判精神民主自由精神坚持真理精神道德知识中的信仰追求精神满足等因素艺术知识中的非功利感性情感创造的意识吃苦耐劳等精神因素用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性形成主体人格。

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还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支持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已有不少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认知过程经过同化顺应两个阶段这个理论特别强调主体原有的认知状况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德育观从道德角度强调主体主动活动建构道德的重要性另外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布卢纳的发现学习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以及我国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上海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主体性教育理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总之对主体性教育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勇于实践那么我们的教育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八

[1][2][3]袁仁贵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 年版P153 P157 P161

[4][9]王坤庆人性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华中师大学报哲社1997年 7 期P115

[5][6][15]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年版P48 P50 P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P2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P104

[10]黄崴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历史走向评析比较教育研究1997 年5期

[11][12][13]檀传宝试论教育主体性形态及其实现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 2期

[14]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 年4 期P7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简述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教师奖惩制度_教师奖惩制度优秀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