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这项内容纳入高校整体教学计划!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作出答复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作出答复。教育部表示,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284号(教育类316号)提案答复的函
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认识挫折、应对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推动挫折教育规范发展。教育部相继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规范化建设发展。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专门就“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等主要教学内容提出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2016年,教育部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教育系统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切实改进工作,提升心理育人质量。2018年7月,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作出了制度安排,强调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
二是建设课程体系,把挫折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重视课程主渠道建设,不断拓展课程教育平台,将挫折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扩大挫折教育工作覆盖面。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推动各地各高校将挫折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加强挫折教育;目前,在高校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别注重加强挫折教育。如: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就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等作出专门阐释。融入心理课程资源。组织专家编写精品示范教材《青少年挫折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优质教材资源;建设《抗压自信课》《挫折中的成长》等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供学生在线学习;推动吉林大学等高校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国家首批精品在线万余名学生修读;各地各高校普遍开设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将其纳入必修课范畴,而且还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融入军事训练课程。要求各高校将军训纳入必修课程,通过军训锻炼体魄、锻炼意志、锻炼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畏艰难、耐受输赢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对学生军事训练的达标要求,将军训打造成一个加强挫折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挫折教育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注重典型培育与示范引领,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推动工作研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等项目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创造条件,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工作实践。培育精品项目。2018年,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创设心理育人方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建设平台,旨在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全面统筹,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的建设和完善。
四是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挫折教育良好氛围。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部署,推动包括“5·25”心理健康节在内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网络微课、微视频、动漫等创作,以及知识竞赛等,面向学生广泛传播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各地各校通过易班网、大学生在线及相关网站平台,集中面向大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及教育作品。推广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及网络新媒体等渠道,以及文化创意作品、公益广告的创作展示等活动,广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保健意识。通过网站、微信号、APP及海报、横幅、宣传册等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广泛传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各地各校围绕“3·25”(善爱我)、“5·25”(我爱我)、“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开展主题日系列活动,广泛举办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艺术及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参与度和实效性。各地各校每年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月活动,突出活动特色,打造活动品牌,长效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五是推进队伍建设,提升挫折教育工作水平。加强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与专业指导,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壮大工作队伍。各地各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职人员配比逐步扩大,许多高校已经达到师生比1:4000的基本标准,有的还达到了1:3000。同时,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兼职队伍,形成了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基础扎实、专业互补、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开展分类培训。依托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力量,借助教育部各类研修基地和培训中心,对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等人员进行分类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实战能力。强化人才培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全国共设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点82个、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点311个、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9个,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加快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挫折教育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加强组织管理、评估督查,推进政策落地落实,促进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挫折教育。优化体系构建。我们将进一步督促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台账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挫折教育内容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全面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增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挫折教育体系。推动配齐建强。依据2018年7月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继续推动解决各地各高校在队伍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制约性的短板问题,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且每校至少2名的要求配齐建强,推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挫折教育课程和内容)公共必修课的全面开设,健全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评估督导。推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评估检查,以及心理育人方向高校思政工作平台和项目的考核评估。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后备队伍的培养力度。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专家智库的运作机制,强化专家智库作用发挥,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促进科学化发展。加强专职队伍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创新发展中心等,面向全国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培训、示范培训等,引领各地各校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队伍业务水平。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评估及继续教育,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建设及培训,提升队伍业务能力。加强兼职队伍建设。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学生骨干队伍系统化培训,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在关心帮助学生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推进心理学等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构建挫折教育合作共同体。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强化家校协同。推动家庭教育法律制度的实践与研究,加强家校协同,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指导家长正确教导孩子。加强医校合作。推动各地各高校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畅通学生转介就医通道,增强医学专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借力社会服务。引进具有相当资质和胜任力的社会专业机构,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加强沟通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发挥社区及社会机构的协同和支持作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