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课堂实录最新4篇

众鼎号分享 200866

众鼎号 分享

教学实录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的记录再现,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课堂实录》,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课堂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作业布置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背诵全诗。

王崧舟精彩的教学实录 篇二

当得知特级教师王崧舟要来平湖讲学上课时,很是兴奋,但得知他要上四下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时,不由狐疑:《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课文,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青也越来越浓。这样一篇平淡无奇、又有些俗的课文,怎样体现王老师一贯的诗意语文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聆听了王老师的课。他的独特的教材解读让我眼前一亮。

一、静静地画鱼(第一课时)片断

师: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你找到了99%,还有谁补充。

生:原来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师出示这一段话,是怎么画的,看清楚了吗?闭上眼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金鱼的每个部位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非常细致。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

生:我感受到了青年画画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师: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静静,什么是静静?

生:静静就是不出声。

生:就是不受干扰。

师:青年静静地画画,有多么仔细,请用心读,用心体会。

师:你就是那位青年,

生:不会,我已经把鱼的样子记在脑子里了。

师:你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吃食的动态。你在画画时,还会到鱼缸边去看吗?

生:不会,我已经把金鱼记到心里去了。

师:是啊,青年静静地画画,他心里装着金鱼,记着金鱼,刻着金鱼,这就叫静静。

生:这是一丝不苟的静。

生:是专心致志的静。

生:这是胸有成竹的静。

(板书)师:把青年静静画画的情景记到心里去。读

师: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小女孩惊奇地喊:鱼游到了纸上

师: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围观的群众都觉得:鱼游到了纸上

(反思;如果让我教学这段,必定在怎样画这儿大做文章:他怎样把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怎样挥笔速写,你能学一学他的样子吗?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我相信很多老师也会这样处理。但是王老师没有,他抓住让我们忽略的静静二字,大做文章,透过静静,看到了青年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简单的静静似乎蕴涵的远比我们想像的多,也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风景独好的窗子。)

二、静静地看(第二课时)片断

师:这么高超的画技是怎么练出来的呢?请你从文中找一找?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你一定会注意到一个词静静,什么叫静静地看着?

生:静静地看,就是专心致志的看。

生:就是一心一意地看。

生:就是聚精会神地看

师:从静静,有人读出专心致志,有人读出聚精会神,你感受到了吗?用心读

师:你去看过金鱼吗?你跟青年的看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是走马观花地看,但是青年却是专心致志的。

生:我会边看边玩耍。

生:我可能是三心二意的。

师:但是那位青年是怎么看的?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样的看叫静静地看、专心致志地看、全神贯注地看。

师:这样静静地看了多久?

生: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谁留心了一年多、每个星期、一整天、常常

生:我算了下,他这样静静地看了六十多天啦!

师: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生:每个星期天都到现场看鱼。

师:不管严寒酷暑,每个星期天都在看鱼。这是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读)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他动摇过吗?没有。间断过吗?没有

这是持之以恒地看、专心致志地看,看地忘了吃饭、忘了时间。

生:到了痴迷的状态。

生: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就是静(板书)

静是专心致志,是持之以恒。

游到纸上的仅仅是鱼吗?

生:有青年的心血、有青年的汗水,有青年的心。

师:是啊,心静了,还有什么事做不成的呢。(板书心静)

反思:静得精彩,静得深沉。

没想到王老师抛却了传统的对于教材的解读:青年人身残志坚的教育主题,紧紧抓住静字,对文章解读回归了心与物游、宁静致远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母题上,让平淡无奇的文章一下子丰盈起来,充满了文化的意味。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正是这样静静地看、持之以恒地看才会有静静地画,胸有成竹地画,从静静中教会学生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坚定不移去努力,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这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是啊,心静了,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

课堂实录 篇三

师: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像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师:能否说得更准确些?

生:去追求。

师: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

生(齐):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健壮的青年谁喜欢?

生(齐):都喜欢!

师: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绽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郡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生: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像,万般喜悦。

师: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像、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生(齐):正是这样。

师: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像。

(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津津有味)

生: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生: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师: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

生:撑伞的、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生: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生: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师: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生: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生: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生: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师: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六分钟后,相继有三位学生读他们各自的习作。)

附习作原文:

习作1:读这篇文章,仿佛进入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美丽境界。你看,作者先写了地上小草的生长状况和活力: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再写树上花朵竞相绽放的形象:赶趟儿似的,像火、像霞、像雪。花间蝴蝶飞舞的“闹”状:嗡嗡地,飞来飞去地。后写天空中密密斜织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细雨,又写天上渐渐多了的风筝等等。这样,“地上一树上一天上”的顺序层次,使意境显得相当高远和开园,令人心旷神怡,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习作2:这篇文章语言构思精妙,出神人化。文中一系列拟人化词语的贴切运用,无不表现出作者选词用字的深厚功力。如:“钻”字,生动地表现出春草的活力;“让”字,逼真地表现出春花竞放的情状,“闹”字,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景象;“抚摸”,形象地表达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等等。使人在惊异于作者遣词用字功力之深厚的同时,获得语言美的熏陶。

习作3: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描述春天的景物,突出地抓住春天景象万千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追求、去体味、去感受“万千”的景物。如:从视觉人手,在看到草绿草满的同时又产生“软绵绵”的感觉,看到花多花艳的同时又听到蜂蝶的闹声,闻到花艳的香甜;再从触觉人手,在感受春天的温暖和柔情的同时,又闻到泥土、花草的芳香,听到鸟儿卖弄的啼唱、牧童嘹亮的笛音等等。无不让人心灵受到熏染和震撼:春天是美丽的。要把握春天,建设春天!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篇四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

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

生6:苦!

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

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特殊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为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记不清了。

生13:因为作者很惊讶,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认真的思考,各加2分。

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老实,这个老实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大家看看77页的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此处也有个“老实”,两者对比一下看看两个“老实”的含义如何?

生15:第一个“老实”是指老王年轻时不规矩。第二个“老实”是指老王厚道。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要费些脑子,先给这位同学加上2分,课后我们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具体的分析。

生16: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加3分。结合课文来看,前一个不幸应是指什么?

生(齐):从小营养不良

师:很好,那么后一个不幸指什么呢?

生(齐):害了恶病。

师: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生17:我想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说明的是他从小生活环境不好,而害了恶病说明他的生活状况的不好,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下,给他加上2分。再给大家一天的时间思考,我们明天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8:老王吃鱼肝油后,到了晚上真的看得见吗?

师:加1分,哪位同学能回答她的这个问题?

生19:我想应该是看的见的,因为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而鱼肝油中含有这种成分。

师:看来你不仅对文章有研究,对医学也有兴趣。给你加上2分。

生20:前者是写十个或二十个,后者为什么还要写多得数不完?

生21:因为日子长了作者记不清了。

师:给她们各加1分,同学们可以思考看看能否从这个问题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22:我笑着说“有钱“,为什么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给他加上2分。我们可以从老王的性格方面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23:表现了老王的善良。

师:反应很快,加3分。

生2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鸡蛋,都给我吃?’”为什么“强笑”?

生25:这样表达更为准确。

生26;这样表达较为含蓄。

生27:更突出作者看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还给她送鸡蛋时的难过。

生28:与前文“我害怕的糊涂了相照应”,表达了作者看到老王时的意外。

师:看来这个问题同学们的争议很大,给每位同学各加3分。我们可以下去再思考一下,明天来解决。

生29:为什么作者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一句结尾,这有什么作用?

师:先给这位同学加上3分。在这句话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这个幸运是与谁比较而说的?

生(齐):老王

师:其实不管是老王还是作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而这句中说老王是不幸的人,作者是幸运的人,究竟有什么含义,由于时间关系,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做一个思考的作业。现在请我们的科代表总结一下发言情况。

科代表:整节课共有20人发言,提问不解之处的9人次,共15分;回答评价的18人次,共36分;提问“精彩的”5人次,共13分;总分为82分。(其中有同学多次发言)

师:今天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越来越多的精彩。下课!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课堂实录》,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教师节发言稿【优秀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