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众鼎号分享 169816

众鼎号 分享

《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体会到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篇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篇二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篇剧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在理解课文阶段,我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颇为什么有转变?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说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阶段,我提醒学生注意圆括号里的提示语。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    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过后,王校长跟我聊了一下,指出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再想想自己的课堂,朗读的确做得不够。其实有很多环节可以设计朗读,更好地品味“潜台词”。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吕镓均、吕嘉伟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对“和”文化的拓展,设计时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还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了和谐,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负荆请罪》,上课的一刹那,突然想起一个词——放手。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自己读生字,自己读词,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词,自己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下位与别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去查阅手头的资料,可以去问不开口的老师……

二十分钟左右,汇报开始,我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只要一开口,字音的问题就可以随机解决了。 抛出来了砖,引来的是学生的玉了,我这样想。

生:(一位同学率先站了起来)我向大家汇报“府邸”这个词的意思,“府邸”就是指当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来补充一下,“府邸”不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财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心里明白了,“府邸”绝对不是茅草房,那种连大门口都挂着灯笼,都卧着石狮子,都站着门卫的人家,他们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生:我知道“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宽广。

生:“宽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撑船。

生:“宽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聋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生:“上卿”大概相当于宰相。

生:就像国务院总理,像外国的总统。

生:“惧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还不一样,“惧怕”是说内心很恐惧,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门客”就是指家里的佣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门客”是蔺相如出钱供养的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师:对,门客可不是佣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门客可是谋士啊!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带刺的荆条到别人的家里去请罪。

生:“负荆请罪”就是指登门谢罪。

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还是一个成语,比喻诚心诚意地道歉。

……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却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围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课前预习:了解《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

(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  蔺相如

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

(英勇善战  忠心为国的廉颇  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

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深明大义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笑笑   再笑笑     韩勃:生气  不满  )

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如有没有考虑到了?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

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 ,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联系第一幕,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也能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来负荆请罪。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迎上去   扶起  双手扶起  扔在一边)

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在感受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激情。

一位著名的演员说过:“一个演员要演好一个人物,必须深入研究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直到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演出人物的灵魂。”在这个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廉颇,认识了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的蔺相如 ,更通过课文以外的内容对他们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二、自由搭配,小组练习。并评价。

三、推选全班表演,组织学生评价。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出自于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几乎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一个小小的片段里就蕴含着这样生动、启发人的故事,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又是何等的震人心魄啊。建议大家读一读《史记》。

2.看到蔺相如,想到哪些词语:

看到廉颇,想到哪些词语: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为了赵国的利益)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态度诚恳               谦虚有礼

英勇善战               有勇有谋

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课时 篇四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 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大致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了解两幕剧讲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初知课文大意。

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篇五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了这个剧本就知道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启发谈话,了解剧本的特点。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篇六

一、简介课文的由来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史书叫《史记》,它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这部书里写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系列故事,取名叫《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从此被广为流传,被人们用各种形式搬上了舞台进行表演。

二、体会剧本的特点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背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全文都是描写人物的对话——台词,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剧中的小括号交代说话的表情、动作等。

三、初读感知。

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概括出两幕剧的小标题:将相不和、将相和。

四、感情朗读第一幕,并能分角色朗读。

1、读好的要求: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注意方括号背景的提示,小括号动作、神情的提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讨论廉颇是怎样侮辱蔺相如的?他还可能会怎样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3、想象:如果蔺相如寸步不让、针锋相对,那会是怎样的结果?

4、体会第一幕中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不同行为和不同性格特点、品质。

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5、根据第一幕的内容,选用关联词语说话。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6、学编对联:

(1)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

(2)相如有功升上卿,廉颇不服闹矛盾。将相不和

(3)宽容大度让廉颇,温文尔雅释韩勃。宽广襟怀

(4)争名夺利心不甘,处处侮辱挑事端。小人之心

(5)本领高强屡立战功人人夸,心胸狭窄争名夺利个个骂。实在可惜

(6)秦王侵犯仗势欺人,相如迎战寸步不让。针锋相对

(7)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升上卿。汗马功劳

(8)出生入死做前卒,屡立战功封大将。英勇善战

(9)文有相如斗秦王,武有廉颇保赵王。志同道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词语积累

刚正不阿 能屈能伸 爽直磊落 心悦诚服 甘拜下风 翻然悔悟 恍然大悟 迷途知返 知错能改 浪子回头 登门谢罪 赔礼道歉 负荆请罪 弃旧图新 洗心革面 痛改前非 以理服人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顾全大局 大公无私 一心为国 赤胆忠心 精忠报国 以身许国 忧国忧民 碧血丹心

3、阅读《完壁归赵》、《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课文教案 篇七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音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2、体会话剧的文本特点,排演话剧,深化语言训练。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整体感知剧本特点,了解每一幕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剧本特点

1、直接板书课题,负荆请罪

2、齐读课题,据题质疑。

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3、大家进行了预习,说说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

4、回忆剧本的一般特点,说说怎样阅读剧本。

5、小结: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弧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据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楚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文中的四字词语。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正音:“赵、唇”是翘舌音,“廉、韩、唇”是前鼻音;“庙、卿”是后鼻音。

辨析字形:惧——俱廉——庸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想一想:这两幕剧奖了什么?

2、小结

四、学习写字

1、观察字形,了解生字的比划、笔顺和结构。

2、重点指导

“廉”:不能丢掉“兼”字的第一横上面的点和撇。

“惧”:右边“具”字有三横,不能少一横。

“唇”:半包围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3、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议。

作业设计

一、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剧本第一幕,初步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

2、排练第一幕话剧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板书,复习导入

1、指名上台板书“负荆请罪”

2、根据上节课学习回答:课文写谁向谁“负荆请罪”?

3、过渡: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我们一起到第一幕当中找找原因。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提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

2、分组讨论

3、指名读

A体会主要人物蔺相如

B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C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提示:注意小括号中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读课文。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可以自己动笔补充动作、神情的提示。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

三、排练第一幕话剧

分小组排练第一幕

1、讨论:排练好这幕话剧要注意些什么?

人物分工:揣摩人物表情,模仿人物动作、语言;在课文记叙的基础上争取有创新;适当利用道具。

2、分组排演,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和话剧表演,我们明白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也对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剧本第二幕,读懂廉颇和蔺相如的精神品质

2、完整地表演话剧《负荆请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在剧本第二幕中,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梳理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3、抓重点词句讨论:

(1)廉颇:没穿上衣、背着一根荆条、赶忙跪下、老迈昏庸、紧紧地拉、亲密地交谈

(2)蔺相如:快请、取、扶、披、紧紧地拉、亲密地交谈

(3)观察课本插图,想象当时两人不同的神态和心情:廉颇满面羞愧、满心悔恨,蔺相如满面惊讶、满心欢喜。

(4)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理解“深明大义、宽宏大度”

4、小结: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廉颇勇于改过、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和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宏大度的性格特点。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国家利益顾全大局。

5、练习排演第二幕话剧

(1)自读第二幕剧,体会圆括号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其心情。

(2)说话前面没有圆括号内容的,小组内讨论补充内容恰当。

(3)根据圆括号中的这些提示,体会怎么表演,小组内分工练习表演。

6、完整地表演两幕话剧

7、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小结。

三、总结课文

1、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对于这样的两个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对于剧本的特点,我们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齐读词语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

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作业设计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按要求改写句子

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蔺将军吗?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刘星今天没来参加活动,是因为他生病了。

刘星因为生病了,所以今天没来参加活动。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三、阅读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5负荆请罪

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爱国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篇八

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廉颇,蔺相如以及“将相如”的前两个故事。

2、课上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宣布举行《负荆请罪》电影大赛,选拔导演!

4、让学生准备参加竞选演员,召开导演会议,研究选拔演员的考试题目。

1)、有感情朗读课文,特别是所演角色的朗读。

2)、让学生分别表演着急、气愤、大笑、懊悔时表情和动作。

3)、说说你对你想演的人物的理解。

4)、为文章补白:在文中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5、公布选拔演员的考试题目,只公布1)和4)这两条,2)和3)条要保密。给学生一天时间准备,明天上午进行演员的选拔。

6、各导演分组选拔演员。

7、各演员进行配合,表演,落选演员成为副导,负责指导你想演的角色的演员(如你竞选廉颇你就负责指导廉颇)。同时宣布下午第三节课进行《负荆请罪》——沈小六(3)班电影大赛。

8、从副导演中选择主持人和本次电影大赛的评委。各位同学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想好本小组的组名和口号。

9、举行《负荆请罪》——沈小六(3)班电影大赛。

10、布置星期两天的作业:

1) 把剧本改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2) 小习作:廉颇(蔺相如、韩勃),我想对你说……

3) 大作文:今天我是演员(导演、主持人、评选……)任选一题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2

ggh2926 发表

第一课时的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所困惑的难题,在大大小小的公开教学中,也鲜有教师敢轻易尝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发生了偏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大多定位在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至于课文内容则应划归第二课时,如此严格的界限无情的隔离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阻止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被迫紧跟教师步伐,学习枯燥无味的生字词,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课文,读书的感受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因此课堂陷入沉闷的境地。前不久,笔者有心观看聆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师执行的《天游峰扫路人》第一课时的教学录相,孙老师打破常规的教法,引领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尽情地质疑,并且让学生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为第二课时作准备,听后,笔者深有感触,故大胆尝试,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识剧本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与一般课文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快速流浏览一下。(学生自由浏览课文)

生:我发现在课文的一开头便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而其它的课文不是。

师:平时我们学习某篇叙事的文章,这些要素在什么地方出现?

生: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也有的在结尾。

生:在一篇课文中,这些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也可以不出现。

师:那在一般的课文中,这些要素在什么时候出现?

生:根据故事的发展。

生:根据情节的变化。

师:这是剧本与一般课文的一个根本区别。

教而有感:

剧本是学生很少接触的一种文体形式,教学伊始,教师没有直接引出教学内容,而是启发学生比较剧本与一般课文的区别,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剧本内容的兴趣。

二、有效拓展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它相关联的还有两个历史故事,你们知道吗?

生:我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讲的是……

(学生饶有兴趣地讲述故事,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

师:除了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渑池之会》的故事,想听吗?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请罪)本文转载

(教师讲述故事,学生听故事)

师:听完了这两个故事,你觉得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有勇有谋,如果我是赵王,一定会升他三级。

师:正如你所说,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赵王的赏识,升他做了上卿,职位比故事中的廉颇还要高,《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教而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所学习的教材中只有短短的几篇文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这要求教师应具有开发教材,多元解读教材的意识,将教材越读越厚,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生活背景中。

本课所讲述的《负荆请罪》的故事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有着直接的关联,他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但是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却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适时的将它们引入课堂,使得学生不仅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为更好的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作了铺垫。

三、回归主题

课堂回放: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在课文中什么地方直接解释了课题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中。

(学生再次走进剧本中)

生:在第二幕中写到了。

(请一名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你从廉颇的这样请罪的方式中读出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是诚心诚意的向蔺相如请罪的。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点呢?

生:从他的装扮“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可以体会到。

生:从他的话语“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我实在对不住你”中可以看出。

师:所以这个词语在今天可以理解成很有诚意地道谦。

教而有感: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及课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第一课时的教学如果单纯地学习字词,梳理文章,不让学生涉足课文内容,那么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剧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之后,以课题为抓手,让学生初涉课文,契入课文的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故事起因和结果的兴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理清脉络

课堂回放:

师:每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都有前因后果,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呢?

(学生再次读文)

生: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心中很妒忌,所以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起因主要是课文哪一幕写到的内容?

生:(齐答)第一幕。

生: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共同保卫赵国。

师:这是在课文第二幕介绍的内容。你觉得整个故事中,哪个情节写得最为精彩呢?

生:我觉得是“负荆请罪”这个情节。

师:精彩在什么地方?

生:这一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非常具体、生动。

师:那我们习惯性地把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情节称为“高潮”部分。

教而有感:

理清课文的脉络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前提准备。在本课中,教师不让学生学概括两幕的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故事的起因、结果,理清课文的线索,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形象的手法告诉学生“高潮”的设置对于升华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与反思:

如果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亲密接触,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则应为对话创设一个自由的平台、一个和谐的氛围。许多老师抱怨第一课时没什么可讲,所以导至课堂气氛沉闷,其实不然,可讲的内容很多,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教材向多个方向拓展延伸,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有关人物的介绍、课文的写作结构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所顾及,这样才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变得更加的充实、活泼。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改革,让枯燥的文字变活,让简短的课文变长,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光彩。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请罪)本文转载/user1/ggh2926/archives//127378.html

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篇十

1、 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按要求自学课文

正音

理解词义

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