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乞巧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读准字音:乞巧霄渡
⑵掌握字形。
⑶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乞巧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
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
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多么可怜呀。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
示范写“乞巧”(板书)
“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
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
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同学正音)
4、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
5、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6、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同音字:宵、霄)
三、研读古诗,感受节日
(一)、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图片出示)
1、师范读。
2、这两个宵,霄意思一样吗?
宝盖头的宵是什么意思? 宵——今宵——今天的晚上
雨字头的霄又是什么意思? 霄——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3、除了意思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
(部首不同——雨来自天空,所以“霄”;“宝盖头”表示屋顶,在屋下看夜晚,就是“宵”。)
4、我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什么?
(深蓝色的天空,星星,牛郎和织女)
5、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美丽,美好,神奇)
6、谁能把这种美女的感觉从句子中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二)、学习“牵牛织女渡河桥”
1、看着,看着(生齐读诗句)(渡就是渡过的意思。由三点水和度过的“度”组成。师板书渡字)
2、平时,牛郎和织女是怎么渡的?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河畔:河边的意思。未:没有。清浅:指银河。
师范读。
3、平时,牛郎,织女是怎么渡的?
他们只有等过了364天,才能在七月初七的这天相会。一年也就这么一天。这一天是多么的(宝贵)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相会是多么的(高兴)
4、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读出相会时的高兴)
生再齐读
(三)、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请你们读读。人间女子在高高兴兴地乞巧。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上124页的资料袋,划一划重要的信息。(生划重要信息)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
人间女子除了会乞求心灵手以外,还会乞求些什么呢?
2、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名谣。
生自由读
(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姊妹zǐ mèi:姊和妹的合称,现常常用于兄妹和姐妹的统称)
乞巧什么?(乞求心灵手巧)
女子的心愿这么多,一条一个心愿,一条一条,几万条。
穿尽了就是“穿没了”怪不得,诗人说“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还是红丝吗?这分明就是“心愿”。
生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谁家在乞巧呀?(你姓什么?噢,沈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百家姓,万户人。
怪不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这七夕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呀?
(美好)
4、听音乐,蕴感情
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正音、齐读)
(四)、这是多么美好的节日呀,让我们把它收进我们的脑海中吧。像朗读一样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
试背。
四、抄写《乞巧》教生字(出示整首古诗,生字用田字格代替)(宵,霄。)
《乞巧》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篇四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反复吟咏,诵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琵琶曲》,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
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 、 读诗
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
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
5、现在我们师生合作读,(变色)老师来读诗题和红色的字,你们读后面蓝色的字。
再交换方式读。
6、现在,老师读课题,你们读全诗。
三 、 理解第一句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
2、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宝盖头很像是屋顶,代表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到家里睡觉,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诗中的今宵就是——;雨字头一般和天空有关,霄就是指天空。
3、两个宵霄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可以给下面的词找朋友吗?交流。
4、七夕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那怎样的天空被称为碧霄呢?碧霄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5、听了大家的描述,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联播)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 、 第二句诗句
1、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呢,希望看见什么呢?
2、在这一句中,有个生字要大家注意,渡,怎样理解?渡河,所以渡要有三点水,而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比如度假、欢度佳节,度过一段时光。
3、那你知道牛郎织女渡的是哪一条河吗?天河,是的,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早已化为两颗最亮的星星闪烁在天河的两边。杜甫的《牵牛织女》这样写道: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我们看看他们在天河的哪边?
4、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只有在七夕这天晚上,他们才能在天上相会,(师板书天上相会),可是银河是那样的波涛汹涌,他们如何相会呀?原来是成千上万的喜鹊为他们搭桥牵线呢,这就是鹊桥。于是诗人写到——牵牛织女渡河桥。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我看到你的脸上充满笑意,你为何这么读?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是呀,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我们怎忍心打扰?你会——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老人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
五 、 三四两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人间乞巧。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资料袋。生读。
5、这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乞巧节的方式,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红线穿九孔针是最普遍的方式。在那一天,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不管哪一家的少女,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甚至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的七夕节,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建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女子登楼乞巧,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着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弯月,你想乞得什么?交流。
6、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穿一根红丝线够吗?三根五根够吗?一百根一千根够吗?所以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六、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1、和着这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一年一度的七夕终于到了,夜色好美呀,诗人和人们一起仰望这浩瀚无际的青天,禁不住吟出——七夕今宵是碧霄;今天的日子有什么特别吗。哦,原来是分隔了整整一年的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善良的喜鹊也来为他们塔桥成全他们的相会了,这正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织女的一双巧手更是令少女们羡慕不已,于是所有的少女都在这一天对月乞求,这便是——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可织女离他们太远了,听不见她们的说话,少女们只能把这么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穿针引线之中,于是才要——穿尽红丝几万条 。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2、从古到今,还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歌,我们来读读?
出示诗人关于七夕的诗句。
3、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读诗。
七、作业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乞巧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夺目。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诗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呢?背一背。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
1、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会读吗?(指生读)。“乞”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指生说。师板书比较“乞──气”,书本p124,端端正正地写一遍。“乞”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下面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请你自由反复地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⑴由读;
⑵指生2、3读;
⑶齐读。
3、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就请你再来读读古诗,边读边想,学思结合,可以借助p122注释、p124课后资料袋,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学。
4、学完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在小小组里相互交流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与大伙讨论讨论:
⑴讨论。
⑵集体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⑶是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时学习中,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向他们学习。
三、研读
1、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呢?指生说,
师引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七夕今宵看碧霄”:
⑴请关注第一行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
①生找出来,师板书:宵,霄。引导组词理解;
②在诗句中,“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
“七夕今宵”:七夕节的晚上;
“碧霄”:深蓝的天空。
⑵“碧霄”是什么样子呢?能想像出来吗?指生说。
⑶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出示星空图。
⑷七夕今宵看碧霄,看着这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播放故事。
⑸多么生动的神话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一、二两句)。
3、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还写了些什么再读读古诗:
⑴自由读,指生说。
⑵向谁乞巧?
“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
①看图片;
②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出示课件、齐读。
③这么美的云锦都出自──织女的巧手。
人们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稀奇,少女们也羡慕得不得了。她们羡慕什么呢?指生说,心灵手巧(板书),所以,七夕节的晚上,人们都会望着秋月乞巧(回题)。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轻轻地吟诵这两句,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怎样的场景:
⑴指生说。
⑵师相机评价引导:家家──人多;望秋月──地广;穿尽、几万条──心诚。
(很多人穿了很多条线,可见非常热闹。)
⑶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两句,齐读。
④每逢七夕,少女们都要乞求得到像织女一样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齐读全诗。
四、延伸
1、在民间,还流传着《乞巧歌》,出示,自由读读,想想人们还在乞取什么呢?(自读,指名说,齐读。)
乞巧的内容更丰富了,人们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生读;齐读。
2、《乞巧》一诗表现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说自己的愿望。)让我们借助此诗来表现自己的愿望,一起读。
3、能把这首诗背出来吗?
4、七夕节是人们喜爱的一个节日。在古诗园里,还有很多表现七夕节的古诗。老师选取了两首推荐给大家,你可以读一读,简单地学一学:
⑴出示,自由读;
⑵指生读,齐读:
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受到七夕节人们乞巧的场景?)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累是很重要的,把《乞巧》这首诗抄一抄,也可以把《七夕》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乞巧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乞巧》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