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最新8篇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五、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项目实施工程中单独分析成本与进度要素的缺陷。
(2) 如何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分析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成因及应对方法。
六、 论文写作提纲
七、 写作计划
.05.06~2011.05.31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011.06.01~2011.06.06 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2011.06.07~2011.06.30 编写论文提纲并完善修改
2011.07.01~2011.10.01 编写并修改论文
2011.10.02~2011.11.30 完善论文,准备答辩,装订成册
八、 参考文献
[1] 毕星,翟丽,项目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王雪青,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 戴维克利兰,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高志,现代企业项目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 柴彭颐,项目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8] 胡文发,工程项目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9] 马汉武,马志强,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10] 宋伟,项目管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
[11] 牟文,徐玖平,项目成本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2] 陈建西,刘纯,项目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3] 王诺,网络计划技术及其拓广研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1037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本格式 篇二
1.问题的提出
表述为什么要做本课题,亦即介绍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和背景(实践的或/和理论的).
2.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叙述此课题的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3.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他人或自己关于此课题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主要有哪些相关成果(观点,理论,实践成就等),总之已经获得了哪些对自己的研究有支持意义的成果;
还存在哪些不清楚或未解决的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足,有待于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探索(而这正是自己要做的).
4.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预期要突破的问题(即创新点)
思路:说明将通过怎样一个理论思考,实验研究等探索过程达到你的研究目的方法:本研究中主要将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必要的和主要的,按照大类分) 要按照研究的逻辑顺序具体说明在研究某个方面或环节的问题时将采用什么方法。
重点:本课题研究中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方面或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
难点:本研究中最不容易解决好的工作环节或最难克服的问题。
预期突破:你的研究有可能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取得什么样的创新性成果
5.本研究的意义(理论的或/和实践的)
论述本研究可能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
本研究所采取的新思路,所尝试的新方法等具有的理论或实践意义。
6.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硬件和软件,主观和客观,资料和手段,等等,要概述)
7.本研究需要提供的支持和/或有可能遇到的困难
8.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9.本研究的基本内容(论文框架)
10.本开题报告所用和所涉及的参考文献
11.有关附件
列出所要采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等。
提示:
在最后定稿的学位论文中,开题报告的1D5项内容应该出现在“引言”(或绪论,前言等)部分,并在“引言”最后概述本论文的基本逻辑结构(这是第9项的变形).
开题报告的第6-10项可不直接出现。
开题报告的第11项附列在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之后。
1.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2.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格式
3.论文的开题报告格式
4.本科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
5.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6.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格式规范
7.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格式
8.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具体格式要求
9.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基本规范
10.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标准格式介绍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题目名称: 《诗经》英译之误读与重构
姓 名:
学 号:
攻读学位:
学科专业:
学院(系、所): 外国语学院
所在教研室
(科研所):
指导教师:
填写日期:
(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填写,原件交研究生助理处)
3月10日
一、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目的。(附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依据:
1、 《诗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
《诗经》英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就由英国汉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 1746-1794)选译并出版,19世纪以后《诗经》的全译本相继出版,英文全译本多达十余种。
《诗经》的第一个英译本是理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的1871年分行散文式译本The She K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该译本在英语世界中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继理雅各之后,1891年又出现了两种《诗经》英译本。詹宁斯(M.A. William Jennings)的The Shi King (George Rutledge and Sons)和阿连壁(Clement F.R.Allen,1844-1920)的The Book of Chinese Poetry (London).
20世纪《诗经》的全译本明显增多,有L. Cranmer-Byng的Book of Odes (London, 1905), Ezra Pound的Shih-ch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5), Arthur Waley的The Book of Songs (Allen and Unwin,1937), Bernhard Karlgren的The Book of Odes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iuties,1950),William McNaughton的The Book of Songs (TwaynePublishers,1971), 许渊冲的译本 Book of Poetry (Hunan Publishing Press, 1993),汪榕培、任秀桦合译的《诗经英译》(Liaoni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5)。
国外最受瞩目的英译本,分别是阿瑟•韦利(Arthur Waley,1889-1966)的The Book of Songs 及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的The Book of Odes。
这些全译本大体分为5种类型:学者型(以James Legge的散体译文为代表)、半形似型(韵体)(William Jennings的译本为代表)、神似型(自由体)(以Ezra Pound的译文为代表)、半形似型(无韵体)(Arthur Waley的译本为代表)、神形皆似型(许渊冲译本堪称佼佼者)。
2、 国内外《诗经》英译研究
历史短、规模小、强度小、影响小,是我国《诗经》翻译研究的总特点。(李玉良,王宏印:)
在我国翻译研究史上,《诗经》英译研究只不过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而系统深入的《诗经》翻译研究在我国尚没有见到。已有的研究虽有不少创获,但大多角度比较单一,且缺乏专门深入的考察和系统全面的研究。
最早一篇涉及《诗经》翻译研究的文章是周发祥发表在《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上的《〈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汪榕培在1994年第1期《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一)》。而严格地说,该文不完全是一篇《诗经》翻译研究性的文章。
从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诗经》翻译研究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
1)译本研究
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关于译本的论述多是零星和不系统的。对《诗经》英译本进行介绍、评述的主要有:周发祥(1993)、许渊冲(1993)、汪榕培(1995)胡先媛、马祖毅()、夏传才(1997)
2)译者研究
我们能见到的译者研究多见于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论著。研究者视野一般比较开阔,并不是纯粹从翻译学角度出发对译者进行研究。如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和《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两书;周发祥的《中外文学交流史》;范存忠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胡先媛在《先民的歌唱——〈诗经〉》
3)翻译方法研究
研究《诗经》翻译方法的'文章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汪榕培的《传神达意译〈诗经〉》(1995)。该文主要从文学的角度探讨《诗经》的翻译,主张《诗经》翻译追求神形兼备。另外,李贻荫(1994)、金柏林(1995)也有《诗经》翻译的个案 研究。
4)译本比较研究
近年来的博硕士论文中出现了一些《诗经》译本比较的研究。台湾学者张上冠(1991)的博士论文《失落的地平线:〈诗经〉英译研究》,从哲学阐释学角度对三个《诗经》译本进行了整体研究。文章主要是以理雅各、韦利、高本汉的译本为依据对《诗经》翻译进行研究。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学者对《诗经》所做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研究。浙江大学闫晓喆的硕士论文()对《诗经》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
5)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主要侧重文本外部的文化因素研究。主要研究者有美国学者Mary Paterson Cheadle(1997)、香港浸会大学Lauren F. Pfister教授
目前国外关于《诗经》英译的主要研究者未出现系统的研究,偶有零星的评述见于译者序中。美国教授Mary Paterson Cheadle出版了Ezra Pound’s Confucian Translation(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一书,对Pound的《诗经》英译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主要研究Pound翻译过程中受到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3、本文研究视角
本文研究视角有关“误读”和“作者意图”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困扰又同时激励着翻译界。
本文拟从历时、文化的视角来观照《诗经》的英译,运用阐释学及接受美学的观点解释其误读与接受。聚焦翻译与社会的动态互动,并对汉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提出思考。
4、本文理论依据
文化语境是文学作品——包括译作——赖以生存的特殊环境。源语文本带来的文化视角往往有异于译者固有的视角,视角的不同导致了意境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解读的不同和取向的不同。文本意义的获取是阐释和接受的过程。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中的“前结构”“视野融合”“理解的历史性”“读者期待”“审美距离”等核心概念充分解释了《诗经》英译本的误读现象及接受情况。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异质间的文化交流尤为重要。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的英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代表了中国的诗歌传统,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生活风貌。然而,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在传入外国之后其地位却被边缘化了。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诗经》的英译,研究其误读及接受情况,并揭示其深层原因,进而阐明《诗经》英译对汉典籍英译的启示作用。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西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平等对话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汉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Davis, K.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3.
Gadamer,H.G..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tr.) Truth and Method[M].London: Sheed and Ward Ltd,1975.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音乐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音乐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意义
音乐,在人类在历史上创造过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之一。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深刻哲学道理、最美好的理想和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也包含着许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是,音乐课到了中学就没有得到重视。在幼儿园、小学我们都能听到动听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姿,老年朋友在退休空闲时也会参加各种合唱队,舞蹈队,也会通过跳广场舞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但到了中学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有些学校不重视音乐等艺术课,还有的甚至不开设音乐课,中职学校就更不用说,学生们文化基础差,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一项就业的技能,也不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在教学中没有特定的中职音乐教材,学生们的音乐基础不理想,欣赏普高的教材内容有难度。所以音乐课也没有让学生有良好的收获。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作为承载着最美好理想和丰富思想感情的精神表现形式的音乐无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传统道德标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发现和发挥音乐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成为音乐教育者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本课题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对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探讨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筑中的作用。以此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一些基础工作。
研究现状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
1.1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现状
在当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较多,专业教师也不少,但音乐教师一般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有艺术、幼师专业的学校除外),在音乐教学上,有些学校会搞个乐队或合唱队,好点的会设置音乐选修课,供少数学生上课,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只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往往没有适合自己的音乐教材,有的学校根本不设音乐课,教学设备形同摆设,有时一些音乐比赛干脆就不参加,师资方面的培训也是空中楼阁,学校重视的是其他专业的技能,忽视音乐教育在美育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本人发现,不少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知识结构都比较单一,有时在德育课上老师举的一些案例里面会提及一些音乐领域的的人物或事件,此时,学生们接受起来就会显得比较吃力,甚至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中学到过的音乐知识他们依然一无所知。我们的学校每周都在升国旗,各种重大活动也都会升国旗,但是竟有很多的学生对伴随着国旗冉冉升起的音乐名称全然不知。可想,这是一件令人十分担忧的事情。记得在一次学校活动中,和同学们聊起音乐方面的知识,每一位同学都瞪大了求知的眼睛,个个兴趣盎然,就连班里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忍不住凑过来一起讨论,那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中职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是有渴望的。
1.2音乐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勇气、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信,还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2.1校园文化概念
校园文化,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界定,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建和培育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1]。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等方面。
2.2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特征
姚延明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显著地职业性、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多元性[2]。李洁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先进创新、教育可塑、持久渗透、参与广泛等特征[3]。
2.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目标-导向
校园文化使目标意识注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给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1]。姚延明认为其中教师的影响力是最大的[2]。同时他认为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影响着校园内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自身发展[3]。
(2)感染力
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以及与观念体系相一致的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对生活与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4]。
(3)约束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公认的文化,它具有潜在的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为全校每个人在评定各自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这种内在尺度具有规范自己或他人行为的作用并形成自觉性[5]。
(4)凝聚力
校园文化表现出构建共同意识上的凝聚功能,把师生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1]。
(5)创造力
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性的功能。融合与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教师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进行教学、科学实践研究,通过自身的选择、内化而更新知识和观念,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学生。学生在参与校园的教学与生活中也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正确对待成败得失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2]。
3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
3.1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马晓红认为音乐在心理调节、培养高尚的人格品德、培养人的协作统一精神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最重要的情感教育方式,音乐艺术中充满了各种情感体验与描绘;同时,情感是德性的根基,音乐在情感教育、个性培养方面具有特殊性于重要作用;因为大多数校园内的音乐活动通常是集体活动,合唱、合奏、集体舞是最常见的活动之一,他们对培养人的协作统一的团队精神有着积极的作为[3]。
马妮认为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增进学生人际交流、提升学校的知名度[1]。
安燕萍认为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既要让青少年学生懂得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的丰富,即心灵美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又要让他们健康地追求音乐艺术美,还要让他们知道音乐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和达到人品完美、素质全面提高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更要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培养创造力。给青少年学生以美的享受,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他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促使他们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健康发展[2]。
朱梅梵认为音乐具有引导、净化、激励、渗透等功能。她认为不开引导。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强烈地感染人,振奋人,从而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的美学素养。音乐通过其自身特有的因素———音阶、旋律、力度、节奏等奇妙组合,给人以感官上、情感上、意识上的感染体悟,通过审美主体超越性的审美体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从而揭示生活中某些情景的。意义,使人产生对健全人格的渴望,对美好自然、和谐社会的向往;音乐教育凭借其感染力、审美性,帮助大学生增强审美能力,强化情感,陶冶情操,在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强化对美的感受力、辨别力,在美的鉴赏与鉴别中,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鄙陋,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净化自己的灵魂;通过精心组织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灵活大脑,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同时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启迪,激励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于成就中不骄,于逆境中拼搏,于彷徨中思索,于没落中自拔,于迷恋中警醒;音乐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熏陶感染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潜移默化地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1]。
罗龙、刘艳梅认为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2]。
3.2音乐教育的实施
马卿认为建立网上学习阵地,形成音乐学习网络,利用博客、开发和拓展音乐教育网络资源、加强校园音乐社团建设和管理,打造音乐品牌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音乐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3]。
陈怡认为可以通过开设音乐选修课程、积极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4]等方式促进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药晓霞。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晋冀鲁豫八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姚延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7-8
[3]李洁。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文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4]马晓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音乐教育[J].职教与成教
[5]马妮。提升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新西部,,2:120-122
[6]安燕萍。校园文化与校园音乐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06,3(24):131-133
[7]朱梅梵。音乐教育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20):864-867
[8]罗龙,刘艳梅。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0,5(26):182-183
[9]马卿。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
[10]陈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0,4:183
[11]刘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
[12]张贤。让音乐教育扬起中等职业学校和谐之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249):139-140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如何促进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音乐教育及音乐教育与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中音乐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
关键问题
解决音乐教育与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馆藏书刊和网络电子书刊等方式收集和获取与本课题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2) 访谈法:有针对性地与本课题有关的专家、教师以及部分同学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电话、网络以及登门拜访等从而主动获取研究相关资料。
(3)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校园深切体验、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一手的资料。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对查阅的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意见、现场观察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案例分析法:通过本校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案例中发现音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三、论文大纲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音乐教育
1.2中等职业学校
1.3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
2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2.1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2.2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2.3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促进策略
3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
4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1音乐教育有利于净化育人环境
4.2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4.3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4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5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2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求 篇五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审核完成学位论文进度计划、保证论文质量的有力措施。通过开题报告和专家评议,研究生可较好地了解本课题进行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论文工作计划,并加强与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现对论文开题报告提出如下要求:
一、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可在研究生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在导师对研究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研究生的意见后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如下:
1、选题应有一定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密切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现代化建设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并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争取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基本具备。
4、结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确定选题,使研究生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论文题目大小适宜,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6、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7、中职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本专业,注意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教学实践;应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际价值;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专业领域或职业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分析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
2、课题的意义。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作理论和技术可行性上的论证。
3、课题拟解决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计划。
4、课题研究方法。写明课题研究涉及的主要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5、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6、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工作应于第三学期末,至迟于第四学期六月底前完成;脱产学习一年的教育硕士、中职硕士论文开题工作应于脱产学习的第二学期末之前完成;在职兼读的教育硕士和同等学力人员论文开题工作应于完成课程学习和考试通过的当年9月份进行。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研究生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研究生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完成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程序:(1)每位研究生认真填写开题报告审核表,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2)开题报告会必须在院(系、所)或教研室(研究室)中进行,硕士点负责人主持开题报告会,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专家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听取多方面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3)研究生报告选题的意义、内容与方法。(4)专家组讨论、表决是否同意开题报告。应发扬学术民主,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按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4、开题报告通过后,应将开题报告及题目汇总表送研究生学院存档。研究生、导师、学院办公室各存一份开题报告,以便定期检查论文工作。
5、开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改变研究课题。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课题者,由导师写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经学位点负责人和院长批准,报研究生学院学位办公室审查后,方可另做开题报告,改换研究课题。更改研究课题后仍不能进行下去的研究生,则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指导教师要暂缓招生。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篇六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婺源砖雕艺术对南昌地区建筑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安徽徽州县的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因而被称为“徽派砖雕”。 婺源大部分时间隶属徽州,但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受三省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砖雕风格除了以徽派砖雕为主以外,还融合了东阳派、江西派等派系砖雕的表现手法,因而,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砖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徽派砖雕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又成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它具有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察价值,有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就婺源砖雕而言,对其专项研究的专著尚未问世,因婺源建县以来大部分时间曾隶属徽州,故有较多著作以研究徽州砖雕为主兼谈及婺源砖雕,故目前系统论述婺源地区砖雕艺术的理论著作较少。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如下:
方圆的《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苏州与婺源砖雕起步都很早,而繁荣发展时期又集中在明清至民国,在此期间,两地的砖雕艺术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两地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砖雕艺术是本文主要的讨论范围。本文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苏州与婺源砖雕不同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题材内容、纹样、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比较,从而认识苏州与婺源砖雕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同时通过分析典型作品,以及考析两地砖雕在形制与艺术特征上的异同,阐释了产生这些共性与差异的种种原因,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论述。
王海霞的《民间工艺美术》中说到,徽州砖雕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题材包括灵猫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注重情节和结构,透雕层次加深。砖雕在徽州的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是玲珑剔透,耐人寻味。
白庚胜的《民间雕刻》中主要是讲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徽州砖雕是砖雕流派中最负盛名者之一。徽州砖雕是制作精良、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为材料,结合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的综合性创作。有时一幅作品表面是圆雕技术,背景就会多层浮雕激发,中景则运用透雕技术,每一次都是精雕细刻,穷其技巧而为之。徽州砖雕工艺精细,雕刻工整,线条流畅,主题多表现戏曲故事和生活场景等民间传说等题材,层次分明,情节丰富。由于新安画派的影响,在整体布局和构图上,表现出典雅绚丽的风格。
《徽州村落文化丛书—徽商的智慧与情怀—西递》中讲到徽派砖雕原本大多是以吉祥物为主题的,以花鸟虫鱼为选择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徽商对于砖雕有了更多的美学装饰,换上了一些戏文人物和民间传说,更具有特色。
蒋保峰的《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论文通过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研究,提高了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徽派古民居以及徽派古民居的艺术内涵,使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出局域的限制而得到发展与应用。本文通过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各个方面的文字资料的查询与整理,通过对徽州古民居的实地考察与记录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论文在系统整理与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地方艺术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延展与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取得的成果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在前四章对现存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必要的文化透视。尤其是对徽派建筑木雕门窗的艺术特征,包括创作构思、题材寓意、蕴涵意境和材质运用,以及与中国文学、绘画、戏曲、人文背景等徽州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它反映的社会习俗、经济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独特的贡献。后两章,作者以自己对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发展脉络的理解,总结了这一艺术独具的特点,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力求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构成理念、地位与作用,并与其它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门窗雕刻装饰进行比较,以发现并总结其构成的基本规律。本文还结合目前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对徽派建筑门窗雕刻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洪坤的《砖雕艺术的启示》文中从个人创作的角度出发,对砖雕中可借鉴的内容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砖雕的题材及内涵,研究砖雕的造型方法及风格特征。希望通过对砖雕文化的理解、题材内容的拓展、风格特征的借鉴、传统创作手法的吸收,寻找传统砖雕形式和“空巢老人”这一创作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探讨如何把这种传统的雕塑形式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表现今天人们面对的现实问题。用砖雕形式表现“空巢老人”这一主题,形式和内容可以达到统一,“空巢老人”内容得以合适的表现,传统砖雕形式得到再生,使观者和作品产生共鸣,提醒人们对 “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引起观者对逝去和将要逝去的事物的回望和思考。
朱米娜的《徽州雕刻艺术传承与创新》中又讲到徽州砖雕传承和它的工艺手法及其作用,还有它的题材大多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戏曲图谱、宗教神话、民俗风俗等,以及砖雕艺术的文化特质,并不是随意拈来,惟美是图的,而是十分重视题材的人伦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还蕴藏着深层的文化积淀。它们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语言表述着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体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其理论核心既仁爱。最后以徽州雕刻艺术研究为主线,揭示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社会经济、民俗文化、艺术流派等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徽州雕刻艺术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实践研究,力求突破传统研究思路的巢臼,加强对保护效果的探索,寻求有效传承的最佳手段。
2.选题的研究意义(含科学与实践意义)
婺源砖雕是徽派砖雕之一,通过对婺源砖雕的实地考察及文献研究,了解古婺源砖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特质。婺源砖雕的纹饰和题材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真正理解婺源砖雕的起初到繁盛中认识砖雕艺术,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
本课题研究对于挖掘与弘扬中国艺术设计灿烂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对现代建筑设计探讨古婺源砖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密切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促进设计师对现代传统建筑砖雕艺术形式、内容、设计理念和风格等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强化中国建筑砖雕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研究方案
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1、婺源砖雕的初兴与流变
2、婺源砖雕纹饰的艺术特色
3、婺源砖雕的材料和工艺
4、婺源砖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5、婺源砖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分析婺源砖雕的艺术特色,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徽文化所折射的深厚的中原文化、浓郁的宗教文化、发达的商贾文化和文人雅趣对婺源砖雕的影响与渗透,探索婺源砖雕艺术对中华多种文化的借鉴、吸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婺源砖雕艺术,如何运用婺源砖雕的装饰语言表现在现当今建筑文化中,继承和弘扬古建筑砖雕文化。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调查法
通过去婺源观察、当地询问、记录等方法进行了解,对砖雕进行考察,对有关砖雕材料收集研究。
2、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有关徽派—婺源砖雕的研究资料,比如经典书籍,相关论文,通过这些资料能够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得到显示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3、比较研究法
分析比较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的特色和艺术价值,以及在建筑房屋中的运用。
4、个案分析法
针对婺源砖雕的相关作品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婺源砖雕在建筑中的运用,解释砖雕在建筑房屋设计领域中的运用价值
3.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徽派砖雕的形成是徽州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璀璨结晶,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对古老文化形成冲击。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时,如何使婺源砖雕艺术显示出历史遗留实物以外的现实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从婺源砖雕的历史延续性、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内涵的辐射性、艺术的启示性等方面深刻研究徽派砖雕艺术的保护与开发,不能仅从外形上进行描摹复古。为当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建筑艺术和本土文化服务。
论文通过对婺源砖雕艺术的研究,提高了对婺源砖雕艺术的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婺源砖雕以及婺源砖雕的艺术内涵,使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出局域的限制而得到发展与应用。
4.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国内外对徽派砖雕的研究比较丰富,很有参考价值。自己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以及对徽派砖雕的研究,现已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收集相关书籍和下载资料,网购相关徽派砖雕的书籍,收集徽派砖雕中有关婺源砖雕的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亲自到婺源考察关于婺源砖雕的资料信息。
5.研究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研究内容 预期结果
20XX年11月—12月 收集资料 查阅收集选题相关书籍文献
20XX年12月 开题 顺利开题
20XX年1月—2月 完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 整理前人对论题的观点和思路
20XX年3月 实地考察 观察研究砖雕建筑
20XX年4月—6月 完善论文大纲 论文的纲要
20XX年7月—11月 撰写论文第一稿 提交导师审阅、修改
20XX年12—20XX年1月 撰写论文第二稿 答辩资格审查
20XX年2月—4月 论文答辩 论文完善
6.主要参考文献
1、尚浩 《中国砖雕》 百花文艺出版社 1月 第一版
2、庄欲光 胡石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江苏美术出版社 9月 第一版
3、唐力行 《苏州与徽州》 商务印书馆 202月 第一版
4、江森强 《徽州老房子》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5月 第一版
5、潘嘉来 《中国传统砖雕》 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2月 第一版
6、方静 《解读徽州》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5月 第一版
7、皮志伟 贾巧燕 《徽州三雕》 东南大学出版社 3月 第一版
8、吴丽霞 《风雅徽州》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3月 第一版
9、肖宏 《徽州建筑文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月 第一版
10、郑建新 《徽州艺术》 黄山书社 203月 第一版
11、张国标 《徽州砖雕》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月 第一版
12、叶人齐 《赣粤民居》 清华大学出版社 5月 第一版
13、王海霞 《民间工艺美术》 中国社会出版社 9月 第一版
14、白庚胜 《民间雕刻》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4月 第一版
15、《徽州大观—徽派雕刻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月 第一版
16、王杰 《徽山烟而》 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8月 第一版
17、方圆 《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8、王海涛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及成因的探索研究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19、江保峰 《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 安徽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1、王洪坤 《砖雕艺术的启示》 中国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2、皮志伟 贾巧燕 《论徽州三雕和徽州民俗文化的关系》 艺术学界
23、霍清伟 《徽州四绝之徽州转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4、郭志强 秦岁明 《古徽州砖雕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底蕴》 电影评价
25、潘李仂 《古徽州三雕艺术鉴赏》 艺术与投资
26、徐晓红 《论明清徽派三雕艺术的公共性》 书画世界 年9月 153期
27、赵士德 田金信《徽州三雕市场需求特征及技艺传承》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年4月
28、张海鹏 《徽商与徽州文化》 文化广角
三、论文大纲
第一章 婺源砖雕的初兴与流变
1、 明末清初的兴起
2、清中期的兴盛
3、清末民初的衰落
4、民国的复归
第二章 婺源砖雕纹饰的艺术特色
1、婺源砖雕纹饰的朝代特征
2、婺源砖雕在纹饰中上的区域乡土意味
3、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装饰气息
4、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构图格调
5、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绘画风格
第三章 婺源砖雕的材料和工艺
1、婺源砖雕制作的材质
2、婺源砖雕制作的技艺
第四章 婺源砖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1、婺源砖雕艺术的文化内涵
2、婺源砖雕艺术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婺源砖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婺源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启示
2、婺源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应用特点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七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 立题依据(包括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等)。
1.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选题来源:木材识别是适才适用、合理利用木材的基本前提。计算机技术在木材识别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人工识别方法的缺陷。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发现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蕴含的细胞排列特征、各种细胞的形态因子等特征具有区别于其他树种的独立性。为了达到高效、自动识别树种的目的,必须从显微图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各种组织细胞的特征参数,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分析的木材识别新方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木材显微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木材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方法,对研究基于轴向薄壁组织的阔叶材树种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计算机学科与木材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很有必要。由于这个方向在木材识别中算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前人较少进入的领域,所以我选择了该项研究题目作为本论文研究题目。
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利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提高木材识别的正确性,对木材科学发展、木材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木材贸易流通、木材进出口管理和木材考古等与木材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例如,珍贵木材——红木,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国宝级的珍贵资源,不可再生,红木家具集使用、收藏、观赏、保值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极大的收藏及保值价值。由于可称之为红木的木材种类比较多,如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等,隶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其识别和区分比较困难。由于红木家具材质鉴定措施不完善而给不明真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多的可达上百万元。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木材识别特征提取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应用于木材解剖学的研究,McMillin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测量了木材细胞率、纤维长度、细胞腔面积和径向细胞腔直径以及纤维板剪切过程中的木材破损率。Hie和Hillis所开发的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细胞管腔面积及不同细胞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Diao等应用能量光谱方法分析确定了木材细胞形状,并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检测了10种针叶材横断面细胞排列及形状的周期性,测量了细胞的径弦向直径和径弦壁角度,同时他们还对18种针叶材横切面上的管胞形态学指标进行量化测定以确定不同树种的管胞形态参数。Fujita用FFT分析了32种日本阔叶材横切面的导管分布。曲艳杰等利用FFT方法进行了木材细胞排列的图像分析研究,利用得到的木材解剖特征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以解决传统木材解剖方法难以做到的演化规律的研究问题。Masako KINO等也通过图像方式精确测定了木材细胞壁厚度。保昆雁等开发了木材解剖特征量的处理系统,可提取细胞数目、胞腔面积及其分布、胞腔直径、胞壁厚度、胞壁率、壁腔比等木材解剖特征参数。
以上的研究较多关注于细胞形态比量等特征的测量,图像处理技术用作辅助测量的方法为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解决了以往人工无法测量的问题,但尚未对传统木材识别中的定性描述的识别特征如管孔式、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木材图像中的特有对象特征(以下这类识别特征均称为对象特征)的研究,也未涉及对这类对象特征的自动提取。
有别于传统计算机视觉中对象处理时所遇到的诸如光照、遮挡、变形及对象本身高度复杂的挑战,木材显微图像构成中的对象相对稳定,仅存在如导管、木射线、薄壁组织等若干种稳定的对象,在标准约束条件下获取的图像也排除了光照等影响因素,因此特征提取仅需关注对象本身的特点。本论文的前期研究中,祁亨年、汪杭军等分别利用数学形态学、遗传算法、改进的OTSU方法等完成了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导管对象的分割,从而可以获得导管的直径、面积、圆形度等特征。
2.2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与提取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Huang利用FFT功率谱图分析了木材砂光表面的粗糙度。赵学增对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测量进行了研究。王克奇等选取9幅木材纹理图计算分形维数,提供了描述木材纹理粗糙度的一种定性度量方法。王晗等将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GMRF)引入木材纹理的研究,提取样本的低阶和高阶GMRF参数,分析表明通过指定的参数可判断纹理的主方向、区分开木材的弦切和径切纹理。谢永华将不变矩方法引入木材纹理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王晗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建立了木材纹理参数。
以上研究以木材宏观的径切面和弦切面图像纹理为研究对象,基于显微构造纹理特征研究尚未涉及。对于木材识别而言,宏观特征变异性较大,而显微结构特征相对稳定,所以对识别来说显微木纹更加值得研究。
显微木纹图像纹理(简记为显微木纹)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目前木材学研究已经表明根据不同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可以确定树种大类,如带状花纹的有红松、落叶松、檫木、山枣等,交错花纹有香樟、麻栋、大叶桉、桃花蕊木等;这类全局性纹理与木材的生长过程相关,有分类和识别价值,但还不能充分反映木材本身的特性,还无法完全满足木材识别的需求。另一类纹理是以木材显微图像中特有的对象形态及其分布和结构性约束而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这类纹理反映了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的上下文(context)关系,与木材本身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有较强的分类能力,成为木材识别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3 基于计算机视觉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提取技术研究
以往木材的识别或鉴定还采用过无损的扫描电镜方法和微波传感方法,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研究刚刚起步,刘镇波等提出基于最大相似原理以木材构造特征量化参数来识别木材的想法;王锋等提出木材识别语义数据模型。这些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方法研究尚停留于思路的探讨,理论和实验研究均未深入开展。
木材显微图像中的对象特征,如导管、木射线等,与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特征,以及对象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性约束所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分类和识别能力,可充分利用三者在分类和识别方面的互补性,而现有研究未将这些特征相结合进行木材识别。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研究方法:为基于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精确而有效地进行智能化木材识别,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木材微观识别知识,研究木材显微构造特有的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对象特征的提取,这些特征本身具有很强的分类能力,通过量化将进一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其次,提取显微图像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并验证其识别能力;并根据木材特性,进行可微结构性纹理的描述和提取,挖掘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技术路线:针对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的特有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对象的提取,首先进行对象的分割。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图像分割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法、Markov随机场模型法、边缘检测法、数学形态学方法、基于像素点分类的方法等。利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分割方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阔叶树材的轴向薄壁组织有多种多样,比如和导管的位置关系方面,分为离管状和傍管状,从薄壁组织的聚集形式又可分为星散状、轮界状、翼状、聚翼状、带状等等,如何对这些不同组合形式薄壁组织进行有效的分离,这是本文的关键问题。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根据木材显微图像中包含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丰富对象的特性,本论文提出并定义了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相应的提取和描述方法,从而将轴向薄壁组织成功的从阔叶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提取出来,这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四、论文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目标:本项目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从而达到精确而有效地智能化木材识别的目的。
预期研究成果:将本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并申请相关专利。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篇八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TGF-β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及其机制初探
一、 立题依据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 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因其能使正常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转化而得名。它有五种异构体:TGF-β1 TGF-β2、TGF-β3、 TGF-β4、 TGF-β5,其中TGF-β1作用最强,目前的研究也主要针对TGF-β1。TGF-β1是迄今为止了解的功能最复杂的细胞因子之一,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生长因子,目前已知的功能主要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粘连和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形成,调节胚胎发育过程,促进创伤愈合,参与对免疫抑制以及炎症反应的调节等,TGF-β1还是促进肝脏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TGF-β1 对不同的靶细胞也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活性,TGF -β受体广泛表达于机体组织细胞,由于体内大部分的正常细胞均表达TGF -β家族成员的膜结合受体, TGF-β1与其受体具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因此, TGF-β1对许多细胞都发挥调节作用;生长抑制是TGF-β1特有的性质, TGF-β1对大多数细胞的增值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淋巴样细胞或造血细胞。
TGF-β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发生早期, TGF-β1 作为肿瘤抑制因子起作用, TGF-β1对正常细胞及早期肿瘤的抑制作用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的,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周期从G1 →S 期抑制正常细胞生长和肿瘤细胞发生。在G1 期早期, TGF-β1诱导的抑制信号作用于原癌基因c-myc ,抑制肿瘤的形成; 在G1期晚期, TGF-β1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 , 通过增加周期循环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的抑制性蛋白p15 、p21 、p27 的生成,抑制CDKs的活性,使细胞停止在G1 期或延长G1 期,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分化或凋亡 。如果TGF-β1信号通路中多种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对TGF-β1耐受而使衰老和凋亡通路失活,则可能发生细胞癌变。c-myc蛋白是细胞增殖的重要的调节因子,表达c-myc的细胞能迅速通过G1 期进入S 期,而 TGF-β1可迅速下调c-myc 的mRNA 及蛋白水平。近年来,围绕TGF-β1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研究表明:在许多类型细胞中, TGF-β1家族成员不仅能抑制细胞增殖且诱导细胞凋亡,由Smad 转录复合物控制的前凋亡基因在TGF-β1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造血细胞中, TGF-β1诱导的凋亡依赖于依赖Smad 的SHIP 表达的上调并通过生存蛋白激酶AKT抑制信号系统。
TGF-β1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已在这方面开展了若干研究中。我们前期研究中曾用ELISA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及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上清TGF-β1 水平变化,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明显减低,经治疗获缓解后其水平恢复正常,复发患者TGF-β1水平又降低,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上清TGF-β1水平与正常细胞相比有明显下降。应用 RT-PCR 方法检测正常巨核细胞、血小板、外周血有核细胞及8种细胞株包括有HEL、K562 、HL60 、U937 、DAMI、MEG-01 、HUT78、CA的TGF-β1 mRNA,结果显示这些细胞均能表达TGF-β1,这说明在白血病患者血清及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细胞株培养上清中TGF-β1的低水平很可能与TGF-β1自身产生过程下游蛋白的生成、包装、分泌受破坏有关,这也提示TGF-β1的低表达可能在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TGF-β1对红系、粒系、巨核系晚期祖细胞的分化均具有刺激作用,TGF-β1还有诱导粒系、淋巴系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诱导HL-60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中,内源性TGF-β1 mRNA表达上调,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加入外源性猪全长TGF-β1基因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另一实验中,将DAMI细胞与TGF-β1孵育48小时后不仅其生长增殖受抑且有呈现细胞凋亡;而在用 AS2O3诱导 HL-60 细胞凋亡的过程中TGF-β1 表达水平增高,bcl-2 基因表达减弱,在此过程中,细胞分泌TGF-β1水平有明显增高,加入TGF-β1反义ODNS 能够部分抑制 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bcl-2 基因表达有所恢复,提示在AS2O3诱导的 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内源性 TGF-β1 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促进血细胞凋亡的内在动力之一。 同时我们还利用真核表达载体将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wt-p53)导入无p53蛋白表达的 HL-60、K562 细胞中,在 wt-p53 基因诱导 HL-60、K562 细胞凋亡早期内源性 TGF-β1mRNA 表达上调,且细胞分泌 TGF-β1 的水平有明显提高,TGFβ1 的反义 ODNS 能够部分抑制 wt-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使 wt-p53 所致的 K562 细胞 bcl-2 表达阳性率恢复到未经 wt-p53 处理前的水平,提示 wt-p53 基因在诱导白血病凋亡过程中内源性TGF-β1发挥一定作用,内源性 TGF-β1与 bcl-2 表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由于TGF-β1有如此复杂的功能,对不同的靶细胞也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活性,我们设想通过外源诱导物准确定量调控TGF-β1表达,若能调控成功必将能为我们下一步研究TGF-β1与肿瘤关系提供更多帮助。
迄今为止,己发展多种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但各自都有局限性,多数可诱导基因表达以重金属离子和激素作为诱导剂,诱导表达水平难以准确调控,诱导刺激可引发多种效应,且在诱导剂存在时,时常出现表达渗漏的现象,这些不足限制这些可诱导基因表达系统的应用;而基于LiAC阻遏因子的`IPTG诱导表达系统中,尽管其作用较为特异,但诱导过程缓慢,诱导效率低,且诱导剂量接近细胞毒水平,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四环素调控基因表达系统(Tetracycline-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system),是由Gossen等人首先建立的。Tet 调控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 特异启动子控制下的Tc 依赖的反式作用子(tTA ) 及tTA 依赖的核心微小启动子(人巨细胞病毒启动子PhCMV) 调控下的目的基因,前者是由大肠杆菌的tetR 和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 ) 的病毒蛋白P16 (V P16) 的C2末端具有转录激活作用的区域构成的融合蛋白, 其中TetR 介导tTA 与TetO 的结合,V P16 则具有转录激活作用; 后者是在PhCMV 的上游插入7 个头尾相连的TetO 序列, PhCMV 本身启动转录的能力很低, 但tTA 与TetO 结合后即可激活目的基因高水平地表达, 而Tc可抑制tTA 与TetO 的结合, 从而抑制转录,由于Tc的应用阻抑了目的基因的表达, 故将该系统称为Tet-off 系统。
1995年,Gossen等基于Tet-off系统,通过随机突变改变四环素阻遏蛋白(TetR )上4个氨基酸,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建立了Tet-on基因诱导表达系统,该系统受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强力霉素作用刚好与Tet-of系统相反,即在没有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强力霉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几乎为零,而在加入四环素及其衍生物强力霉素后目的基因高效表达。在Tet-off系统里,如果需关闭外源基因的表达,就需一直维持诱导物的存在,而Tet - on系统为激活型表达系统,需要外源基因表达时才加诱导物,相比之下,Tet一on系统具有快速激活基因,诱导动力学受体内Tet的影响相对较小,能更精确的进行目的基因的调控,使用更为方便经济。所以,Tet - on系统已被成功的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转基因鼠、基因治疗研究
T-REx系统是一种用于哺乳动物的四环素调控基因表达系统,其调控元件来自大肠杆菌E. coli Tn10编码的四环素耐药操纵子。在该系统中,四环素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有赖于外源性四环素与质粒中TetR结合,从而使控制目的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去阻遏,T-REx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成分是可诱导表达质粒---pcDNA4/TO/myc-h i s A, B, C。目的基因在该质粒CMV启动子的调控下得以表达。该质粒的CMV启动子中含有两个四环素操纵子序列( Tet0 ),每个四环素操纵子含有19个核苷酸(5'-TCCCTATCAGTGATAGAGA-3')序列。两个四环素操纵子序列被2个硷基对的空间所隔开。每个19个核苷酸序列做为一个TetR同源二聚体的结合位点。T-Rex中新近发展的Tet-off/Tet-on系统是一种高效无毒、具有严密开/关功能的基因诱导表达系统,具有严密性、特异性、高效性等优点,该系统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真核生物基因诱导表达系统之一。
应用T-REx调控系统对导入外源性TGF-β1基因进行白血病细胞内源性TGF-β1定量表达调控,以及定量调控后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TGF-β1对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
二、 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以白血病细胞HL-60为模型,人全长TGF-β1基因为对象,研究TGF-β1对白血病细胞体外和体内作用的同时,利用四环素调控系统,构建可调控的含人全长TGF-β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TGF-β1基因转染HL-60细胞中,研究TGF-β1基因转染后HL-60细胞的TGF-β1表达的定量调控,及转染基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观察转染基因细胞的体内致瘤性,进一步探讨TGF-β1对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
三、 课题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TGF-β1对HL-60细胞体内外抗白血病的作用。
(二) pcDNA4- TGF-β1 质粒构建。
通过酶切→去磷酸化→连接→转化→单克隆菌落培养扩增→大量抽提,构建并提取构建好的pcDNA4- TGF-β1 质粒,经PCR鉴定、酶切电泳鉴定、及最终DNA测序,选出全长TGF-β1片段正向连入pcDNA4/TO的质粒。
(三) pcDAN6/TR质粒转染HL-60细胞并筛选,单克隆扩大培养。
1、确定Blasticidin 的筛选浓度。
2、脂质体法转染HL-60细胞,通过Blasticidin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命名TREx- HL-60细胞。
(四)将构建的pcDNA4- TGF-β1 质粒转染 TREx- HL-60细胞,并筛选,单克隆扩大培养。
1、确定Zeocin的筛选浓度。
2、脂质体法转染 TREx- HL-60细胞,通过Zeocin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命名HL-60-PTT细胞。
(五) 对HL-60-PTT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1、用ELISA法 、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HL-60-PTT细胞的TGF-β1 的表达水平。
2、用定量PCR法测定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HL-60-PTT细胞的TGF-β1 mRNA.、TGF-β2 mRNA、TGF-β3 mRNA及TGF –βRⅠ、TGF –βRⅡ、hTERT、 Smad3、4、7、c-myc、bcl-2等基因表达的水平的变化。
3、观察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HL-60-PTT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采用MTT法测定、白血病细胞集落培养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法)
4、对HL-60-PTT细胞进行细胞调亡检测(分别采用片段化DNA分析、TUNNEL及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方等法检测。)
5、观察ATRA诱导HL-60-PTT细胞分化过程中,不同浓度四环素作用下以下指标的变化。
a、细胞分化的检测: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抗原。
b、RT-PCR法检测不同剂量下ATRA对HL-60-PTT细胞的影响:对TGF-β1 的定量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及hTERT、c-myc和bcl-2等表达影响的研究。
(六) 通过摄入不同浓度四环素进一步研究转染后HL-60-PTT细胞对裸鼠荷瘤的影响。
观察肿瘤生长大小、肿瘤细胞调亡情况及对小鼠心、肺、肝、脾、肾等脏器的影响。
四、预实验结果
成功构建pcDNA4- TGF-β1 质粒,已筛选并扩大培养TREx- HL-60细胞,目前正进一步单克隆转染细胞HL-60-PTT,通过ELISA法检测瞬时转染细胞上清TGF-β1,证实不同浓度四环素能诱导出不同水平的TGF-β1。(详见幻灯)
五、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数据及图表表示,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最小显著差法。
六、 课题进展安排
20XX.1-20XX.6 查阅文献、确定课题
20XX.7-20XX.6 实验前准备、预实验
20XX.7-20XX.3 正式实验
20XX.4-20XX.7 撰写论文、答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