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归园田居》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 田园 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 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 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 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 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教案 篇二
一、导入 :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 教师范读
2、 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 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 研习第一层:
⑴ 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 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 有余闲
5、 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众鼎号☆www.1126888.com)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的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里面的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教案 篇四
归 园 田 居作者:陶渊明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其三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2003/03/28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⑵ 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⑵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象、意境的分析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象、意境的分析等。
2、会简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鉴赏诗歌。
3、品味《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归来?
⑴ 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① 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 彻底悔悟。
③ 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
⑵ 明确: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板书:
摈弃世俗、回归自然→田园景色、至美至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三、问题探讨
1、《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设题意图: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诗歌的妙处。)
3、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主做小结。
五、布置作业
总结全文 篇七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