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论文优秀6篇

众鼎号分享 190181

众鼎号 分享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6篇《语文教学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篇一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要围绕一个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主抓两种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目前各国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而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个人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围绕一个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人文类篇目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可将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节日节气时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发扬。可将以下节日(节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惊蛰、春分与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京剧、围棋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主抓两种能力: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是社会的人,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发问、会发问,并与老师互动起来。我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提问领先:学生在预习时必须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机会发言,就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言。发言要求声音洪亮、语句流畅、条理清晰。有时为了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辩论一番。

当然也有“敏于行讷于言”的学生,怎么办?每天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摘抄并大声朗读新闻,先消除羞怯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一学期后基本上能大声地阐释问题了。

三、落实三项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识字写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小学就在培养,为何到初中依然写错字?可采用探究词源法。学生将“萧萧班马鸣”的“班”错写为“斑”,《说文解字》中讲到“班,会意,从珏从刀,中间刀左右玉,像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而这恰是一首分别诗——《送友人》。《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如何做到的呢?

1、每学期教学中,开展“日读一万字”的活动:学生准备B5大小的名著阅读笔记本,每天读名著30分钟,记录日期、页码、字数、内容梗概(90——100字),家长签字。一周一检查,定期进行小测试。

2、寒暑假,布置学生就一部作品制作书签、腰封、手抄报、思维导图等,进行创造性阅读。

3、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分享会。

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在教学中常进行情景作文训练:与教材内容结合仿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林冲小传》、《虎妞小传》等;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指导学生写作形式,如人物小传分三层写,要层层清:第一层姓名、身份、性格简介;第二层主要情节加评价;第三层全面评价。初中三年基础知识要扎实,阅读要宽厚,写作要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现象的。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今后我会继续“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语文论文 篇二

[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为主体,围绕说明文文体教学理念与实施进行论述。教学理念设计上,从人文性与实践性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运用能力;说明文教学实施上,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多关注文本逻辑结构的传输,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最后加强语言分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实施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说明文的选文上更加精炼与全面。经过对多个班级的说明文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理念的设置上人文性与实践性缺失;教学实施上的多样化与知识性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提高说明文教学质量。

一、说明文教学理念的构建要强调人文性与凸显实践性

(一)以人文性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科学性与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师要注重对说明文中的人文性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与生命价值,达到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以说明文中的生命价值教学为例,教师先挖掘出说明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蝉》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与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学生在精读文本时,需要体悟作者人生,探寻生命意义。另外,本文还带有一定文学性质,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与规律的描写,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此部分教学,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感受作者传递的生命态度。再如,还可通过说明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旨在激发学生民族自信。传统文化内容不只在古诗文中体现,即使是现代说明文,也包含传统文化素材。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对于建筑与园林内容的介绍,体现了建筑文化与园林文化。说明文虽然以说明解释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仅对说明方法与顺序进行分析,还要关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实践性,以理论联系实际“无体不立,无用不行”,因此要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多种文体的价值。说明文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增加了很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加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思维表达的空间。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变式练习、扩展文本等形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是一种体系,实践则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缩短学生与说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题,设计初步练习。说明文教学的实质是完成知识点的迁移,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就要让学生练习,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课文后都有对应的习题,且有层次性,习题类型包括记忆类、理解性与应用类三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习题,帮助学生深化对说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说明文,课后练习题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题属于记忆类,第三题是理解类,第四题则是根据已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与第五题一样都是应用类习题,需要学生实践运用。总之,初中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互相协调,不顾此失彼。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实施的多样化与知识性培育

(1)大珠小珠落玉盘———适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阐述几种说明文教学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展示知识系统语文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其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能将知识点碎片化传递给学生,而要通过某种关联,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同化,在明晰多种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同时,标注在一个图式中,形成思维导图,直观掌握知识点。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思维导图的运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围绕原句“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其余段落进行局部与细部的划分,如局部说明上包括近远景、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层次;细部说明则有图案美、图画美和色彩美等。层次分明地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脉络。另外,还可以对单元间的文本进行比较,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将该篇文章与之前学过的事物说明文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知道同为说明文也有差异,进而引导学生挖掘说明文本质,完整知识体系。

(二)深入分析细节描写内容说明文不只是严肃的,也带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时将抽象的内容以细节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来,使说明内容更加灵活有趣,读者在阅读时也愿意深入探究其内涵。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选文中,对待事物细节的处理有三种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引入《水经注》中的内容,提升文章说服力;再如《苏州园林》中引入《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这种插入资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本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兴趣。第二,将句子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描述,通过“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将多个段落连接,使文章更有层次性。第三,巧用拟人手法,如“一只朱红雀对暖流唱起春天,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将朱红雀拟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说明内容变得灵活、生动,增添文章可读性。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文本逻辑结构,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说明文为了向读者说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生思维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转变,所以教师要重视说明文教学中对逻辑结构的讲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探寻说明对象特点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自己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说明对象内容。对于说明对象特点的探寻,可借助这几种方法进行。第一,列提纲。即将知识点清晰罗列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师生一同列出提纲:先是笼统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然后以卢沟桥与赵州桥为例,体现我国高超的石拱桥建造水平与独特的特点;最后详细分析石拱桥获得成就的原因与发展。用提纲将知识点清晰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与记忆。教师在此环节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引导学生精准说出石拱桥的特点。第二,画图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绍与分析,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图画说明。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赵州桥特征的分析后,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呈现赵州桥图片,分析完卢沟桥后也同样展示该图片,让学生观察两座桥的特点,以此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第三,比较法。每一种事物都有独有的特征,只要详细比较,就会发现不同。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对卢沟桥与赵州桥进行比较,细节的不同体现建筑物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对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掌握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对其辨别与运用,有一定难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说明顺序进行探究,即要先确定说明对象,知道说明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文本的段落划分;最后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阐述说明顺序。《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放在单元的第一篇,就是想通过对传统事物的说明,达到“引路”的作用。这篇文章以逻辑顺序为主要说明顺序,通过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呈现石拱桥的特点,并通过详细举例,得到两座桥获得成就的原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石拱桥。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的轨迹进行说明。空间顺序是在一定空间中,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则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难度较大,在事理说明文与想象说明文中经常使用,并基于逻辑顺序的多重内在联系,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等常见逻辑顺序。

3、筛选文本信息,获得阐述道理学生只有精准掌握知识,才能挖掘其中阐述的道理。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分析,知道恐龙灭绝是因为碰撞,并不是火山活动。虽然学生得到了这一结论,但是作者的论证过程难度较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经过对过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压中,会变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动,又让斯石英变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击使恐龙灭绝这一结论。且在恐龙灭绝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迹,为结论做进一步佐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喜欢按照段落顺序进行讲解,对其中的论证过程没有详细的分析与指导,以至于学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真正读懂文本。

(四)桃花枝头添春意———注重语言分析,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明文不仅在说明顺序与方法上有明显特征,还在语言上有隐性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人类语言有无穷的变化,并具有多种意义”。说明文中的语言具有严谨与科学的特点,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探究后将其内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字进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炼关键词,以感悟表达培养学生品析能力初中说明文篇幅较短,可通过细读,提炼关键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此处“肩”与“各”字的使用就极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还体现出数量。只有对关键字词做出精准提炼,才能让学生确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优美的语言不只存在于文学类文体中,在实用类文本中也有体现。例如《说“屏”》文本教学中,其过程设计为“请你选择一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除了对字词的赏析,还可扩展为对句的鉴赏。另外,还可利用对比思维让学生关注语言的特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准性。例如,《蝉》这一文本中关于“蝉出现的时间”问题,若没有详细阅读文本,找不到证据资料,学生就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排列;若将原文中的“每次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中的“初次”与“每次”删除,就不能精准掌握词义。

2、以说明顺序的思辨,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不是传输地理、科学或者建筑方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可以辨别出说明顺序,然后在思考中辨别说明顺序可否转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寻问题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教师要注意说明文教学中不能过度解读文字。《中国石拱桥》这一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作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过半,还没有进入教学主题;而有的教师则以卢沟桥为切入点,利用大量时间讲解其有关历史。这两种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应少介绍一些作者背景与相关历史故事,最好是用几句话概括,而不是全篇讲述。每一种体裁的文本都有一套教学体系,如说明文就要从语言文字、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角度进行教学。综上,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剖析了说明文教学理念与实施过程。说明文不仅能丰富学生文体方面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胡恩慧。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高效阅读方法——以《苏州园林》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9):5-6.

[2]古晓君。“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王龙飞。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缪美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5]姜燕燕。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材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语文论文 篇三

摘 要:有效的提问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提问设计进行分析,对语文教学提问方法进行创新,希望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创新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展。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语文教学氛围,还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教学目标。从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状况来看,教师提问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缺陷,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出系统性问题,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随便提问,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学习。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回答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琴俱亡》一文时,教师必须明白本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怀。在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为什么子敬死亡时,子猷没有痛苦?为什么子猷弹琴的时候,琴不协调了?利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兄弟间的情谊。采取系统性问题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中,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启发性原则

初中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只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难度不宜太简单,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规,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学习《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于漪老师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游戏等网络化设备技术的应用比我们学习的书有趣多了,你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必要读书吗?学生会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对学生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3、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可以反映问题提问的准确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提问中,将问题难度合理划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红色文化如果教师直接提出: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将问题划分为:教师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当时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课本知识。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难度应该呈现梯度分布,给全部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

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三、结语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提问内容较浅、较细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设置问题,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祚扣。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2]董秀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2012,(11)。

[3]郭清平。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3)。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篇四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较理想的语文教学,当时时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例如教学中要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经过实验提出的,该理论给出了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从教育现状看,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辩证地看,“学习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比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或抛弃听讲、阅读等传统学习方式,因为这些方式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语言习得有渐悟性特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对待“审美鉴赏与创造”这项核心素养方面,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之后再去实践。如怎样运用现代小说观鉴赏小说?散文写作的重心在哪里?解读散文应遵循什么原则?有的地方教改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也要多思考一下,让学生做主体,教师是不是做个主持人就行了?教学中更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审美认识的开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着感觉走?开放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学生怎样答都是正确的吗?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方面,有些大学教授的理解都出现了问题,更何况中学教师。例如,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指出这首诗的几种好处,其中有一项好处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这个可笑的错误按照孙绍振教授分析就是:“这样的阐释,和经典文本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唐朝贵族,他的脑袋里会有‘创造性动’吗?‘创造性劳动,是权威教授自己心理图式中固有的,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文艺理论的狭隘社会功利论中衍生出来的。”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语文论文 篇五

[摘要]

本文以“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为主体,围绕说明文文体教学理念与实施进行论述。教学理念设计上,从人文性与实践性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运用能力;说明文教学实施上,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多关注文本逻辑结构的传输,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最后加强语言分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实施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说明文的选文上更加精炼与全面。经过对多个班级的说明文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理念的设置上人文性与实践性缺失;教学实施上的多样化与知识性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提高说明文教学质量。

一、说明文教学理念的构建要强调人文性与凸显实践性

(一)以人文性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科学性与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师要注重对说明文中的人文性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与生命价值,达到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以说明文中的生命价值教学为例,教师先挖掘出说明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蝉》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与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学生在精读文本时,需要体悟作者人生,探寻生命意义。另外,本文还带有一定文学性质,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与规律的描写,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此部分教学,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感受作者传递的生命态度。再如,还可通过说明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旨在激发学生民族自信。传统文化内容不只在古诗文中体现,即使是现代说明文,也包含传统文化素材。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对于建筑与园林内容的介绍,体现了建筑文化与园林文化。说明文虽然以说明解释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仅对说明方法与顺序进行分析,还要关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实践性,以理论联系实际“无体不立,无用不行”,因此要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多种文体的价值。说明文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增加了很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加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思维表达的空间。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变式练习、扩展文本等形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是一种体系,实践则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缩短学生与说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题,设计初步练习。说明文教学的实质是完成知识点的迁移,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就要让学生练习,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课文后都有对应的习题,且有层次性,习题类型包括记忆类、理解性与应用类三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习题,帮助学生深化对说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说明文,课后练习题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题属于记忆类,第三题是理解类,第四题则是根据已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与第五题一样都是应用类习题,需要学生实践运用。总之,初中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互相协调,不顾此失彼。

二、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实施的多样化与知识性培育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适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阐述几种说明文教学方法。1.利用思维导图展示知识系统语文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其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能将知识点碎片化传递给学生,而要通过某种关联,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同化,在明晰多种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同时,标注在一个图式中,形成思维导图,直观掌握知识点。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思维导图的运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围绕原句“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其余段落进行局部与细部的划分,如局部说明上包括近远景、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层次;细部说明则有图案美、图画美和色彩美等。层次分明地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脉络。另外,还可以对单元间的文本进行比较,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将该篇文章与之前学过的事物说明文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知道同为说明文也有差异,进而引导学生挖掘说明文本质,完整知识体系。2.深入分析细节描写内容说明文不只是严肃的,也带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时将抽象的内容以细节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来,使说明内容更加灵活有趣,读者在阅读时也愿意深入探究其内涵。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选文中,对待事物细节的处理有三种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引入《水经注》中的内容,提升文章说服力;再如《苏州园林》中引入《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这种插入资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本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兴趣。第二,将句子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描述,通过“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将多个段落连接,使文章更有层次性。第三,巧用拟人手法,如“一只朱红雀对暖流唱起春天,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将朱红雀拟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说明内容变得灵活、生动,增添文章可读性。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文本逻辑结构,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说明文为了向读者说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生思维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转变,所以教师要重视说明文教学中对逻辑结构的讲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探寻说明对象特点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自己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说明对象内容。对于说明对象特点的探寻,可借助这几种方法进行。第一,列提纲。即将知识点清晰罗列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师生一同列出提纲:先是笼统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然后以卢沟桥与赵州桥为例,体现我国高超的石拱桥建造水平与独特的特点;最后详细分析石拱桥获得成就的原因与发展。用提纲将知识点清晰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与记忆。教师在此环节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引导学生精准说出石拱桥的特点。第二,画图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绍与分析,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图画说明。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赵州桥特征的分析后,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呈现赵州桥图片,分析完卢沟桥后也同样展示该图片,让学生观察两座桥的特点,以此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第三,比较法。每一种事物都有独有的特征,只要详细比较,就会发现不同。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对卢沟桥与赵州桥进行比较,细节的不同体现建筑物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对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掌握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对其辨别与运用,有一定难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说明顺序进行探究,即要先确定说明对象,知道说明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文本的段落划分;最后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阐述说明顺序。《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放在单元的第一篇,就是想通过对传统事物的说明,达到“引路”的作用。这篇文章以逻辑顺序为主要说明顺序,通过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呈现石拱桥的特点,并通过详细举例,得到两座桥获得成就的原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石拱桥。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的轨迹进行说明。空间顺序是在一定空间中,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则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难度较大,在事理说明文与想象说明文中经常使用,并基于逻辑顺序的多重内在联系,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等常见逻辑顺序。

3、筛选文本信息,获得阐述道理学生只有精准掌握知识,才能挖掘其中阐述的道理。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分析,知道恐龙灭绝是因为碰撞,并不是火山活动。虽然学生得到了这一结论,但是作者的论证过程难度较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经过对过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压中,会变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动,又让斯石英变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击使恐龙灭绝这一结论。且在恐龙灭绝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迹,为结论做进一步佐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喜欢按照段落顺序进行讲解,对其中的论证过程没有详细的分析与指导,以至于学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真正读懂文本。

(三)桃花枝头添春意——注重语言分析,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明文不仅在说明顺序与方法上有明显特征,还在语言上有隐性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人类语言有无穷的变化,并具有多种意义”。说明文中的语言具有严谨与科学的特点,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探究后将其内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字进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炼关键词,以感悟表达培养学生品析能力初中说明文篇幅较短,可通过细读,提炼关键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此处“肩”与“各”字的使用就极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还体现出数量。只有对关键字词做出精准提炼,才能让学生确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优美的语言不只存在于文学类文体中,在实用类文本中也有体现。例如《说“屏”》文本教学中,其过程设计为“请你选择一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除了对字词的赏析,还可扩展为对句的鉴赏。另外,还可利用对比思维让学生关注语言的特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准性。例如,《蝉》这一文本中关于“蝉出现的时间”问题,若没有详细阅读文本,找不到证据资料,学生就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排列;若将原文中的“每次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中的“初次”与“每次”删除,就不能精准掌握词义。

2、以说明顺序的思辨,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不是传输地理、科学或者建筑方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可以辨别出说明顺序,然后在思考中辨别说明顺序可否转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寻问题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教师要注意说明文教学中不能过度解读文字。《中国石拱桥》这一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作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过半,还没有进入教学主题;而有的教师则以卢沟桥为切入点,利用大量时间讲解其有关历史。这两种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应少介绍一些作者背景与相关历史故事,最好是用几句话概括,而不是全篇讲述。每一种体裁的文本都有一套教学体系,如说明文就要从语言文字、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角度进行教学。综上,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剖析了说明文教学理念与实施过程。说明文不仅能丰富学生文体方面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胡恩慧。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高效阅读方法---以《苏州园林》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9):5-6.

[2]古晓君。“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王龙飞。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缪美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5]姜燕燕。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材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语文论文 篇六

摘要:新课改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培养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新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实践。为此,在分析情感教育内涵基础上,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起到帮助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内涵,对策。

一、情感教育概述。

1、内涵。

人是情感动物,人的行为总是和情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任何活动中都需要关注人的情感,也有人理解为“人性化”或者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也是我国社会在积极倡导和应用的理念之一。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坚持教学心理学基础上,根据被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规律,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关注和影响学生的态度、观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及学习效果的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相关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自身的知识及技能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方面的统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是一门有着很强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及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2、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状况及规律和特点,初中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和关注学生情感因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保持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语文是一种人性化较强的学科,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及综合素质的重任,因此开展情感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的重要体现。而且情感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养成良好的情感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实现传统的五讲四美也有着重要的推动该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在教材中,情感因素既存在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及情感色彩。教师的情感,主要是体现在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对所使用的教材的内容所体现的情感体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以及教师在情感方面的素质和魅力等多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因素,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情感反应等。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措施。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情感色彩,但是有些内容仅仅进行口头的讲解,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及技术,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等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更加深刻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词句等。同时,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传统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进行口头讲解,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即使理解有的也是一知半解,而借助多媒体再现故事的真实场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人物对话等,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故事内容,在加上视频可以点出所蕴含的寓意,那么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甚至通过视频就可以掌握课文的内容及主旨,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的角色中,增加实际体验,加深对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及写作目的。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锻炼及升华,比起传统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的很明显的,有利于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情感导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重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情景学习氛围。在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语文课本中优美的语言及文字的功能给学生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使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进行情感的领悟、体验,通过引导及想象引发情感共鸣。在具体做法中,首先教师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情感要点,通过优美的朗读,一起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感、语调,将文章的情景以感性的方式平移给学生,使其体会、领悟和品位文章的情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产生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体验及参与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增加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也可以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所蕴含的不同感情,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课文,学习过程中带着情感来进行学习。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精神,而且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及情感体验不仅停留在课本上,更要拓展到实际的生活中。要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要实现语文情感能力的积累,在学好课堂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多引导学校进行课外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利用课外多种资源,拓宽学习空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真实的锻炼及体验,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的实效性,在增加学生情感教育机会及素材基础上,使得学生的情感来源更为真实和贴切,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真实情感。

4、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情感教育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将真情实感投入和体现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切实的学习及体验,为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及准备,也才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刻挖掘教材情感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教材、欣赏教材,更加积极的应用教材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文教材的学习,学会欣赏、应用和研究,让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要实行的重要目标及任务。教师要在新教学观念的引导下,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探索学生情感培养的方法及手段,提高语文情感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兰。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丝路,2016,(11)。

[2]刘兰。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法运用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6,(12)。

[3]王春琴。初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融入[J]。课外语文,2016,(20)。

[4]吴剑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散文百家,2016,(0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