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一优秀教案(8篇)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高一优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8篇《数学高一优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篇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集合、子、交、并、补的概念、性质和记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集合的运算包含了集合表示法之间的转化及数学解题的一般思想
3、了解集合元素个数问题的讨论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汇总练习提炼的形式来发掘学生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系统化及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应用其概念和性质做题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授课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集合部分汇总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以下三个问题:
1,集合的含义与特征
2,集合的表示与转化
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含分类)
1,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的全体,称一个集合
2,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为:有限集和无穷集两类
高一数学的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
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二、点:
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
定 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 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 形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性 质 焦点在x轴上 范 围: 对称性: 轴、 轴、原点. 顶点: , . 离心率:e 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 定义式: 范围: 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 (2)余弦定理: + -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 ) 三、基础训练: 1、椭圆 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是 ,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 的值是__3或5__;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 4、已知椭圆 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 的距离是7,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 ; 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顶点 ,顶点 在椭圆 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 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最大值是 8 .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 ,求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椭圆方程 . 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设方程为 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 、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 (精确到1km). 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 在 轴上, 则 =OA-O = A=6371+439=6810 解得 =7782.5, =972.5 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 例3、已知定圆 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 根据图形,用符号表示此结论: 上式可以变形为 ,又因为 ,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 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 设动圆圆心为 ,则 为半径 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 , 即 ,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 ,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 |和|(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 . 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 解:(1)由题设| |=2| |=4 ∴ , 2c=2, ∴b=∴椭圆的方程为 . (2)设∠ ,则∠ =60°-θ 由正弦定理得: 由等比定理得: 整理得: 故 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 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 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 ,求点M的轨迹) 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 所以有 所以点 (2)当M分 PP?@之比为 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 , 即所以点 例6、设向量 =(1, 0), =(x+m) +y =(x-m) +y +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 ?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I)∵ =(1, 0), =(0, 1), =6 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 ∴ PF1+PF2=6>F1F2 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 2a=6,∴a=3 又∵ 2c=2m,∴ c=m,b2=a2-c2=9-m2 ∴ 所求轨迹方程为 (x>0,0<m<3) ( II )设B(x1, y1),C(x2, y2), ∴∴ 而y1y2= (x1-2)? (x2-2) = [x1x2-2(x1+x2)+4] ∴ [x1x2-2(x1+x2)+4] = [10x1x2+7(x1+x2)+13] 若存在实数m,使得 成立 则由 [10x1x2+7(x1+x2)+13]= 可得10x1x2+7(x1+x2)+10=0 ① 再由 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 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 所以 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 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 ∴ 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 例7、已知C1: ,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 (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 (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 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 )或(1,- ). ∵点A在抛物线上,∴ 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 ,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 (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 由 (kx-k-m)2= ① 因为C2的焦点F( ,m)在y=k(x-1)上. 所以k2x2- (k2+2)x+ =0 ② 设A(x1,y1),B(x2,y2),则x1+x2= 由 (3+4k2)x2-8k2x+4k2-12=0 ③ 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 从而 = k2=6即k=± 又m=- ∴m= 或m=-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例8、已知椭圆C: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 . (Ⅰ)证明:(Ⅱ)若 ,△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 (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 ,0),B(0,a). 由 得 这里∴M = ,a) 即 解得 (Ⅱ)当 时, ∴a=2c 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 ∴a=2,c=1,b2=a2-c2=3 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 (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 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 PF1= =得: =e ∴e2= 于是 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 【模拟】 一、选择题 1、动点M到定点 和 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 ( ) A、椭圆 B、线段 C、无图形 D、两条射线 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 A、 C、2- -1 3、(20xx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 的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 ) A、2个 B、4个 C、无数个 D、不确定 4、椭圆 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 ( ) A、32 B、16 C、8 D、4 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C、 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 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 等于( ) A、 C、 二、填空题 7、椭圆 的顶点坐标为 和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8、设F是椭圆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 ),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 . 9、设 ,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 ,则得 . 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和椭圆 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 (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 和 ,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12、已知 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 上的动点,求AQ中点M的轨迹方程 13、椭圆 的焦点为 =(3, -1)共线.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 ∈R),证明 为定值. 【试题答案】 1、B 2、D 3、A 4、B 5、D(法一:设 ,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 .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6、C 7、( ;(0, );6;10;8; ; . 8、 ∪ 9、 10、m< 且m≠0. 11、(1)设椭圆方程 . 解得 , 所求椭圆方程为(2)由 . 所求椭圆方程为 的坐标为 因为点 为椭圆 上的动点 所以有 所以中点 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 为钝角.当且仅当 . 14、(1)解:设椭圆方程 ,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 ,化简得: x1x2= 由 =(x1+x2,y1+y2), 共线,得:3(y1+y2)+(x1+x2)=0, 又y1=x1-c,y2=x2-c ∴ 3(x1+x2-2c)+(x1+x2)=0,∴ x1+x2= 即 = ,∴ a2=3b2 ∴ 高中地理 ,故离心率e= . (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 可化为x2+3y2=3b2 设 = (x2,y2),∴ , ∵M∴ ( )2+3( )2=3b2 即: )+ (由(1)知x1+x2= ,a2= 2,b2= c2. x1x2= = 2 x1x2+3y1y2=x1x2+3(x1-c)(x2-c) =4x1x2-3(x1+x2)c+3c2= 2- 2+3c2=0 又 =3b2代入①得 为定值,定值为1.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讨论交流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 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数学教案-圆的周长、弧长 圆周长、弧长(一)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 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 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 (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 , ,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 (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 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__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__,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通过进一步巩固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由指数函数和其他简单函数组成的复合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 通过进一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够构建指数函数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指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建模在解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本来就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并且学生对函数模型也不熟悉,所以在构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实例中让学生加强理解,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模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点一:平移指数函数的图像 例1:画出函数 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指出它的单调区间。 解析:由函数的解析式可得: 其图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将 (x-1)的图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另一部分是将 的图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将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 解:图像由老师们自己画出 变式训练一:已知函数 (1)作出其图像; (2)由图像指出其单调区间; 解:(1) 的图像如下图: (2)函数的增区间是(-,-2],减区间是[-2,+)。 探究点二:复合函数的性质 例2:已知函数 (1)求f(x)的定义域; (2)讨论f(x)的奇偶性; 解析:求定义域注意分母的范围,判断奇偶性需要注意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须 -1 ,即x 1,所以,定义域为(- ,0) (0,+ )。 (2)变式训练二:已知函数 ,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简析:∵定义域为 ,且 是奇函数; 探究点三 应用问题 例3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 84%。写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设该物质的质量是1,经过 年后剩留量是 。 经过1年,剩留量 变式:储蓄按复利计算利息,若本金为 元,每期利率为 ,设存期是 ,本利和(本金加上利息)为 元。 (1)写出本利和 随存期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 分析:复利要把本利和作为本金来计算下一年的利息。 【解】 (1)已知本金为 元,利率为 则: 1期后的本利和为 2期后的本利和为 期后的本利和为 (2)将 代入上式得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应用了指数函数的性质来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构建指数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由__《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 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 一、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例1:观察下面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由定义可得: a2-a1=d a3-a2=d a4-a3=d …… an-an-1=d 即可得: an=a1+(n-1)d 例2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是3,公差d是2,求它的通项公式。 分析:知道a1,d,求an。代入通项公式 解:∵a1=3,d=2 ∴an=a1+(n-1)d =3+(n-1)×2 =2n+1 例3求等差数列10,8,6,4…的第20项。 分析:根据a1=10,d=-2,先求出通项公式an,再求出a20 解:∵a1=10,d=8-10=-2,n=20 由an=a1+(n-1)d得 ∴a20=a1+(n-1)d =10+(20-1)×(-2) =-28 例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12,a18=36,求通项an。 分析:此题已知a6=12,n=6;a18=36,n=18分别代入通项公式an=a1+(n-1)d中,可得两个方程,都含a1与d两个未知数组成方程组,可解出a1与d。 解:由题意可得 a1+5d=12 a1+17d=36 ∴d=2a1=2 ∴an=2+(n-1)×2=2n 练习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①23,25,26,27,28,29,30; ②0,0,0,0,0,0,… ③52,50,48,46,44,42,40,35; ④-1,-8,-15,-22,-29; 答案:①不是②是①不是②是 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等于() A.1B.-1C.-1/3D.5/11 提示:(-3a-5)-(a-6)=(-10a-1)-(-3a-5) 3、在数列{an}中a1=1,an=an+1+4,则a10=。 提示:d=an+1-an=-4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已知数列{an}前n项和为…… 作业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12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14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数学高一优秀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高中数学教案高 篇三
高一数学教案全集5 篇四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五
高一数学的教案 篇六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 篇七
高一数学教案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