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师心得 >

初一语文课件【最新3篇】

众鼎号分享 161924

众鼎号 分享

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3篇《初一语文课件》,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初一语文课件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用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3、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去关心中国农民的生活壮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爱心、爱护儿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李森祥简介:浙江衢县人。1975年18岁时参军入伍,1987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发表以《小学教师》、《台阶》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说作品。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三、积累字词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撬开、大庭广众、微不足道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学生活动: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2、思考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3、讨论,明确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3)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即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明确: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要强、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中国农民父亲的典型形象,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掌握写作特点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写得详细?

点拨:详略是由文章的中心而定的。本文以“台阶”为线索来塑造父亲的形象,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教后反思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亲,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就是支撑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同时,这篇小说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但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像文中这位父亲生活的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落后。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一语文课件 篇二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www.1126888.com☆思路】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回答格式:采用(描写方法、修辞),表现了一个的老师。

(1)从同学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初一语文课件 篇三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

1、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的同学,进行表扬。

3、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初一语文课件》,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故宫博物院》说课稿【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