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6篇)

众鼎号分享 139088

众鼎号 分享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6篇《白杨礼赞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 篇三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 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四

一、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194班共有学生45人,196班共有学生45人,他们年龄均13—14岁之间,充满热情,富于朝气,刚刚经历一学年的中学生活,对新事物、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幻想,正是人生如花般烂漫的季节。通过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现分析: 从思想状况看,两班同学大都诚实、本份,作为农村孩子,在生活上他们能吃苦,学习上能勤奋。对语文科的兴趣比较浓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能认真预习,认真听讲,坚持做积累、写日记。上课发言大胆,乐于探究、质疑,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194班。当然,在教学中我发现,注意力难集中,兴趣爱好难以保持,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不强,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还未养成,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仍是一部分学生的缺点。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循善诱、联系实际、扎实、有序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从知识掌握的程度看,两班学生通过七年级的几次考试,基本澄清了底子,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初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生的视野开拓。就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两班的综合评价居弼时片第一。其中194班特优2人,优秀9人,及格34人;196班优秀9人,及格32人,两班均出现20分以下的低分。就后进面看,部分未及格学生194班有8人,196班有10人在50多分,仍有提高空间,只要加强辅导,相信他们会有明显进步。

196班有优生江晗、彭婷、刘露、吴容、黄玉琪、杨明远、彭洁、颜佳妮、胡志鹏、周莉等。194班有优生吴任爽、卢猛、段芬兰、彭琪、曾靖、颜璐、刘邵伟等。这些学生语文知识学得扎实,乐于探究,积极主动,有希望进入特优行列;中等生中也有大量可塑之材,思维敏捷,口语交际及写作水平均有一定基础。后进生有196班樊汨、刘球、周荣、刘沙、吴石、彭佳豪、宋宇、彭超等;194班刘迅、黄泽金、王平、吴坚、缪花、周微华、彭献等,这些同学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欠扎实,书写马虎,学习主动性不强,阅读写作能力不强,作文水平低下。而且,上期期末考试均在50分以下,本期将要花大力气转化他们。

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意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1、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2、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3、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4、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5、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在这正式启动之际,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第六单元还有《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诗四首》;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6、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

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

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们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中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写作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除了较多的写心得与体会的写作练习外,也有写作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如《阿长与<山海经》》《苏州园林》课后的写作练习等。出现在补白里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则是对本册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的补充。如写作部分,补充了关于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写作知识和要求,而课后的练习中也有这些方面的练习。

如《蜡烛》一课的练习中要求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老王》一课的练习中要求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等。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课后及综合性学习里,而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指导则在补白里。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练习”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大型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四、六单元的是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对学生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写作研究报告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时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争取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尝到“综合性学习”的甜头。

7、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习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对偶句即可。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一)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二)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识字与写字: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规范,通行地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阅读:掌握朗读的几种方法精读,略读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体验,大胆发表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写作: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口语交际: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的进行交流。

5、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以写人为主,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小作文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后进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锻炼表达能力。

12)。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 13)。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要求写一篇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14)。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5)。结合我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课题,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及语文学习中的渗透,让我国优秀的传统经典发扬光大。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篇五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缪家营实验中学

杨静然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知识教学点:

(1)知道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2)理解和掌握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象征的革命品质。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欣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3点

1、培养感情朗读能力

2、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7段。

2)写黄土高原与白杨树的联系,以及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

★教学手段的运用及依据

语文是学生所谓“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录音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导入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展示多媒体课件。)

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新授: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可以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分组之前先给你们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第一板块

张扬个性(展示多媒体课件)

为了首先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同时也为分析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打基础,所了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5--7段

(1)第五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白杨树的?(在教师的领导下,要求学生列出描写提纲。并请同学到讲台,列提纲。) 第5段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第一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郑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为下文由树及人,象征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2)第七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欲扬先抑的写法。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象征: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赞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里边。这个借用的事物就是象征物,作者寄托的思想就是象征义。必须注意象征物和象征对象之间在特征上要有共同之处。 托物言志

二、第二板块

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首次对阅读的方式 提出了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是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目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节课读的基础上,本节课学生分组讨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是参与者、组织者,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提倡语言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先把学生分为五组,选定一个记录员。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我认为小讨论前应分配给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给每个成员角色分工。小组长:召集组员,小结讨论情况。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督促纠正违规行为。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这样就使小组中每一个人都在可能的范围内成为强者,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缺少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如何得到培养。

1、第一次讨论(展示多媒体课件)

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重点,讨论不够热烈。教师应起到指引作用,提出主问题。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能轻便有效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以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代替繁杂细碎的提高。能有效地简化课堂教学头绪,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言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遏制教师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这一环节设计三个主问题)

(1)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和白杨树有什么联系?(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贸易往来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雄壮、伟大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从正面衬托白杨树;单调、枯燥不禁感到像缺少点什么东西,没有了白杨树就单调枯燥,从反面衬托白杨树。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所以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力的铺垫。

(2)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要写楠木?

写楠木与白杨树对比,衬托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排斥异己的立场态度。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着,深化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楠木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它象征的是——贱视民众的人,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 茅盾在给彭守恭的信中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学生很快抓住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进行比较。改成陈述句语气较弱,以反问表达肯定就更加肯定有力

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第二句从白杨性格出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第四句从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北方农民?这应该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第五个年头,北方农民的觉醒是党唤起的;北方农民的思想是党武装的;北方农民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党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所以赞颂白杨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意在赞颂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中国共产党。但是这后一赞颂,是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想说而不能公开说的话,所以作者就把这一意义寄寓在白杨树上。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这七段。(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分组比赛,背诵四个排比句。(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表情背诵。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次讨论学生们突破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2、进行第二次讨论

只是老师问你们了,现在也给你们机会问老师。

你们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哪里有疑问(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们主要讨论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喜欢第一段的作用:引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 (2)在描写环境处为什么写黄土高原的“单调”? (3)一排、三五株、一株

这样写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看得更真切。

(4)第四段中说白杨树“极普通”又“不平凡”是否矛盾? 极普通指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指白杨树的“形象美”又是指下文阐述的它的“内在美”。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写白杨树的所以并不矛盾。 (5)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象征:象征属于托物言志,但托物言志不一定属于象征。托物言志要比象征大。象征贵人描“像”,对托义的物必须做到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用一个大圈一个小圈来代表。联想《马说》《爱莲说》

(6)作者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北方农民?

这应该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第五个年头,北方农民的觉醒是党唤起的;北方农民的思想是党武装的;北方农民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党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所以赞颂白杨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意在赞颂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中国共产党。但是这后一赞颂,是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想说而不能公开说的话,所以作者就把这一意义寄寓在白杨树上。这就是象征的作用既把文章艺术化,又把想说不能说的话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7)喜欢第八段进一步写象征意义,中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8)第一段、四段、六段、九段的议论抒情句的作用 这独立成侧面的四个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同时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调与深化。 (9)喜欢本文的语言

本文语言精练优美,颇具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用词准确生动如写高原驱车奔驰时,景色是“扑入你的视野”,一个“扑”字便形象地显示了当时真切的感受。二是变化有致。全文下面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有多处,但无一雷同。三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设问、反问、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均对内容的表达产生了积极作用。四是大量使用褒义词,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这情,如第七段一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体现了白杨树的“神美”。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都用在立意上。象征与比喻都是使事物形象化。

(10)托物言志与象征:象征属于托物言志,但托物言志不一定属于象征。托物言志要比象征大。象征贵人描“像”,对托义的物必须做到细致地描写和刻画。 小组讨论属于一种合作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小组的成员能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集思广益给出一个较个人原先想法更全面更深刻的回答,这个过程体现了由共性走向个性再达到更高层次共性的发展过程。 组织课堂讨论活动,教师不仅要吃透文本,更应该吃透学生。应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掌握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料,他们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更应及时指点迷津;当学生之间在观点上有分歧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的反思,从而使小组讨论成为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

三、第三板块

拓展迁移(展示多媒体课件)

1、选一“白雪压青松”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图片中的青松有什么特点,由青松可以联想到什么人,以及他们(树和人)之间有什么相似点,然后写一段话。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情感培养对亲人、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2、拓展阅读

一朵早醒的桃花

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了。

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我想念一朵小花。

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地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期院落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蒙的茫茫天宇。

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错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模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是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蜜的销魂的诉说。

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朋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得啊!

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鉴赏要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课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提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本文的早醒的桃花象征勇敢、执著、自信和乐观的精神。

不同点:课文除了运用象征手法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本文则不然。 问题探究:

1、文中最能概括“早醒的桃花”的形象的文字是:早醒、灿烂、孤独

2、“早醒的桃花”中的“早醒”有什么意义 ?请从三方面来回答。

独自营造春天,生命年华绚烂、美丽

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

追随者模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

3、“早醒的桃花”的“孤独”表现在哪里?

最早开放时,独自忍受无边灰暗的背景

群花开放时,大家不认识它,不记得它

4、天空和白杨为什么“冰冷地斜睨”“早醒的桃花”?“毫不羞怯”表现了“早醒的桃花”怎样的精神?

因为“早醒的桃花”无力改变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世界。表现了它勇敢、执著、自信和乐观的精神。

(拓展环节注重学习的外延,沟通课内外,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生艺术灵感 ,给学生展开想像的空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发展,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三)、课堂小结

经过学生的讨论赏析后,我和学生再把文章总结一下,以加深印象。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礼赞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的外形、不平凡的内在气质。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四)、布置作业:(展示多媒体课件)

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某种植物,或查找某种植物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挖掘一点其中的象征意义,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这样一点要求:哲学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这样也避免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脱节,使二者携手并行。这是一道读写结合、能力迁移的题,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创造能力。) 以歌曲《小白杨》结束本课。

(五)、板书

主要在讨论赏析全诗时板书

,采用表解式。

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思想内容、情调、写作方法,整体上把握本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六)目标教学评价:

本课力求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尽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⑴ 注意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⑵以问题为载体,指导学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本课的学习使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白杨礼赞》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茅盾文学奖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注:从浅到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5、你能说出贯穿课文的线索的句子吗?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二、白杨树生长在北方,生活在南方的我们大都没有见过,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出写白杨树的外形美?请一生读第五段,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0分钟

(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注: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三、初步感知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是《白杨礼赞》,但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不是白杨树呢?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3分钟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6分钟

一分钟放声朗读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段落,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一节是本文的精髓,用了—组排比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所以要用激越、高亢、豪放的语气读,一分钟后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

学生多人试读后,老师在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然后老师范读。

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作者的'感情?(激越、高亢、豪放热情、奔放、炽烈而又含蓄)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注: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注: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许想到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因为他们那种奋发向上,坚强不屈,[注: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民族解放历史的精神与意志和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多么相似,所以作者要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那么: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8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后,老师适当补充,白杨树所具有的那些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今天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贡献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相通的。

4、让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小白杨》,说说歌曲中的小白杨赞美什么人?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由学生推荐唱歌好的同学演唱。)5分钟

思考:歌曲《小白杨》与散文《白杨礼赞》都歌颂了像“小白杨”、“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5、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注: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团结一致,进行了[注: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6、学习象征手法。 12分钟

文章《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注: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注: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呢?运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我由_蜡烛__想到了_燃烧自己照亮他人___他象征着__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___。

(提示:梅、兰、竹、菊、松、蜡烛、砖、等)

1、写出象征物的特点。

2、揭示象征物的精神。

3、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虽没有采用多媒体,但整个课堂紧凑高效。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小小手段,不是课堂多色调的有意摆设,而是为目的而为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为高效而设计,而不应该为所谓的精彩而有意为之吧。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白杨礼赞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草原》教案(优秀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