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的教案(最新7篇)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诗经·氓的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氓》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氓》 篇二
maokesheng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 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 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 整合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师生明确:第一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 许婚
第二节 迎娶
第三节 劝诫
第四节 控诉
第五节 伤自反省
第六节 决绝
三:对话作品
1、 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 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① 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② 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③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④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⑤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⑥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⑦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
⑧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略)。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者邮箱:
[1]
高中语文《氓》赏析 篇三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而我——这位女主人公也透过氓背叛誓言的面目,看清了他那卑鄙恶劣的灵魂,于是她变得决绝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她对氓已没有什么企求,也没有半句哀告,更不存一丝幻想,有的只是对氓的愤恨和谴责。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
《氓》 篇四
《氓》导学案
【新课标解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3、阅读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探索有关问题。【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1、 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 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作品零距离:知识卡片一 ——追溯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 是宫廷乐曲歌词,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诗40篇。《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后人习惯上把“风”、 众鼎号 “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氓》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氓,古义指民众、百姓或男子,念méng;而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如“流氓”,念máng。知识卡片二 ——《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二、温故知新——自主学习:诵读诗歌,注音并解释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躬自悼矣(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三、预习导读1、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1)二三其德( )
(2)夙兴夜寐( )
4、一词多义:
(1)其: ①咥其笑矣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不思其反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之: ①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4)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5、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1)愆qiān——拖延。(愆伏)(2)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4)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5)贿huì——财物。(行贿受贿)(6)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7)陨yǔn——落。(陨石、陨落)(8)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9)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10)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11)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12)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14)躬——自身。(事必躬亲)(15)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16)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17)女也不爽——差错(屡试不爽)。 6、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环节一:整体感知 概括情节,感受情感 章节 情节 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课中导学】环节二:合作探究1、文中女性有着怎样的性格? 2、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 3、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升讨论题:透过《氓》中的爱情悲剧,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或神话传说中的爱情故事里发现点儿什么吗? 从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后导学】写作练笔请把《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要求:1、忠实于原作,发挥想象,对原作进行文学再创造。 2、题目自拟。可选取一个片段,亦可完整呈现。 3、字数不少于500字。【评价反思】
自我反思评价
《氓》 篇五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
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 (板书) 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 (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 愤恨、决绝 (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 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 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氓》 篇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氓》 篇七
《永之氓咸善游》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永之氓咸善游》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永之氓咸善游》阅读原文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永之氓咸善游》阅读题目及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水暴(涨)甚
乘小船绝(横渡)湘水
今何后(落后)为
益怠(疲惫)
永之氓咸(全、都)善游
中济(渡),船破
益(更加)怠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横渡)湘水
何不去(放弃)之
遂(于是,就)溺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②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③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
④身且死,何以货为?
自己都将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
3.与“何不去之”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永之氓咸善游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山川之美
D何陋之有
4、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替被淹死的人感到悲哀、惋惜。这个人很愚蠢,要钱不要命。 (“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致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从而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
5、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视钱财为命的人,自己一钱不值。
《永之氓咸善游》阅读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下水游泳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诗经·氓的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