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优秀3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 篇一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49-01
校长与教师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校长的管理策略与教师的行为对教师实现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合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整体发展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小学阶段,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受教育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由于年龄较小,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没有定型、对任何外在的事物存在好奇心与期待,并具备某方面的潜在特质,因此,小学阶段的学校发展规划应该体现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体现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思想,即全面加特长的办学思想。如某些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学校应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音乐特长教育,开设音乐班;某些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学校应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计算机教育,开设计算班等。要达到这样的教育要求,必须整合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极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胜任该层次的教学工作,而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也由此有效地将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
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环节,校长应该结合本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具备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课程。目前, 小学阶段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如果学校只满足于这些课程,则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校本课程。如我校有优秀的漫画教师资源和规模巨大的生源,很多学生喜欢漫画, 开设漫画课程就具有强烈的校本特色。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教师有兴趣教、学生有兴趣学,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内容方面找到了契合点,充分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进而通过各种途径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了教师的学习动机,教师也将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发展。
2.课程实施
小学校长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目标规划教学计划,并带动学校成员落实教学目标;统合协调课程与教学事宜,均衡安排师资,确保各科教学正常进行。在目前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 语文周课时为6~8 节, 数学周课时为4~5节,英语周课时为2~3 节,一般安排在上午,其他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周课时为2~4 节,且一般安排在下午,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整体得到重视、得到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实施方面则体现在不仅要在量上保证实施教学计划,还要通过课程的质和量、以及时间的合理安排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所谓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概念上来说,要把握团队必须做到3 点:一是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二是团队成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三是团队成员能够相互协作。教学团队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体现在建立教学团队的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
1.建立教学团队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培养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阶段的发展规划应该是一个体现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规划, 体现个性化培养思想的规划,教学团队的长远目标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而短期目标应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具体步骤。小学阶段现有的教研组就是教学团队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短期目标应该是打造一支校级、县区级、市级、省级以及全国既具有学科特色又体现学科整合、既具备教学技能又具备研究能力、既突显教师个人特性又充分体现相互协作的教师队伍。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所谓专业技能是指某一群体具备某一领域的特有的一种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则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培训内容可分为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具体表现为学生身心特点方面的教育心理学培训、新课程观、新教学观的培训以及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的培训; 培训形式可分为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的培训,学校内部的培训主要体现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外部的培训主要是“请进来”、“走出去”, 即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做课,组织教师到全国、省市级示范学校参观学习等。
(2)教师自我学习
如果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途径,自我学习则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内在的动力源泉,教师自我学习的方法很多, 有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 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提到阅读,很多教师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就是教师,以前所学的知识足以应付日常教学, 不愿意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殊不知阅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阅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更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 篇二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原期;幸福感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基础上,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随着课改逐渐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涵义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教师职业是门特殊职业,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具有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需要掌握系统的学科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接受长期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进行自我规划、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构及原则
(1)中小学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社会要求和学校愿景,做出有计划、有系统、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般而言,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处于适应期,思索如何把在师范院校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5~1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成长期,渴望能力得到提升;11~20年教龄的教师其教学能力、风格和心态都趋向成熟,处于稳定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程度很满意;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处于衰退期,职业发展停滞不前,若不能突破瓶颈,这种状态将持续到退休。
(2)遵循原则。①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职业规划是为更好地发展专业化而量身打造,但同时必须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时应处理好个体特点与社会要求的关系。②发展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规划应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则希望渺茫,失去信心,过低则太易达到,起不到作用。同时,规划是对未来目标的计划,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职业效能和人生境界。简言之,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
二、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对中小学教师的必要性
1.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自我实现和增强幸福感的有利工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专业发展,也关乎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教育智慧,获得学生好评,感受到作为教师受到的尊重与欢乐。它既是对职业成就的肯定,也有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陶行知说过,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培养出令自己崇拜的人。
(2)帮助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走出困境。上世纪70年代末,“高原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它指职业生涯到了某个点,上升的职业空间最小的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经济收入一般,社会地位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期望加大,长此以往,教师对未来感到迷惘、疲惫;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不能成为领导,从而使其觉得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职业情感逐渐淡漠,职业生涯“高原期”随之产生。
2.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本身对规划不够重视
(1)社会未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未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2)学校认为职业规划是教师自己的事,不关心也不介入,很少组织专题培训来提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教师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没有系统规划,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对策
1.教师应有职业规划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应表现出自觉能动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主人翁。成功的职业规划要求教师基于自身的特点,符合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2.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提倡每位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1)帮助教师树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教师对工作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提供职业规划的培训或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都要把职业规划列入培养或培训的内容,满足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和技巧等的需求。
(3)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载体,如教学观摩、培训、反思性教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活动。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确立职业规划的标准,将教师职业规划的态度、实践和绩效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
中小学教师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本身对教师职业发展应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应积极提倡并给予支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本涛。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及对策再探讨[R].“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历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11).
[2]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范文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 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