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众鼎号分享 120491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小数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汇报:

信息1: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kg的生活垃圾。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信息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

t。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2、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

kg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思考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

(1)学生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①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②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师生共同整理:

30.8÷(4×7)

30.8÷4÷7

=30.8÷28

=7.7÷7

=1.1(kg)

=1.1(kg)

(3)提炼方法。先说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数量关系,表示具体的意义;再引导观察两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两个数的积。

(4)同桌互相举例验证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思考,你发现什么?(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3、研究除、减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

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

t。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3-3.5÷5

=1.3-0.7

=0.6(t)

如果学生分步列式计算,试着引导列出综合算式,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运算顺序,再算出结果。

4、探究小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下面算式的计算

(16.8+2.1)÷0.7

0.96÷(5.4÷0.9)

完成后学生汇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师引导思考: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吗?

小结: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回答第(1)题,集体补充。

(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2)、(3)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式子,写出综合算式。

1.32+1.48=2.8

7.92÷1.32=6

2.8÷0.25=11.2

8.2+6=14.2

14.2×2.5=35.5

综合算式:(1.32+1.48)÷0.25

综合算式:(8.2+7.92÷1.32)×2.5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其他问题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8页“练一练”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理解,形成认知。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

练习巩固,验证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炼出计算的顺序,从分步到综合,过程清晰,层次清楚。

不足之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运算的顺序,对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其次,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运算的顺序后,对算理的运用还缺少更多的练习。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算理的教学,还要兼顾技能的形成、提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和45÷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笔算。÷÷÷

÷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某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__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它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优秀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