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但愿人长久教案【最新9篇】

众鼎号分享 152113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但愿人长久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二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2、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

5、苏轼与弟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生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理清课文的情感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板书)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四、作业

抄写词语,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订正。

2、学生回忆课文的情感线索。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二、换位体会,深入探究

(学生扮苏轼,教师做学生。)

1、感悟“心绪不宁”

师问:苏先生,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人们都在品尝月饼,观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却显得如此“心绪不宁”呢?把您的心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等词进行理解、体会。

(2)引读:苏先生之所以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啊!是的,苏先生跟弟弟从小(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怪不得苏先生会这般(思念弟弟呢)!

(3)、指导朗读:对于描写人们欢聚的句子要读出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伤感的语气。

2、感悟“埋怨”

师: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苏先生,您的思亲之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您又是在“埋怨”谁呢?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又在想什么?

(3)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难过呀!望着天上这圆圆的月亮,更增添了您丝丝忧伤之情。

(4)配乐范读,重点指导读好“偏偏”这个词语。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宽慰”

师问:苏先生,我知道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经读过了,可我读得不好,想请您作示范,好吗?还有些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重点句段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①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评议。

②指名说说诗人心中宽慰的理由。

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重点指导朗读。

④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的含义。

师述: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要伤悲,把思乡之情留在心中,共同欣赏这醉人的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此类感情的诗句,丰富积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赛读。

(6)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乐声中边舞边吟。

三、情感升华,意蕴无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词的全部内容吗?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想想这首词的全部意思,好吗?

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感情。(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题材写出的优秀诗篇有很多,你能背出几首吗?举行一次朗诵会。

2、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还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三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用心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主角,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个性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这天,我们要一齐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主角,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之后你的情绪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样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主角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8

王锁欢 发表

因为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曾经教过孩子唱这首歌,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基本上是人人会唱的。所以在教学开始,我让孩子唱,是想让他们温习一下这首词,也让他们对于课文有稍微亲近一点的感觉。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想让孩子更加深切地去感受苏轼的感受,我在教学中,首先以唱这首词开头,然后在教学中再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让苏轼这样身在异乡的人更加的理解这句诗。在课文教学之前,我也介绍了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并请学生唱《水调歌头》全篇。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先对学生第一堂课的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检查,这样,我的心里就有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尺度,这样更方便我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唱响了这首《水调歌头》,把这篇课文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也做了一个总结。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六

《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

情景一:月华如水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在这样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

师:是啊,连小鸟也被这美好的月色吸引,静静地赏起了月来。那么人呢?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师:假如你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儿子现在回来了,在年迈的母亲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

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

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

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

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

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师: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来就以月为题各写一首,怎么样?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

师: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

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爱了。

师:可是月亮真的是无情的吗?你觉得苏轼埋怨月亮有理由吗?

生:我觉得没理由,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生:我觉得有理由,因为苏轼很寂寞,他思念弟弟又不能见到他,所以就怪起月亮来了,情有可原。―――(理解“宽慰”略)

(创设这一情景,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入词人心灵,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深入体悟苏轼因思念而怅恨,但又从怅恨之中自我宽慰、自行解脱,从而张扬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0

肖姬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第一范文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观正在被以丰富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所取代。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的整个备课、说课、上课、反思过程中,不敢懈怠,像如此带有诗意而非古诗教学的课文还真是初次尝试。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此次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九百年前的那中秋之夜,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了解苏轼当时写这首词的背景气氛,体味其思念弟弟之切,感悟到诗人心情变化的原因,由此理解诗意。我按以下步骤:

边读边思,找出表示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

读后讨论,逐步体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充分的品味,自然而然地将诗词熟读成诵。

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我在备课是设计了多种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课文。我具体是采用这样的层次来指导朗读:

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这是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读课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朗读,以引读、速读、男女生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此时的心理欲求,感悟语言的精妙。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已经充分“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当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兴趣点被激发后,深入研读才有了抓手。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此时的苏轼辗转难眠,心中不禁埋怨,他到底埋怨什么呢?

生读第四节,反馈理解

师:看到月亮那么圆,苏轼想到人也该团圆呀,可事实并非如此,难道他会抱怨——

生:无情的月亮……

师:在离别人眼中,月亮似乎有些无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感受诗人当时那么哀愁。

在熟读、研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延伸阅读,目的是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门。首先引入苏轼的生平,学生对他的文学地位、生性品格有所了解。其次,导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学生理解苏轼在外做官,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再次,引出《静夜思》,以帮助其体会当时苏轼与李白一样饱受思念之苦。最后,拓展整首词《水调歌头》,在音乐中轻松地感悟诗人那份对弟弟的思念和超脱的情怀。

由以上多处延伸阅读的环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层次感受文本深刻的内涵和表达的精妙。

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把这些语言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八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齐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推荐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朗读导入,简介苏轼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PPT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板块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4、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PPT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板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课,夯实词语。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指名读词组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读着以上的词组,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些资料呢?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听写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三个词语都是写谁的?你能试着用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吗?(结合课文资料)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板块二:扣词入文细读课文

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自读全文圈点画注

2、独立思考准备交流

3、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交流总结提升

最终落脚点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板块三:反复吟咏理解诗情

1、自读古诗读出韵味

2、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3、三读古诗读出情思

板块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本作业相关练习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但愿人长久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月光启蒙》教案优秀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