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家庭教育问题优秀7篇

众鼎号分享 112664

众鼎号 分享

上学期间,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家庭教育问题》,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家庭教育问题 篇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缺失就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品行及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关心爱护不够,不仅仅影响r村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监护人照看,甚至有些还可能不是由亲属照看,因此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这般沟通。 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稍有觉悟的父母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多多与孩子沟通,无奈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而不能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保障孩子成长就足够,没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局限性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局限性,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只能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身体成长上难以企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笔者对株洲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村学校老师跟学生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对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管理,有些还以成绩好坏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

(三)政府对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还存在不足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还不够重视。根据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各级基层政府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有所人力、资金的投入,也没有政策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相反,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中。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父母和监护人需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力支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父母和监护人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视频等各种方式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培养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也让在外的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父母也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再次,父母及其监护人必须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形成合力。有条件的家长应尽量参加家长会,面对面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和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即鼓励、激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关爱,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注重与学校教育同步,每个学校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小学时是小学时的方法,中学时是中学时的方法,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

(二)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推出相关措施,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机制。基层政府将相关政策措施逐步细化,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完善相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学校教育管理纳入工作评估体系,强调“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增加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关内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在课外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有益身心的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可以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三)学校层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份跟踪档案,记录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关键期,并针对各自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留守儿童心理波动大,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家庭教育问题 篇二

校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6―0028―0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在中国,近60%左右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孩子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及时地解决,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缺乏沟通。本文就谈谈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许多农村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生计,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重养育,轻教育,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学校的天职,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解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精神需求及道德教育。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当前的家庭教育,把关爱孩子当作教育孩子的全部,爱变成了一种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父母觉察不到孩子的不足和弱点,不能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缺陷。

3.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教育观念错误,有些农村家长不会选择与孩子交流的时机,更缺乏与孩子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技巧,更有部分家长与孩子“交流方式”简单粗暴,非打即骂,缺少耐心说服和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只重视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上应有的关怀、交流和沟通。

4.家庭教育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由于受农村居住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有时是爷爷与奶奶,有时是父母,由于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缺乏一致性,从而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不同,使孩子无所适从。

5.家长不良言行的影响。部分家长对自己要求低,对孩子要求高。个别家长自己得过且过,却要求孩子做事认真,奋发上进。这种做法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怀疑,削弱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6.家庭学习环境差。笔者在家访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许多农村学生没有专门的学习房间,学习环境和学习设施普遍较差,有的学生边看电视边写字。这样的学习环境,容易造成学生视力下降、脊柱弯曲、身体发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二、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改进策略

1.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家长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投资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去了解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2.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校联系,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均衡发展。学校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听课日、电话交流等活动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共同教育好学生。

3.建立农村家教组织网络。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推动创建各类家庭教育组织,如: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家长假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咨询站等。要积极推广成功家长的经验,树立典型。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主题宣传教育,深入农村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常识,传授如何营造温馨和睦、民主宽松、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

4.扩大宣传,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推进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倡导各类报纸、电视台开办家教园地、父母之友、家长课堂等家庭教育专题、专栏节目,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以及“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教方法走进千家万户。

家庭教育问题 篇三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静止地看待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轻视发展思维、创新能力,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它一直推动人类文明的演进,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①但现行中国家庭教育的基点只是要求孩子按规定而行:记单词、背概念等[1]。最终导致孩子从小虽接受了不随地吐痰的教育,长大以后却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知所措;知道过马路时不能闯红灯,但长大后驾驶汽车时却唯我先行;小时候一再被教育“不说谎话”,踏入社会却融入造假大牢;学校里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却是一个小皇帝。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行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但却很少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2]。

2.特长教育的种种失误

(1)方法不当

孩子好奇心强,性格可变性非常大[3]。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应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但事实上,一部分家长却没做到这一点,而是采取强迫压抑的办法逼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2)贪多求全

“多学总比少学好”,这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学钢琴、学美术、学书法。平时学校作业多,想着周末能休息一下,哪知周末比平时还累。上海曾做过这样一次调查,8岁左右的孩子觉得自己有压力的达到70%。难怪有些孩子说,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也不愿回家。

3.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文化氛围低劣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话时出言不逊、一遇到问题就打骂孩子、在家也不尊重长辈、极为自私、行为也不检点。业余生活从不读书看报,沉湎于酗酒、、搓麻将、打扑克,精神贫乏、低级趣味,甚至观看、传播黄色音质品。这些难免会让孩子模仿。家庭当中的娱乐的内容,文化生活对于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肯定不爱学习,也不会守纪律,甚至还会养成吃喝玩乐的恶习。

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制度层面: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传统制度的不良影响

(1)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当代社会,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它仿佛是一架考试机器,因为它直接推动学历教育向前发展;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个不停;用成绩单做标准过滤着一个个合格与不合格的学生;它直接制约着“高分低能”,使得学历、学位脱离它应有的实际意义[4]。

(2)考试制度执行中的隐形弊端

中国从古至今,有着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原则上讲,中国考试制度的最大优点是相对公平,同时具有筛选性,因此避免了“分配工作”的强迫性和任意性。一个正常的社会制度还离不开考试,一个废除了考试制度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基于此,家长和学生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出现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伴随着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诚信的缺失等。

2.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项数据显示:“在上海市的6-14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旦出现分歧,只有11.84%的父母会去请教教育专家。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只有3.6%的父母会看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报刊或请教专家。”②致使当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了经验模式,其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沟通又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

(2)家庭教育缺乏心理健康辅导

现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力不足、不想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得当、不会学、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又得不到及时宣泄与指导,导致情绪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但目前,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或重视但未重视到点子上,重视了但侧重了结果而忽视了预防。

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赋予家长公共伦理学的思想,正确定位家长和孩子双方的角色

作为家长,不要将孩子视为改造的主体,更不要将他们看成是缺点的集合体,而应对孩子好一点,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其实自己的孩子并没有那么多毛病。公共伦理学提倡的不是抱最大希望,做最坏打算,而是面对社会群体时要轻松无压力,感化周围群体要靠善行来,一味的严肃训斥不一定能达成好的效果。而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至少应充当好以下三种角色:第一,做孩子的玩伴。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家长的童年是在游戏的陪伴下度过的,跳绳、踢毽子、造房子、跳橡皮筋、拍元宝等,这些已经从当前幼儿的生活中逐渐淡化。家长应亲自来承担对孩子的指导与教学任务,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游戏、玩耍与交流。第二,做孩子的学伴。现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给孩子介绍学习伴侣的中介机构。对于时间充实的家庭或者是孩子还小的家庭,认为还没有必要为孩子安排学习伴侣,家长承担起做孩子“学伴”的重任,更有利于孩子体会父母的爱心,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挚爱。与孩子一起读书、观察生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组织一些班级或集体活动,做孩子学校生活的有力支持者与坚强后盾。第三,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们的思想阵地,家长不去积极引导与占领,恐怖电影、小说、卡通、游戏以及互联网上的消极文化就要占领。当好的爱好占领了孩子的心灵和精力之后,坏的也就无机可乘了。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辨别好与坏,鼓励孩子做好事,同时也要培养独生子女的道德情感。如:教孩子尊敬长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推动下,对孩子进行各种途径的心理健康辅导,比如优秀影片的观看,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志。

2.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遵循相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于家庭教育的管理,办家长学校是条相当直接的途径,家长对于教育理论掌握不健全,当然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为人处世,可贵的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各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教育管理活动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即一个教育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认真考虑教育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管理者,独生子女作为被管理者,既要考虑社会中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政治制度、人口等对教育的影响,也要考虑教育的社会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但现实中,一些家长将教育活动单独考虑,将教育的独立性夸张看待,往往出现教育的过渡超前或滞后。所以很有必要办好家长学校,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遵循教育原则,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前提。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提出教育要遵守“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即对于不同个体,要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要循序渐进进行教育。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在现代高节奏的社会中,家长必须遵循量力性的教学原则教育孩子,除此之外,教育要着眼于社会需要,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将孩子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第二,健全组织,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学校可以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代表小组,其职责是及时沟通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联系,参与班级管理。健全家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制、考核制、多渠道筹措家长学校办学经费。

第三,规范管理,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实行分级管理,校长管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管各班班主任,各班班主任联系家长代表,反馈信息。

3.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的一个分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聘请社区内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或教授,担任教育指导,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总之,父母们往往对家庭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对社会资源审视失误,所有家长们必须要清楚一点,总有一天,孩子们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让孩子在服务中学会自立。认识到对孩子早期自理能力的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对于孩子,我们要充分信任他们。

注释:

①宇飞。千万别“管”孩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②和更生。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8,(4).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家庭教育问题 篇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

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

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家庭教育问题 篇五

关键词:家庭教育;知识本位;家长学校;社工介入

家庭教育主要指的是父母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当然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1](P4)。一直以来,人们的认识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教育方式,家长很少去思考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以及应该营造怎样的家庭氛围,包括部分80后和90后父母都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职责。进入新时代以来,家长逐渐意识到家庭环境以及他们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上一代的“散养”转变为严格把控,教养方式和教育特性等也出现了偏差。本文就通过分析新时代家庭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来阐述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能够从哪些方面介入以最大程度解决问题。

一、新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本位为背景底色的家庭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多样化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方面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知识本位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背景色调,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学校教育中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因此,家庭教育也由伦理本位转换为知识本位。知识本位型的家庭教育忽视和弱化了家庭的其他功能,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习状况,对他们的品德素质反而不做过多要求,甚至不注重孩子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他们关心孩子,但是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缺乏恰当的沟通技巧,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成长和优异成绩。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觉得在家长眼里学习成绩远比自己更重要,失败的挫折感阻碍了他们的自我认同。知识本位的家庭教育观还使得亲子关系淡漠,减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例如:当前的学前教育都是向知识化靠拢的,父母以自己的经验和眼界替孩子做出最好的选择,忽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情感和支持需要,把幼儿时期的孩子送到外语启蒙班,以赢在学习的起跑线上[2]。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中提到孩子在幼儿时期最需要获得的是自信与自主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所谓的双语知识。违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规律的家庭教育行为把孩子的生活狭窄为知识的学习,造成孩子的片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本应该是父母,父母由于扮演角色的不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不同。研究发现,西方的许多理论,如生态系统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都表明,家庭中父母自身的特征以及与孩子的人际互动等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角色同样重要缺一不可[3]。但在我们现代的家庭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母亲的责任,而父亲要工作挣钱养家,没有时间也没有女性那么细腻的心思去关心孩子。父亲责任的缺失源于其错误的认知,大多数男性认为生儿育女、教育孩子是女性的职责,父亲教育孩子则是对母亲的帮助,那么一旦父亲把自己从家庭教育中抽离出来变成旁观者,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状况也就出现了。这不仅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于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教育对于其自身自主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阿马托曾提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由父亲提供的,父亲缺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每个家庭中父亲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导与榜样作用,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教导。

(三)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很多,如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现代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养方式就是专制型和溺爱型。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厉,希望孩子能够达到自己对他的全部期望,他们大都实行侵入式的教养方式,主要通过引发儿童的内疚感和焦虑感来管理孩子的日常行为[4]。比如,他们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理念:父母的辛苦工作努力挣钱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孩子们听多了这样的话,慢慢就不敢表达自己的要求,因为父母本身就不容易;也不敢培养自己的爱好,因为那样就是分心,不努力学习,是对不起父母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更倾向于压迫自己的天性,容易养成怯懦不自信的性格,不利于儿童自立。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这是人类的本能,但很多家长把握不好爱与溺爱的度。溺爱会使孩子经不起挫折,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不能够独立面对磨难。而爱一个孩子是教会他怎样照顾好自己,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被挫折绊倒的时候扶起他、鼓励他,而不是自己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正确的认知、理性的能力都要在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麻烦的过程中获得。另外,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要有明显的边界,但采用不当教养方式的家庭中往往存在混淆边界的行为。对此,父母需要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但有时候也要发挥自己作为家长的引导职责,避免孩子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四)家庭教育的功利性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这就需要从社会关系网络中不断获取社会支持,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家庭就是个人非正式支持的主要来源,在这里笔者强调的并不是家庭的经济功能,而是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我们习惯教育孩子要坚强、成熟,努力学习,不轻易言败,但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在家里他们可以不用顾忌丢脸或者因为自己的失败羞耻,因为家人会无条件支持他,做他坚强的后盾。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是自信的、不轻易言败的。但反观现在普遍的家庭教育,部分父母不注意呵护孩子的自尊,没有教给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不顾孩子的意愿为他们报各种特长班,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的想法并没有错,但父母不应该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意愿,只拿成人的利益评估法来计算投资回报率、替孩子做选择,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功利性太强,损害了家庭的支持功能。

(五)家长学校的不足不利于更好地完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而设置的机构,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们自身要克服的困难,顺利度过才能获得自信、自主等品质,因此,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但现在大部分家长学校似乎都只关注教导家长怎么去教育孩子,采用机械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语言。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家长自身,家长学校应该把着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认知水平和传输正确的价值观上,因为父母都是通过日常的家庭沟通以及行为举止来影响儿童的言行举止,如果他们自身的素养不高,只会照本宣科按照条例去教育孩子,很难达到效果。所以,新时代的家长学校一定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当今政府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推出适合家长的教育体系,进而达到提高亲子关系融洽度、完善家庭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工作者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介入层面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其介入层面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对于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的对策,以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微观层面:针对家庭个案提供的服务当发现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时,一定要重点评估其家庭结构、家庭沟通方式等对他产生的影响,以确定其家庭教育理念是否存在问题;或者遇到因育儿理念产生困扰主动向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对象时,一定不能擅自对他们的问题下定义,可以通过观察法以及分析其家庭结构图和内部的社会支持网络图示进一步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父母自身认知的问题,还是沟通出现误差。然后,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理念,使他们放弃忽略孩子个性一味追求特长的想法,让孩子父亲充分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重视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强调家庭教育的知识化。对于那些即将成为父母的年轻人,我们更应该多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防患于未然。社会工作是强调爱与尊重的专业,我们要接纳服务对象出现的问题,传输正确的价值理念,使父母能够更好地尊重孩子。

(二)中观层面: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平台社区是具有互动关系和共同维系力的,且生活在某一共同领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因此是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针对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发掘社区资源,利用社区的基础平台进行宣传。例如:可以邀请亲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定期去社区进行讲座宣讲,传授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知识,解答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疑惑,最重要的是讲解关于父母如何提升自身素养、保持理性认知以及规范自身行为的要点。社会工作者要联合社区居委会搞好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印刷、分发家庭教育手册,引起社区居民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鼓励父母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座谈会;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和社区共同合作的运行机制,宣传落实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宏观层面:社会政策倡导以及设置社会工作专职新时代家庭教育不断出现问题,重视知识、轻视德行,不当的教养方式以及家长学校也存在不足等,这些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立法也提上日程。制定家庭教育法已被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三类项目,在相关的讨论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建议: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执行机构,如在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置家教中心、学校设置家庭教育课程,明确家庭教育法的执行主体。笔者认为,家教中心的任职人员应该由既熟悉家庭教育又了解社会行政的社会工作者充当,因为社会工作者在分析基层社会问题和提出对策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在跨部门合作中也会有很好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另外,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政策倡导者,既然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重视,那么我们就应该将从下到上的意见总结起来,为有关家庭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推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结论

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家庭教育过度强调知识化,忽视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家庭中忽视父亲角色承担的责任,一味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脱给母亲;许多家庭采用不当的教养方式,利用孩子的愧疚心和耻辱心来完成自己交代给孩子的任务;对待孩子过度溺爱或者过度严苛都会造成孩子人格发展上的缺陷;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再是围绕“爱”,不够尊重孩子的个性,违背孩子意愿去帮助他们做选择,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家长学校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正确的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的作用,但忽略了一点,要想从根本上完善家庭教育,就要从提高父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知识素养入手。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家庭教育理念要加以改变,除满足物质需求外,还要保证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站在社会工作者立场上,针对家庭教育的问题社会工作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论是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微观层面以家庭为个案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中观层面以社区作为指导家庭教育的平台,宏观层面则可以利用社会工作者政策倡导者的角色,促进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部门的完善。总之,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促进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廖建东。家庭教育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孙瑶,李琬,张栩桐。学前教育幼儿潜能过度开发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1.

[3]吴旻,刘争光,梁丽婵。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年心理发展的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60.

家庭教育问题 篇六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学前儿童 教育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

[1] [2]

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问题 篇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1.贫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农村教育得到了发展,但贫困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非常有限的土地难以留住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经商打工。大多数父母外出,其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的弊端。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二是在教育观念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落后,表现出严重重男轻女、重智轻德、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三是教育方法上更是单调落后,普遍存在多要求少表率、多物质奖励少精神投入、多包办代替少实践等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素质方面的因素。

1.1 贫困农村经济落后。(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因农村经济落后,大部分家庭条件差受经济状况影响,大部分农村家长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抛下子女离开农村到城里去经商打工,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农村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农民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

1.2 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分数往往代表一切。据调查显示,62%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2.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贫困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现就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家庭互相沟通的制度,做到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育人。家庭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掌握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2.2 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家长学校是学校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更新、改革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家长学校正常活动;有集中讲授、组织座谈、经验交流等的活动形式;这些都是一所合格的家长学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2.3 落实家访工作。家访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能够与家长进一步在培养目标、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也能够改变教师陈腐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因此,学校工作中把家访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于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4 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家庭教育问题》,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课堂教学管理(精选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