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众鼎号为您带来了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数的世界》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数的基础上来研究学习的。学生已经知道学过的数有整数(负数)、小数、分数,而本节课探讨的是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学生弄清了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特别是班上的一位男生概括地很准确: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而所有的整数不一定都是自然数。有同学还提醒大家注意:0既是自然数,又是整数。看来,学生是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这个知识点是掌握了。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主要要求学生能针对具体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又是谁的倍数?而具体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怎样?最小的因数是几?的因数是几?等问题是在后面专门学习,本课时只要学生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并自己能举实例说明。但还有一点,书中特别提到是在自然数(非零)范围内研究,学生在判断一道题时,把这个要求忽略了。即:2.1×3=6.3,6.3是3的倍数,3是6.3的因数。学生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研究的范围没有弄清,所以这是一个重点,要反复强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
(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
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理解体积和容积概念;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运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5、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1)分数乘法;
(2)长方体(一);
(3)分数除法;
(4)长方体(二);
(5)分数混合运算;
(6)百分数;
(7)统计;
(8)总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同学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但他们思维活跃。有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全班整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 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 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3、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4、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学习内容】
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教材第84页例2、3,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欣赏与设计
变换旋转90°时,中心点的位置不变,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与旋转前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不变,对应线段长度不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www.众鼎号1126888众鼎号.com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板书: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现在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认识:
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
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生: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师:它的面是怎样的?
生:是平平的。
师:这样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屏幕(出示课件)。
生:6个面。
师:你们手中的学具也是6个面吗?数一数。
生:6个面。
师:对,这是我们对长方体的第一个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面。)这6个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再注意观看屏幕(逐个出示:上下两面重合,左右两面重合,前后两面重合。)
师:现在,你看到长方体哪两个面怎么样了呢?
生: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师:说明这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这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哪两个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两个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师:说明左右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左右两个面大小完全一样。
师:接下来哪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想出来了请举手。
生:前后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
师:这位同学到底猜想的对不对呢?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显示:前后两个面重合。)这位同学猜想的对吗?
生:对。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长方体6个面都是什么形?
生:6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仔细观察一下。
生甲:我的长方体学具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乙:我的长方体学具4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一般情况下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在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及电脑演示,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面的特征。(师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同。现在请同学们齐读长方体面的特征。
生:齐读。
2、棱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割手的感觉。
师: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生: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师: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呢?数一数你的学具。
生:12条。
师:(拿出长方体棱长框架,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依次数出长方体棱长。)12条。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板书:12条棱)
师:现在,大家一块来研究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边观察边用直尺测量,思考一个问题:1、长方体12条棱按长短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带着这个问题,四个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分。(师巡视)
师:讨论好的小组请举手。
生甲: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了三组,最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较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最短的4条分成了一组。每组棱长度相等。
生乙:我们小组分成了两组: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
(师:到底这两组同学分的对不对呢?请同学观看大屏幕,显示1:最长4条分成一组,最短4条分成一组,剩下4条分成一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分成。显示2: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这两组同学分的对吗?
生:都对。
师:12条棱一般情况下分成3组,每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下分成2组,一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有8条棱长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对的,也可以说成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总结为(师边说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
师:这样的顶点有多少个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显示: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顶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8个顶点呢?拿出你们的学具数一数。
生:8个顶点。
师:对,第三个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师板书:8个顶点)
师:(出示课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边说边用鼠标指三条棱)
生:不相等。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边说边用鼠标指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学具边说边用手指)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学具,老师用手指,同学们说出它的长、宽、高。(师把教具竖放、横放、侧放、让学生说出长、宽、高)
师: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的。现在咱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电脑出示:练习题1)
三、课堂巩固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