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优秀10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一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2、 通过角色假想,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哈尔威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由此导入 新课。有时候,我们看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后,都有一种想讲给人听的冲动。今天,我们读到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就来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的阅读,学习一下给别人讲故事的技巧。
(突出本文的体裁“小说”)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 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突出名——雨果、时——十九世纪、地——法国、评——浪漫主义作家、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写作背景: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相撞, “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
3.词语提示
音
lǚ qiǎng tuān mò
履行 勉强 湍急 蓦地
形
湍急——踹开——瑞雪 履行——覆盖
义
见习: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
三、整体感知: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
1、 默读课文,弄清以下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情节。
(雾海夜航——发生海难——舍己救人——船长牺牲)
2、中心意思:
本文写“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3、全文结构: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第二部分——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至“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第三部分——从“‘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至“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第四部分——从“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至最后。
四、整体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分解成三个问题:
(1)、哪些地方直接以典型的情节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2)、哪些地方以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3)、哪些地方以典型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和前问相比,前文重在明确“哪些”,后问重在“如何”。而且后问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谈对人物的鉴赏。)
第二课时
一、局部赏析:
片段一(16—35):分角色朗诵,通过短促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的英雄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段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述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哈尔威首先了解情况,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既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又严肃纪律,一切高度紧张而井然有序,可见其作为船长的沉着老练、敬业尽责,勇于决断的绝对权威形象。)
电影院里,一场火灾不幸降临,观众乱成一片。如果你是电影院工作人员,你必须在五分钟内指挥观众有序退场。请把你要和观众说的话写下来。(不超过60字)
片段二(39—41):启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关心弱者、爱护年轻一代的博爱精神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短短一句话,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英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片段三(47):欣赏这一段落,可借助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己从中体验感悟出英雄形象的壮美。
(这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浓缩为铁铸的雕像定格在读者的心里。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与上空。)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②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③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
人中总是有卑劣,有崇高,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④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
⑤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前面所说的,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三、“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当时“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四、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与你的轮船一起沉入深渊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60字)
五、深入体验:
在学生为英雄精神所深深震撼感染的同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假使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逃生,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和船共存亡?为什么?)启发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作情感体验并明确: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在危急关头,只有沉着冷静、顾全大局、井然有序、听从指挥才有逃生获救的希望,有时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自私自利的丑恶的灵魂。一个文明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探究质疑:
1、 哈尔威船长一定要死吗?他不死可以吗?
2、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二
教学目标
1、 识记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小说有关知识。
2、 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 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写法。
4、 感受并学习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湍急( ) 猝然( ) 肇祸( ) 酣睡( )
蓦地( )
2、填空
( )的邮船 ( )的绳索 ( )的灵魂
( )的人员 ( )的众人 ( )的雕像
3、找出本课带“舟”字旁的字,组成词语,想一想,自己还能写几个
4、比一比,组成词语
峡( ) 栽( ) 嘈( ) 湍( )
狭( ) 载( ) 糟( ) 喘( )
俏( ) 疆( ) 稚( ) 炼( )
峭( ) 僵( ) 雅( ) 练( )
5、选出比喻句,序号填在括号里。( )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3、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维持秩序,但是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4、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5、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在听从他的调遣。
6、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二、学习过程
(一)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的旗手和领袖。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相信\\\'仁爱感化\\\'、\\\'善心战胜恶\\\',同情被压迫者,这在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里都有所体现。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创作有诗歌、散文、剧本等。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流作家。
(二) 解题
\\\'诺漫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1863年造的。可在1870年3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发生了,哈尔威船长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录音机播放歌曲《我心永恒》)同学们,耳听着这优美缠绵的歌曲,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想起了那场著名的海难。在灾难面前,人类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正是“人定胜天”的最好证明。
二、检查字词及作者的预习情况: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弄清如下问题:
①“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②“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③港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④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的指挥救人的?
⑤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2)、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介绍概括方法: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即记叙文的六要素。)
(3)、根据雾海夜航、海难发生、船长舍己救人、赞英雄船长的内容提示,将文章划分为四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4)、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或几处,并简要说明原因。
(5)、初步感受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四、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1)、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你是从哪些场面的描写中感受到的?
(2)、在这些场面描写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回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场面,想象“诺曼底”号遇难时紧张、恐怖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 除了海难发生时的场面描写外,还有哈尔威船长与船共亡时的场面描写,请找出来,试着感受这一画面带给你的肃穆、悲壮、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整体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分成三个问题:
1、从哪些地方直接以典型的情节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2、从哪些地方以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3、从哪些地方以典型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第一个问题重在明确“哪些” ,后问重在“如何”。后问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谈对人物的鉴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局部欣赏,研读课文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明确:“冒”字说明发生得很突然。这句话是说当时天气很黑,海上弥漫着夜雾,“玛丽”号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幽魂,又像是一座山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
2、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说明他不可能不知道船上一共有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怎样理解?
明确:他已经为自己作好了打算,与“诺曼底”号共存亡。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掉自己。
3、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在听从他的调遣。
明确:船长在关键时刻的言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夸张的写法,具体、形象、生动、深刻)
4、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明确:这句话写的是“诺曼底”号遇难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纷纷逃生的混乱场面。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镇定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
5、最后一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海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明确:比喻的写法。“屹立”……“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雕像”,歌颂船长形象的高大,品德的高尚。用动词“凝视”——聚集、集中全部注意力看。在这里表达出人们对船长的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课文中的句子形象、生动、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虽然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人深渊,但是他那高大的形象,高尚的品格,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6、”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作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什么表达方式?怎样理解?
明确:这是文章结尾的议论,点明并深化主题。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哈尔威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活着固然重要,可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更重要。
7、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机智果断、舍已为人的精神。 这个伟大的灵魂会指引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用我们的正直与善良、真诚与无私在人生的舞台上也写下一个大写的人字!
二、四读课文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明确: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
三、心灵对话
舍己救人的人固然高尚。如果能够既救人又不舍己,这样的人高尚吗?请你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 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巩固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uān( )急 cù( )然 zhào( )祸
hān( )睡 须yú( ) mò( )地
小心yìyì( ) 失魂落pò( ) chuǎn( )气
2、解释词语:
嘈杂( ) 屹立( )
主宰( )
3、选词填空:
①周围一片_____(乌黑 漆黑 黑暗),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②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_____(剖开
撞开 打开)一个大窟窿。
③就在这时,船长_____(威猛 庄严 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4、积累:
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体裁是 ,作者是 。他是_____(国籍)浪
漫主义作家。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是《_______________》;而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是按照“雾海夜航→ → →盛赞船长”这一海难发生过程安排情节,主人公是 。
5、对“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已救人”句中对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综合提升卷
1、下列说法中,加点词语去掉后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是( )
a、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b、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用。
c、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d、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下列句子感叹号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叫人不失魂落魄!
b、“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
c、“快干!”船长又叫道。
d、大副回答:“到!”
3、“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中能否去掉“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朦胧欲睡 巧夺天功 b、随机应变 漫不经心
c、暗然失色 荼毒生灵 d、出类拔萃 性命悠关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了解了有关许多湖光岩形成的科学知识。
b.电脑的用处确实很大,小到打字,大到工程设计,都少不了它。
c.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深深不足。
d. 学校现在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②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③过了一会儿,他喊道:
“把克莱芒救出去!”
④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该不过是个孩子。
⑤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⑥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⑦“快干!”船长又叫道。
⑧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⑨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⑩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⑾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6、解释词语:
井然有序( ) 惊慌失措( )
镇定自若( ) 须臾( )
7、从第①段中找出两个反义词:__________与___________。(4分)
8、怎么理解“仿佛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述语段对“哈尔威船长”主要使用了______描写和______描写手法,刻画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0、“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一句中“凝视”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11、“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一句中,难道“哈尔威船长的生命”真的结束了
吗?为什么?
(二)乞丐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的那么丑陋。
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
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一丝笑意——于是他同样握紧了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
1.这篇小短文,对乞丐采用了 描写、 描写、 描写。
2.文中写乞丐特意点明“老态龙钟”,其作用是表明
3.在文中,乞丐“等待”的是 ,他得到的是
4.文中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教后记: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三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 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学生: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教学过程 :
一、 了解作者,导入 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 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
二、 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 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 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时间10分钟)
五、 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 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3) [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 :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对生命、对职责的态度,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为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作基础;研究学习的话题讨论则是对课文中心的拓展。字词练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资料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四
执教 洛城一中赵磊
指导及点评寿光教研室 刘湘玉
师:同学们好,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一个智力测验,大家请看屏幕。(教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那个未成年的孩子的话,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助全家脱离险境。
生:我想我和爸爸先下到水里,让妈妈一个人在破船上,这样船就不会沉了。
师: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为什么船就不沉了呢?
生:因为船上的重量减轻了。
生:我想用木桨把船打碎,一人一块木板趴在上面,借水的浮力飘浮在上面。
师:你可真有办法。
生:我想我可以脱下自己鲜艳的衣服来回晃动,让远处的船发现我们。
……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后,一生讲评)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师:就在李贾把杜十娘卖掉以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杜十娘打量他的面部表情,“欣欣然若有喜色”,了了数笔,便把李贾的丑陋嘴脸给勾画出来了。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儒林外史》的?(学生有的说读过)
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叫严监生的,他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师表演)就是咽不下气。亲友们猜:可能是有两箱财宝没有找出来?还是有两个姨太太没来呢?(生笑)大家猜猜,还是她的妻子最了解他,就挑出了煤油灯两根灯草中的一根,于是他就死去了。请大家再找一找我们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细节描写?
(学生找细节描写,举手回答)
师:再请一位同学在刚才那位同学复述的基础上,加上这些细节,再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一生复述,学生评点,认为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师: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第二位同学的复述就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此种手法的运用。
生1:老师,我想谈谈哈尔威船长这个人。师:好啊。
生1: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沉着的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表现得十分英勇、沉着,他利用船长的权利,维持着秩序,使救授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是殴斗。(师点评后,生将其写到黑板上)
生2:我认为用“镇定自若”比用“沉着”更恰当一些。“面对着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也听从他的调遣。”
师:你能解释一下“惊慌失措”和“镇定自若”这两个词吗?
生:惊慌失措:由于紧张害怕而举止失常,不知如何是好。惊慌:举止失常。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生把镇定自若写到黑板上)
师:如果换了你,你也会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做到镇定自若吗?
生:会。
师:勇气可嘉。可时,真的处在那样一种情形之下,怕是就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轻松了。在这里,有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几个场景。请大家切身体验一下。(师展示课件,读课文“震荡可怕极了”“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师:看完刚才的影片大家感受如何?
生:很害怕。好恐惧等。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要实话实说。
生:活命、逃命、哭、什么也没想等。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用:在1999年烟台海难中的幸存者杜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当时心里只想两件事:(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是我再也见不到家人了,另一个是呛死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而此时的哈尔威船长在想些什么呢?他做了些什么呢?
生:想到是大家,组织抢救工作等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十六段以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来。通过过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找出几个角色,老师叙述,不时穿插,如学生声小了,师: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你能压得住吗?大声点,不要太吝啬,再大点,要有力,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谁来读一些这句:船长喊了一声: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要突出喊。“还有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 “够了”指导学生用升调、降调、重读等,读出危急时刻的急来,还要读出镇定自若的定来,读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这猝然而至的灾难,甚至可以说是死亡,一边是惊慌失措,一边是镇定自若,为什么独有哈尔威船长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呢?
生:因为他是船长。
师:是船长就一定能镇定自若吗?
生:(思考后)他不仅是个船长,而且是个忠于职守的好船长。生读: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请生把忠于职守写到黑板上)
师:哪一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忠于职守”呢?
生:忠于职守:忠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譬如说:教师的岗位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那么,哈尔威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为一名船长,他最大的职责就是开好船,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师:你觉得他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
生1:我认为,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他撞船了,这是责任事故。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不在哈尔威船长。
师:何以见得?
生2:文章以开始就说: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的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轮船缓缓行驶着。可以说哈尔威船长驾驶得很认真。没有吊以轻心。(师:更不是酒后驾驶)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3: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在“玛丽”号,因为“玛丽”号“行驶速度非常快”,“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负载又特别大”。
生4:是“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的。
师:同学们为哈尔威船长作了很多的辩护,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激大家的。
生1:我还是认为,作为一个船长,他毕竟与人撞船了,差点让这么的人葬身鱼腹,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生2:应当说,作为船长,他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的。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他没有逃避,他积极的组织救援工作,并且使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使60人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全部救出,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师:这叫_____(生:以身殉职)那他是一个_____的人。
生:舍己救人。(板书到黑板上)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请同学看屏幕(师放课件镜头1:送钱,镜头2:有人见死不救,镜头:3救小孩)。
同学们通过电视新闻或是报纸、杂志,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情形呢?
(学生说了在克拉玛依事件中见死不救的事情)
师:还记得,刚毕业的那年,与同学们一起看《泰坦尼克号》,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1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那段话仿佛能触摸到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他常我想起,良知、道义,还有生命的本质……
在其实,面对死亡,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上帝在赋于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于了我们责任和义务,因为,活着固然重要,可是履行做人之道同样重要,能做到舍己救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学生1:老师,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
老师: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学生2: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救自己,而是船长已抱定了以身殉职的决心。
学生3:我同意的看法,船长在随船沉没时,一人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说明他没有自救的打算。
学生4:船长没有自救的打算,在前面已经显露出来了——船上有61人他却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作者说他把自己给忘了,其实他并不是忘。
老师:好,老师完全同意这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学生5:老师,我认为船长死得有点不值得。
师:噢,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学生6:我认为值得。
学生6:我认为不值得。因为他不死船要沉,死船还是沉,这么好的船长活下来还可以以做很多好事情。
学生7:我认为值得。船长死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种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对人们影响也许更大。
(生将伟大板书到黑板上)
师:他的可爱、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生:当人们在呼号和嘈杂声中,听到了船长简短有力的对话后,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师: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召力)
生: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一个巍然屹立就写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生:还有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雕像也塑造出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的形象。
师:时穷节见,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后三自然段,深情缅情我们敬爱的船长吧!(朗读课文,师指导快速背速,运用重点词语背诵法,找出了“六个一”,学生在两分种之内全部背诵)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师板书)。老师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边讲,边板书)
下课!
附板书设计:
伟大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
镇定自若
一个沉着的人
点评:
这是赵磊老师在安丘“潍坊市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暨中考研讨会”上出示的一节示范课。本堂课无论是三个维度的达成,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精神的力量。在课堂上,赵老师正是通过这些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______价值观和人生观。
特别是学生在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时,老师并没有立即亮出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大讲特讲“生命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也就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入时代活水,从“克拉玛依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特别是赵老师富有激情的一段独白高潮语,掷地有声,字字镌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可以说,实现了教书与育人文道统一。
二、抓住诵读来迁移知识强化能力。这节课有三个高潮,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这个环节,他没有生硬塞给学生概念,而是用简笔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了什么粗线勾勒,什么是工笔细描,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来忆读,即回忆一些以前学习过的课文,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句子。通过“忆读”就巧妙利用课文中隐含的迁移因素,将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增加教学情趣。运用“忆读”的教学手法,能有力地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形成热情勃发、深入持久、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
第二个高潮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演读那段对白,也为课堂增加了光彩。很多课文就需要这样的演读。演读,就是表演式的诵读,就是表情诵读活动。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分一下角色,也可以精细地剪辑课文,一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处理为一篇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朗诵材料,学生演读的那种教学情景真是让人心醉,让人心动,让人感到那是教师的辛苦讲析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
这种读在教学中能收到奇效,学生陶醉还来不及,怎么会打盹?这就是在学生活动,“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
第三个高潮是学生的质疑讨论环节,这就叫“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析,而是通过学生自已的品读感悟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哈尔威船长到底是不是一个好船长。有的学生提出:“他必竞是撞船了,怎么说也说不过去”,而另一此学生就从课文中找论据来为哈尔船长辩护,学生思想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这就把握住了语言训练这一关键中的关键,无论是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各种诵读及快速背诵,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够了”这一句时,会场中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完全可以说这是用“读”把课堂推向了精采的高潮。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五
一、生字学习1.字音湍(tuān)湍急 肇(zhào)肇祸 履(lǚ)履行 蓦(mò)蓦地猝(cù)猝然 屹(yì)屹立 宰(zǎi)主宰 窟窿(kū long)2.形近字 3.辨义违抗 反抗 抵抗“违抗”违背和反抗;“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屹立 矗立 耸立“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矗立”指高耸地立着;“耸立”指高高地直立。悲壮 悲哀“悲壮”指声音或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悲哀”指伤心。二、词语积累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湍急:水势很急。肇祸:闯祸。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巍然:形容山或建筑高大雄伟的样子。主宰:支配,统治,掌握;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样才好。镇定自若:遇到紧张的情况不慌不乱。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或应该做的事)。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三、相关文学常识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十九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四、背景知识介绍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五、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1.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小说,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2.结构和思路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5段),“诺曼底”号雾海夜航。首先交代了时间和航线:“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注意“照例”二字,该航线已多次走过,甚为熟悉。继而描写海上环境:“夜色正浓,薄雾弥漫”,后面又写“雾愈来愈浓”,“周围一片漆黑”。夜黑雾浓,固然为海难埋下伏笔,但海难之责不在“诺曼底”号。因为该部分还写到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而“诺曼底”号轮船本身还很“年轻”,并无故障。这些描写和交代并非可有可无的笔墨,因为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第二部分(第6~10段),“诺曼底”号海难发生。由于“玛丽”号的责任,“诺曼底”号无辜受撞。第三部分(第11~46段),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首先描写了海难的发生,“震荡可怕极了”的情景,并指出“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这就把哈尔威船长推上了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哈尔威船长首先确定并宣布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然后树立绝对权威,严肃纪律,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其三是有条不紊地组织抢救,而自己则与“诺曼底”同归大海。第四部分(第47~50段),赞美英雄的船长。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突出了船长敬业、尽责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至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著的爱。六、重点语句1.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他人,确实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了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把其他60个人救出就行。这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这是他先人后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高贵品质的体现。2.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3.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灾难也因之而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4.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高度概括了哈尔威船长的宝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彻底忘我,与事业共存亡……七、写作特色1.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而船长随船沉没,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的场面,则显得肃穆、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抓住形体动作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做声,“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结尾处,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3.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八、课后习题解答(一)1.详见“重点句子部分”。2.船长在船沉之前应该有办法救出自己的。(二)讲故事时要注意对象——小学生,讲解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三)回答时要注意船本身的浮力不能承受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这一点: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其中一人舍身救子的情景;从小孩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一个舍身救父母的感人情景来。设想的情景一定要自然合理。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特有本质。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和点评议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1做自读笔记,了解故事大概内容及疏通字词,查阅一些相关的作家作品资料。 说明: 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一、导入课文,唤起认知,揭示课题。1上课之前,想问一下大家:你认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2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所谓英雄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美好的品质,下面我们来学习19课,看看里面的主人公是否也是英雄?3雨果简介。1举手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交流查找的资料首先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自然而过渡到本文的内容。二、课前预习检查,概述故事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1)小说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谁是这次事件中的英雄?2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现哈尔威船长形象的句子。板书: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1自由回答 2默读课文,思考并圈划重点句子。 3学生交流使学生直奔重点,不为小细节浪费时间。三、反复品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1哈尔威船长这一英雄形象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2 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语句,想一想、读一读,要求读出与形象相应的语气。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1自由回答。 2先自由体会、朗读,然后交流朗读及理由。(读哈尔威船长的话,要求声音响亮,语气坚决。)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重要语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哈尔威船长特有的英雄气度。四、讨论辨析加深理解。1“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2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3齐读题记,思考: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真正的强者还有哪些? 1小组讨论交流 2自由回答通过辩析,使学生加深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的认识。五、补充作者资料,引发阅读兴趣。1关于雨果,你知道些什么?2雨果的名著有哪些?你看过吗?交流使学生了解世界名人,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六、布置作业 阅读雨果的名著。 让学生读名著,引他们走进名著的世界。 教后感: 感悟“英雄” 本文是新教材中的老课文,既然是新教材,就必须在教学中摒弃老教材的套路,而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把握来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并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他们的生活积累来阐述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来丰富“英雄”的涵义。结合同学们都已看过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让同学们谈谈到底何谓“英雄”?也请精通历史的同学说说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再看看现实生活,使学生一步步地感悟到时代造就英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无论什么时代,能履行做人之道,坚守职责,始终是做人之本,英雄本色!一个人不能永远做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七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来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学情分析]
学校地处山区,学生的基础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班级共有学生38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占到近一半,而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约为15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独立预习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步骤和方法,了解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平时大部分同学喜欢读书并能做读书笔记,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通过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十分有限,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查找和学生共同交流,学生对水的深入认识只有上学期通过科学课,了解了水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涉及到的有关水的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
〖要点提示〗
1.作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事,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详写的部分精读,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衬托了船长的果断。如在可怕的震荡发生以后,写了人们的惊恐万状,海水的势不可挡,轮船的无能为力,在放下救生艇以后,写了求生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更应留心的是,文章多处写了夜和雾。这些描写为写海难伏笔,同时凸现了船长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曼底”号邮船的部分可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律。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的男人,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特别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这一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敬佩。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4.课文中有一些表现环境、人物神态的词语,可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们的意思。例如“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
[教学目标]
(一)语文训练方面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二)方法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方面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字幕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海港和航海线,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远洋轮船通过海港和航海线在世界各个地区、国家来往。显然,远洋轮船是那个年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海港和航海线是连接世界各国政治、贸易等方面往来的纽带。(看世界地图挂图)课文描述的是一艘轮船在国际航运要道——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遇难的故事。(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游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等)
(三)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的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做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么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人的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9“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教学反思:
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直接去感受沉船这一悲惨场景,首先从情感上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紧接着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中热情极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又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既让他们感知了文本,又训练了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八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湍( )急 你推我搡( ) 巍然屹( )立
luó( )旋桨 hān( )睡 须yú( )
2.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照下面句式造句。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仿照“……好似……又仿佛……”的句式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使语言连贯。
①其实,这个难题并不难解决,这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读书的技巧。
②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快、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
③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
④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难题。
排列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只写句子序号)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②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6.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01年大连)
讨债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钱。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令全家焦虑万分。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那张摇摇欲坠的床上。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该还了,可她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法子,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些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妈妈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的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www.1126888.com)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改善。”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第10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这“疑问”包括哪些内容?
(2)第7段的“捏”换成“揣”为什么不好?
(3)妈妈“金子般的心”,表现在行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字以内);表现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章原句子回答)。
(4)结尾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tuān sǎng yì luó hān yú
2.法 浪漫主义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3.略。
4.③②④①
5.①“伟大的灵魂”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此刻的船长成了正义、道义的化身。②“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在这里主要指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也指船长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指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
6.第(1)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特定内容的感知,联系前后文可以找到答案:陈家男人为什么要带着一包水果糖到我家(还10元钱)?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第(2)题主要是对精妙词语的品味,答案:“揣”表示很随意,“捏”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不忍心在陈家最艰难的时候拿走那十元钱,体现出妈妈善良的本性。第(3)题主要是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体会和把握,答案:把十元钱给陈家送去了;“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第(4)题主要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答案:点明主题(或者画龙点睛)。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九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 洛城一中赵磊
指导及点评寿光教研室 刘湘玉
师:同学们好,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一个智力测验,大家请看屏幕。(教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那个未成年的孩子的话,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助全家脱离险境。
生:我想我和爸爸先下到水里,让妈妈一个人在破船上,这样船就不会沉了。
师: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为什么船就不沉了呢?
生:因为船上的重量减轻了。
生:我想用木桨把船打碎,一人一块木板趴在上面,借水的浮力飘浮在上面。
师:你可真有办法。
生:我想我可以脱下自己鲜艳的衣服来回晃动,让远处的船发现我们。
……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后,一生讲评)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师:就在李贾把杜十娘卖掉以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杜十娘打量他的面部表情,“欣欣然若有喜色”,了了数笔,便把李贾的丑陋嘴脸给勾画出来了。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儒林外史》的?(学生有的说读过)
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叫严监生的,他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师表演)就是咽不下气。亲友们猜:可能是有两箱财宝没有找出来?还是有两个姨太太没来呢?(生笑)大家猜猜,还是她的妻子最了解他,就挑出了煤油灯两根灯草中的一根,于是他就死去了。请大家再找一找我们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细节描写?
(学生找细节描写,举手回答)
师:再请一位同学在刚才那位同学复述的基础上,加上这些细节,再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一生复述,学生评点,认为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师: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第二位同学的复述就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此种手法的运用。
生1:老师,我想谈谈哈尔威船长这个人。师:好啊。
生1: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沉着的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表现得十分英勇、沉着,他利用船长的权利,维持着秩序,使救授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是殴斗。(师点评后,生将其写到黑板上)
生2:我认为用“镇定自若”比用“沉着”更恰当一些。“面对着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也听从他的调遣。”
师:你能解释一下“惊慌失措”和“镇定自若”这两个词吗?
生:惊慌失措:由于紧张害怕而举止失常,不知如何是好。惊慌:举止失常。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生把镇定自若写到黑板上)
师:如果换了你,你也会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做到镇定自若吗?
生:会。
师:勇气可嘉。可时,真的处在那样一种情形之下,怕是就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轻松了。在这里,有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几个场景。请大家切身体验一下。(师展示课件,读课文“震荡可怕极了”“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师:看完刚才的影片大家感受如何?
生:很害怕。好恐惧等。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要实话实说。
生:活命、逃命、哭、什么也没想等。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用:在1999年烟台海难中的幸存者杜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当时心里只想两件事:(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是我再也见不到家人了,另一个是呛死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而此时的哈尔威船长在想些什么呢?他做了些什么呢?
生:想到是大家,组织抢救工作等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十六段以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来。通过过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找出几个角色,老师叙述,不时穿插,如学生声小了,师: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你能压得住吗?大声点,不要太吝啬,再大点,要有力,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谁来读一些这句:船长喊了一声: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要突出喊。“还有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 “够了”指导学生用升调、降调、重读等,读出危急时刻的急来,还要读出镇定自若的定来,读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这猝然而至的灾难,甚至可以说是死亡,一边是惊慌失措,一边是镇定自若,为什么独有哈尔威船长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呢?
生:因为他是船长。
师:是船长就一定能镇定自若吗?
生:(思考后)他不仅是个船长,而且是个忠于职守的好船长。生读: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请生把忠于职守写到黑板上)
师:哪一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忠于职守”呢?
生:忠于职守:忠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譬如说:教师的岗位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那么,哈尔威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为一名船长,他最大的职责就是开好船,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师:你觉得他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
生1:我认为,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他撞船了,这是责任事故。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不在哈尔威船长。
师:何以见得?
生2:文章以开始就说: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的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轮船缓缓行驶着。可以说哈尔威船长驾驶得很认真。没有吊以轻心。(师:更不是酒后驾驶)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3: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在“玛丽”号,因为“玛丽”号“行驶速度非常快”,“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负载又特别大”。
生4:是“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的。
师:同学们为哈尔威船长作了很多的辩护,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激大家的。
生1:我还是认为,作为一个船长,他毕竟与人撞船了,差点让这么的人葬身鱼腹,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生2:应当说,作为船长,他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的。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他没有逃避,他积极的组织救援工作,并且使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使60人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全部救出,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师:这叫_____(生:以身殉职)那他是一个_____的人。
生:舍己救人。(板书到黑板上)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请同学看屏幕(师放课件镜头1:送钱,镜头2:有人见死不救,镜头:3救小孩)。
同学们通过电视新闻或是报纸、杂志,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情形呢?
(学生说了在克拉玛依事件中见死不救的事情)
师:还记得,刚毕业的那年,与同学们一起看《泰坦尼克号》,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1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那段话仿佛能触摸到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他常我想起,良知、道义,还有生命的本质……
在其实,面对死亡,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上帝在赋于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于了我们责任和义务,因为,活着固然重要,可是履行做人之道同样重要,能做到舍己救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学生1:老师,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
老师: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学生2: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救自己,而是船长已抱定了以身殉职的决心。
学生3:我同意的看法,船长在随船沉没时,一人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说明他没有自救的打算。
学生4:船长没有自救的打算,在前面已经显露出来了——船上有61人他却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作者说他把自己给忘了,其实他并不是忘。
老师:好,老师完全同意这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学生5:老师,我认为船长死得有点不值得。
师:噢,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学生6:我认为值得。
学生6:我认为不值得。因为他不死船要沉,死船还是沉,这么好的船长活下来还可以以做很多好事情。
学生7:我认为值得。船长死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种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对人们影响也许更大。
(生将伟大板书到黑板上)
师:他的可爱、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生:当人们在呼号和嘈杂声中,听到了船长简短有力的对话后,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师: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召力)
生: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一个巍然屹立就写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生:还有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雕像也塑造出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的形象。
师:时穷节见,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后三自然段,深情缅情我们敬爱的船长吧!(朗读课文,师指导快速背速,运用重点词语背诵法,找出了“六个一”,学生在两分种之内全部背诵)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师板书)。老师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边讲,边板书)
下课!
附板书设计 :
伟大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
镇定自若
一个沉着的人
点评:
这是赵磊老师在安丘“潍坊市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暨中考研讨会”上出示的一节示范课。本堂课无论是三个维度的达成,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精神的力量。在课堂上,赵老师正是通过这些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______价值观和人生观。
特别是学生在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时,老师并没有立即亮出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大讲特讲“生命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也就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入时代活水,从“克拉玛依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特别是赵老师富有激情的一段独白高潮语,掷地有声,字字镌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可以说,实现了教书与育人文道统一。
二、抓住诵读来迁移知识强化能力。这节课有三个高潮,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这个环节,他没有生硬塞给学生概念,而是用简笔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了什么粗线勾勒,什么是工笔细描,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来忆读,即回忆一些以前学习过的课文,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句子。通过“忆读”就巧妙利用课文中隐含的迁移因素,将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增加教学情趣。运用“忆读”的教学手法,能有力地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形成热情勃发、深入持久、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
第二个高潮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演读那段对白,也为课堂增加了光彩。很多课文就需要这样的演读。演读,就是表演式的诵读,就是表情诵读活动。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分一下角色,也可以精细地剪辑课文,一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处理为一篇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朗诵材料,学生演读的那种教学情景真是让人心醉,让人心动,让人感到那是教师的辛苦讲析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
这种读在教学中能收到奇效,学生陶醉还来不及,怎么会打盹?这就是在学生活动,“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
第三个高潮是学生的质疑讨论环节,这就叫“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析,而是通过学生自已的品读感悟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哈尔威船长到底是不是一个好船长。有的学生提出:“他必竞是撞船了,怎么说也说不过去”,而另一此学生就从课文中找论据来为哈尔船长辩护,学生思想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这就把握住了语言训练这一关键中的关键,无论是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各种诵读及快速背诵,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够了”这一句时,会场中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完全可以说这是用“读”把课堂推向了精采的高潮。
《“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 篇十
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疑惑huò 硕大shuò 扑棱lēng 挣扎zhēng 趔趄 liè qiè 冻僵jiāng 啼叫tí 塌陷tā 琥珀pò 霰弹xiàn 茁壮zhuó 圩堤wéi dī 徒步tú 踹倒chuài 陪葬péi 围堰yàn 泵站bèng 暂时zàn 气喘吁吁xūxū 殆尽dài雏鸟chú 嫉妒jídù 歧视qí 喧哗xuān huá 挑剔tī 侥幸jiǎo 声色俱厉lì 须臾yú 小心翼翼yì 剖开pōu 履行lǚ 蓦地mò 肇祸zhào 殴斗ōu 机械xiè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硕大:非常大,巨大。 趔趄:立脚不稳,脚步摇晃。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霰弹:颗粒状的子弹。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趾高气扬: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高亢:(声音)高而洪亮。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械厮底约夯虮鹑说挠诺悖湔诺匦铩?/div>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遍,满。 小心翼翼:指非常小心、谨慎。 酣睡:熟睡。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的样子。井,整齐。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辩论或看待。 4. 作者 周晓枫,当代作家,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入北京出版社。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皮上的地图》。曾获得冯牧文学奖等。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他的创作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学习对于天鹅静态的描述,理解其象征的意义。2. 突出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个性的写法。3. 体会比喻新异独特,间接描写生动的特点。4. 学习通过动人的细节、精妙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诗一样的想象语言,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1. 运用静态的描述刻画形象。 2. 运用间接生动的描写塑造人物。 (四)思想教育1. 理解文章主题:对一切生命的珍惜、敬重、关爱,尤其是对弱小生命的救护。2. 体会“做人之道”,培养责任感。 三。 教师建议:《天鹅的故事》和《猫的故事》一样,都是写动物的,《猫的故事》写了动物的母爱,而《天鹅的故事》写了动物的爱情。这爱情给人一种生死不渝的感觉,当一方受伤,另一方则不计安危,相守到死。《满腔热血已经沸腾》是当代小说的节选,主要特点,也是它的突出优点,是写出了英雄人物——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自我牺牲的英雄,不是一般的自我牺牲,而是牺牲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在我们这个商业化大潮汹涌的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都被唤醒了,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争取自己的幸福,不像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那样,可能被当作个人主义横遭批判。调动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精神处境而努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天鹅的故事》和《猫的故事》都写动物,但语言风格迥异。前者是书面语汇、文言色彩词汇和日常语汇三者妙合无垠,趣味横生,后者主要是规范的现代书面语,读来顺畅无碍,但欠“语趣”。详见练习一解答。(二)田立业、胡早秋的性格有什么异同?贝尔曼是否具有一样的精神境界? 二人都是责任心很强的、勇于牺牲自己救护群众的领导干部,一个机智冷静,一个更为急躁。贝尔曼的牺牲虽是本人事先不曾料到的,但他一心救人,未曾考虑可能面临的危险同样是崇高的、感人的。详见练习二解答。(三)《猫》《最》《天》《满》四篇课文中是否都呈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道理是。都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珍惜、敬重、关爱,尤其是对弱小生命的救护。详见练习三解答。《小地主》无论写灰喜鹊“小地主”,还是写照顾“小地主”的“我”,读起来都使人觉得十分可爱。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一两遍,再将阅读的体会(集中在“可爱”这一点)写成发言提纲,感知文章。结合《“诺曼底”号遇难记》谈什么是应该履行的“做人之道”,在班上交流。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比较、鉴赏有关各篇的生动场面。 描写猫逃离,比喻新异独特,间接描写生动,揭示人的恶作剧传神、逗趣。描写天鹅破冰,场面新奇,比喻新颖。描写灰喜鹊家族和“小地主”的神态,活灵活现的描摹和贴切神似的拟人,构成了独异的谐趣。详见练习一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二)比较、鉴赏有关各篇精彩的结尾。 有的卒章显志,有的余音袅袅,有的像震撼人心的巨大空镜头,有的是发人深省的结局即高潮。详见练习三解答。(三)以本单元课文的内容,说说对“履行做人之道”的理解。 “做人之道”就是尽人的义务。《诺》篇中的“履行做人之道”主要是讲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讲强者应尽的责任、道义。本单元各篇都生动地体现这一精神。详见练习二解答。(四)哈威尔船长的无私无畏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动人的细节、精妙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诗一样的想像语言,浓墨重彩地刻画船长。详见“主编导读”,参见词句品味及其说明。 四。 课文讲解《天鹅的故事》(一)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一段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虽非人类,但它足以打动人心,震人心魄,早不是天鹅生活的环境了,雪天皑皑,但是雌天鹅受伤无法起飞,雄天鹅毅然地留了下来,陪伴着、保护着受伤的雌天鹅,直到双双拥抱在一起冻僵,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赞歌。 (二)文章思路斯杰潘老人有感于雄天鹅勇敢护卫,没有抱走受伤的雌天鹅,致使两只天鹅活活冻死,老人的这种做法的原因是被雌雄天鹅的真情所动,不忍心伤害它们,所以从默默地离开方面来说:认为不对,可以从老人好心办了坏事,不忍心伤害它们的感情,却害得它们失去了生命方面来说。相反,假如当初斯杰潘老人把那只受伤的雌天鹅抱回家,根据天鹅的本性分析,救活救不活天鹅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老人一旦把雌天鹅抱走,雄天鹅一定会想办法营救,营救不到,雄天鹅一定会自尽。而雌天鹅即使被救活,一见没有了雄天鹅,它也不会独活。斯杰潘最终没能救活冻僵的两只天鹅,被两只天鹅的真情所感动,另外,老人想把这个凄美的故事传播开来。所以,把它们制成标本放在一个大玻璃柜里作为永久的留念。 (三)重点语句落座以后,一抬头,看到一个特别的大玻璃柜,占去好大的空间。引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起身走近细看。原来里面是禽鸟标本:两只拥抱在一起的天鹅。 解析 这一笔作为整篇文章的核心意象,似乎缺少必要的渲染。按通常的手法,这里应该是多写几笔,充分地表现天鹅的静态的雕塑美。其次按照首尾呼应的法则,在结尾,也应该有些形容,甚至是排比的句子的。这是我们在《背影》中已经欣赏过的。先着力写父亲的背影,到了最后,在想像中又出现父亲的背影,让背影的意象深深地留在读者的心中。但是,当我们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对两只天鹅相拥的雕塑式静态之美作过多的描述,而是写得相当朴素。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一)文章主旨这篇小说描写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平阳在特大洪水到来时,发生的壮丽感人的故事,塑造了在特大洪水面前,田立业、胡早秋等人明知死亡随时威胁着自己,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小说气势恢宏,情感真挚,情节动人,是一部反映新时期的力作。 (二)写作特点作者通过对语言、表情、动作的刻意着墨,刻画典型人物表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如文中描写田立业的动作:“田立业顾不得多想,硬拖着胡早秋下了水,搂着胡早秋的脖子,反手倒背起胡早秋,向二百米开外的那棵大柳树拼力游去。”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田立业奋力救助不会游泳的胡早秋的情景。语言描写:“胡早秋不干,说:‘让他们上去,立业,咱们在一起’”此时表现了田立业、胡早秋他们明知死亡随时威胁着自己,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篇文章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表现中心服务。本文的环境描写是经济发达的平阳市发生了特大洪水,在这生与死的考验中,突出表现了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人物形象理解第一个牺牲的是老乡长。他本来是可以撤离的,但是却偷偷和一些乡亲主动留守在堤上。在有人被冲进洪水以后,他受到领导的严厉责备,就投水自杀了。如果仅仅是因为领导责难就自杀,这个人可能不像一个英雄。这个老乡长之所以自杀,作品里有两处提示,第一处是投水之前,他仰天长啸一声:“围堰的老少爷们,我周久义对不起你们啊!”第二处是,有群众说,他早就下决心,如果不能堵住洪水,圩子破了,他就不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责任心很强而且自责很深的人。他的自杀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也没有暗示自杀是完美的选择。但是这表现了他的个性,他的异乎寻常的责任感,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牺牲的英雄是市委副秘书长田立业。他会游泳,但在洪水中,为救不会游泳的朋友胡早秋,为了把胡早秋顶上去让他抓住树枝,耗尽了力气,自己却连抓树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人的特点是比较冷静。在紧急的情况面前,当胡早秋急得“失去了理智”,什么话都骂出来的时候,他却能沉着应对,是他首先发现了水中可以安身的柳树。在游向柳树的时候,胡早秋“吓得要死”,他却表现得十分机智,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还能开玩笑,说明这个人是富于生活情趣的。文章中他和胡早秋是朋友,作者明显地把他们加以对比,田立业的冷静机智,更加反衬出了胡早秋的急躁。作者特别点出胡早秋并非作威作福,而是出于公心:洪水滔天,群众的生命财产危机,容不得从容思考。其次,是作者让这个人发现自己的粗暴造成了严重后果,作为市长,居然当众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因为有了这两点,胡早秋的缺点就不但显得可以原谅,而且多少有点可爱之处了。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关于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的主要区别,《猫的故事》是现代书面语词汇、文言色彩很重的词汇直至文言词汇,以及日常用语词汇杂陈布阵,驾驭得得心应手,妙合得天衣无缝。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基本的词汇是现代书面语,“无计可施”、“自告奋勇”、“姑妄从之”、“奄奄一息”等词文言色彩很重,“遂”字、“所”字乃文言词汇,“机关”、“动静”是口语词汇。由于文言成分重的词并不生僻,口语词汇不显土俗,现代书面语为大众常见,因而妙合无契,水乳交融,由于这多种词汇并存就带来一种“语趣”。 《天鹅的故事》主要就是现代书面语,它的优点是顺畅无碍。读来顺畅,并颇具形象场面。但如引入一些文言色彩词汇和口语词汇,也许就多了一点趣味:“好像有谁一声令下,天鹅军阵忽地偃旗息鼓,停止了破冰之战。”第二题 应该说,意识到可能牺牲,自觉的献身是更为感人、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理解这一点时首先应当紧密结合文本,将那些动人的场面复述、再现出来,如田立业救胡早秋而献身的场面更为感人。其次要看到他们并不是盲目蛮干。这可以重点分析田立业,抓住他的个性特点:冷静、理智、沉着、机敏,富有实战经验和本事,时时为大家包括自己寻找获救之路。他本是最可能生还的人,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首先把获救的希望留给村民,留给朋友和同志。应从这样的品读分析中感受到这种精神的特别崇高、感人之处。 但并不是说贝尔曼这样的牺牲是不够崇高的。贝尔曼一心救人的责任感使他没有去考虑可能面临的危险,他的平凡朴素之心同样是感人的、崇高的。分析时,同样应当紧密结合文本。此内容参见第10课有关练习解答。第三题 “天地之大德曰生”,用于指导四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主要是指对一切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的尊重、珍惜、关爱、守护,乃是人世间的大恩德、大功德。《猫的故事》的分析见该课练习解答。《最后一片叶子》中休易守护、鼓励重病的乔安西,贝尔曼给予乔安西生的信念,使她转危为安。《满腔热血已经沸腾》的主人公们目标在不遗漏任何的人员,争取每一个人都获救,发现无端死人时气得失去了理智,并互相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天鹅的故事》中雄天鹅救护雌天鹅,头鹅带领群鹅破冰取食,猎人救养受伤的天鹅,放下猎枪说:“飞禽走兽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以上这些,都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表现。 《小地主》(一)文章主旨文章叙述了“我”对一只离开母亲而走失的雏鸟的关爱的经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体现了生命的尊重。 (二)写作特点文章语言诙谐幽默是本文的特色。在一般情况下,只适合形容文雅人士,现在用在动物身上,就形成了一种幽默的谐趣,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特殊热爱,并不把它当作牲畜,而是当作享受的同伴;美好的情感和新奇的语言的双重作用构成了动人的效果。《小地主》中这样精彩的语言很多。例如:“它歪着脑袋,嘴巴向上翘成45度角。”“就在那儿歪着脖子生气。”“吃饭的时候,我不得不找一个人专门掰开它的嘴,我往里填,它吃得满脸都是。它昂着半只眼睛已被糊住的小脸,气愤地盯着我。”这些加点词语原本是用来描述孩子的,作者用来描写小鸟,构成了文章诙谐幽默的趣味。 (三)课后练习解答 略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章主旨本小说,叙写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威尔船长在海轮遇难中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 (二)文章思路思路:海难发生前——海难发生——海难发生中——海难发生后分段:一(1—5) 二(6—9) 三(10—46) 四(47—50)段意:“诺曼底”号 “诺曼底” 哈威尔船长 哈威尔船长雾海夜航。 号被撞。 指挥救人。 以身殉职。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写作特点1. 感人至深的场面描写 本文的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犹如电影镜头一般展现在人的面前。既写了众人的惊恐万状,情况的危急,秩序的混乱,又写了船长在危难中果敢地抢险指挥的悲壮场面,而最为感人的,则是后者。海难将哈威尔船长推上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他严肃纪律,井然有序地指挥,当“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之时,哈威尔船长又叫道:“快干”那当然是把每一个船员都救出来。“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和船尾都“浸没”了,人们相信,乘客和船员得救了,沉船上除了船长,不会有第二个人了。 2. 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无暇作细部的细腻描写,而是抓住形体动作显豁特征作精线条的勾勒和涂抹,如沉船时船长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沉如铁铸,纹丝不动”,突现了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第1小题,总的是传神而又逗趣地写出了猫飞快地逃命时的心理和动作特点。①用了几个比喻。“一溜烟似的”,这是比喻快的状态。像新婚夫妇巴不得赶快结束烦琐的仪式,去度蜜月,这是比喻逃离的心理。②用了动作的效果来衬托,即间接描写的办法。一是罐头稀里哗啦的声响表明动作的快和内心的急;响声越大,给人的感觉越急越快。二是后面几条野狗追赶,又可见前面的猫发疯般逃命才弄出这么大响动。三是用“黄尘滚滚”、“绝尘而去”渲染了场面效果。③展示人的恶作剧形象。猫没命似地逃离的全部原因就是身后那个不知为何物的罐头声响,猫越是恐怖,跑得越快,结果恶性循环,越来越糟。④情景逗趣。“幸灾乐祸”是人的心理特点也是弱点之一。虽然应当自我批判,但人们会觉得这恶作剧有趣,野狗不知就里又拼命追赶,结果越发有趣。第2小题,展现了一个人们鲜见的场面。劳动号子的比喻也是新颖的。 第3小题,主要是拟人和风趣。不是一般的拟人,而是煞有介事地讲小鸟的家庭和家族前来“论理”、“声讨”。所有的比附都是和鸟们当时的情状妙合。鸟群叽叽喳喳不停,形似指责声纷纷。尤其小鸟像小孩子,一声又一声叫就像小孩子有了家里大人撑腰而神气活现,乱说乱跳似的。 第二题《“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做人之道”主要是从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的人类一般责任感、道德感去讲的。特别是在灾难面前,作为强者,做人之道首先就应保护弱者。在小说中,船长带头“履行做人之道”,给所有的人让路,确保全体60个人(他把自己排除在外)安全获救。最强的强者,随时准备牺牲自己,这也就是英雄的义务。在本单元中的例子如:贝尔曼说他是两位年轻女孩子的看家猛犬;作为领导干部的田立业、胡早秋、周久义首先把生的希望留给他属下的村民;这些特具的个性正是小说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小地主》中对受伤小鸟的救护,《天鹅的故事》中猎人放下猎枪,《猫的故事》中对于人折磨弱小动物的恶作剧所表现出的嘲讽……这些“履行做人之道”的例子,主要是从强者保护弱者的人类一般责任感去说的。第三题本单元各篇的结尾都很精彩。《“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结尾是卒章显志,但又内涵深广,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尽它要表达的主题的;它是全文崇高基调的最强音,却又毫不剑拔弩张。《小地主》的结尾余音袅袅,是全文谐趣情调的拓展,而不是结束。《满腔热血已经沸腾》的结尾是震撼人的,无声、无人的,巨大的空镜头。《天鹅的故事》的结尾是一句“飞禽走兽也有自己的生活”的感悟式句子。《最后一片叶子》的结尾是欧·亨利小说的经典结尾。《猫的故事》的高潮式的结局,不是结束的结尾。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词语积累。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挑剔 侥幸 半裸 须臾 自诩 鄙薄 2. 根据语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 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 我弯腰捡起它,它用小翅膀用力拍打着我的手,并发出带着感叹号的抗议。 一个星期下来,使我认同这种说法:牙都被晒黑了。 3. 体会下面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你绝不会说肺炎先生是位老侠士。 (2)乔安西睁大着眼在望窗外,边数数,是倒着数的。 (3)吉普当即加速,像和洪水赛跑似的,箭一般蹿出镇子。 (4)一位会水的朋友,用自己的肩头,用自己的头颅,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力量,托起一位不会水的朋友。 4. 口语交际 宝庆中学的张老师组织初三(二班)的同学,在助残日这天去慰问学校附近的残疾儿童刘明明,请你代表全班同学向明明说几句话,表达大家对他关心和鼓励的心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怀着幼仔的母藏羚羊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动相对迟缓。以往盗猎分子经常疯狂猎杀藏羚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6. 邵阳,钟灵毓秀,风景如画,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如新宁的峎山、武冈的云山、绥宁的黄桑、新邵的白水洞、大祥的桃花洞、双清的东塔…… 邵阳,人杰地灵,地大物博,特产丰富,品种繁多,名扬遐迩。如南山的奶粉、洞口的蜜桔、武纲的铜鹅、新宁的脐橙、隆回的百合、邵东的黄花、宝庆的豆腐丸子……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选择你最了解的那一个景点景物,作简单的介绍。 (2)假如你是一位推销员,请你选择你最熟悉的那一种土特产,作简单的介绍。 (只选做其中的一个小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使它们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1) 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 头 头 死;酿 酒 缸 缸 好做 醋 坛 坛 酸。 (2) 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 头 头 死;酿 酒 缸 缸 好做 醋 坛 坛 酸。 二、阅读理解。(一)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而视。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视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动物们又四散逃奔。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羔羊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返身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羔羊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8. 给加点字注音。犀( )牛 窥( )视 亲昵( ) 咩( )咩 9.“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中“这”指什么? 10. 别人都对羔羊唱起赞歌,为什么羔羊的母亲却制止了大伙的赞美?( )a. 羔羊的母亲谦虚,也不想让羔羊骄傲。b. 羔羊的勇敢使母亲震惊,但不想过多地表扬羔羊。c. 羔羊的母亲认为羔羊这样做是应该的。d. 羔羊的母亲明白羔羊这样做是出于无知,而不是出于勇敢。 11. 文中犀牛和羔羊都迎上老虎,作者对它们有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作者是如何写的?反映了它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①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②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尔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③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中国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寞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 “嘚嘚”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12. 概括以上三段描绘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13. 找出第①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分析其作用。 比喻句: 作用: 14. 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缠缠绵绵 ②奢侈 ③怅然 ④桎梏 ⑤无聊 三、作文。 1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不会万事如意,也难得一帆风顺,人们更多的是面临取与舍的选择。每当此时,人的内心就成了两种念头,思想、观点斗争的战场,这时脑海里的一个念头、一次回忆,外界的一个微笑、一次招手,若许就能点燃他的灵感,引起他的思考,唤醒他的良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唤醒”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认识,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唤醒”的范围之内。 【试题答案】一、1. tī jiǎo luǒ yú xǔ bǐ2. 不速之客: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这里指传染病肺炎。自诩:自我夸耀。感叹号:将“小地主”发怒、恐惧的神态用“感叹号”来形容,显得生动形象。牙: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我”和“小地主”相处程度之深。3. (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说明肺炎的凶残强暴。(2)从倒数数的行为入手,突出对死亡即将来临的独特感受。(3)运用比喻拟人,形象说明冲出洪水区的速度之快。⑷运用排比,强烈的表达了田立业舍己救人精神的伟大。4. 提示:明明:愿你的生活过得更好,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5. 巡山队将开展春季反盗猎大搜捕。6. 桃花洞三月桃花红,青椒萝卜韮菜葱,邵水河畔资江垄,请君来此走一踪。 7. (1)-------鼠,--------醋,-------- (2)--------山,--------好,-------二、(一)8. xī kuī nì miē 9.“这”指一只刚出世的羔羊不怕老虎,睁着好奇的眼睛迎上老虎。10. d11. 犀牛:怒目而视,表现犀牛勇敢无畏。羔羊: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体现羔羊的幼稚,无知。(二)12. 第①段:金色的月光里,两只鸟儿在歌唱爱情。它们歌唱着,依偎着,“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表达了作者对亲近自然的渴望。第②段:深山广林里,顽皮的山雀呼朋唤友,兴奋吵闹。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少年时光的留恋。第③段:过午后的山林光线灵空朦胧,缥缈的鹧鸪鸣声惹人乡愁。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故乡深切的怀念。13. 比喻句:“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作用:这个比喻句将无形的鸟鸣声比作有形的滴落在青石上的空灵的泉水,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贴切。14. ①这里形容宛转动人。②过分享受。③不如意的样子。④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⑤指言谈、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三、略。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10篇《《“诺曼底”号遇难记》知识点精析》,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