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5篇《《丰碑》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 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武昌起义
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
1、背景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略
设问1: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设问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
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
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三: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
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略
材料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过渡: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
2、爆发
教师: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
学生: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教师: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丰碑》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篇三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 www.1mi.net 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_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丰碑》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军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军
A、将军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军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2)军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军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三峡》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丰碑》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