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优秀8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8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能通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常识背景——诵读感知——赏析课文——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延伸探究——小结作业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资源 cai课件 、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导入本单元文言文的学习:(略)
(二)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三)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结合多媒体展示强调要掌握的几类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四)、导入新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2、板书新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课文的标题? (一) 听教师导入语言,引发学习文言文单元的兴趣。
(二)学生讨论回答:
文言文应该学习下列内容: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学生讨论,回答学习文言文要掌握的几类知识。
(四)讨论解释新课题;
学生代表作答: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朗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1、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课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解题,重视学习本文的中心事件。 3、通过讨论,了解文言文应该学习的内容。
4、明确学习文言文应该掌握的几类知识。
5在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简介文学常识 1、课文选自古代哪本历史著作?
2、这本著作主要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
结合多媒体的展示归纳讲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请一位学生朗读资料。 生回答1:《左传》
生分组讨论回答2: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学生讨论回答3(不完整)
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朗读既了解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放录音带
2、正音:(多媒体显示资料)
秦军氾(fán)南 夫(fú)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wéi)也已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quē)秦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使杞(qǐ)子、逢(páng)孙 戍(shù)之
3、《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1、听录音朗诵带,轻声跟读。
2、快速朗读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一个词句连读两遍。
3、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思考讨论回答: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1、通过轻声跟读、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大概的故事情节,为赏析文章作真准备。
四、简介历史背景 1、利用多媒体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
2、你能够结合地图说说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形势吗?
教师补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3、你知道“秦立晋君”的历史事件吗?
(利用多媒体显示资料,点名一位学生朗读)
4、你知道“惠公背约”的历史事件吗? 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讲解: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5、你知道“重耳过郑”的历史故事吗?
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讲解: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6、你知道“郑楚结盟”历史故事吗?
利用多媒体显示“郑楚结盟”的相关资料。
请一位学生来朗读显示的资料。
补充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1、 分组讨论秦晋围郑形势
2、 学生代表回答: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3、 学生讨论问题3,回答不完整。
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公元前651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4、学生分组讨论回答4(不完整)
5、学生分组讨论回答5(不完整)
6、学生分组讨论回答6(不完整)
学生代表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1、让学生分组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秦晋围郑形势。3、通过讨论“秦立晋君”、“惠公背约”、“重耳过郑”、 “郑楚结盟”等历史事件,或者朗读多媒体显示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五、诵读感知课文 1、再放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点拨要注意的字音、停顿。
3、教师再点拨字音、停顿。
4、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 1、学生同步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4、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 指导学生重视各段的字音、停顿,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文意。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所学知识。
2、布置作业:
a.、反复朗读课文。
b.、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学生课外作业:
a.、反复朗读课文。
b.、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提高学生查阅工具书、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的能力。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什么体例的史书?
补充明确:这本编年体史书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2、你能讲讲“重耳过郑”的历史故事? 学生回答1:编年体史书。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2: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退师,晋军也无奈退军,使郑国免去了一场战祸 复习回顾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们能够概述出来吗?(师引导大家概述)
明确: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2、本文各段的大意是什么?你们能够归纳出来吗?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
2、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2,每组选代表发言: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1、训练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文章段意的能力。
三、赏析课文 (一)赏析第1段
(1)教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
(2)留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多媒体显示)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4)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本段:
问1:当时的历史形势如何?
问2:晋秦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分析两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又进一步说明什么?
问3:介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什么作用?
(5)教师引导学生用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2段
1、教师设问点拨,引导女生接龙分析本段。
①从“佚之狐言于”至“师必退”这几句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佚之狐和郑伯的什么特点?
②烛之武推辞的话“臣之壮……也已”又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③分析“公曰”至“许之”这几句,说说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答应这件事的?这里又体现了烛之武的什么特点?
2、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归纳明确:“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应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4、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一)赏析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学生质疑问难。
3、学生齐读本段知识点。
4、学生分析理解第1段。
生答1:“晋候、秦伯围郑”,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生答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进一步说明: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生答3:阐述两军分兵分地驻扎,暗示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伏笔。
5、学生用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全班分组讨论梳理文意。
2、女生接龙分析本段。
3、女生答①: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4、女生答②: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5、生答③: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6、学生质疑问难。
7、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8、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1、教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面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2、留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面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理解第2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归纳第2段的知识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略)
2、作业:
a.熟读并背诵课文 b.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作业:
a.熟读并背诵课文
b.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诵读文章,加深理解文意。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点名抽查背诵一二段。
2、分别说说第一二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1、学生代表背诵一二段。
2、学生说说第一二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背诵理解课文,掌握一二段知识点。
二、赏析课文 (一)赏析第3段
1、点名一位学生范读本段。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仔细梳理本段。
3、教师设问点拨学生接龙串析本段:
①“夜…秦伯”暗示当时的形势如何?表现烛之武什么特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
结合多媒体显示的资料作归纳讲解: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这几句表现秦伯的什么特点?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决问题。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本段的词类活用有哪些?
本段的通假字有哪几个?
本段的古今异义词如何解释?
本段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6、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4段
1、指导齐读本段。
2、教师点拨男生接龙串析本段:
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明确:晋文公以这三个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指导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一) 赏析第3段
1、 一位学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分组讨论梳理本段。
3、生接龙串析本段:
学生讨论回答①: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
学生讨论回答②(不完整)
学生讨论回答③:
秦伯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解决问题。
5、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理解掌握本段知识点:
词类活用: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通假字有: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异义词: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学生结合烛之武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二)赏析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全班分组讨论梳理文意。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讨论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1、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要让学生细细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2、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点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掌握3、4段的知识点。4、引导学生即兴背诵3、4段,促进理解课文。
三、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郑伯、秦伯、晋文公、佚之狐不同的性格特点。
指导讨论,合作探究,理解每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1、在讨论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2、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五、讨论探究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4、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1、2: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讨论回答3: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嫉妒、红眼病。]
讨论回答4: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学生结合板书复述课文。 [板书附后]
秦晋围郑
烛
之 第一步、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武 第二步、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退 第三步、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临危受命
秦 第四步、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智退秦师
师 第五步、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提高学生复述概括课文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创新设计”中相关的习题。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创新设计”中相关的习题。 通过背诵及其他练习巩固知识。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 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在诵读赏析时重视各段知识点的归纳。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双边活动气氛活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4、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着重培养自学能力。
5、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6、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7、教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面的接龙串讲2、3、4段做示范。
8、注重讨论、诵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小竞赛活动。
2、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自觉地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
3、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小故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
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
《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归纳:大敌当前)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 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归纳:临危受命)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讲读第三段:
⑴ 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 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归纳:智退秦师)
2、讲读第四段:
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提示背诵此段内容)
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
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
1、说辩艺术:
⑴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 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
一、文学知识
《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
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
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
2、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何厌之有
7、既东封郑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虚词:
1、以:
⑴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又:“扶苏以数谏故”)
⑵ 敢以烦执事(用,拿。又“以乱易整,不武”)
⑶ 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
⑸ “何以战”(凭,凭借。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2、于:
⑴ 以其无礼于晋(对。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
⑵ 且贰于楚也(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
⑶ 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⑸ 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向”)
⑹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从)
3、之:
⑴ 公从之(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又:“辍耕之垄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节助词,无实义)
4、焉:
⑴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 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
⑶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又“万钟于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缒而出。(表修饰。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并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⑴ 以其无礼于晋
⑵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
⑴ 辞曰
⑵ 许之
⑶ 夜缒而出
3、判断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⑵ 邻之厚,君之薄也
4、宾语前置句:
⑴ 夫晋,何厌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记诵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
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
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
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篇三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师、辞、许、鄙、济、微、敝、以、之、焉、其
2、理解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
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欣赏辩论技巧
6、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左传》又称 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相传为 所作。
春秋时五等爵位为 、 、 、 、 。
二、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缒( ) 共其乏困( ) 瑕( ) 杞子( ) 逢孙( ) 阙秦( ) 戍之(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 朝济而夕设版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吾师道也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辞
①公从之。辞曰 ②《归去来夕辞》
③动辄以朝廷为辞 ④停数日,辞去
3、许
①“许之。”、“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越过以鄙远
5、济
①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无济于事
6、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人微言轻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7、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四、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乱易整,不武
2、之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公从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亦去之 ⑥何厌之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
⑤失其所与,不知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越国以鄙远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七、翻译并指出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八、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烛之武形象分析
三、赏析辩词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四、拓展阅读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解释下列句中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 于:
(2)楚人未既济
既: 济:
(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及: 请:
(4)又以告
以: 告:
(5)既陈而后击之
既: 陈: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第一课时
一、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 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丘明 公、侯、伯、子、男
二、fàn yì zhuì gōng xiá qǐ páng quē shù yuè yǔ jì
三、 1、师:①军队 ②老师 ③学习 ④有专门技艺的人
2、辞:①推辞 ②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借口 ④告别
3、许:① 答应 答应给你 ②赞同 ③约数 ④表处所
4、鄙:①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以…为边邑
5、济:①成就 ②成功 ③渡河④帮助
6、微 ①小 ②暗中 ③没有 ④地位低 ⑤稍微
7、敝 ①坏,破旧 ②疲惫 ③损害,衰败。
四、 1、以 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拿,用 ③连词,表目的,来④介词,把⑤介词,用,拿着
2、之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代词,他 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补充音节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 ⑤代词,之 ⑥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
4、其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③代词,它 ④代词,那些 ⑤代词,他的 ⑥代词,我,我自己
五、 ①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②共,通“供”,提供,供给 ③厌,通“餍”,满足 ④说,通“悦”,高兴 ⑤知,通“智”,聪明,明智
六、 ①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实力雄厚,力量薄弱 ④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方的国家 ⑤“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⑥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
七、 ①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 ③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④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八、 ①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介词结构后置 ③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这是我的过错 判断句。
第二课时
二、烛之武形象分析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士”的性格。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三、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四、(1)及——与; 于——在 (2)既——完全;济——渡河
(3)及——趁,乘着;请——请您允许 (4)以——把(这种意见);告——告诉,报告
(5)既——已经;陈——通“阵”,此处为动词摆好阵势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了解秦晋围郑的时代背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听范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阙( )秦 函( )陵
秦伯说( ) 逢( )孙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
师:
四:讲解课文
(2)理解第一段 (重点解释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
(二)理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无能为也已——
3.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n古今异义 贰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
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翻译下列语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
2.检查背诵
二:理解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夫晋,何厌之有——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 吾其还也——
3. 亦去之——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
1. 译课文三四段,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师课堂改革工作总结 篇五
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年头。在这一年里,我校在已积累必须新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进一步用心落实河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以“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为研究核心,用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促使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高。现将一年来的课改状况作一简要小结。
一。培训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始终是进行课改实验工作的源头活水。为此学校坚持以理念为先导,组织全体教师分层次多形式参与学习与培训,促使教育理念得以不断更新。
1、组织培训,扎实有效
一年来,认真组织4、5年级教师全员分学科参加新课程学科培训;全体教师透过全员参与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培训,切实成为了课改实验工作的志愿者。
2、骨干培训,以点带面
骨干教师是学校课改实验工作的排头兵,为此学校千方百计为骨干教师带给更多学习途径。今年,已有1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位教师参加了河津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上培训学习使我校骨干教师真正深入新课程,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生力军。在此基础上,骨干教师学以致用,以点带面,引领其他教师深入理解体会新课程的理念,成效显著。
3、校本培训,丰富多彩
学习是不竭的动力,构建学习化群体是课改推进之务必。为此我校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
⑴读书活动,竞赛提高
我校用心开展大学习活动。人人读新课程理论书籍,人人撰写读书笔记,人人交流心得体会,人人参与读书竞赛,我校还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新课标理论考试,教师们都取得了优良成绩。
⑵外出观摩,切磋交流
教师们不仅仅向书本学,也用心向同行学,向兄弟学校的教师,向市内外先进学校的教师学。一年来,学校先后组织3批,5人外出赴太原、铝厂朝霞小学等实验观摩学习,亲临课改现场,切磋课改体验,提升教学理念。
二。实践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课改的主战场在课堂,学校把“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为重中之重,力求使课程的生命焕发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
1、发挥学科组优势,加强群众备课
为优化备课,根据我校规模较小,一个年级仅有一个教学班,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学科组切实加强群众备课。备课由“服务于教师教”向“服务于学生学”转变。备课突出“三维度整合,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发展目标;了解学生,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挖掘资源,为学生带给丰富的学习材料。”群众备课时,由组内中心发言人说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其他教师认真倾听,并在事先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出谋划策,提出改善意见,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在上课尝试的基础上再群众讨论,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如此,凝聚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教师们的备课较前更体现课标的理念,更具有可行性,更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了。
2、转变教与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们注重上好平时每节课。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孤立、理解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忙者。学生自我能学懂的,放手让学生自我学;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合作互相帮忙学。如此课堂较前更加富有生命活力。
3、凸现新教材研究,举行说课竞赛
在实践研究中,教师们越加觉得要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正确深刻地把握新教材是前提、基础和保证。
三。积累总结,取得成果经验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总结相结合方能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为此我校引导教师即时总结,有感必发。要求4、5年级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案例。我们还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结合自我的实践,每学期撰写一篇有质量的课改实验论文,并用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新课程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四。反思现状,发现问题不足
(1)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并一再强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如何恰当地把握时间和把握开放度,我们感到比较难操作,总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尤其是在四、五十人的大班若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要兼顾弱势群体,时间上肯定来不及,所以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是教学中常有的现象。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师补差工作量大。
(2)在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新课程面前,怎样解决学具匮乏的问题。我们在使用实验教材时,总觉得相应的配套材料太少。比如教材中有些资料缺少挂图、缺少教具学具,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较大。挂图最好是与书本对应,即书上有的都要配套好。有些虽然是练习题,其实也要像例题一样需要群众讲解,没有图就很难讲清楚,最好练习题也有相应的挂图。
教师课堂改革工作总结 篇六
不经意间,学校的课改工作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回首这六年的历程,我们还地桥镇小学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课改工作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总体目标,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局面。
六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大冶市教研示范学校”、“大冶市科研先进单位”、“大冶市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课题实验先进单位……系列成绩的取得决非偶然,恰恰是课改给学校带来的生机的一个缩影。
一、领导重视鼓士气
为了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用心有效地开展,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尹夭如任命组长,教导处主任、科研处主任、教研组组长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校长十分重视课改实验工作的开展,思想汇报专题对本次课改精神的理解比较到位,多次主持召开课改实验动员大会,经常与教科研处、教研组一齐部署课改实验工作,制定课改实施方案,还深入课改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学,帮忙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思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课改热情,坚定了教师们的课改信心和决心,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投资激热情
学校在财力比较紧张的状况下,充分保证课改实验资金的到位,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为开展各项课改活动带给了充分的保障。还设立课改实验成果奖,对在课改实验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热情。近六年来用于课改实验成果奖的经费不少于三十万元。另外,为了切实提高课改实验教师的素质,学校投入超多资金把一些年轻课改实验教师送出去学习、进修,为这些教师搭建舞台,铺设"绿色通道",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或者请一些名师专家来校传经送宝,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聆听、学习。个性是自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在我校“安家落户”后,为了完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耗资五六万。光是电脑添置了不少于三十台,并且建立了宽带系统,添置了多媒体设备,建立了多功能教室等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远教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了课程改革。
三、培训学习更观念
新课程改革实验向学校、教师、校长提出全新的挑战,我们认识到:全体教师务必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增强了强烈的使命感、职责感和紧迫感。我们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发展与发展的决定》、范文TOP100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还实行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路子。暑假期间,学校就早早地安排好骨干教师参加市级的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每年还多次进行校本培训,先整体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更熟悉,从思想上、观念上、情绪上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并有信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再分组、分块进行课程标准的解读,使一些根深蒂固、陈旧的观念有效得到洗涤。而观念的更新,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学校经常开展读教参、《教师专业化发展成才之路》、《新课改课堂教学N个密码》等读书活动。教师透过圈圈点点、摘录、写读后感、汇报交流等方式,促进了教育思想的活跃、教育方法的改善和施教潜力的提高。另外,学校经常翻印一些从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文章、教案、案例等给一线教师,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让他们或两三个一堆共同学习或一个人带回家自学。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
资源的作用,经常由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利用教学光盘进行备课、教学。让教师从丰富的远教资源中汲取营养,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惠及我们农村的教师和学生。课改的春风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培训学习中,吹进了还小教师的心田,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还小最终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持久提升。
四、立足教研求实效
1、抓备课
个人备课范文写作。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这是我校领导与教师的一致认识。学校要求每门课都有教案,每节课都有教案,教案要备出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要求语文教案一课一反思,数学教案一单元一反思,力求将自我学到和体验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运用其中,并在备课中有所反映。把超前备课作为一条常规,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严格督查,教导处不定期检查,努力从源头——备课上使课改精神得以落实。
为了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促进教师在业务领域的沟通与探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免去教师繁杂低效的劳动,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全面实施优质教育,学校在这学期还提倡年轻教师实施电子教案。为此学校专门制订了《还地桥镇小学电子教案实施方案》,要求参加电子备课的教师务必具有基本网络操作技能,电脑文档处理较为熟练,并向学校教导处提出申请。参加电子备课的教师将电子备课的备份按周次顺序存入学校指定文件夹,务必提前至少3天空上传,教导处定期进行检查。教师务必结合电子备课,在课本空白处进行重点环节、资料的标注。教导处在检查备课时一并检查教本。教导处透过调查、观摩听课等,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选取电子备课,而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在不断提高。
群众备课。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透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各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大家会收集这些疑难点,在群众备课时透过交流讨论,互相补充,解决它。每周的教研组的研究课,或者学校举行的优质课、上级领导的视导课,都是先由执教者确定课题,再由教研组为单位群众备课。由于群众备课的构成,教师之间学习、请教、讨论、交流在我校已蔚然成风。每次群众备课都会有讨论专题,有解决的重难点等。群众备课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使我校教师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2、抓上课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展现教师教学潜力和义务水平的主渠道。为此,我们紧紧围绕让教师在“教学中学教学”的思路,充分利用听随堂课,各教研组每周一课,开展优质课评比等途径让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磨练。学校领导每周随堂听课一节,听后在教师会上详细地点评。各教研组每周一课,人人都讲,要求务必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由各教研组组长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每节课遵循“说、听、评、思”的规律,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六年来,学校多次举行“课改实验展示课”、“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课”、“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课题研究课”、“教学开放日”活动等等,每次这样的大型活动,学校个个领导参加,空堂的教师务必听课,并且筛选一些业务潜力强,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当评委,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起教师们课改、教研的极大热情,各位教师以崭新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我对新理念的感悟和认识。有的教师注重“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燃烧的火把”,努力为学生营造点燃他们思想火花的情境;有的教师认同“润物细无声”的感悟教学,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或充满童趣的歌声、图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朗读感知中从平静状态进入情感涌动的世界;还有的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解疑、积累、阅读,在情感态度的共鸣中,诱导学生用心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生动形象,为课堂增色不少;有的教师范读水平很高,将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还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潜力很强,巧妙自如地引导学生满怀活力领略书中的世界……总之,讲课的教师在讲课中得到了锻炼,听课的教师在听课中品评思考。
3、抓活动
学校除了抓课堂实效外,还经常在教师中开展说课比赛、朗诵比赛,同课题不一样教学设计、案例、论文、课件等评比活动。为了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总结和推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积累的实践经验与成果,给一线教师带给一个展示才智、提升观念的平台。所以学校去年十月份还开展了“新课程伴我成长”演讲比赛活动。参赛选手们讲述了课改给师生带来的巨大变化;与大家分享了课改给他们带来的欢笑与收获;也道出了课改以来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透过这次演讲比赛,教师们感受到课改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仅有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五、课题研究促实施
课题研究是还地桥小学一贯的优良作风。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的牵动作用,发挥科研为课改、为教学、为教师发展的服务功能,我校科研处以实施课题牵动的策略,来启动全校的课改工作。我校用心主动开设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如:“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国家级课题),“探求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农村教师实施课改的困惑与策略研究”,学校对上述课题加强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尊重一线教师、教研组参与课题研究的权利,鼓励教师们从身边现象入手,从教育教学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走大众科研之路进行行动研究。如语文组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数学组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上的应用”、英语组的“如何利用‘空中英语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每一个课题的提出,都要经过“研讨、实践、反思、总结”,不难看出,自下而上的课题强调的是问题,它来自于实践,最终的成果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这种“短、平、快”的大众科研方法深受广大教师欢迎。这些课题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学校课改工作的猛速发展。
六、改革带来新气象
其一、新课程——让儿童个性彰显
“一鸟入林,百鸟绝音”。传统教育习惯在鸦雀无声、坐得笔直的学生前讲话或传达指示。要是下头有一个人对你的某个观点表示有异议,你是不愿意与学生进行公开辩论的。看惯了阅兵式般整齐雄壮、步调一致、按步就班的人群,是容不得眼前奇装异服不一样呼声的人的。而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张扬个性是孩子成才之道”作为基本理念来指导教学,课堂上教师给予孩子们充分展现自我、阐述思想的机会,使他们十分乐于思考,勇于说出与众不一样的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潜力、习惯和态度的构成,关注学生求知与实践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其二、新课程——让教师主角变化
课改真正让我们的“学生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悄然转变,过去的“师道尊严”现象已荡然无存。课堂上常会听到教师云:“你回答得很好”,“别紧张,不要紧”,“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尝试探究,质疑释难。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学会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能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课堂教学已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其三、新课程——让学习方式多样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透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在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上讲台讲解”,“做游戏表演”,“PK赛”,“即兴大辩论”等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愉快学习,学得简单,学得开心,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他们有了充分自主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争论中活跃了思维,在碰撞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
七、扎实课改出成果
透过六年的课改研究,我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绩:获国家级、省、市级个人荣誉19人次,在"空中英语课堂"、"青年教师比武课"、"课改展示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等活动中有17节课获市级奖,有6篇论文获国家级奖,18篇论文获省级奖,八十多篇论文获市级奖,教学案例获省级、市级奖项共6篇,教学设计获市级奖项8篇,教学反思获奖3篇;黄石市骨干教师一名,黄石市优秀教师5名,大冶市骨干教师3名、大冶市优秀教师5名,学术带头人一名、科研先进一名,黄石市级会员2名,省级会员三名,国家级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已结题,并多次被评为实验先进单位……
教育教学也是硕果累累。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成绩获得大丰收。学校参加大冶市的信息技术、自然实验考核,成绩一向在全市的农村学校中遥遥领先。有二十多名学生荣获了大冶市首届青少年写作比赛奖项;有十二名学生在“我读书我欢乐”活动中获奖;有五十多名学生在科技创新评比活动中绘画、制作、论文等获奖;有八名同学在大冶市“大王山杯”中小学生“我的欢乐暑假”征文比赛中获奖;有16名学生在湖北省“天地杯”征文比赛中获奖;有十多名学生在世界华人征文比赛中获奖;有五十几名学生在“期望杯”数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八、存在问题不忽视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取得了必须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我校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有部分老教师带低年级的语文,自我连“a、o、e”都发不标准,更别说教好学生语音了。
2、有的年轻教师课堂上重视了自我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一节课下来,听课教师纷纷感慨:教师口若悬河、能说会唱,而学生木讷沉闷、学习被动。
3、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的调控也有一些难度,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漫无边际,在限制时间内很难到达讨论目的,无法保证按时完成教学资料。
4、课堂上教师大多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可是很少给时间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当然大多数教师们之所以不设计这个环节,并不是没想到,而是怕被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难倒。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对教材烂熟于心,有必须的知识底蕴,较强的课堂驾驭潜力。
九。整改落实须力度
1、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尤其是强化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培训。
2、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努力探究适合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3、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讲示范课、进行经验交流,并与教研员、教育专家等进行多项互动,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课改活动的实效性。
4、加强课题研究的跟踪、指导,推动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行,确保取得成效。
5、经常在教师中开展一些课改方面的活动,促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六年来的课改实验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可是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在还小这片期望的田野上,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焕发夺目的光彩。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xx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 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 学生互答。
5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课文翻译 教师补充 学生逐段翻译。 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图(计划,考虑) 封(使…成为疆界)
利(使…得利) 朝,夕(在早上;到黄昏) 壮(壮年)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乏困(缺少的东西) 敝(损害)
肆(扩张、延伸) 退(使….退却) 阙(使…亏损)
亡(使…灭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补充 请学生上黑板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翻译。
师生活动(一) 秦晋围郑 一抑一扬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张弛有度
曲折多变
临危受命 二抑二扬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三抑三扬 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梗概。
师生活动(二) [点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因为秦郑无根本利害冲突,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找出本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了解故事结构安排的特点。
师生活动(三) [点拨]《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游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张一弛是本文情节设置的一大特点,请你结合情节详细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节设置的特点。
师生活动(四) [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亡郑”于秦无利
“舍郑”于秦有利
“保郑”于秦有利 请你评价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了解故事语言特点。
师生活动(五) 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讨论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词义判断
1.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据此,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工具书,如《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把一个词的全部义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惟一的。
2.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 : 1) 完成本课《同步作业》
2) 课外自主阅读一至两篇《左传》的其他故事,然后交流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 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篇八
导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导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材料
(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基础自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三、导学课文(一)导学第一段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二)导学第二段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三)导读第三段。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四)导读第四段。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五)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六)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一)归纳文章的结构(二)写作特点①伏笔与照应得当。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七)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c.判断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四、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 二、基础自测
1.a(缒:zhuì) 2、b 3、若a.像 b.假若、如果c.你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微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军 焉 a.助词 b.何,为什么 c.哪里 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