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范文【优秀10篇】

众鼎号分享 134527

众鼎号 分享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成为官方哲学。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范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 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

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3课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2014o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2013o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6.(2013o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课 宋明理学教案 篇二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课 宋明理学教案 篇三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危机;程朱理学中“理”的含义,把握“理”的方法;陆王心学的内容。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完成学案,积极讨论,踊跃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和地位。

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学引导】                                                              【归纳总结】

一、儒学的危机

1.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汉代儒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_________、_________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 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__________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

(一)程朱理学

1.背景:在回应佛、道挑战时,新兴的儒学到宋代确立了一套以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基本主张:

(1)“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身上就是_________。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3)朱熹的成就:理学的__________;代表作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及影响: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_________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_______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定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心学概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

(1)阳明心学:明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_________沦丧,主张以_________来更新理学。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_________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_________,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直到了积极作用。

1、何为“三教合一”?请在我们熟悉的孙悟空身上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2、理指什么?天理和人欲是什么关系?长期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如郭巨埋儿、丁香孝母、恣蚊饱血等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3、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4、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求理的途径是什么?

5、王守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什么意思?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难”的例子。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合作探究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合作探究二:小型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vs宋明理学的弊。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宋明理学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可简单举例说明。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篇四

【教学设计理念】

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2.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1.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2.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介绍朱熹(1130-12)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 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篇五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 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

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宋明理学课件 篇六

宋明理学课件

【教材整合】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 ,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 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受到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4、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二、形成过程:

1、理学:又称“道学”,指宋及之后,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具体指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 ,即程朱理学。

2、创立——“二程”

⑴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⑵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⑶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成熟——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⑴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简单理解,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⑵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⑶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画朱熹像

4、程朱理学

⑴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⑵对外影响: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5、发展——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⑴陆九渊(心学创立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发展心学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历史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具体表现: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⑵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具体表现: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课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思考:

1、程朱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⑴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学思想:前者通过“天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固有的善性(“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③修养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⑶相同:

①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畴: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属儒学范畴。

③都属于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归于唯心主义。

3、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4、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观——世界的本原,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封建等级秩序;

③个人——人性。

5、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⑵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⑶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 篇七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 篇八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_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_,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_;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_;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_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_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篇九

[摘 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一直是教与学的双重难点,但本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师用书的指导,在参考若干教学资料之后,笔者对本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宋明理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宋明理学》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核心,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专题整体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2]P2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只能形成对儒学很简单的认识,甚至形成“儒学等于孔子、等于论语”等错误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联系起来,更不要谈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学》一课中讲授的宋代、明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衔接的缺陷,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之前学过的课程中只有极个别知识点能够给本课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直接造成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资料,使本课的学习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P14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宋明理学” [5]P138,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之前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体会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核心就会出现偏离,前后的知识的连续性会遭到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标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同学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时期是孔子,儒学的开创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乙:战国时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还有性善论、仁义礼智等;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还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进而把握礼)(生丙:汉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二)新课导入:本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节:《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本质上还是儒学,但他是儒学发展之后的究极形态,汉代董仲舒将儒学变成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将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推向顶峰。

来看这幅《三教图》,图中三人分别是谁? (生: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说的没错!此三人坐而论道,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因为这三人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图为明代丁云鹏所做,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们懂的。

那么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课要讲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

既然说《三教图》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我们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 (生: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释迦牟尼代表佛教) 为何作者要让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个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认为三种思想有共同点)

大家认为这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三个人代表三种思想,说得没错,但我要纠正的是,图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让这老哥仨坐一起,想说的是当时三教并存并逐渐融合的情况。

这三种思想中,儒家思想为孔子所创,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个无需多说。道教思想产生于东汉,相传为张陵所创,后来张陵在道教中被奉为张天师,道教思想脱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讲究修身养性、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奉老子为最高教主,称作太上老君。佛教产生于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时传入我国,主要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三种思想在中国并存并互相影响。

(三)新课讲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学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先从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说起。

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图》中谁的位置最显眼啊?(生:孔子)为什么呢?(生: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是当时,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儒学基本上一直是正统思想。

那么既然是正统,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为何又会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说得好!那么这次困境是儒学发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吗?(生:不是,这已经是历史上儒学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没错,然后汉代学神董仲舒让儒学原地满血复活,并且与当时的土豪汉武帝做了朋友,让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但是问题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儒学受到严重冲击却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才流行)这里没有说到根本。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依赖的是皇权的支持。东汉末年分三国,皇权被严重削弱,依赖皇权支持的儒学的权威性必然削弱。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分裂必然带来战乱,百姓在物质追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必然就会追求精神满足。当时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个能给百姓带来精神满足?显然是佛、道。有此可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

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多的数量可见当时佛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我们可以将“儒学的困境”总结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权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两教的严重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儒学依旧是正统思想,众多从小读《论语》、《孟子》长大的儒生们面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能忍!所以他们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学者复兴儒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为儒学的困境主要是佛、道两教造成的,所以儒学应该在理论上和佛、道两教展开辩论,扩大影响!)说得好,采用论战的方式!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我认为佛、道两教之所以能冲击儒学,主要是因为信徒众多,而儒学受众面太小。所以儒学要想复兴就要增加受众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为社会信仰!)补充的很到位!大家别忘了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可是当和尚、当道士与读书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儒学的门槛太高导致受众面太小。其实简单说就是儒、佛、道这三家在争夺用户群的问题。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用户!

这次复兴运动从唐中期持续到北宋,咱们先说唐代。

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韩愈和李翱)韩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生: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这里别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为何混为一谈?)的确别扭!但是韩愈是故意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生:韩愈意在用儒家的仁来压制道家的道)正解!咱们刚才说了要想复兴儒学就要争夺用户群,怎么能让用户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让用户觉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谓“道统”就是道的统一点,最高的道,可以理解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装进来!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来!(生:你才到桶里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同样道理,孔子有“道”吗?没有,但是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压制道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儒家在逐渐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北宋的士大夫们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尊王攘夷”是指维护王权防范少数民族侵略,当年齐桓公就靠着这个口号当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头应该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评唐代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有没有道理?(生:有,武则天、杨国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强行把自己的儿媳妇改成自己的媳妇,这种乱伦行为在宋代士大夫们眼中这简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藩镇是唐代设立的用来守卫边塞的特殊行政区划,大多出现在边境,藩镇的长官称“节度使”,掌握有藩镇内的军政财等大权,相当于“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经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引发叛乱。在宋代士大夫眼中这是不遵守君臣伦理导致的。

唐代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宋代统治者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而士大夫们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复兴儒学,也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学复兴运动取得那些成果?(生: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分为逐渐形成。)忠孝、廉耻这些不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吗?所以儒学复兴运动至此取得辉煌的成果,理学也应运而生。

儒学复兴的实质是儒学也要像佛、道两家一样,不仅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成为人们心中唯一正确的、包含宇宙万物及人间社会的信仰体系。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与唐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韩愈改造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争取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哪种思想,必须要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们都从维护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争取了当时的统治者。

儒学复兴所需的必备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争取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儒学复兴的成果是从先秦的民间思想上升为汉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再上升为宋明的社会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才说到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儒学的究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大家熟悉,《爱莲说》都学过吧!周敦颐也是一代大儒,历史上尊称为周子。周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和韩愈说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是一个道理,使儒学融合道教思想同时打击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邵雍历史上尊称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试图用“理”来解释宇宙规律,把“理”上升为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生: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这里请大家注意张载开创了“气学”,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态,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而“理”就是意识。张载认为有“气”才有“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书上说张载属于唯物主义的代表。

(生: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们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时常会说“天理何在”!“天理”即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将天理与儒家思想划了等号。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篇十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 汉武帝—— 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 “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北宋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心理健康报告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