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优秀6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众鼎号为您带来了6篇《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冊第49~52页的内容。
2、教学目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4、教、学具准备:
课件、钟面、绳子、彩条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直观演示法、发现法、谈话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从而自主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谈话法是为了给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多创设与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在学法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基础,我安排了场景教学。多媒体出示中央电视台一日节目预报,然后提问: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并提出:14时在钟面上怎么表示呢?金色的童年播放多长时间等的问题。这样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温习普通记时法。出示钟面:钟面上只有12小时,我们刚才看到还有14:00、18:30、19:00等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这时矛盾出现了,也就是说时针走完一圈之后的时刻怎样记时?如一天中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钟面上是1时,而这时的1时与时针第一次指向“1”时的1时是完全不同的时刻,一个是晚上的“1时”,而另一个是白天的“1时”,如果我们不事先说明,那我们的世界就有可能乱套,然而我们的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于是人们把白天12时以前的时间定为早上几时或上午几时,而把白天12时以后的时间定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这里用的就是普通记时法,即12时记时法。
(3)24时记时法的产生。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必须要说明是上午(早上)还是下午(晚上),使用起来有时觉得还不够方便,我们智慧的祖先很喜欢动脑筋,努力寻找看是否有更简便的记时方法,终于,人们发现就用0~24这几个数字给一昼夜中某一时刻记时,于是产生了24时记时法。从而引出课题“24时记时法”。(并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引导探究。多媒体演示并讲解,假设我们用一条刚好能环绕钟面两圈的绳子环绕钟面,并在绳子上等距离地标好0~24这几个数字。从0时(即晚上12时)开始转动时针,每转动1小时,彩条同步显示对应的时刻,即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时刻。当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时候,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时针指向13时,彩条显示13时,初步感知“下午1时也就是13时,13时也就是下午1时”。同理感知“下午2时也就是14时,14时也就是下午2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我安排了四人小组探究活动:1人喊口令并维持秩序,1人拨钟,1人拉彩条,1人读时刻。然后再请出小组上台表演探究过程。并注意让学生说完整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模拟实操。在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熟练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多媒体演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我用普通记时法表述时刻,学生说出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3)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时间。那么谁能总结一下,24时记时法到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中午12时以前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记时就是钟面上的时间;中午12时以后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
(4)理论指导实践。理性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属是指导实践,为了前后呼应和巩固,我又问学生:16时,你在干什么?18时30分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板书相关内容。然后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趁热打铁,及时反馈教学,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如想想做做的第2、3、4、5题分别让学生认识银行营业时间、公交车路牌、交通禁行标志、火车票等;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时针应画在哪里,再动手画一画;第7题让同桌间相互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再指名在班级交流;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可能在做什么,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肯定。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还安排了一定的时间介绍古代人们各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
优秀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8课。这篇课文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与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三)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教案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当中。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对的加深,当然其中的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居然发现幼儿对于测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有必要使幼儿对于测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加深幼儿对于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2、目标定位:
数学教育目标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且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制定了以下目标:
1、尝试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工具的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以及积极的探索精神。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以及用不同测量工具,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主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了解到如何进行正确的记录。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测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线、编织绳、粉笔等自然测量物
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儿之外,还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激发幼儿观察认知: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纽带,皮亚杰发生论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都是来源与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所谓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物体的长度,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让幼儿根据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不同材料对于同种物体的测量。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2、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法指让幼儿之间或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活动中,我请个别幼儿上来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结果,通过交流、演示和讨论,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即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事物进行对照和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本次活动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让观察和比较个别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更准确。二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测量同一种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是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教师演示了如何完成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初步感知简单的记录方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自由地去探索测量物体从而感知测量的基本方法,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的测量方法、记录的方法。通过介绍性评价,把大家的经验汇合,总结出正确的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次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将"活化"教材的做法说出来,尽量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四
说课要体现教学能力。其中根本的做法,是将如何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不断沟通生活中的品德和教材中的品德的联系,寻找教材中的品德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品德情景,从而把活化教材内容说出来。因为“活化”教材的过程是展现教材思维,显示教材对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的理解程度的过程。教师在说课中应尽量将自己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的做法及依据说出来,表明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真正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 篇五
一、结合学情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能性”。《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的新增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而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随机性观点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
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丰富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注重对事件可能性的理解。
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我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很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吸引。而可能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也常常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自己解决,但他们没有与我们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可以联系实际出发教学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利用评价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可能性。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一)说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设计了“提出问题情境——学生实践验证——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
整节课,学生在猜想、验证、判断的探究活动中经历着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试着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二)说学法: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所以,我这节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实践、验证、游戏等。
三、体现课标说流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次接触到“可能性”,直接地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 板块: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本板块开展有趣的摸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猜想、验证以及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形成的条件,同时,通过对统计结果的观察和比较初步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例二的处理,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安排学生自己去学习汇报,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使学生有可以施展的平台。然后,再次调动积极性,采用了用喜欢的手势判断生活中的事例一项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对生活中确定与不确定的理解。
第三板块:巩固升华,活用知识。
本版块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四个小练习。其中涂一涂和举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细心地判断,而且在举手的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怎样才能符合要求,这也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设计了说、涂、动手结合的练习模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新知。
第四板块:总结评价,深化知识。
一方面是总结学生的收获,另一方面提出今后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并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的关系。
四、说反思。
我的整节课重组教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体验“一定”、“可能”、“不可能”。组织学生活动中验证事件发生出现的三种可能性。学生学的兴致勃勃,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在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上与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的时间安排上还不太科学。
《孔乙己》说课教案 篇六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
――《孔乙己》课例分析
曹桥中学胡芳华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 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
生:没有。(齐声)
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
师: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
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
生:迂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
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
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这么说?
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
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生:……
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
生:自欺欺人。[www.1126888.com](齐声)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
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
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什么?
生:他很喜欢喝酒。
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
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
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又令人讨厌的人。
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
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又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值得。(生笑)
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李欧梵)
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刘再复)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钱理群)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鲁迅)
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教学片断二】
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社会?
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
师: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生:肯定是死。
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
师:为什么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一】
小伙计至今仍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
生:孔乙己来了可以笑几声。
师: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
生:“我”、掌柜的、短衣帮、小孩。
师:这些人是不是同一个阶层?
↓
生:不是
师:那么在鲁镇这个社会的缩影中有没有认同孔乙己的阶层?
↓
生:……
师:文中其实有一个词就暗示了。
生:没有,因为他是“唯一”的人。
师:那孔乙己是个什么人?
生:多余人
师:【二】
孔乙己的腿是被谁打折的?(出示投影二)
↓
生:丁举人
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他的腿?
↓
生:因为他偷了丁举人的书。
师:为什么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
↓
生:因为他有权势。
师: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黑暗、腐朽、残暴的社会
师:【三】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出示投影三)
↓
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
师:掌柜为什么要提起孔乙己,他们谈论的口气是怎样的?
↓
生: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
师:他们谈论孔乙己时跟谈论一条狗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所以他们的口气很……
生:冷漠
师:我想请大家推举两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学生推举,两位同学表演,完毕,学生鼓掌)
师: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待不幸的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
生:冷漠无情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孔乙己活得下去吗?
生:活不下去。
师:所以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
生:在那个社会里必死无疑。
师:(出示投影)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生:社会问题的悲剧
师:那么那个社会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同学们,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
(学生分为两派,各举例子)
师:我很想给大家看一段小录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视频)
(学生专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经泪流满面了,泣不成声了)
师:原来在我们的幸福背后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触摸过的灾难,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那就是初二(1)班的宋平泉同学(该生是曹桥中学现在在编学生,因患白血病在嘉兴接受治疗,我校师生共为他捐款一万多元),孔乙己跟他相比谁要幸福?
生:宋平泉。(齐声)
师:我这里还有几份资料(出示投影),一是为受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的丁磊,二是浙江省为受洪水侵犯的灾区捐款,三是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个社会更文明,更人文?
生:我们这个社会(骄傲的回答)
师:老师给你们看这段《灰色的震撼》是为了什么呢?
生: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不幸的人。
师:就为了让你们痛哭流涕吗?
生:不是(生笑)。
师:那是希望?
生: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人。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孔乙己》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更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吝啬我们能够伸出的双手。
【教学反思】
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脱离这个载体,一切的讲解都变得苍白,所以整堂课的起始阶段就安排在解读“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交流达到一个初步的共识,并且能更全面的看待孔乙己这个人。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定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所以很多我们无法界定的答案也出来了,比如有人说孔乙己很坚强,因为他爬着来喝酒的等。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分析,让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到了自己探索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是感受。
可是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赏析上,每个人都只是发现孔乙己身上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特点,在这点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心中还是独立的,或者说是被割裂的,于是我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碎片印象过渡到整体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我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发言,对于这种有高度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多了,这时举手的人数明显下降,但回答的精确度却在提高,这是对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应该说,课堂这块二十分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这为我转向难点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还只是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那么这堂课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所要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悲剧跟社会联系起来呢?毕竟他本身的性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迂腐不堪、又鄙视劳动的人实在很难有好的结局。于是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网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视频录像,利用电影里孔乙己的凄惨和旁人的冷嘲热讽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先从心灵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来感受这个已经有段距离的社会。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看这段视频,做到有的放矢,为回归文本埋下伏笔。
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学生把关注的角度转向了孔乙己身边的人,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我把它分为三块,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从而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这是赏析。三个板块所有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赫然在目了,当我问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没有一个学生不说是社会悲剧了,学生至此达到了评价的较高层次。这种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是我成功解决难点的一大支柱。最后通过《灰色的震撼》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成了文学欣赏的最高目的——获得有益的启示。
整堂课就是在一个热烈而不失深沉的气氛中进行,这主要是得益于课堂创设的背景和紧扣的环节,当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力求一切能用的资源和能用的一切资源,以加大对语文课堂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具备人文的美的享受。
注:这是我校胡芳华老师在市初三语文读写教研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及其第二课时在内的课例。
——曹桥中学教导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