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最新5篇)

众鼎号分享 126859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众鼎号为您带来了5篇《《安塞腰鼓》教案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一

安塞腰鼓

陈喜莉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l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l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腰鼓的表演片段)同学们,欣赏了这幅精彩的表演场面,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那么请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场表演。(交流评议)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有困难。不妨让我们一同欣赏刘成章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竟至于使我们如痴如醉。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提问:这是……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说明: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等等

2.自由大声地朗读

找出描写“腰鼓”部分。

三。研读全文

1.理请结构(师生齐读)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内容赏析

⑴.布置分组朗读,分组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如: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⑵.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3.品味语言

①.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句式上:

作者多用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修辞上:

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汪洋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4.配乐朗读,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四。作业 (迁移练习)

1.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2.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

安塞腰鼓教案 篇二

【教材简析】

《安塞腰鼓》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散文。它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散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解读: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等,可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在不断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气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资料,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本事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本事。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反复抒写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教学流程】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有一部电影《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欧洲。它靠什么征服西欧的观众?是拥有“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从此以后,每逢国庆庆典,我们总能看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场面。今日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生命的活力。(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看完视频之后,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概括一下你的感受。

二、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找出来。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总结明确: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

三、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

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很多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排比)

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

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组织交流:

(1)句内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2)句间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又包含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段间型: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间排比。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

讨论:文中很多运用排比,对于描述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感受安塞腰鼓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

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师生交流明确: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期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总结:鼓——人——生命、文化、生活

五、质疑交流

学生针对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疑问,互动解决。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讨论明确:“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生活的期望。在黄土地上贫穷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敲得这么响因为他们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充满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所以,当安塞腰鼓表演“戛然而止”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人们不由得用新的眼光认识这个世界,看待眼前的生活:落后是暂时的,贫穷也并不可怕,只要生命在有力地搏击,就必须会迎来新生活的曙光!?

六、创读,宣传安塞腰鼓魅力

今日,有着2000年历史的安塞腰鼓正走出黄土高原,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外更广阔的土地上敲响!“安塞腰鼓”品牌,也将经过现代媒体的宣传,吸引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安塞腰鼓”品牌准备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打广告,做宣传,请你为它拟一则广告词。注意:好的广告词资料上要能展示品牌的特色,语言形式上还要有点技巧。

学生创作交流:安塞腰鼓,活力如虎!?

安塞腰鼓,震撼国土!?

一捶震天,安塞腰鼓!?

活力燃烧的鼓点——安塞腰鼓!?

为他人鼓劲,为自己加油,我用安塞腰鼓!?

雾中腾虎,安塞腰鼓!?

传遍华夏族,唯有安塞腰鼓响咚咚!?

安塞腰鼓,使人年青的腰鼓!?

七、实话实说,收获盘点

请各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从《安塞腰鼓》中读到的感受或体验,话题是“从《安塞腰鼓》中,我读到了……”。

从《安塞腰鼓》中,教师读到的是:人,活得要有一股劲!这劲,是上进心,是源动力,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韧劲;工作上,要有一股干劲;事业上,要有一股拼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

鼓声的巨大力量

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变幻的舞姿

鼓——人——生命、文化、生活

安塞腰鼓教案 篇三

活动由来

我教音乐多年,我总发现孩子们对乐器的摆弄很感兴趣。一方面因为乐器特有的性能:能发出悦耳的响声使人产生愉悦感;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园乐器的缺乏,使得“物以希为贵”,以至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发现能发出响声的东西:瓶子、罐子、盒子、盖子……等等就爱不释手。它们不仅可以制作玩具,还可以做成乐器呢?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老师和小朋友们看。瞧,有的提着锅盖发出震耳的“哐哐”声;有的敲着玻璃瓶发出“叮当叮当”声;有的拿来饼干盒子,敲出“咚咚咚咚”的锣鼓声……小朋友在玩弄这些废旧物品时,发现这些瓶瓶罐罐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却各有特色,不亚于我们买来的小小乐器。特别是这薯片瓶竟能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真奇妙!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制打击乐器一一腰鼓,体验废品再利用的乐趣。

2.巧用打击乐器一一腰鼓,在敲敲、打打中感受其音色的不同,让幼儿充分享受到自身创造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空薯片瓶子,一根松紧带,一双筷子。

2.录像《海安花鼓》。

3.打击乐曲《拔根芦柴花》。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

“老师带来一段好看的录像,我们来看看吧。”

幼儿欣赏录像,向幼儿介绍“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教师用自制的腰鼓,跳一段腰鼓舞。

3.“看了这段安塞腰鼓,我也想来试试。”

(评析:老师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和动作,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

“小朋友们,老师跳得怎样,我的鼓敲得还不错吧,看看我的腰鼓是用什么做的,认识吗?”

“你们想不想也来用自制的腰鼓,跳上一曲?”

(评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作为活动内容,其优点是准备工作不费力,而且使幼儿有亲切感。幼儿看到自己熟悉的薯片瓶子竟然能做成腰鼓,个个兴趣高涨。都想试试。“我怎么没发现的,这东西还能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

3.自制腰鼓。

制作时,要求幼儿将松紧带系在瓶子两头,老师协助幼儿系紧。

(评析:幼儿拿起熟悉的薯片瓶子,在老师适时帮助提醒下很快制作成功,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发现鼓的声音。)

4.敲敲、打打、听听。

“请小朋友互相比较一下,不一样的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儿操作和感受,并与同伴交流。

“同样的面,能不能让它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引导幼儿想一想,同一面用什么方法发出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效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合作,体验鼓各面的音色特点。

幼儿交流发现。

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面因为质地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相同的面也因为敲的方法的不同而发出的音色有差别。

(评析:教师适时的引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操作和发现。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在无拘无束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发现了不同的质地的鼓面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操作方法也能使同一鼓面发出不同的声音。)

“它能发出什么声音,象什么乐器?”

鼓面能发出“嗒嗒”声,象圆舞板。

腰鼓的两头:纸板那头发出“咚咚”声,象鼓声,金属板那头发出“呛呛”声,象钹声。

(评析:幼儿在探索中,找到腰鼓奇妙之处,感受到自身发现、创造之愉悦,更激发其创造之冲动。)

5.试一试。用自制腰鼓为乐曲《拔根芦柴花》伴奏。

(1)先商讨如何巧用腰鼓各面。

“今天我们就用自制的腰鼓来为音乐伴奏。我们先来听听是什么音乐,你想用鼓的哪面为它伴奏,为什么?”

幼儿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选择与乐曲相配的音色进行配乐演奏。

(2)看指挥敲鼓。

(评析:因为幼儿有先前打击乐的基础,看老师指挥敲腰鼓时非常的整齐,那声音悦耳动听,绝不比现成乐器的效果逊色。

先由教师指挥,后可请幼儿来指挥

(评析:孩子们用自制的乐器演奏,一幅欣喜的表情,心里别提多开心。)

6.学跳花鼓戏。

“刚才我们看了海安花鼓,我们也来跳一跳。”

师、幼学跳海安花鼓。

(评析:整个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游戏的愉悦性,真正体现了“玩中学”。用自制乐器演奏。幼儿兴趣很浓,再跳上一段花鼓戏,将幼儿兴趣推到极至,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在欢乐、奔放的乐曲声中陶冶了情操。)

活动延伸

将自制腰鼓放入音乐活动区,幼儿随时可用它来演奏各种乐曲,自娱自乐。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欢乐情绪,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来自孩子的生活,只有是孩子经历过的,感受得到的东西对他最有诱惑力。孩子对小小的薯片盒子再熟悉不过了,可谁也不曾试过它能发出如此不同的优美的声音来,更不会将它与腰鼓联系起来。

本活动中,我利用与本地紧邻的海安特色戏“海安花鼓”引出腰鼓,从而引出薯片盒子制作的腰鼓。选材贴近孩子生活,既给了幼儿新的挑战,又使幼儿萌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探索、学习中来。如制作腰鼓,敲敲、打打、听听等活动让孩子们自由摸索,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激发孩子们演奏的冲动。

整个活动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最后的“学跳花鼓戏”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腰鼓乐器的美妙,挖掘孩子自身的创作激情,为延伸活动做了铺垫。

安塞腰鼓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本文浓墨重彩,抒写饱满的生命活力,能够说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朗读是情感流露、体现的最好途径。品味朗读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让学生构成良好的语感,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资料,并且自始至终一向交错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语句铿锵,具有诗意美。学习本文的结构形式,谴词造句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安塞腰鼓”这一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无处不体现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学生学习本文,能获得对文化艺术美的欣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仅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经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日我们就一齐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思考: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写了哪些资料?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文中哪些话可体现?(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者应鼓舞。)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经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本事,又营造了自主简便的课堂氛围。)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当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能够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问题学生未提出,教师又认为重要的,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到达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完美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4、短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活力,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本事。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写作练习,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述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这一环节体现了反馈原理,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为自主写作供给了有利条件和自由空间。再次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并有了新的突破,让所学知识成为能运用的果实。)

安塞腰鼓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 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三、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4、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5、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学习小组交流。

③、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④、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四、 放飞思想,拓展思维。

(电脑幻灯片显示如下练习)

1、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了安塞腰鼓所宣泄出的人的巨大的生命力,那么这股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谈谈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案-《安塞腰鼓》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安塞腰鼓》,

2、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举例谈谈这股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3、黄土高原有腰鼓文化,我们广西有铜鼓文化,同时还是一方素有“歌海”之称的热土。请你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广西铜鼓表演或一场民歌表演的场面,l00字左右。

五、 归纳总结,言尽意长。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

教学后记:

1、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3、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4、语文学习贵在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从“安塞腰鼓”到“广西铜鼓”不仅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拓展他们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安塞腰鼓》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AD位2
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