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附答案优秀3篇

众鼎号分享 196982

众鼎号 分享

一、单项选择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3篇《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附答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心理学复习资料 篇一

心理学复习资料。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那些趋势?

1、 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 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 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 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5、 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6、 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模式

8、 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3、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1. 有助于掌握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1)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2)有助于教师全面合理地组织教学,也有助于指导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 单项选择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 )。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答案:

1、D

2、 A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以及反思过程。

二、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打“√”,在错误的题后打“×”)

1、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还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X )

2、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地为学与教提供一般的原理与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X )

3、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独立学科。( √ )

4、教育心理学不同于普通心理学,一般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而非分析研究的。(√ )

三、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经历了那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30年代学科心理学的发展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教学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的总结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能够从内部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角与学所涉及的各类资源。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

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的心理现象。

(2)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既包括学生学的心理活动,也包括教师教的心理活动。

(3)在学与教的心理活动中,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研究主体。

(4)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5)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而是通过这些现象去揭示其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四、论述题

1、 教育心理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 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尝试的新观点,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新课程下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新的观点。例如语文课上的课文朗诵方法,对那种方法更有效要有新的认识。

2、 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他变成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从而推进教学,例如根据直接指导教学原理,对教学的步骤进行程序化的安排。

3、 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够采取合理的办法,进行干预,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处理学生下座问题的处理时,教师的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遵守情况。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 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困难的原因,从而促进其学业获得进步。例如,一名学生如果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结果中找到困难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促进提高。

2、 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学提供的知识理论指导,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公式,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教学时还要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有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相机行事,不断反思,随时作出相应的变动。

8、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艺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9、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1、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

答:

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2、教育立法的意义?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3、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4、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

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5、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

答: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心理学复习资料 篇二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与行为

行为(behavior)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肌肉运动、腺体分泌、胃肠蠕动)和外在心理性的(言语、表情、动作等)。引起个体行为的因素称为刺激。刺激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气味、他人讲话的内容、动作、表情等)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头脑中浮现出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可以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刺激的觉知; 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特定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社会心理又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远古时代心理学思想:万物有灵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荀子、范缜、 古希腊心理学思想: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17、18世纪以后西方哲学思潮:笛卡儿、洛克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和实验生理学源头:达尔文、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 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学习改造阶段(1949——1956) 开展研究阶段(1957——1966) 停滞阶段

(1967——1977) 初步繁荣阶段(1878------现在》 1万物有灵论:

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

荀子: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 范缜:

“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德谟克利特:

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其数目是无限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特别细小光滑,像火那样,活动性大,贯穿于身体的各部分。 柏拉图:

认为灵魂先于身体并独立于身体,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神把理性放入身体,用以指导身体。 笛卡儿:

心身交感论:认为物的本质是占空间(有广延性),心则不占空间(无广延性)。心与物之间彼此独立。 反射 洛克:

“白板说”: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联想 达尔文

他的 “进化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如遗传、环境作用、个体差异、进化、适应等都成了后来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缪勒

他首倡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主张大脑的机能是分区专司的。还提出了神经冲动产生于神经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的理论。在当时的生理学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赫尔姆霍兹

他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也是今天心理学上解释视觉与听觉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 费希纳

用实验方法测量心理现象是如何随物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的(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在实验设计上,精密测量刺激的强度及其变化以及被试凭感觉所表现出的反应情况,从而揭示了人的反应的变化与客观刺激的变化之间的相对关系。正是由于费希纳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客观刺激的物理属性与人的心理反应(感觉)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类研究也被称为心理物理学。

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structuralism)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代表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主要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优点: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缺点: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斯金纳(B.F.Skinner)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

主要观点: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并且行为主义学派反对内省,而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

3、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主要观点: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4、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5、 认知心理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z 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6、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 主要观点: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A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B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F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G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

描述和测量:“是什么”

解释和说明:“为什么”

预测和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不能凭主观臆测。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在研究中,应对心理现象作动态分析,不仅要看到心理现象当时的特点,还要看到它发展中的特点。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从多层次、多侧面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研究。

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教育性原则: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跨文化研究法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篇三

.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 ( )C、 无条件反射 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③ )。 ③思维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 ① )。 ①额叶3.条件反射受( ②)控制。②皮层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① )。 ①脑5.“谈虎色变”属于( ② )。 ②条件反射6.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① )①反映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 ④ ) ④具有主观能动性

8、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运用( ④ ) ①观察法 ②实验法 ③问卷法 ④产品分析法

9、请给以下⑴—⑺题的心理现象进行选择属于什么反射: ⑴“异物入气管引起打喷嚏”属于无条件反射⑵“谈虎色变”属于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⑶“望梅止渴”属于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⑷“谈梅生津”属于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⑸“把香喷喷的炒肉丝放进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 ① )无条件反射⑹“进了食堂餐厅,看见案台上放着炒肉丝,闻到了喷喷的香味,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② )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⑺“画饼充饥腹更饥”属于( ③ )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 ② )状态。②表面上的不注意2.( ② )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②注意的稳定性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 ④ )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④注意的分配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③ )的特性。③明适应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② )。②整体性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 ①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①视觉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 ① )成人。①不如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③ ) ③因果联系9.“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 ④) 引起的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10.忽名忽暗的灯光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是因为( ③ )引起的。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13.在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高注意( ① )品质。①广度15.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品质中( ③ )不强。③分配16.人从暗处到光亮处,最初强光使人发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的( ② )。②降低17.在密密的人群中,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属于知觉的( ① )①选择性18.同样一棵松树,有人注意它的的风景,有人观察它的生长,有人分析它的木材应用,这是因为人们知觉有(①)①选择性19.“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属于知觉的(③)③理解性 20.穿竖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 ③ )③错觉21.吃过甜食后再吃橘子,感觉它有些酸,这属

于(②)②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22.“万绿丛中一点红”引人注目,这是(② )引起的。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23.小学生做数学作业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计算,一会儿看课本,这是( ② )的表现。②稳定2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①)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25.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出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知觉( ① )规律的具体运用。①选择性26.刚入学的儿童写字用铅笔和田字格本,是根据( ④)水平决定的。④运动觉发展27.刚入学的儿童做体操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6”、“9”不分,“bd”、“qp”不分。这是由于低年级儿童的(③)水平不高。③方位知觉28.倒看物体仍不变,这是知觉的( ④ 恒常性29.人们用手拿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属于(③)③错觉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② )记忆。②短时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 ③ )会发生变化。③量和质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② )性遗忘。②永久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 ④ )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④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③ )想象的形象。③再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④ )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④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 ② )发展的表现。②现实性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 ③ )的发展的表现。 ③创造性

11、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 ② ) ②记忆表象12.在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 ③ ) 。③

再造想象13.人们对风景的欣赏,对好人好事的颂扬,13.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这些情感内容是(④)④美感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 ②) 。②

14、与冲动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③)③自制性无意 想象

15、“优柔寡断”是和意志的(②) 相反的表14.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现。②果断性的想象是( ④ ) ④创造想象15.无意识记是(③ ) 的识记。 ③无预定目的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③ )③阶段是( C )。C、高年级 思维的间接性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

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① )于( A)。A、初步的①思维的概括性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是( ② ) ②抽象4.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①)。①具体化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 ④ )阶段。④十至十一岁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 ( ②)②动作思维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 ③。 ③ 发散思维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 ② )② 抽象思维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②)。 ②肢体表情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 ③激情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③)③道德感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①情感。 ①心境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相惑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④)④理智感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愉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①)①丰富性发展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二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这说明小红的情感(③)得到发展。 ③可控性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菜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②)在逐步发展。②深刻性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③)。③意志对情感的作用10“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②)差的表现。②果断性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①)水平比较低。①自觉性12.目瞪口呆,愁上眉梢,这属于 (③)③面部表情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A、知落后于行

5、到了小学( 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C、高年级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A)的一种认识。A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7.小学儿童大约在(C)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C、 四年级8.小学(C)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C 高年级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A)。A、道德认识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B )。 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第七章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C )。C、人际吸引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C)。C、语言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B )。 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A )。A、友谊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A、社会测量

法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C)。C、心理相容

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B)。B、成绩不好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C)。C、心理品质10.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C)。C、人际吸引11.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A)。A、五年级1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 C )。C、不受欢迎儿童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1、个性是(B)形成的。B、出生后立即形成的2、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 A)。A、稳定性

3、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讲,又具有( D)。D、可变性

4、人的兴趣的转换,必然引起活动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能力的改变,这反映了个性具有( B )。 B、整体性

5、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个性的(C)。C、普遍性

6、个性是(C)的统一。C、普遍性和个别性

7、(B)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重要的动力作用。B、志向

8、(B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B、认识需要

9、(D)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D、世界观

10、(C )需要是小学儿童的基本的社会需要。 C、交往需要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特点是(C)。C、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个性具有( D)。D、个别性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A)。A、稳定性

14、“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D )。D、可变性

15、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B)直接相联的。 B、认识能力

16、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B)。B、本质

17、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 B)B、成就需要

18、个性的本质特点是(C)。C、社会性

19、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 A)上。 A、职业志向20、小学能把志向和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的占(A) A、四分之一

21、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以及同学的支持,这是小学生的(C) C、交往需要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B)。B、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C )。 C、早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B )。 B、调节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A)之间发展尤为迅速。A、一、二年级5.曾子说:“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A)的意思。A、自我观察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 C、自信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 D) 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 C) C、过低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属于(C)C、自我体验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 A )行为方式。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2.智力的核心是( D)能力。 D、思维能力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D )。D、操作能力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B ). B、气质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B)特点。B、性格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B)。A B、3%7.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心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B )。B、一般能力;8.自信、谦虚、自尊等属于性格的( B );B、态度特征;9.能力水平低于常态的弱智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B ) B、1.3%;10.人的四种气质类型(E )E、无好坏之分11.某学生易冲动、急燥、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们气质属于( A )A、胆汁质;12.以对事情特敏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行为孤僻、畏缩为特征的 气质类型是( D ;D、抑郁质

1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的人,其神经和气质类型是( D D、活泼型、多血质14.( A)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A、性格的态度特征;15.( A )更多的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A、气质;16.到了小学( C )年级儿童进入了性格发展的骤变期。C、四~六年级;17.、( D )性格中的镇定、勇敢、果断等特征属于性格的:D、意志18.(B)教师的教学能力属于:B、特殊能力;19.(C)王勃10岁能诗,齐白石30多岁才开始学画,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差异属于:C、能力表现早晚差异;20.(C)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是:C、性格;21.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 B)等品质B、勇敢、坦率、热情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 )。A稳定性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 A ).A遗传因素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C )。 C发展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D )。D、需要5.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指的(B)B稳定

性;6.小学儿童处于( C),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处

于重要的阶段:C童年期

7、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B阶段性;

8、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 C需要

9、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不同的质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B阶段性;

10、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发展的( )性的表现:(D)D不平衡

11、( A)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A遗传素质;

12、(D )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D教育

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A)A需要;

14、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B学习;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五分钟演讲稿(精彩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